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公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参与式
公众参与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在生态城市的公众参与方面为其他城市树立了典范。如怀阿拉生态城市咨询项目的中标方在各种场合宣传怀阿拉的生态城市项目,频繁在怀阿拉中小学宣传怀阿拉生态城市项目的内容和意义,并开展由年轻一代参与的短故事竞赛,让他们想象怀阿拉市的未来生态城市图景,以便从中获知年轻人的需要,从而有利于进行生态城市的设计。巴西的库里蒂巴市让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的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相关的教育。丹麦的生态城市项目包括建立绿色帐户、生态市场交易日、吸引学生参与等内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生态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零碳”模式
城市是人口和工业密集区,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责任者。零碳城市是针对这种现状提出的一种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城市发展模式。“零碳”并非真正的不排放,而是指通过采取各种环保措施抵消人类活动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城市在总体上不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世界上一些城市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零碳排放城市,并已经制定出具体的建设日程。如英国政府承诺到2012年在全国建立10个零碳生态城镇。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传统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建立的是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生态城市的“生态”,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在空间上不再是“城市市”,而是“区域市”,是一种城乡空间的融合;城市生态安全和卫生可靠、优质;城市产业实现生态化和高效益;城市交通、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等运转系统和管理系统快捷、高效;创造现代城市风貌,完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发展高水准生态文化和高度的社会文明。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始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自此以后,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生态城市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循环经济推动式
循环型生态城市是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生态城市。在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中,以废弃物“零排放”为理想目标,其核心是建立新型生态工业循环体系。日本是较早提出建立循环型生态城市的国家。1997年日本通产省(现经济产业省)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以“零排放”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循环城市建设。到2001年6月止,日本14个地区建立了循环型生态工业区,这些工业园区很多是集环保研究、环境技术开发、实验和产业化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区。它们通过引进成熟的环保技术和企业,进行大规模再循环利用生产。通过全国范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日本逐步积累了整体社会达到“零排放”的技术和经验,为最终实现循环型生态城市和循环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5.社区驱动式
社区驱动是指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的开发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加拿大的哈里法斯市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并在社区的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邀请社区居民参加,包括对生态城市的项目建设决策以及投资资源等都交由社区社团来进行投票和管理。社区还设有城市生态中心作为公共教育场所,公众在这里通过图书馆、展览、咨询、报告等方式可方便地知晓城市生态的有关知识,了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进展。这种广泛的和深度的公众参与使得生态城市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7.紧凑型发展模式
紧凑型发展模式就是采取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使人们的居住地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所在地的模式。紧凑型城市不仅包含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还包含城市内在的紧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的概念,包括建筑物的高密度、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每一个建筑群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和配套设施功能的完善等。国外提出的城市乡村模式是紧凑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模式。城市乡村模式是一种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模式,是一种具有多元文化与自然特征的乡村小城镇式的社区模式。在城市乡村里,人的一切需求都可以在步行以及骑自行车范围内得到满足,紧凑型模式是针对目前无限扩张蔓延的郊区化城市发展模式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发展模式。
从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是与当前那种无序蔓延、环境污染严重、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景观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完全相反的发展模式,是迄今为止人类追求的最美好的理想家园,是当前各国城市居民和城市建设者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在国外一些国家起步较早,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比较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但是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实践。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与国外成功模式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利于发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缺点与不足,从而促进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
3.公交引导式
公交引导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将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发展的骨架,引导城市沿公共交通干线有序扩张,避免城市空间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同时,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满足高密度用地开发下的出行需要,增强社区活力,有效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如丹麦的哥本哈根利用公交引导城市发展,成功建立了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系统。
6.项目推动式
项目推动式是指通过具体的建设项目作为突破口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世界著名的德国弗莱堡生态城市就是建立在一系列别具特色的项目之上的。弗莱堡生态城市建设项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气环境保护项目。依据交通污染占大气污染80%的调查结果,弗莱堡通过加强对于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公共交通系统管理和鼓励自行车使用来进行环境保护,极大地减少了由交通发展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能源利用的环境保护项目。通过节约能源、使用新型能源以及发展热电联合等三个方面来减少环境负担,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其中,在节约能源方面,通过提高能源价格以及分发节能灯等方式来减少居民的能源消耗。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利用对太阳能研究、开发和生产项目的资助以及建设“太阳能城市”等措施来推广新能源利用。此外还有城市垃圾处理项目等。每一个项目都具体明确并有系统的推进措施,保证了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按科学的轨道稳步推进。
公众参与是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澳大利亚的怀阿拉市在生态城市的公众参与方面为其他城市树立了典范。如怀阿拉生态城市咨询项目的中标方在各种场合宣传怀阿拉的生态城市项目,频繁在怀阿拉中小学宣传怀阿拉生态城市项目的内容和意义,并开展由年轻一代参与的短故事竞赛,让他们想象怀阿拉市的未来生态城市图景,以便从中获知年轻人的需要,从而有利于进行生态城市的设计。巴西的库里蒂巴市让儿童在学校受到与环境有关的教育,而一般市民则在免费的环境大学接受与环境相关的教育。丹麦的生态城市项目包括建立绿色帐户、生态市场交易日、吸引学生参与等内容。这些项目的开展为生态城市的设计和建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零碳”模式
城市是人口和工业密集区,也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责任者。零碳城市是针对这种现状提出的一种缓解全球气候变暖的城市发展模式。“零碳”并非真正的不排放,而是指通过采取各种环保措施抵消人类活动中排放的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使城市在总体上不增加大气中的温室气体含量。世界上一些城市已经明确提出要建设零碳排放城市,并已经制定出具体的建设日程。如英国政府承诺到2012年在全国建立10个零碳生态城镇。
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比较研究
生态城市是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和系统工程方法改变传统经济建设和城市发展的模式,建立的是一个自然和谐、社会公平和经济高效的复合系统,是具有自身人文特色的、自然与人工系统相互协调、人与人之间和谐共处的理想人居环境。
生态城市的科学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7个方面:生态城市的“生态”,不是纯自然的生态,而是自然—社会—经济复合共生的城市生态系统;生态城市在空间上不再是“城市市”,而是“区域市”,是一种城乡空间的融合;城市生态安全和卫生可靠、优质;城市产业实现生态化和高效益;城市交通、信息传递、物资供应等运转系统和管理系统快捷、高效;创造现代城市风貌,完善区域生态支持系统;发展高水准生态文化和高度的社会文明。
一国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
国外生态城市建设实践始于霍华德的花园城市,自此以后,一些国家相继进行了生态城市的实践,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1.循环经济推动式
循环型生态城市是以循环经济为支撑的生态城市。在循环经济型生态城市建设中,以废弃物“零排放”为理想目标,其核心是建立新型生态工业循环体系。日本是较早提出建立循环型生态城市的国家。1997年日本通产省(现经济产业省)提出了“生态城市”的规划,以“零排放”为目标,在全国范围内积极推广循环城市建设。到2001年6月止,日本14个地区建立了循环型生态工业区,这些工业园区很多是集环保研究、环境技术开发、实验和产业化生产为一体的生态工业区。它们通过引进成熟的环保技术和企业,进行大规模再循环利用生产。通过全国范围生态工业园区的建设,日本逐步积累了整体社会达到“零排放”的技术和经验,为最终实现循环型生态城市和循环型社会奠定了良好基础。
5.社区驱动式
社区驱动是指社区的规划、设计、建设、管理和维护全过程都由社区居民参与,是一种社区自助性的开发方式。在可能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参与生态城市的建设。加拿大的哈里法斯市创立了“社区驱动”的一切程序,并在社区的设计、建设、管理等各个方面邀请社区居民参加,包括对生态城市的项目建设决策以及投资资源等都交由社区社团来进行投票和管理。社区还设有城市生态中心作为公共教育场所,公众在这里通过图书馆、展览、咨询、报告等方式可方便地知晓城市生态的有关知识,了解生态城市规划、设计和建设进展。这种广泛的和深度的公众参与使得生态城市建设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7.紧凑型发展模式
紧凑型发展模式就是采取混合使用和密集开发的策略,使人们的居住地更靠近工作地点和日常生活所必须的服务设施所在地的模式。紧凑型城市不仅包含地理的概念,更重要的是还包含城市内在的紧密关系以及时间、空间的概念,包括建筑物的高密度、城市的整体规划布局、每一个建筑群之间联系的紧密度和配套设施功能的完善等。国外提出的城市乡村模式是紧凑型城市的典型代表模式。城市乡村模式是一种紧凑的、功能混合的、适宜步行的邻里模式,是一种具有多元文化与自然特征的乡村小城镇式的社区模式。在城市乡村里,人的一切需求都可以在步行以及骑自行车范围内得到满足,紧凑型模式是针对目前无限扩张蔓延的郊区化城市发展模式所提出的一种理想城市发展模式。
从生态城市的概念和内涵可以看出,生态城市建设模式是与当前那种无序蔓延、环境污染严重、城乡二元结构明显、景观千篇一律的城市建设完全相反的发展模式,是迄今为止人类追求的最美好的理想家园,是当前各国城市居民和城市建设者致力于实现的目标。生态城市建设在国外一些国家起步较早,美国、巴西、新西兰、澳大利亚、南非以及欧盟的一些国家都比较成功地进行了生态城市建设。但是生态城市建设在我国仍然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有许多问题需要探索和实践。对国内外生态城市建设模式进行对比研究,分析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与国外成功模式之间的相同点与不同点,有利于发现我国生态城市建设中的缺点与不足,从而促进我国的生态城市建设。
3.公交引导式
公交引导的城市发展模式是将公共交通系统作为城市发展的骨架,引导城市沿公共交通干线有序扩张,避免城市空间摊大饼式的无序蔓延。同时,公共交通主导的发展模式有利于满足高密度用地开发下的出行需要,增强社区活力,有效控制和引导小汽车的发展,改善城市环境。如丹麦的哥本哈根利用公交引导城市发展,成功建立了方便快捷的城市交通系统。
6.项目推动式
项目推动式是指通过具体的建设项目作为突破口来推动生态城市建设。世界著名的德国弗莱堡生态城市就是建立在一系列别具特色的项目之上的。弗莱堡生态城市建设项目包括两个方面。第一,大气环境保护项目。依据交通污染占大气污染80%的调查结果,弗莱堡通过加强对于城市与周边地区之间的公共交通系统管理和鼓励自行车使用来进行环境保护,极大地减少了由交通发展而导致的环境污染。第二,能源利用的环境保护项目。通过节约能源、使用新型能源以及发展热电联合等三个方面来减少环境负担,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其中,在节约能源方面,通过提高能源价格以及分发节能灯等方式来减少居民的能源消耗。在开发新能源方面,利用对太阳能研究、开发和生产项目的资助以及建设“太阳能城市”等措施来推广新能源利用。此外还有城市垃圾处理项目等。每一个项目都具体明确并有系统的推进措施,保证了生态城市建设项目按科学的轨道稳步推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