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 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 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孟 子认为,文学作品和作家本人的生活思想以 及时代背景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因而只有 知其人、论其世,即了解作者的生活思想和 写作的时代背景,才能客观地正确地理解和 把握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孟子的这一原则 对后世的文学批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为历 代文学批评家所自觉或不自觉地遵循。清代 章学诚在《文史通义· 文德》中说:“不知古 人之世,不可妄论古人之辞也。知其世矣, 不知古人之身处,亦不可以遽论其文也。”
《论语· 阳货》:子曰:“恶紫之夺朱也,恶 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者。”
雅乐是为旧礼制服务的古乐,如《韶》、 《舞》。孔子曾在齐闻《韶》,“三月不知 肉味”。“郑声”是当时的新乐,孔子厌恶 郑声,因为他认为郑声“淫”(过动,过 度)。
《论语· 八佾》)子曰:《关雎》,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
“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原则,就是孔 子“中和”审美标准在表达情感方面的具体 要求。好的音乐或诗,表达情感时应该节制, 应该适度,欢乐而不放纵,哀怨而不过于悲 伤。 以“思无邪”为根本要求,以“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为情感表达的要求,孔子对音乐 的观念,就是倡雅乐、放郑声。
(四)受中国古代文学传统的影响,中 国古代文学理论偏重于表现(抒情言 志),发展为以意境说和教化说为两大 支柱的文学理论体系,不同于西方偏重 于再现(摹仿),发展为以典型说为核 心的文学理论体系。
中国古代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
(一)散见于子书中的文论 这主要有两种情况:一是先秦时代文史 哲尚未分家,诸子的言论自然也会涉及 文学问题,如孔子的“兴观群怨”说, 初步总结了文艺的特性及其社会作用。 如庄子的言不尽意说就涉及文学反映现 实的思维方式;孟子的知人论世则涉及 文学批评的社会学方法,等等。
一 、 评诗标准:思无邪
什么样的诗才是好诗?孔子也在他对《诗三 百》的总评中提出了好诗的标准,即《论 语· 为政》中提出的“思无邪”: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 “思无邪”。 孔子的“思无邪”标准主要是针对内容而 言,诗的内容应符合孔子或儒家的政治思想、 伦理道德和审美标准。与之相关的艺术标准 则是在情感表达上应合符“中和”之美。
(五)散见于诗、词、笔记、小说、戏 剧、经传训诂、艺人谚语中的文论
第一章 孔子
儒家文论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艺思想, 其内容主要是关注文艺的根本性质、文 艺的社会功能和作用、文艺的内容与形 式之关系、文艺批评的原则和方法等等 问题。其代表者是孔子孟子和荀子。
孔子(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早的 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同时又是中国文论第一人,也是世界上第一 位重要的文论家,因为他比西方文论的鼻祖 柏拉图(公元前427~374)和亚里斯多德(公 元前384~322)都要早些。 孔子创立的儒学,作为一种学术思想,是入 世治世的思想,它以“仁”学为内容,以 “礼”学为形式,以“中庸”为人格准则。 孔子讲究“用诗”,强调“诗”的社会作用, 他所采用的用诗标本教材就是经过他删定的 《诗三百》。
(三)书信序跋
(四)小说(戏剧)评点
评点包括对小说戏剧的眉批、夹批、总评以及各种 墨色、符号的“圈点”,又是我国富有民族特色的 一种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的表现形态。最早运用的 是南宋末年的刘辰翁。他曾对《老子》、《庄子》、 《世说新语》及多家文集进行评点,并在评点中提 出了一些关于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的精辟见解。这 一形式到了明代中叶为李贽、叶昼等继承和发展, 至明末清初的金圣叹达到了高峰。其后毛宗岗《三 国演义》评点、张竹坡的《金瓶梅》评点以及脂砚 斋的《红》一书中, 更多的体现为对《诗三百》的评价。其文学 思想的基本观点是强调文艺应该为人的道德 修养,为国家的政治教化服务。他这 “用诗” 思想,被儒家后学们概括发挥成“诗教”说: “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知也,其为人 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礼记· 经解》) 作为一种功利性的文艺观和诗教传统,对其 后两千多年的中国文论影响至深。在“诗教” 的核心思想指导下,孔子对以诗歌为主的文 学非常重视,提出了一系列著名的文学理论 批评观点,包括著“兴观群怨”说、“文质” 说、“思无邪”说等等。
什么是“中和”?简单的说就是《论语· 先 进篇》所说的:“过犹不及”,即超过了与 赶不上都是不好的。诗歌不能“过动”,也 不能“过和”,那么最好的状态就是“中 和”。《诗》三百中的作品起初不仅关涉内 容(歌词),而且与音乐有紧密的关系。因 此,从音乐上讲,“思无邪”就是提倡音乐 的乐曲,要中正平和,要“乐而不淫,哀而 不伤”;从文学作品上讲,则要求作品从思 想内容到语言,都不要过分激烈,应当做到 委婉曲折,而不要过于直露。
另一种情况是,先秦以后虽然文史哲逐步分 离,但一些大思想家、学者在探索、研究社 会思潮、人文现象时,自然也把文学现象包 括在内,文学理论也就在其中占有一席之地。 如王充《论衡》,对汉赋和学术界华伪不实、 因循守旧、于事无补的时弊进行的严肃批判, 文学理论自然也是他的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 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又如晋代葛洪的《抱 朴子》,强调文章必须有益教化、文章与德 行并重、文章今胜于古,乃是研究当时文坛 状况和中国古代文学理论发展不应忽视的重 要资料。
(二)诗话、词话 诗话的源起,应以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最 早。宋人诗话大多是以资闲谈的,但也出现 了《岁寒堂诗话》(张戒)和《沧浪诗话》 (严羽)等针砭时弊、理论性较强的著作。 其后诗话逐渐趋于严肃。明清不少诗话都是 有明确的诗论宗旨的。如明王世贞《艺苑卮 言》标举汉魏盛唐,提出“格调说”;清王 士禛《渔洋诗话》提倡“神韵说”;翁方纲 《石洲诗话》提倡“肌理说”。到近代有王 国维的《人间词话》提出“境界说”等。至 于词话有唐圭璋《词话丛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