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与中医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
1. 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
* 于先秦两汉时期,以《黄帝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医学典籍的相继问世为标志。

2. 《黄帝内经》春秋战国时期,我国现存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典籍.。

* 总结了春秋战国以前的医疗成就和治疗经验。

* 内容包括脏象、经络、病机、诊法、辨证、治则及针灸和汤液治疗等。

* 为中医理论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 初步确立了辨证论治的原则。

* 确立了中医学的独特的理论体系。

* 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和血液在脉管内“流行不止,环周不休”。

* 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如食管与肠的比是1:35,现代解剖是1:37
3. 《难经》汉代,秦越人所著
* 包括生理、病理、诊断、治疗等各个方面
* 尤其对脉学有较祥悉而精当的论述和创见
* 对经络学说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
* 补充了《内经》的不足
* 为一部与《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

4. 《伤寒杂病论》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内经》和《难经》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经验而著成。

即后世的《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伤寒论》在《内经》的基础上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原则,确立了六经辨证论治的纲领,提出了六经的形证和分经辨证治疗的原则。

*《金匮要略》发展了《内经》的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脏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

”确立了脏腑辨证论治的纲领。

总之,《伤寒论》、《金匮要略》以六经辨证、脏腑辨证的方法对外感疾病和内伤杂病进行论治,确立了辨证论治的理论体系,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5. 《神农本草经》我国现存的最早的药学专著,提出了“四气五味”的药性理论,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

6. 《诸病源候论》隋代巢元方是中医学第一部病因病机证候学专著。

7. 《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宋代陈无择在病因学方面提出了著名的“三因学说”,将病因归纳为三大类,即外感为外因,七情为内因,饮食、虫兽、跌打等损伤为不内外因。

8. 《小儿药证直诀》宋代钱乙开创了脏腑证治的先河。

9. 金元四大家
刘完素字守真(刘河间)寒凉派“六气皆从火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火热论”,用药以寒凉为主。

他的学术观点给温病学说的形成以启示。

张从正字子和(张戴人)攻下派“邪去则正安”“攻邪论”,认为病从邪生,以汗、吐、下为攻去病邪的三个主要方法。

李杲字东壁(李东垣)补土派“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脾胃在人体具有重要作用,治疗当以补益脾胃为先。

朱震亨字彦修(朱丹溪)养阴派“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

10. 命门学说明代赵献可的《医贯》和张介宾的《景岳全书》认为命门寓阴阳水火,为五脏六腑阴阳的根本,为脏象学说增添了新的内容。

11. 明代李中梓“身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乙癸同源”主张治疗疾病应当固先后天根本。

12. 明代吴又可在《温疫论》中提出,“温疫”的病源“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成”,其传染途径是从口鼻而入,不是从肌表而入。

这对温病(温疫)病因学是个很大的发展。

13. 温病学是研究四时温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诊治方法的一门临床学科,温病学理论源于《内经》、《难经》、《伤寒杂病论》等书。

14. 清代叶天士、吴鞠通等温病学家,创立了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温病辨证论治理论和方法,使温病学在因、证、脉、治方面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

15. 清代王清任的《医林改错》改正了古医书在人体解剖方面的错误,并发展了淤血治病的理论。

16. 中医学的唯物观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世界是物质的,是阴阳二气相互作用的结果。

“其细无内,其大无外”气是运动着的物质实体
“本乎天者,天之气也;本乎地者,地之气也。

天地合气,六节分而万物化生矣。

”一切事物都是气运动的结果。

万物当然包括人在内。

“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把人看成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肯定了生命的物质性。

“天覆地载,万物方生。

”天地是生命的起源。

“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

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对生命的朴素的唯物主义认识。

17. 精(气)是生命的本原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①“夫精者,身之本也。


(这种精气先身而生,具有遗传特性。


“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


(这里的精气是受于父母的精气,为“先天之精”。


②“人始生,先成精,精成而脑髓生,骨为干,脉为营,筋为刚,肉为墙,皮肤坚而毛发长。

”(父母之精气相合,形成胚胎发育的原始物质)
“血气已和,营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没有精气就没有生命。


③人生下来之后,先天之精又要靠后天之精的培养和补充,才能使生命活动生生不息。

18. 气是维持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

气化运动是生命的基本特征,气化运动的本质就是有机体内部阴阳消长转化的矛盾运动。

气的运动的基本形式:升降出入
没有气化就没有生命,没有升降出入就没有生命活动:
①“升降出入,无器不有”
②“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
③“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


19. 形神学说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之一。

形即形体,神,(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包括生理性或病理性外露的征象。

(狭义)是指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在中医学理论中,“神”的概念很广泛,其含义有三:
①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

“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谓之神。


②人体生命的一切活动。

只有“积精全神”,才能“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神是人体生命的根本。

③人的精神意思。

“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

”精神活动的高级形式是思维。

“积神于心,以知往今。

”心是主思维的器官。

“所以任物者谓之心,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因志而存变谓之思,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因虑而处物谓之智。


20. 中医学中的形神关系,即物质(精、血气)与精神(神)的关系。

形与神二者相互依附而不可分割的关系,称之为“形与神俱”
“血气者,人之神。


“神者,水谷之精气也。


形神统一观,是养生防病,延年益寿,以及诊断治疗的重要理论依据。

“精气不散,神守不分”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
“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蔽天地,无有终时。


21. 疾病可知,又可防治
致病:“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发病关键:“正气内存,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可知可防治:“言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
治未病预防:“顺四时而适寒暑,和喜怒而安居处,节阴阳而调刚柔”
既病防变:“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脏。

治五脏者,半死半生也。


22. 中医学的辨证观
“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思忧恐。

”精神活动和生理活动的内在联系。

“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

”精神意识对形体健康的反作用。

23中医治疗学也包含有辨证观点。

主要表现在:
* 标本缓急“治病必求其本”,“治病求本”是辨证论治的基本原则。

* 正治反治“寒者热之,热者寒之,虚者补之,实者泻之。

”总的治疗原则就是一个,即“针锋相对”。

* 异法方宜“凡治病不察五方风气,衣食居处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药不中窍,医之过也。


* 病治异同包括“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两个方面。

但是,不论“同病异治”还是“异病同治”都必须遵照“必伏其所主,而先其所因”的原则。

24. 中医学的理论体系有两个基本特点:①整体观念②辨证论治
25. 整体观念: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人体是有机的整体)的思想,称之为整体观念。

26. 人体是有机的整体
机体整体的这种统一性,是以五脏为中心,配以六腑,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的作用而实现的。

在生理方面:
* “主明则下安…..主不明则十二官危”“凡此十二官者,不得相失也。

”这种整体作用在心的统一指挥下才能生机不息。

(整体和局部的统一)
* “阴平阳秘”“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整体观的体现)
在病理方面:
首先从整体出发,将重点放在局部病变引起的整体病理变化上,并把局部病理变化与整体病理反应统一起来。

在诊断方面:(整体与局部)
*“查诸脏腑图,脾、肝、肺、肾无不系根于心。

核诸经络,考手足阴阳,无脉不通于舌。

则知经络脏腑之病,不独伤寒发热有胎可验,即凡内外杂证,也无一不呈其形、着其色于舌。


*“据舌以分虚实,而虚实不爽焉;据舌以分阴阳,而阴阳不谬焉;据舌以分脏腑,配主方,而脏腑不差,主方不误焉。


在治疗方面:
* “从阴引阳,从阳引阴”
* “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 “病在上者下取之,病在下者高取之”
* 心开窍于舌,心与小肠相表里,所以可用清心热泻小肠火的方法治疗口舌糜烂。

27. 人与自然界的统一性(“人与天地相应也”,“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
* 季节气候以人体的影响:
一年中气候变化的一般规律:春温、夏热、长夏湿、秋燥、冬寒
生物在这种气候变化影响下:春生、夏长、长夏化、秋收、冬藏等相应的适应性变化。

人体的脉象也有:春日浮,如鱼之游在波;夏日在肤,泛泛乎万物有余;秋日下肤,蛰虫将去;冬日在骨,蛰虫周密。

春夏脉多浮大,秋冬脉多沉小,春弦、夏洪、秋浮、冬沉
人体与之相适应:天暑衣厚则腠理开,故汗出…天寒则腠理闭,气湿不行,水下留于膀胱,则为溺与气(春夏阳气发泄,秋冬季阳气收藏)
疾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如春季常见温病,夏季多发中暑,秋季常见燥症,冬季多有伤寒
春善病鼽衄,仲夏善病胸胁,长夏善病洞泄寒中,秋善病风疟,冬善病痹厥。

人体气血的运行也与气候变化的风雨晦明有关: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 昼夜晨昏对人体的影响:
“以一日分四时,朝则为春,日中为夏,日入为秋,夜半为冬。


“故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隆,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


* 昼夜的变化对疾病的影响:
“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朝则人气始生,病气衰,故旦慧;日中人气长,长则胜邪,故安;夕则人气始衰,邪气始生,故加;
夜半人气入脏,邪气独居于身,故甚也。


因此,在治疗的时候,就应该“必先岁气,无伐天和”而因时制宜。

* 地区方域对人体的影响:(因地制宜)
“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从致密。


“高者其气寿,下者其气夭,地之小大异也,小者小异,大者大异。

故治病者,必明天道地理……”
“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地势使然也”
* 人能动的适应自然
“凡人居住之室,必须固密,勿令有细隙,有风雨得入”
“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栖息之室,必常洁雅,夏则虚敞,冬则温密”
“积水沉之可生病,沟渠通浚,屋宇清洁无秽气,不生瘟疫病”
28. 辨证论治
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
是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
是中医学对疾病的一种特殊的研究和处理方法。

证,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包括①病变的部位②原因③性质④邪正关系
反应出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变化的本质
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正确地揭示了疾病的本质。

辨证,就是把四诊(望诊、闻诊、问诊、切诊)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病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论治,又称为"施治",即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29. 中医在认识和治疗疾病,既辨病又辨证,但重点在辨证(辩病机)。

所谓“证同治亦同,证异治亦异。


在辨证论治的原则知道下,采取“同病异治”或“异病同治”的方法。

相同的病机,可用基本相同的治法;不同的病机,就必须用不同的治法。

* “同病异治”比如,感冒由于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

夏季的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在治疗时常须用一些芳香化浊药物,以祛暑湿。

麻疹因病变阶段不同,治法不同。

初期麻疹未透,宜发表透疹;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后期余热未尽,肺胃阴伤,以养阴清热为主。

* “异病同治”比如,久痢脱肛、子宫下垂等,是不同的病,但如果均表现为中气下陷证,就都可以用升提中气的方法。

第二章阴阳五行
1.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

阴阳的最初涵义是很朴素的,表示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后来引申为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躁动和宁静等。

“万物负阴而抱阳”(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
“一阴一阳之谓道。

”(阴阳的对立和消长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有名而无形”(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
又可分析一个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事物阴阳属性归类表
属性空间(方位)时间季节温度湿度重量性状亮度事物运动状态
阳上外左南天昼春夏温热干燥轻清明亮化气上升动兴奋亢进
阴下内右北地夜秋冬寒凉湿润重浊晦暗成形下降静抑制衰退
2.世界本身是阴阳二气对立统一的结果。

(阴阳的对立统一运动,是自然界一切事物发生、发展、变化及消亡的根本原因。


“清阳为天,浊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下为雨。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

”神明,就是指物质世界无穷变化的意思。

3. 阴和阳代表着对立统一的事物属性
一般地说,凡是剧烈运动着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

“天地者,万物之上下也;阴阳者,血气之男女也;左右者,阴阳之道路也;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阴阳者,万物之能始也。

”(既对立又相互关联)
“天为阳,地为阴。

”“水为阴,火为阳”“静者为阴,动者为阳”
“阳化气,阴成形”事物的蒸腾气化的运动状态属于阳的功能,凝聚成形的运动状态属于阴的功能。

医学领域,对于人体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阳;而凝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属于阴。

4. 事物的阴阳属性(并不是绝对的)的相对性。

一方面,表现为在一定的条件下,阴和阳之间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

另一方面,体现于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 (无限可分)“阴阳者,一分为二也”,“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


* (相互转化)例如,昼为阳,夜为阴,而上午与下午相对而言,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

5.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包括阴阳对立、阴阳互根、阴阳消长和阴阳转化四个方面。

* 阴阳的对立制约上与下,左与右,动与静,出与入,升与降,昼与夜,明与暗,寒与热,水与火等。

(自然界)
阴阳两个方面的相互对立,主要表现于它们之间的相互制约、相互消长。

“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

”(平衡状态,正常生理状态)
“积阳为天,积阴为地。

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制约太过)(病理)
“阳虚则阴盛”、“阴虚则阳亢”,或“阳虚则寒”、“阴虚则热”(制约不及)
“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

”这里的“四十五日”,是指从冬至到立春,或从夏至立秋。

冬至一阳生,所以从冬至到立春,阳气逐渐上升,阴气逐渐下降,至夏季则阳气盛极,阴气伏藏。

夏至一阴生,所以从夏至到立秋,阴气逐渐上升,阳气逐渐下降,至冬至则阴气盛极,阳气伏藏。

如此循环,年复一年。

(自然界)
* 阴阳的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

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

(互根=互根互用)
“上为阳,下为阴”, “热为阳,寒为阴”, “左为阳,右为阴。


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

(阴阳的互根互用,也是阴阳转化的内在根据)
“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意思是说藏于体内的阴精,不断地化生为阳气;保卫于体表的阳气,使阴精得以固守于内。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指出阳以阴为基,阴以阳为偶.
“阴阳又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互根);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互用)”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如春夏阳气生而渐旺,阴气也随之增长,天气虽热而雨水增多;秋冬阳气衰而渐少,阴气随之潜藏,天气虽寒而降水较少。

如此维持自然界气候的相对稳定
“昼不精,夜不瞑”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生理,互根关系遭到破坏)
“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生理,互根关系遭到破坏)
“阴中求阳,阳中求阴”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阴阳俱损”(病理)
“精气两虚”、“气血两虚”气和血,兴奋与抑制,物质与功能,精与气,精能化气;气能生精;气还能摄精,使精藏于脏腑之中而不妄泄。

* 阴阳的消长平衡导致阴阳出现消长变化的根本原因在于阴阳之间存在着的对立制约与互根互用的关系。

“阴消阳长”日中至黄昏,阴气渐生,阳气渐衰,机体的生理功能也由兴奋逐渐转向抑制
“阳消阴长”子夜一阳生,日中阳气隆,机体的生理功能由抑制逐渐转向兴奋
“皆消皆长”四季气候变化中,随着春夏气温的逐渐升高而降雨量逐渐增多,随着秋冬气候的转凉而降雨量逐渐减少。

人体生理活动中,饥饿时出现的气力不足,即是由于阴(精)不足不能化生阳(气)而导致阳的不足(阴阳皆消)而补充营养物质(阴),产生能量,增加了气力(阴阳皆长)
“以精气分阴阳,则阴阳不可离;以寒热分阴阳,则阴阳不可混。

”正因为如此,一旦出现阴阳消长变化失常时,前者多表现为此消彼亦消、此长彼亦长,而后者多表现为此消彼长、此长彼消。

“阴盛则阳病,阳盛则因病;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病理)
“阳虚阴盛”、“阴虚阳亢”
* 阴阳的相互转化一般都产生于事物发展变化的“物极”阶段,即所谓“物极必反”。

因此,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如果说阴阳消长是一个量变的过程,则阴阳转化则是在量变基础上的质变。

“物极必反”,一般都表现在“物极”阶段。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寒甚则热,热甚则寒”
“升已而降,降者谓天;降已而升,升者谓地。

天气下降,气流于地;地气上升,气腾于天。

”(自然)
“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
“成败倚伏生乎动,动而不已,则变作矣。


6.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的应用
阴阳学说贯穿在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各个方面,广泛用来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指导养生保健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

7. 阴阳学说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是阴阳两个方面保持着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的结果。

如功能与物质,精与气。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8. 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
腹背四肢内外侧:则背为阳,腹为阴;四肢外侧为阳,四肢内侧为阴。

以脏腑来分:五脏属里,藏精气而不泻,故为阴;六腑属表,传化物而不藏,故为阳。

脏腑形体组织:体表组织属阳,然皮肉为阳中之阳,筋骨为阳中之阴。

再继续分,则皮肤为阳中之阳,肌肉为阳中之阴;筋为阴中之阳,骨为阴中之阴
五脏分阴阳:心肺居于上属阳,而心属火,主温通,为阳中之阳;肺属金,主肃降,为阳中之阴。

肝、脾、肾居下属阴,而肝属木,主升发,为阴中之阳;肾属水,主闭藏,为阴中之阴;脾属土,居中焦,为阴中之至阴。

“背为阳,阳中之阳,心也;背为阳,阳中之阴,肺也。

腹为阴,阴中之阴,肾也;腹为阴,阴中之阳,肝也;腹为阴,阴中之至阴,脾也。


督脉行于背,有总督一身之阳经的作用,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行于腹,有总任一身之阴经的作用,称为“阴脉之海”
9. 阴阳学说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
阴阳学说用来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分析病因的阴阳属性
阴阳的相对协调是健康的表现;疾病的发生及其病理过程,则是某种原因而使阴阳失却协调所致。

疾病的发生发展关系到正气和邪气两个方面。

正气分阴阳,包括阴液和阳气两部分。

邪气亦可分为阴、阳。

“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一般而言,六淫属阳邪,饮食居处、情志失调等属阴邪。

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六淫之中,风邪、暑邪、火(热)邪为阳,寒邪、湿邪为阴。

2. 分析病理变化的基本规律
(1)阴阳偏盛,即阴偏盛、阳偏盛,是属于阴或阳任何一方高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消长,制约)
“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
阴阳偏盛所形成的病证是实证,阳偏盛导致实热证,阴偏盛导致实寒证。

“邪气盛则实。


(2)阴阳偏衰,即阴虚、阳虚,是属于阴阳任何一方低于正常水平的病理状态。

“阳虚则寒”(制约)
“阴虚则热”
阴阳偏衰所导致的病证是虚证,阴虚出现虚热证,阳虚出现虚寒证。

“精气夺则虚。


(3)阴阳互损(互根互用)
“阳损及阴”当阳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
“阴损及阳”当阴虚至一定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
阳损及阴或阴损及阳,最终都导致“阴阳两虚”。

这种阴阳两虚并不是阴阳双方处于低水平的平衡状态,同样存在着偏于阳虚或偏于阴虚的不同。

10. 阴阳学说用于疾病的诊断
1). 分析四诊资料
色泽分阴阳:色泽鲜明为病属于阳;色泽晦暗为病属于阴。

气息分阴阳:语声高亢宏亮、多言而躁动者,多属实、属热,为阳;语声低微无力、少言而沉静者,多属虚、属寒,为阴。

呼吸微弱,多属于阴证;呼吸有力声高气粗,多属于阳证。

动静喜恶分阴阳:躁动不安属阳,蜷卧静默属阴;身热恶热属阳,身寒喜暖属阴;等等。

脉象分阴阳:以部位分,寸为阳,尺为阴;
以脉动过程分,则至者为阳,去者为阴;
以至数分,则数者为阳,迟者为阴;
以形状分,则浮大洪滑为阳,沉涩细小为阴。

总之,无论望、闻、问、切四诊,都应以分别阴阳为首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