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野中发现精彩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龙源期刊网

在田野中发现精彩

作者:张红霞

来源:《中学历史教学》2019年第10期

2014年4月24日教育部正式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2016年9月13日《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正式发布。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为中国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竞争力的合格接班人成为教育界的核心任务。如何将当下教育的主旨追求付诸实践,既是挑战,也是教育研究积极优化、转型的契机。福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依托中山大学优质教育资源,立足毗邻港澳的区域优势,积极挖掘珠江三角洲丰富的田野资源,不断探索一条尊重教育规律、基于核心素养培养,在田野中发现历史、加深了解、增强粤港澳三地学子家国认同的实践教学路径。

一、中学生为什么要走向田野

历史教学走向田野,体现的是历史学的本位。清代乾嘉考据学兴起后,历史学界部分学者认为历史学是书斋里的学问。但从中国历史学的源头来看,历史学是离不开实践、离不开田野的学科,司马迁曾经说,“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也就是必须读书与实践并行方能深刻理解历史、著出好史书。因此,历史教学走向田野,不是一种创新,而是回归历史本位。近年来,国内一些高校的历史学系,尤其以南方的中山大学和厦门大学为代表,再次开辟走向田野的历史学本科教学,逐渐将历史学从书斋里满堂灌式的教学恢复到田野与课堂相结合的模式。我们在深度参与中大田野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发现,这种教学模式不仅高效,而且有很强的可操作性,适合中学历史教学积极借鉴学习。

历史教学走向田野,可以减少仅在课堂解读历史所造成的误读。这是因为,第一,在课堂里读历史,我们只能读到历史文本,很难理解其产生的语境,比如国内南方某著名历史名胜,因“某某洞”而名,但该名胜所在地并无山洞,该景点的管理人员遂在其建筑物的后山上,人工开凿一“山洞”,以使该景点“名符其实”。但进入该历史名胜所在地后,发现其地形是四周环山的一个小盆地,历史上,这样的地形,广大南方人民都是直接命名为“洞”或“峒”的,南方山区的史料中,关于“洞”的记载,基本上都是这种地形。[1]可见,该名胜点根本无须开凿山洞。之所以造成这种误解,基本上就是从书本到书本的结果,从书本到书本,就不了解“洞”作为文本在南方山区的独特语境中的含义。第二,停留在课堂里读历史,常常缺乏对史料较为全面的掌握,对历史人物、事件的认识基本上只能来自书本的结论。一旦掌握了更多的史料,对历史的认识就有可能更为完备。比如珠江三角洲的自梳女,作为一个历史现象,前人的研究反映在书本里,常常是说这些女性不结婚,是对封建婚姻礼法的反抗。但是,中山大学已毕业的博士生徐靖捷,走进珠江三角洲,走访了十多位八、九十岁的自梳女婆婆,发现她们当年自梳,跟反抗男权或者反抗封建等基本没有关系。这些婆婆自梳,主要原因有二,一是当地桑基鱼塘兴起,家里需要劳动力,二是当地风俗,如果妹妹已嫁,姐姐就不能出嫁。这样看来,这些自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