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况汇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
况汇报
内部编号:(YUUT-TBBY-MMUT-URRUY-UOOY-DBUYI-0128)
*县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情况汇报
县发展和改革局局长 ***
(2011年3月16日)
市小城镇建设调研组莅临我县检查指导工作,这是对我们的关心和支持,也是对我们的鞭策和鼓励。
首先,我代表*县发展改革局向各位领导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现在,我就*县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工作情况作以简要汇报。
一、基本情况
*县位于陕甘两省交界处,南离省会西安120公里,北距甘肃平凉160公里,为连接秦陇的咽喉要道。
全县版图形似正写的“人”字,泾河自西而东斜贯其中,将全县分为南北两塬一道川。
全县辖8镇8乡247个行政村,总面积1185平方公里,总人口34.43万人。
近年来,我们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县的奋斗目标,大力实施“工业强县、强农惠农、城镇带动、招商引资”四大战略,发展壮大“能源化工、特色农业、商贸流通、劳务输出、旅游文化”五大产业,努力实现“工业园区、重大项目、新农村建设、城镇建管、非公经济、社会事业”六大跨越,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县域经济社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2010年, 全县实现实现生产总值80.17亿元,增长21.3%;财政总收入15.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5.09亿元,剔除两权价款收入,同口径比较,分别增长48.2%和40.1%;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66.6亿元,增长31.7%;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63亿元,增长20.2%;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15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121元,分别增长18.2%和24.8%。
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继续前移,县域综合实力大幅跃升,有望跨入“陕西十强县”行列。
其主要特点是:(一)工业产业迅速壮大。
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产业三大优势,大力实施“工业强县”战略,全县工业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
工业经济成倍增长。
2010年,全县
实现工业总产值100.14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元大关,是2005年的9.6倍。
工业对GDP的贡献份额达到67%。
优势产业初步形成。
大佛寺煤矿、官牌工业广场全面建成投产,蒋家河煤矿投入试运营,下沟、水帘洞等煤矿技改工程基本结束, 2010年煤炭企业发展到8户,生产原煤2002万吨,煤炭产量五年翻了两番。
煤炭工业增加值50亿元,占全县工业增加值的96.3%。
骨干企业引领作用明显。
2010年,全县规模工业企业发展到18户,其中产值过亿元企业8户,规模工业产值98.14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三番,骨干企业已成为全县工业经济发展的支撑。
企业科技水平不断提高。
下沟煤矿的30度大顷角皮带运输、大佛寺煤矿的通风瓦斯氧化技术和装置等先进技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
(二)农业产业稳步发展。
一是粮食生产基础稳固。
在粮食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保持了提高单产、总产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
粮食产量连续7年丰收,全县粮食总产13.97万吨,连续七年稳定在10万吨以上。
二是产业培育卓有成效。
新增苹果园15万亩,全县果园面积发展到50万亩,2010年实现果品总产41.5万吨,产值9.5亿元,分别是“十五”末的3倍和3.3倍;新建设施大棚4030座,发展万头生猪养殖示范村2个,建成“一村一品”示范村50个,以果蔬种植、畜牧养殖、食用菌生产、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特色农业规模不断壮大;新增外出务工人员5万人(次),全县在外务工人员达到12.3万人(次),2010年实现劳务收入13.5亿元,是“十五”末的5倍。
三是特色产业不断发展。
大棚蔬菜、西瓜、蘑菇、晋枣为主的设施农业发展势头强劲,金银花、丹参等药材种植规模逐步扩大,獭兔、鹌鹑为代表的特色养殖业初具规模。
到2010年底,全县建成了“一村一品”示范村25个、养殖专业村8个、养殖小区6个。
四是农副产品效益提高。
以润杨农业开发公司、北极康旺食品加工厂、*县一品鲜饮食公司、咸阳吕*肉食品加工有限责任公司、斯威
特奶品加工等农产品加工企业增多,逐渐拉长了产业链条,使农产品增加值有所提高。
(三)第三产业不断壮大。
近年来,坚持以旅游活三产,大力实施景区开发建设工程,旅游业成为县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组建了豳风旅行社,开辟了五条旅游线路,实施了侍郎湖、公刘教稼苑两大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以及程家川古民居恢复重建、大佛寺石窟外围环境保护、鬼蛇山大峡谷漂流、林家堡民俗村建设等旅游开发工程,全县旅游业发展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2010年,全县接待游客12万人(次),实现旅游业综合收入3800万元,分别是“十五”末的4倍和4.8倍。
以旅游业为引领,大力发展商贸、餐饮、运输、房地产开发等第三产业。
2010年,全县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13.81亿元,较“十五”末翻了一番,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显着增强。
(四)园区建设初显成效。
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基本建成,被确定为全省重点科技产业园区和重点建设工业集中区,开工建设了小庄煤矿、雅店煤矿、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GM改性甲醇汽柴油项目,组织实施了官牌工业广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创业大道等项目,建成了120万吨粉煤灰综合利用项目一期工程,官牌工业广场600万吨洗煤厂、煤矿机械厂、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投产运营。
煤炭、煤化工、建材、农产品加工园区启动实施,工业经济发展的集聚效应初步彰显。
二、存在问题
总体上看,“十一五”以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较快。
但是,我们还必须清醒地看到,我县在产业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一是我县经济总量不大,产业支撑力不强,资源、能源消耗型企业比重大,产业集群效应不明显,循环经济产业比重低,产品附加值不高,市场竞争力弱,主要依靠资源、能源推动型和粗放式加工型经营模式没有根本改变,经济潜能尚未得到充分发
挥,在区域竞争中的优势不明显,全县虽过10亿元产值的企业有3户,但没有形成现代化的企业集团,产品开发、市场开拓水平不高,市场竞争力不强。
全县除煤炭外,其它工业企业的产品市场份额很小。
二是结构不优化。
一、二、三产业结构(增加值)比为12.2:70.6:17.2。
工业产值偏大,一、三产业产值偏小。
产业结构形状为中间大,两头小,呈“枣核形”。
第一产业主要仍停留在传统种养、资源初加工的低发展水平上,产业链极不完整,产业间缺乏有机的相互配套和协作,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趋同问题较突出,未能发挥资源整合、深度利用等规模效益;第二产业中煤炭产业比重过高,其他产业所占比重很小,虽然引进了180万吨煤制甲醇、30万吨甲醇改性汽柴油、2×20万千瓦煤矸石电厂等项目,但依靠煤炭生产拉动工业经济发展的局面仍然没有改变,工业产业链条偏短,深加工、精加工产品少,产品档次不高,附加值低。
如原煤、陶土还处于开采阶段,深加工产品很少。
苹果、柿子产量很大,但以苹果、柿子为主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少之又少,经济效益未充分发挥。
第三产业中商业饮食、交通运输等传统行业所占比重较大,而新兴产业发展比较滞后,所占比重较小。
从事第三产业的企业、个体户大多层次低、规模小,竞争能力不强,缺乏规模化、品牌化、专业化经营。
在批发零售、餐饮住宿业、生活服务及交通运输业方面,绝大多数设施滞后,规模不大,档次不高,链条不长,运营机制不灵活,运营方式陈旧,服务环境差,经营领域狭窄。
在物流业方面,一些物流服务只能承担运输,缺少装卸、仓储、存货管理及分拨、分销、包装、流通加工等增值服务。
三是基础设施薄弱,硬件支撑能力不足。
路、水、桥基础设施不能满足工业经济发展需求,*麟公路、*湫路等级低,火石咀泾河大桥承重小,水资源不足等严重制约煤化工及加工业的发展。
四是信贷资金相对不足,在信贷资金投放过程中,仍然存
在门槛过高、额度过小的问题,部分企业特别是小型工业企业的融资渠道狭窄,资金周转困难,制约了企业扩大再生产。
三、今后工作的思路和目标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妥善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新的发展要求的五年,也是我县参与关中—天水经济区开放开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更是我县实现进位争先、提速增量、跨越发展,缩小与发达县区差距的关键五年。
全县产业结构调整的方向和思路是:依据*县资源分布、产业发展、城镇建设和公共服务均等的空间协调要求,提出了积极构造一核(以城关镇为核心,促进产业集聚、产品升级,加强社会综合服务,增强城市承载力,提升宜居水平,建设成为县域行政、经济、文化中心)一带(指泾河川道地带,集中布局发展煤电、煤化工、建材和设施农业、特色养殖、现代服务业,建设成为*县经济主轴带和*长旬能源化工基地最大产业集群区)五区(县城循环经济和服务业发展聚集区,包括城关镇与炭店乡、新堡子乡等周边乡镇,集中布局发展煤炭、电力、建材等循环经济产业,配套发展机械、环保、轻工等综合产业,积极发展物流、商贸、文化、旅游、金融等社会公共服务业,建成全县最大的综合产业聚集区和循环经济示范基地;新民塬煤化工产业经济区,位于新民镇和小章镇,依托煤炭资源优势,重点发展煤炭深加工和资源综合利用、废弃物质再利用生产,“十二五”末建成*长旬地区最大的煤化工生产基地;北塬现代农业及新能源产业聚集区,包括北极、义门、小章、西坡等乡镇。
积极发展粮食、优质苹果、烟叶、中药材和农产品加工,加大对小庄、文家坡、雅店矿区煤层气的开发利用,建成北塬食品工业园和全省重要的煤层气开发利用示范基地;城西运输物流和文化旅游区,充分发挥西平铁路*县货运站物流运输功能,积极开发大佛寺、高渠村、花果山地区,重点发展运输物流、文化旅游及相关配套产
业,建成*长旬能源化工基地重要的物流配送中心、咸阳北部有影响的文化旅游中心;炭店陶瓷工业集聚区,依托丰富的陶土资源,大力发展陶瓷及相关配套产业,建设陶瓷建材产业园区,使*县成为关中-天水经济区重要的陶瓷建材产业生产基地)的空间构架。
主要目标是:全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8%以上,2015年全县GDP达到220亿元,人均57500元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6.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0亿元,年均增长2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50亿元,年均增长27.7%;工业增加值达到170亿元,年均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8:72:20;非公经济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0%以上;全县城镇人口达到24万左右,城镇化水平达到6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5‰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38000元、12000元,年均分别增长15.5%和19%以上;单位GDP 能耗下降15%以上,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和氨氮、氮氧化物削减10%以上,森林覆盖率达到45%以上。
四、下一步工作重点
(一)巩固优化第一产业。
继续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全面落实大力加强农业的各项措施,发展地方特色农业和“三高”农业,加快全县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按照“调优、调特、调名、调强”的思路和“依托市场,因地制宜,突出特色,规模发展”的原则,结合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的实施,着力建设五大农业科技园区(设施农业园区、高效农业示范区、优质烤烟生产园区、小麦良种生产繁育生产园区、川道农业综合开发区)、十大专业化生产基地(38万亩优质水果生产基地、20万亩干杂果生产基地、10万亩优质粮油生产基地、1万亩设施瓜果蔬菜生产基地、100万100万只家兔生产基地、10万
只肉羊生产基地、3个设施农业示范基地、3个劳动力培训转移示范基地、1万亩金银花种植基地、1万亩绿化苗木繁育和花卉生产基地)。
(二)发展提升第二产业。
大力度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一手抓总量增长,一手抓结构优化,依靠科技进步创新,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竞争力。
按照“煤炭强基、转化做大、三产配套、环境优化”的总体思路和“依托资源、产业多元、结构合理、生态环保、统筹规划、综合开发”的原则,打造五大板块(煤炭生产板块、煤化工板块、煤层气开发利用板块、煤矸石发电板块、煤建材板块)、延伸七大链条(煤炭工业产业链、煤、电、铝及铝制品和机械加工工业产业链、煤气化、液化、精细化工、成品油加工工业产业链、能源再生利用工业产业链、建材工业产业链、食品工业产业链、系列果品深加工产业链)。
到2015年,打造100亿元企业2个,50亿元企业1个,原煤产量达到3600万吨(其中精煤2400万吨),电力装机容量达到320万KW,甲醇180万吨,丙烯40万吨,煤制甲醇改性柴汽油30万吨,页岩油10万吨,水泥120万吨,地面煤层气(瓦斯)抽采利用量6000万立方米。
全县能源效率达到40%,单位产值能耗下降15%。
工业总产值突破340亿元。
(三)壮大繁荣第三产业。
按照“扩大总量,优化结构,发挥优势,挖掘资源,拓宽领域,提高水平”的方针和“转变观念,放手发展,扩充总量,提升质量”的思路,以城乡一体化为驱动,以市场化、产业化、社会化为方向,以体制、机制和政策创新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不断壮大产业规模,优化产业结构,建成功能齐全、结构合理、特色鲜明、辐射周边的区域性人流、物流、商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中心。
到2015年,全县第三产业增加值30亿元,力争达到35亿元,占GDP的比重在20%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6.5万多人,占城镇从业人员的65%左右。
一是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
抓好流
通市场的建设,建立独具特色的商业市场。
鼓励个体、私营运输户组建民营运输企业。
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六个”物流配送中心(即生产资料配送、农产品加工配送、日用品、建材、汽车及配件、废旧物资回收)和一个集农业物流、工业物流、商贸物流为一体的综合物流核心园区。
二是加快发展生活服务业。
引进一批知名的餐饮连锁企业,规划建设一批设施先进、服务档次较高的饭店、酒楼,完善配套服务设施,发展餐饮住宿业。
建设特色小吃一条街,形成多风味、多品种的餐饮品牌,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的需要。
三是加快房地产开发业。
实施“走出去”和“引进来”战略,提升房地产业的整体实力。
延伸房地产消费链条,激活建材、装潢、家电、信息等市场,提升物业服务档次。
四是大力发展中介服务业。
针对全县中介服务发展薄弱的特点,应大力引进专业人才,扶持、培养中介服务行业,特别是会计、法律、商务等现代服务行业,至2015年,初步形成种类齐全、运作规范的中介服务体系。
五是发展社区服务业。
把社区服务与社区经济、社区文化、社区教育有机结合起来,优化和充实社区服务设施,健全社区服务组织,拓展服务领域,积极开展社区商业便民、医疗卫生、家政服务、文化娱乐、教育科普、体育健身、就业信息咨询、职业指导、就业培训等服务,实现公益服务和社会化服务有机结合,促进社区服务产业化,吸纳更多富裕劳动力就业。
六是发展文化体育业。
依托开元广场、中达广场、豳风苑、紫薇山公园等,开发广场文化,重点发展体育健身休闲业和广告业,有所侧重地引进健身、体育运动俱乐部等项目,形成高、中、低档兼有的文体娱乐业发展格局。
七是着力发展旅游观光业。
以建设“旅游名县”为目标,树立“大旅游”观念,开发一批有代表性的旅游景点,着力打造*县文化旅游品牌,把*县建成集旅游、观光、休闲、渡假于一体,“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配套的旅游城市。
精心打造“一线(川道盛唐
佛教文化和现代工业旅游线)两翼(南翼生态休闲旅游线、北翼古豳文化旅游线)”旅游格局。
(四)加快工业园区建设。
按照“工业发展园区化、园区发展产业化、产业发展集群化”的发展思路,以循环经济工业园区为基础,合理优化园区布局,规划一些品位较高、功能较全、后发效应较长、发展空间较大的特色园区,促进区域生产要素有序流动和资源优化配置。
积极落实土地,快速配套路、电、水、网络等基础硬件,努力创建良好的项目入园条件。
加快“五大园区(循环经济工业园区、新民塬煤化工工业园区、城西煤炭工业园区、义门农产品工业园区和炭店陶瓷工业园区)建设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