【创新】学术玉雕创新成就永恒的艺术魅力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创新

“学术玉雕”——创新成就永恒的艺术魅力

文/蒋宏利

“学术玉雕”——致力于将中国保守玉雕文化的感性意蕴美,结合当代玉雕艺术的理性科学观念,创作出一种既符合保守文化精神,境界绵远;又反映现代美感,生动卓绝的新玉雕艺术。

业内人士常常问我,您的“学术玉雕”有什么艺术特色,以什么为核心创作理念,我告诉他们上面这段话。诚然,光光一段理论解释,确实无法让大众清晰、明确地了解我的玉雕创作风格,在以前的文章中,我曾阐述过,“传承”是“学术玉雕”的基础,“载道”是“学术玉雕”的核心,而付上此文,则想进一步说说“学术玉雕”还有一大特点不容忽视——“创新”。

“学术玉雕”注重在传承的基础上,展现时代美感,因此在传承古文化的同时,创新是必然的要求,传承是基础,创新往往也是成就了玉雕艺术永恒的魅力。我国保守玉雕工艺源远流长,至今八千多年,是中华民族历史长卷中极为绚丽的一笔,时至今日,玉雕艺术的发展在传承的基础上,日臻完善,变得更加摇曳多姿、汪洋恣肆,我国几千年来的玉雕艺术之所以延续不衰,发展兴旺,正是走了一条不断创新的道路。而玉雕发展到我们这儿,作为一名玉雕艺术工作者,同时也是保守玉雕艺术传承脉络上的一环,我们自然应当思考,如何利用当下好的玉雕发展环境,抓住机遇,多多创作一些有时代精神的玉雕作品,促进玉雕艺术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

一直以来,我都会不断研究玉雕的创新发展:如何在设计理念上,既继承保守中的精华,又突破保守思维和保守文化的束缚?如何将设计融入时代精神、人文气息,通过题材与工艺的创新,展现新时代玉雕的新面貌?这是“学术玉雕”一直的创作方向。“学术玉雕”就主张将创新落到实处,通过玉雕作品来诠释创新的本质。以前在和田籽玉的雕刻艺术上,不断寻求保守文化的现代解读,这在以前的文章中也做过相关说明。近期,我又尝试着运用新的玉雕材料,进行新的题材创新,姑且以我近期的两项尝试来说说“学术玉雕”的创新性。

“学术玉雕”题材的创新

中华几千年的文明,太过博大精深,源远流长,雕塑艺术,陶瓷艺术,绘画艺术等祖先

传给我们的东西,我们当然不能丢,保守文化的影响太过深厚,而且和田籽玉这样的玉雕材质,我们也不敢随意创新,稍有差池,创新不成不说,倒是浪费了这样宝贵的和田籽玉料子了,这也是我们一直不敢有大突破的一个原因所在。因此往往也会造成文化艺术上传承有余,创新不足的问题,古人的成语说得好,我们总不能“因噎废食”,圈在古人开辟的疆域里,纵使艺术做得再好,总还是有缺憾的,我们作为一名受国家认可的玉雕工作者,难道不应该在玉雕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上,多做一点创新吗?况且我们的玉雕艺术,相较于创作手法、工艺等的不断发展,玉雕的题材、材质等发展相对滞后。所以在这方面的突破、创新,必然有较大的意义和空间。

我来上海近二十年,对上海本土的文化接触颇多。曾经就想要做点关于老上海文化题材的作品。但是当我想要将它们演绎在玉雕上时,就曾有不少好友劝我放弃,因为二三十年代旧上海,这只是近代较短的一个社会文化现象,而和田玉是内涵厚重的中国国玉。旧上海的文化中,也包含着太多浮华的因素,不是很好的创作对象。反复思考,我不以为然,任何的文化现象,都是有其好的一面,也必然具备不好的一面,从来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就看我们自己怎么去理解,怎么去阐释,怎么去表现好的一面而摈弃差的一面。这是对创作者思想、认知的更高要求。而我自信,自己可以把握、汲取其中最有意义的一部分。这也是我决定创作的初衷。所以经过几次丢弃又拾起的反复后,我毅然决定开创这样的二三十年代“海上旧梦”题材。

上海,上善若水,海纳百川,其雍容博纳,中西贯通,融汇出别具韵味的老上海风情,尽管这段文化仅存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但是它的魅力、风采却镌刻在我们几代人的心中。高跟旗袍小拎包,音乐舞步华尔兹,马路街灯自行车,天井牌桌石库门。上海是情调、浪漫的,也是现实、开放的。是优雅生活的所在,也是冒险家的乐园。曾经有首描写石库门的词——

“旧梦时时顾。石库门,暌违久矣,而今重睹。

蹀躞来回有几转?虽是佳人纸上,观不尽风情隐露。

我亦其间一过客,最难忘,小巷黄昏路。

窗半起,声低诉。”

好一句“观不尽风情隐露”,老上海这种高贵的气质,含蓄的美,摩登的情调,柔婉的韵味,怕是要旷古绝今了。正是这样的“风情隐露”,让我萌生了创作上海风情系列玉牌的想法,希望自己能镌刻时代魅力,将30年代老上海的风韵,用晗而不语的温润玉石来展现,为观者揭开渺茫的轻纱,一窥酝酿醇厚的“海上旧梦”。

从对老上海题材的反复斟酌、提炼上可以看出,“学术玉雕”不是简单地创新,必然是要在深思熟虑,深刻把握文化精髓的基础上,通过圆熟的技艺去精湛地表现出这种思想,这才是最难的。但是,困难我不怕,最怕的倒是墨守成规了。

关于玉雕材质的创新

不断突破、勇于创新,这是我一直以来在玉雕艺术上对自己的要求。寻找新题材、探索新思路、挖掘新材料,这些是我每天需要思索的问题。

但是,由于近几年新疆和田玉大量开采,优质原材料缺少。和田玉料价格疯涨,致使很多玉雕工作室面临着制作原材料的短缺,如果得到一块上等优质的和田玉原料,在解玉之前又遇上困惑。当今的玉器市场由于前些年的原材料大量开采,再有一些商家为了牟利,推动市场出来一大批简单讨喜、并无新意的作品。现在我们面对的就是如何创作出既具有时代特色,又彰显大众思想的玉雕艺术作品。但是要做到这些实在有些困难,和田玉价格昂贵,优质的原料动辄几万元一克,这样的价格我们如何舍得用来尝试创作?我以为,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找出可以替代和田玉的其它优质玉种。

在原料的选择上,玉雕创作者不应拘泥于在单一的和田玉上进行玉雕艺术创作。以材质较高低的时代已经过去,重料轻工也成为历史。玉雕创作者应该正视:玉石的材质并不是决定一件玉雕作品是否为艺术品的关键因素,它只是艺术品产生的载体。玉雕创作者要能够通过对各种优质材料的研究和探索,进行玉雕创作。南红玛瑙、彩色宝石等与和田白玉不相上下的高端材质也可能成为日后玉雕创作者发挥创意、施展才思的载体。如果能恰当地延伸出不同玉石材质的个性,表现出它的艺术价值和思想价值,那就是一件艺术品。

例如我近期创作的“海上旧梦”玉牌套系,除了在题材上进行大胆的尝试,在原材料的选择上,我也积极突破,以和田白玉为主,辅以南红玛瑙、阿拉善玉乃至彩色宝石等其他玉雕材料,不同的玉雕材质,不同的创作手法,对于文化艺术的表现,往往有重要的影响。如果恰当的玉雕题材,配上恰当的玉雕材质,运用恰当的雕刻手法,相得益彰,就能产生奇妙的艺术效果。

中国的保守国画追求文化意境的诗意表达,这也正是“学术玉雕”一直想要表现的,通过具象的刻画、描摹,传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正如中国保守绘画讲究一种“意在画外”的美学思想,追求画外音和意蕴无穷,这些在玉雕上,都是很好的发展突破的窗口。那么在玛瑙的设计制作中,我们依然可以秉承这种”言有尽而情无限,画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但是在设计时,就可以用色彩艳丽的阿拉善玛瑙,具有“中国红”特色的南红,以及各种彩色宝石等创作载体,来尝试“当代玉雕雕刻艺术”,采用当代的雕塑设计理念,融入更多的艺术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