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第一卷 ppt课件
合集下载
资本论全课件
![资本论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9bb1079abea998fcc22bcd126fff705cc175c93.png)
m不能离开流通产生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并把劳动力投入生产,价值才会增殖。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满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02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03
04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7)
05
价值实体就是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价值实体: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同一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01
02
研究资本发生的条件和资本的实质
这一篇只有一章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1、货币的资本化 (1)资本总公式: G-W-G´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W-G-W 资本总公式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形式不同: 运动次序不同 运动起点终点不同 运动媒介不同 内容不同: 运动的内容不同 运动的目的不同 运动的限度不同
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的性质:表现别的商品价值的材料。
等价形式的特点: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05
06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1-20)
( 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劳动力商品的价值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就是劳动。
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价值也是剩余价值的源泉。只有资本家在流通中购买到特殊的劳动力商品,并把劳动力投入生产,价值才会增殖。因此马克思指出,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关键。
由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力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即由满足劳动者所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02
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03
04
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7)
05
价值实体就是一般人类劳动。
交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就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价值实体: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用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强度,生产同一使用价值所必要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的价值量。
01
02
研究资本发生的条件和资本的实质
这一篇只有一章
第四章 货币的资本化
第二篇 货币的资本化
1、货币的资本化 (1)资本总公式: G-W-G´ 一般商品流通公式: W-G-W 资本总公式与一般商品流通的区别: 形式不同: 运动次序不同 运动起点终点不同 运动媒介不同 内容不同: 运动的内容不同 运动的目的不同 运动的限度不同
等价形式:
等价形式的性质:表现别的商品价值的材料。
等价形式的特点:
私人劳动成为社会劳动的表现形式。
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01
02
03
04
05
06
商品拜物教的性质及其秘密(1-20)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ppt课件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e65659185254b35eefdc8d376eeaeaad1f316fa.png)
在工作日和劳动强度已定,只有劳动生产力变动情 况下,“剩余价值量的任何变化都是由劳动力价值量 的相反的变化而引起的。”(Ⅰ596)“剩余价值量 的变化是以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所引起的劳动力价值的 变动为前提的。剩余价值量变化的界限是由劳动力价 值的新的界限决定的。”(Ⅰ597)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8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 劳动强度可变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劳动强度提高使一个工作日内劳动量从内涵上增 加,不仅增加产量而且增加价值产品。这种情况下,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可以同时有相同或不同程度的 增加。如果劳动强度提高很大以致劳动力耗费过度, 劳动力价值也要提高,这时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如赶不 上劳动力价值提高,就会落在劳动力价值以下。
其中变化的关系为:劳动生产力提高(降低)会引
起劳动力价值降低(提高),剩余价值=价值产品-劳
动力价值,所以剩余价值量会提高(降低)。劳动力
价值与剩余价值量是同量反向变化,而不是同比例变
化。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
Ⅰ .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
三变、劳动力价值的下降或提高是剩余价值量增减的 原因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1
IV. 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工作日缩短的障碍在于剥 削阶级的存在强加在工人阶级身上的劳动负担:“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 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Ⅰ605606)只有消灭剥削,使人人都参加劳动才能最大限 度的缩短工作日。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8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 劳动强度可变
II.工作日和劳动生产力不变,劳动强度可变
劳动强度提高使一个工作日内劳动量从内涵上增 加,不仅增加产量而且增加价值产品。这种情况下, 劳动力价格和剩余价值可以同时有相同或不同程度的 增加。如果劳动强度提高很大以致劳动力耗费过度, 劳动力价值也要提高,这时劳动力价格的提高如赶不 上劳动力价值提高,就会落在劳动力价值以下。
其中变化的关系为:劳动生产力提高(降低)会引
起劳动力价值降低(提高),剩余价值=价值产品-劳
动力价值,所以剩余价值量会提高(降低)。劳动力
价值与剩余价值量是同量反向变化,而不是同比例变
化。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5
Ⅰ . 工作日的长度和劳动强度不变,劳动生产力可
三变、劳动力价值的下降或提高是剩余价值量增减的 原因
2023/10/1
第五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21
IV. 劳动的持续时间、劳动生产力和劳动强度同时变化
马克思指出了资本主义工作日缩短的障碍在于剥 削阶级的存在强加在工人阶级身上的劳动负担:“在 资本主义社会里,一个阶级享有自由时间,是由于群 众的全部生活时间都转化为劳动时间了。”(Ⅰ605606)只有消灭剥削,使人人都参加劳动才能最大限 度的缩短工作日。
资本论 第一卷 第三章 课件
![资本论 第一卷 第三章 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0545c1159eef8c75fbfb340.png)
“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金。 ”
“尽管只是想象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但是价格完 全取决于实在的货币材料。”
“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矛盾的”
经典段落语句 价格标准
“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 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金 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 “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金。 ” 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 职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 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形形色色 的商品的价值变为价格,变为想象的金量;作为价格标准,它 计量这些金量。价值尺度是用来计量作为价值的商品,相反, 价格标准是用一个金量计量各种不同的金量,而不是用一个金 量的重量计量另一个金量的价值。要使金充当价格标准,必须 把一定重量的金固定为计量单位。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Leabharlann 经典段句 (三)铸币。价值符号
“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 量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 所以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 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 的职能。”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 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 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 量。”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三章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货币的各种职能。 所谓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流通中所起的社会作用。 本章包括三节,论述货币的五种职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论述货币的第一种职能:价值尺度; 论述货币的第二种职能:流通手段; 论述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 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尽管只是想象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但是价格完 全取决于实在的货币材料。”
“价值尺度的二重化是同价值尺度的职能相矛盾的”
经典段落语句 价格标准
“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职 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金 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 “所以要表现商品的价值,也可以仅仅用想象的或观念的金。 ” 作为价值尺度和作为价格标准,货币执行着两种完全不同的 职能。作为人类劳动的社会化身,它是价值尺度;作为规定的 金属重量,它是价格标准。作为价值尺度,它用来使形形色色 的商品的价值变为价格,变为想象的金量;作为价格标准,它 计量这些金量。价值尺度是用来计量作为价值的商品,相反, 价格标准是用一个金量计量各种不同的金量,而不是用一个金 量的重量计量另一个金量的价值。要使金充当价格标准,必须 把一定重量的金固定为计量单位。
@WPS官方微博 @kingsoftwpsLeabharlann 经典段句 (三)铸币。价值符号
“既然货币流通本身使铸币的实际含量同名义含 量分离,使铸币的金属存在同它的职能存在分离, 所以在货币流通中就隐藏着一种可能性:可以用其 他材料做的记号或用象征来代替金属货币执行铸币 的职能。”
“纸币流通的特殊规律只能从纸币是金的代表这 种关系中产生。这一规律简单说来就是:纸币的发 行限于它象征地代表的金(或银)的实际流通的数 量。”
第三章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三章
本章的中心内容是分析货币的各种职能。 所谓货币的职能就是货币在流通中所起的社会作用。 本章包括三节,论述货币的五种职能 第一节 第二节 第三节 论述货币的第一种职能:价值尺度; 论述货币的第二种职能:流通手段; 论述货币的其他三种职能: 货币贮藏、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2-4](https://img.taocdn.com/s3/m/5f4a4af64b73f242326c5f10.png)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5
1.资本的总公式
㈡ 商品流通形式与资本流通形式 商品流通的形式:W——G——W,即先卖后买 资本流通的形式:G——W——G,即先买后卖
“G——W——G ,货币转化为商品,商品再转 化为货币,为卖而买。在运动中使命来 说,已经是资本。”(Ⅰ172)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7
1.资本的总公式
货币作为交换价值的存在形式在质上是相同的, 因此,资本流通公式两端货币的区别必然是体现为 量的不同。“G—W—G过程所以有内容,不是因 为两极有质的区别(二者都是货币) ,而只是因为它 们有量的不同。最后从流通中取出的货币,多于起 初投入的货币。”(Ⅰ176)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15
1.资本的总公式
㈥ G——W——G’是直接在流通领域表现出来的 资本总公式
产业资本在流通以外进行生产活动,但不影响它 在流通中表现出的形式;生息资本(G——G’)则 是以简练形式表现G——W——G’过程,所以,G— —W——G’反映了一切资本运动的共同过程,所以, 马克思称它是“资本总公式”。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8
1.资本的总公式
“可见,原预付价值不仅在流通中保存下来, 而且在流通中改变了自己的价值量,加上了一个剩 余价值,或者说增殖了。正是这种运动使价值转化 为资本。”(Ⅰ176)
由于运动中价值的增殖,所以资本流通公式应写 成: G——W——G’或者G——W——G+ΔG
2021/4/20
第一卷第二篇第四章
4
1.资本的总公式
历史上,前资本主义社会的商人资本、高利贷 资本都是货币形态的资本。在现实资本主义中,货 币又是每个资本的第一形态。 “现在每一个新资 本最初仍然是作为货币出现在舞台上,也就是出现 在市场上——商品市场、劳动市场或货币市场上, 经过一定的过程,这个货币就转化为资本。” (Ⅰ172)
资本论全课件
![资本论全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5c4f1c4ed630b1c58eeb51c.png)
〔1〕我们的研究,必需从商品的分解入手 下手
〔第1天然段〕 “本钱主义临盆体例安排着的社会财富,
体现为‘复杂年夜的商品聚积’,而以单个 的商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 需从商品的分解入手下手。”
商品是研究本钱主义临盆关系的逻辑 出发点和历史出发点:
第1、本钱主义临盆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展开而来的。
通俗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商品具有一 种不成思议的神秘性,致令人对商品象对宗 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
第1、马克思揭穿了商品拜物教的形式 及其本质。
商品的拜物教,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不在于临盆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 形式本身。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的关 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包庇。
第2、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中独 有的现象。
〔17〕
互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别的一种使用价值互相换 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价值实体: 价值就是常人类劳动的凝固。 价值实体就是常人类劳动。
社会需要劳动时候: 在社会正常的临盆前提下,用平均的劳动谙练水
平和强度,临盆同一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候。 社会需要劳动时候决意商品的价值量。
决意劳动临盆率的各成分: 工人的平均谙练水平 科学及其手艺利用水平 临盆历程的社会连系 临盆资料的范围和效能 天然前提
1、《本钱论》第一卷共七篇25章, 根底内容是在科学地说明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的根底上,提醒残剩 价值理论和本钱堆集理论。
第一局部:第一篇,商品和泉币。 重要论说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局部:第二篇至第六篇。重 要论说残剩价值理论。
第三局部:第七篇,本钱的堆集 历程。重要论说本钱堆集理论。
2、方式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式
相对价值 形式
等价形式
〔第1天然段〕 “本钱主义临盆体例安排着的社会财富,
体现为‘复杂年夜的商品聚积’,而以单个 的商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 需从商品的分解入手下手。”
商品是研究本钱主义临盆关系的逻辑 出发点和历史出发点:
第1、本钱主义临盆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展开而来的。
通俗地说,商品拜物教就是指商品具有一 种不成思议的神秘性,致令人对商品象对宗 教中的偶像一样加以崇拜。
第1、马克思揭穿了商品拜物教的形式 及其本质。
商品的拜物教,不在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也不在于临盆商品的具体劳动,而在于商品 形式本身。
商品拜物教的本质,就在于人与人的关 系为物与物的关系所包庇。
第2、马克思指出商品拜物教是商品经济中独 有的现象。
〔17〕
互换价值:一种使用价值与别的一种使用价值互相换 之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价值实体: 价值就是常人类劳动的凝固。 价值实体就是常人类劳动。
社会需要劳动时候: 在社会正常的临盆前提下,用平均的劳动谙练水
平和强度,临盆同一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候。 社会需要劳动时候决意商品的价值量。
决意劳动临盆率的各成分: 工人的平均谙练水平 科学及其手艺利用水平 临盆历程的社会连系 临盆资料的范围和效能 天然前提
1、《本钱论》第一卷共七篇25章, 根底内容是在科学地说明科学的 劳动价值论的根底上,提醒残剩 价值理论和本钱堆集理论。
第一局部:第一篇,商品和泉币。 重要论说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局部:第二篇至第六篇。重 要论说残剩价值理论。
第三局部:第七篇,本钱的堆集 历程。重要论说本钱堆集理论。
2、方式 〔1〕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式
相对价值 形式
等价形式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3-6
![资本论导读(第二版)(一卷)课件1-3-6](https://img.taocdn.com/s3/m/cebd08f7647d27284a735110.png)
(Ⅰ236)
2021/4/20
第一卷第三篇
8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一卷第六章)
“在劳动过程中,只有生产资料丧失它的独立的 使用价值同时也丧失它的交换价值,价值才从生产 资料转移到产品上。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只是 它作为生产资料而丧失的价值。”(Ⅰ236)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再现在产品的价值中,确切 地说,不是再生产出来。所生产出来的是旧交换价 值借以再现的新使用价值。”(Ⅰ241)
2021/4/20
第一卷第三篇
16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一卷第六章)
四、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以及增殖中 的不同作用,提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概念
“我们叙述了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 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 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 的不同职能。”(Ⅰ242)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资 本价值从货币形式转化而来的不同形式,根据它们 职能上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021/4/20
第一卷第三篇
2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一卷第六章) 劳动的二重性产生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结果的
论证:
⑴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
工人在劳动中在生产资料上加进劳动时间总是 在一定的具体劳动形态下进行的,而劳动的具体形 态就把相应的生产资料转变为产品,生产资料的价 值也就变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2021/4/20
第一卷第三篇
13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一卷第六章) 活劳动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转移旧价值这一属
性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阶级不仅在 剩余劳动时间为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值,使资产阶 级得到好处,而且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使资本家的生 产资料价值得到保存,也使资产阶级得到利益。
2021/4/20
第一卷第三篇
8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一卷第六章)
“在劳动过程中,只有生产资料丧失它的独立的 使用价值同时也丧失它的交换价值,价值才从生产 资料转移到产品上。生产资料转给产品的价值只是 它作为生产资料而丧失的价值。”(Ⅰ236)
“生产资料的价值是再现在产品的价值中,确切 地说,不是再生产出来。所生产出来的是旧交换价 值借以再现的新使用价值。”(Ⅰ241)
2021/4/20
第一卷第三篇
16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一卷第六章)
四、根据资本的不同部分在价值形成以及增殖中 的不同作用,提出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的概念
“我们叙述了劳动过程的不同因素在产品价值的 形成中所起的不同作用,事实上也就说明了资本的 不同组成部分在资本本身的价值增殖过程中所执行 的不同职能。”(Ⅰ242)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是资 本价值从货币形式转化而来的不同形式,根据它们 职能上不同,把资本划分为“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2021/4/20
第一卷第三篇
2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一卷第六章) 劳动的二重性产生商品生产过程的二重结果的
论证:
⑴工人的具体劳动转移旧价值
工人在劳动中在生产资料上加进劳动时间总是 在一定的具体劳动形态下进行的,而劳动的具体形 态就把相应的生产资料转变为产品,生产资料的价 值也就变成产品价值的一部分。
2021/4/20
第一卷第三篇
13
第二节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第一卷第六章) 活劳动在创造新价值的同时转移旧价值这一属
性说明,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阶级不仅在 剩余劳动时间为资产阶级创造剩余价值,使资产阶 级得到好处,而且工人在劳动过程中使资本家的生 产资料价值得到保存,也使资产阶级得到利益。
资本论全ppt课件
![资本论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9103bd3fd0a79563d1e7239.png)
17
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 第一、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深刻
地看到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 体现。
第二、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揭露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证明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是永恒的范畴。
18
简单的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发展而来的。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要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先解剖 商品。
第三、通过分析商品而阐明的劳动价 值论是全部《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1
(2)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和特征(2-4) (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5-12)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6)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是第二、三卷的理论基础 3、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8
第一卷第一篇
按照马克思写作计划,第一篇是作为全书的导 言来写的。这一篇在《资本论》第一版中只是一 章,章名为《商品和货币》再版时改为三章,并 合成一篇,篇名为《商品和货币》 。
本篇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因为 简单商品生产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9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 体与价值量) (1)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第1自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着的社会财富, 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以单个的商 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从 商品的分析开始。”
10
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 起点和历史起点:
(17)
马克思为什么要分析价值形式? 第一、通过对价值形式的分析,可以深刻
地看到价值和交换价值不过是人与人关系的 体现。
第二、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揭露出货币的起源和本质。
第三、通过价值形式及其发展的分析, 可以证明价值和交换价值并不是永恒的范畴。
18
简单的的价值形式: 20码麻布=1件上衣
第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从商品经 济发展而来的。
第二、商品是资本主义经济的细胞, 要解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先解剖 商品。
第三、通过分析商品而阐明的劳动价 值论是全部《资本论》的理论基础。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11
(2)商品使用价值的含义和特征(2-4) (3)商品的交换价值和价值(5-12) (4)商品价值量的决定(13-15) (5)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16) (6)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辨证统一
1、阐明了科学的劳动价值论 2、是第二、三卷的理论基础 3、在理论上具有相对的完整性和独立性
8
第一卷第一篇
按照马克思写作计划,第一篇是作为全书的导 言来写的。这一篇在《资本论》第一版中只是一 章,章名为《商品和货币》再版时改为三章,并 合成一篇,篇名为《商品和货币》 。
本篇是以简单商品生产为研究对象的,因为 简单商品生产是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
9
第一章 商品
1、商品的二因素—使用价值与价值(价值实 体与价值量) (1)我们的研究,必须从商品的分析开始 (第1自然段)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支配着的社会财富, 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而以单个的商 品为元素形态。所以,我们的研究,必须从 商品的分析开始。”
10
商品是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逻辑 起点和历史起点:
(17)
通俗易懂的《资本论》讲义250页PPT
![通俗易懂的《资本论》讲义250页PPT](https://img.taocdn.com/s3/m/6a734fd90b4c2e3f56276359.png)
《资本论》第1卷介绍
一《资本论》第1卷对象和中心
1、研究对象是资本的生 产过程,是资本的直接 生产过程,是在生产过 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中 抽象出来的生产过程, 是纯粹的生产过程。
2、中心是剩余价值的生 产问题,分析了剩余价 值的生产前提、生产过 程和剩余价值转化为资 本等问题。
二 《资本论》第1卷的结构
四 怎样学习《资本论》
1、掌握精髓思想, 即不僵化教条也不全 盘否定
2、完整准确地把 握基本理论。不强加、 不曲解、不死报、不 误传。
五 《资本论》研究的发展态势
1、《资本论》研究的创新与发展 2、《资本论》研究的多维性 3、《资本论》研究的辐射面 4、《资本论》研究的纵深度 5、《资本论》研究的新方法
两千多年是指公元前三世纪亚里士多德,(因为他是第一个研究价值形式的学 者)算起,到马克思以前,没有任何一个人能够把价值形式讲清楚,从而阐明
货币的起源和本质。为什么会这样呢?对极无内容和极其简单的价值性质
的研究毫无结果,而对比价值形式更复杂和更富有内容的其他性质的研究却取
2、资本论研究对象和任务 5-9 3、研究资本主义经济关系是一种阶级关系10-11 4、预告以后各卷的内容和欢迎科学批评 12-13 讨论内容:1、关于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2、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关于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能不能跳跃
1、《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联系以及 必须运用抽象法问题。1-4
二 《资本论》的伟大意义
1、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 全书:是一部伟大的政 治经济学著作,是一部 光辉的哲学著作,在一 部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 著作。
2、是工人阶级的圣经。 3、是分析当代西方资本
主义的理论基础。
4、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的基本理论指导精 髓。
《资本论_》导读 ppt课件
![《资本论_》导读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b4d2c2fe53a580216fcfefa.png)
《资本论》第一卷(节选)
导读
《资本论_》导读
1
一、《资本论》概述
马克思从1843年底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一直到1883年 逝世,前后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从事《资本论》的写作和出 版。1867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自 1868年起,马克思就开始处于贫困和疾病之中,但他仍把主 要精力放在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加工和修改上。1883 年3月,马克思与世长辞,生前未能看到《资本论》第二、 三、四卷的出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中断了自己正在进 行的研究工作,承担起整理、编辑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 艰巨任务。恩格斯原计划两年内完成此工作,但是实际的难 度比恩格斯想象的要大得多,尤其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三 卷只是一个初稿,需要进行大量的修订、增补和注释工作。 经过恩格斯的辛勤劳动,1885年7月和1894年12月在德国汉 堡分别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恩格斯逝世后, 考茨基受恩格斯的委托于1905—1910年期间将《资本论》的 第四卷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分三册陆续出版。
《资本论_》导读
15
在第二版“跋”中针对有人把马克思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混
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
《资本论_》导读
11
(三)阐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 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 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 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资本论_》导读
12
(四)简略说明《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不以流通 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说明 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 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说 明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研究资本的总过程,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这是资本的生 产、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说明剩 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第四卷则是 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
导读
《资本论_》导读
1
一、《资本论》概述
马克思从1843年底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一直到1883年 逝世,前后用了整整40年的时间从事《资本论》的写作和出 版。1867年9月在德国汉堡出版了《资本论》第一卷。自 1868年起,马克思就开始处于贫困和疾病之中,但他仍把主 要精力放在对《资本论》第二、三卷的加工和修改上。1883 年3月,马克思与世长辞,生前未能看到《资本论》第二、 三、四卷的出版。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中断了自己正在进 行的研究工作,承担起整理、编辑和出版《资本论》遗稿的 艰巨任务。恩格斯原计划两年内完成此工作,但是实际的难 度比恩格斯想象的要大得多,尤其马克思《资本论》的第三 卷只是一个初稿,需要进行大量的修订、增补和注释工作。 经过恩格斯的辛勤劳动,1885年7月和1894年12月在德国汉 堡分别出版了《资本论》第二卷和第三卷。恩格斯逝世后, 考茨基受恩格斯的委托于1905—1910年期间将《资本论》的 第四卷以《剩余价值学说史》为书名,分三册陆续出版。
《资本论_》导读
15
在第二版“跋”中针对有人把马克思的
唯物主义辩证法与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混
为一谈的错误,马克思指出:“我的辩证方法,
从根本上来说,不仅和黑格尔的辩证方法不同,
《资本论_》导读
11
(三)阐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指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 材料的特殊性质,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 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 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
《资本论_》导读
12
(四)简略说明《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研究资本的生产过程,这是不以流通 过程为媒介的资本的直接生产过程,重点在于说明 剩余价值的生产。第二卷研究资本的流通过程,这 是资本的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说 明剩余价值的实现。第三卷研究资本的总过程,研 究资本和剩余价值的各种具体形式,这是资本的生 产、流通过程和分配过程的统一,重点在于说明剩 余价值如何在剥削阶级内部进行分割。第四卷则是 系统地分析批判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说。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第十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四篇第十章](https://img.taocdn.com/s3/m/446e67a1102de2bd960588ad.png)
掉魁奈的一段话)
主要内容归结为三个问题:
❖ 1、相对剩余价值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第1-5段);
❖ 2、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 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第6-10段);
❖ 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榨取 相对剩余价值(第11-13段)。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1-5段)
❖ 由于“生产率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 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 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P106/1
❖ 所以,超额剩余价值也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在 实质上也属于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 1共同点: ❖ A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 ❖ B 都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
❖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使商品便宜,并 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 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二战后的现实情况
❖ (1)从历史发展看,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力价值降低,在新价值中的比重更低了。
❖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即工 资,工资受供求关系影响,如二战后,劳动 力紧张,工资提高。
资本论 第一卷
第四篇
资本论 第一卷
第四篇
第十章
❖ 中心: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 的生产。
❖ 研究对象,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结构:包括四章,即第十章到第十三章。
❖十一章到十三章自学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中心:说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结构: 第十章包括13段,(原著14段,省
第11章
❖ 主要内容:考察协作形式上的相对剩余价值 的生产。从资本主义的历史上看,生产相对 剩余价值的方法,是循着协作、工场手工业 和机器大工业的顺序进行的。本章所研究的, 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协作。
主要内容归结为三个问题:
❖ 1、相对剩余价值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 长剩余劳动时间产生的(第1-5段);
❖ 2、相对剩余价值是在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 余价值的竞争中形成的(第6-10段);
❖ 3、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目的是为了榨取 相对剩余价值(第11-13段)。
一、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第1-5段)
❖ 由于“生产率特别高的劳动起了自乘的劳动 作用,或者说,在同样的时间内,它所创造 的价值比同种社会平均劳动要多。”P106/1
❖ 所以,超额剩余价值也是靠缩短必要劳动时 间,相应地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产生的,在 实质上也属于相对剩余价值。
超额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 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
❖ 1共同点: ❖ A都以提高劳动生产率为前提 ❖ B 都是通过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剩余劳
❖ “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来使商品便宜,并 通过商品便宜来使工人本身便宜,是资本的 内在冲动和经常的趋势。”
二战后的现实情况
❖ (1)从历史发展看,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 劳动力价值降低,在新价值中的比重更低了。
❖ (2)劳动力商品的价值表现为价格,即工 资,工资受供求关系影响,如二战后,劳动 力紧张,工资提高。
资本论 第一卷
第四篇
资本论 第一卷
第四篇
第十章
❖ 中心:劳动生产率提高的情况下,剩余价值 的生产。
❖ 研究对象,是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 ❖ 结构:包括四章,即第十章到第十三章。
❖十一章到十三章自学
第十章 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中心:说明相对剩余价值的概念。 ❖ 结构: 第十章包括13段,(原著14段,省
第11章
❖ 主要内容:考察协作形式上的相对剩余价值 的生产。从资本主义的历史上看,生产相对 剩余价值的方法,是循着协作、工场手工业 和机器大工业的顺序进行的。本章所研究的, 是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起点——协作。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
![《资本论》第一卷讲义](https://img.taocdn.com/s3/m/6f2541abfd0a79563c1e72f2.png)
• (四)一般价值形式。 • 1.一般价值形式是一切商品的价值都通过同一种商品来表现的价 • • • • • •
值关系。与扩大的价值形式相比,两极都发生了质的变化。 2.价值形式两极的发展关系是:等价形式的发展只是相对价值形 式发展的表现和结果。 3.一般价值形式的缺点在于一般等价物不固定,因而它必然向货 币形式过渡。 (五)货币形式。 1.当一般等价形式由于社会习惯最终地同金这种商品的特殊自然 形式结合在一起时,就转化为货币形式。 2.商品金成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 3.价格形式是商品的相对价值表现。
• •
• 二、第一卷的结构
• (一)第一篇,阐明科学劳动价值理论和货币理论。
• (二)第二至第五篇,阐明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狭义上的剩余价值理
论)。 • (三)第六篇,阐明科学的工资理论。 • (四)第七篇,阐明资本积累理论。
• 三、第一卷的意义
• 第一卷从本质上阐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发展和历史趋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 (一)劳动二重性是马克思首先提出和论证的,它是理解政治经济
• •
•
• • • •
学的枢纽。 (二)劳动二重性: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 1.具体劳动是生产一定使用价值的不同质的劳动。区分不同质的 劳动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对象、手段和结果决定。它是人类 生存的永恒条件。 2.抽象劳动是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一般人类劳动,是简单平均 劳动。复杂劳动是自乘的倍加的简单劳动。 (三)生产商品的劳动是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统一。 1.劳动二重性决定商品的二因素。 2.劳动二重性会引起商品使用价值量和价值量的对立运动。 3.劳动二重性的概括性表述。
• 本章从历史的角度,阐述货币的本质和起源。这与第一章第二节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https://img.taocdn.com/s3/m/22468cfc192e45361166f545.png)
❖ 2. 货币是资本的最初表现 ❖ (1)从历史上看,最早的资本形式是商品资
本和高利贷资本,它们都采取货币的形式。 ❖ (2)从现实情况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首先
以货币形式出现在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后 再从事资本主义生产。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 二、作为货币的货币和作为资本的货币之间 区别:
❖ (2)运动内容不同 ,前者以社会两种不同使用价 值的商品的等价交换为内容,后者交换两极的货币是 同一性质但不同数量,以增殖为内容 ;
❖ (3)运动的界限不同 ,商品流通以满足需要为界 限,资本流通是无休止地价值增殖运动;
❖ (4)运动主体不同,商品流通以商品为运动的主 体,资本流通以价值为运动的主体。
杰里米·边沁(Jeremy Bentham ) 1748年2月15日-1832年6月6日
❖ 英国资产阶级思想家 ❖ 法学和社会改革家 ❖ 功利主义的创始人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小结:
❖ 劳动力商品理论是揭露资本主义剥削实质的关键, 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中占有重要地位。
❖ 第一,劳动力商品理论解决了政治经济学史上长期 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为剩余价值理论奠定了科学 基础。
C劳动资料作用:P79
❖ 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 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
❖ :第一、是划分经济时代的标志 ❖ 第二、生产工具是人类劳动发展程度的标志 ❖ 第三、劳动资料特别是生产工具标志着人类
社会生产关系的发展状况。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3、劳动过程三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第五章
三、G—W—G′是资本的总公式
❖ 为什么称为资本总公式?
❖ 适合于商业资本、产业资本和生息资本
资本论》第一卷 ppt课件
![资本论》第一卷 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33765fc1a300a6c30c229ffe.png)
16
三、金融危机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的分析 《资本论》中,马克思在研究剩余价值理论时深 刻地分析了资本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实质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增值,在马克思看来,贪 婪和不劳而获永远是资本的核心价值观,唯利是 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
2021/3/30
20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重视马克思对资本主 义剥削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分析,没有注意到 对工人阶级内部的分析,向既注重对资本主 义剥削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分析,又注重对工 人阶级内部各阶层的分析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认识 资本的野蛮的一方面,而没有认 识到资本文明的一方面,向注重 研究资本兼有野蛮和文明的两重 性转变。
2021/3/30
19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机器的 资本主义使用排斥工人的一面,而没 有注意到机器还有吸收工人的另一面, 向注重研究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具有 既排斥工人又吸纳工人的两方面转变。
2021/3/30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工人生活条件 恶化的一方面,没有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经济 繁荣时,工人生活改善的一方面,向注重研 究资本主义积累造成了工人生活条件的恶化 但有时又有所改善的两种趋势转变。
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2021/3/30
7
三、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贡献
第一卷
1、价值理论的科学表述 商品二因素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形 式学说等 2、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科学表述 ※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学说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学说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学说 ※剩余价值率学说
2021/3/30
12
3、《资本论》系统和全面地揭 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指 导意义 4、《资本论》指导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取得了伟大 的成就。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https://img.taocdn.com/s3/m/2823d865580102020740be1e650e52ea5418ce79.png)
商品的交换过程
商品交换过程是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进行的等价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 离。
货币
01
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 特殊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用 于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
02
03
货币的形式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等职能。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 产过程
目录
• 商品与货币 • 剩余价值的产生 •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
关系 • 资本的积累 •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01
商品与货币
商品
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商品的属性
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食物、 衣服等;社会属性指的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属性。
不可能有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即社会生产过程在不断扩 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其 中积累基金主要用于追加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
0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著名的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缺陷在于其无政府状态,容易导致生产过
03
剩和经济危机。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
01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一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大企业的出现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02
商品交换过程是商品所有者通过市场进行的等价交换,实现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的分 离。
货币
01
货币的定义
货币是从商品世界中分离出来的 特殊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用 于表现和衡量其他商品的价值。
货币的职能
02
03
货币的形式
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 支付手段、贮藏手段和世界货币 等职能。
《资本论》第一卷资本的生 产过程
目录
• 商品与货币 • 剩余价值的产生 • 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的
关系 • 资本的积累 • 资本主义的发展阶段
01
商品与货币
商品
商品的定义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商品的属性
商品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指的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的某种需要,如食物、 衣服等;社会属性指的是商品在交换过程中所体现的价值属性。
不可能有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
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即社会生产过程在不断扩 大的规模上重复进行。
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剩余价值分为积累基金和消费基金两部分,其 中积累基金主要用于追加投资,以扩大生产规模。
扩大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其目的是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
资本的原始积累
0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创造了著名的
“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和生产水平。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的缺陷在于其无政府状态,容易导致生产过
03
剩和经济危机。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
01
垄断阶段资本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中级阶段,这一
阶段的主要特征是大企业的出现和垄断组织的形成。
02
《资本论》导读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马工程教材PPT)
![《资本论》导读 第一章 商品和货币(马工程教材PPT)](https://img.taocdn.com/s3/m/1813aa9fa76e58fafbb00369.png)
“ 正 像 威 廉 ·配 第 所 说 , 劳 动 是 财 富 之 父 , 土 地 是 财 富 之 母 。 ”
第一节 商品
(二)抽象劳动 各种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又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商
品价值体现的就是这种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具有
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本身虽然在不同的 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 会里是一定的。”
请自行阅读以上节选,总结其中要点,说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 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商品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总是与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 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 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 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目录
第一节
商品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节
交换过程
壹 第一节 商品
第一节 商品
•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一)使用价值
商品对人的有用性使之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离开 商品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即人的需要与物的客观属性之间的关系。 (二)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 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这 种抽象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只绵羊=2把斧子 “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 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 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 等价形式。
第一节 商品
第一节 商品
(二)抽象劳动 各种不同形式的具体劳动又都是同一的人类劳动。商
品价值体现的就是这种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 “它是每个没有任何专长的普通人的有机体平均具有
的简单劳动力的耗费。简单平均劳动本身虽然在不同的 国家和不同的文化时代具有不同的性质,但在一定的社 会里是一定的。”
请自行阅读以上节选,总结其中要点,说明商品的价值和使用 价值的关系。
第一节 商品
• 二、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的二重性 (一)具体劳动
不同的具体劳动总是与不同商品的使用价值有关。 “由自己产品的使用价值或者由自己产品是使用价值来表 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劳动,我们简称为有用劳动。”
“劳动作为使用价值的创造者,作为有用劳动,是不以一切社会 形式为转移的人类生存条件,是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即人类生 活得以实现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目录
第一节
商品
第三节
货币或商品流通
第二节
交换过程
壹 第一节 商品
第一节 商品
•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一)使用价值
商品对人的有用性使之具有使用价值,使用价值离开 商品本身不可能独立存在。它反映的是人与物的关系, 即人的需要与物的客观属性之间的关系。 (二)价值
“如果把商品体的使用价值撇开,商品体就只剩下一 个属性,即劳动产品这个属性”。凝结在不同商品中的这 种抽象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1只绵羊=2把斧子 “前一个商品起主动作用,后一个商品起被动作用。 前一个商品的价值表现为相对价值,或者说,处于相对 价值形式。后一个商品起等价物的作用,或者说,处于 等价形式。
第一节 商品
资本论第一卷ppt课件
![资本论第一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0635dcb14431b90d6c85c7d5.png)
-
二、货币理论
•1、货币在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产生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3节
2、货币作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产物,体现了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
《资本论》第1卷第2章
3、货币的起源表明了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3节
4、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
《资本论》第1卷第2章末尾
•2、资本具有一般性 《资本论》第1卷第4章
•3、资本具有特殊性
《资本论》第3卷第48章
•4、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1节
-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5、货币所有者如何变为资本家
《资本论》第1卷第9章
6、资本总公式
《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1节
7、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2节
《资本论》第1卷第22章第1节、第24章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是创造资本关 系
《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1、6节
•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法和历史作用
《资本论》第1卷第- 24章第1、6节
五、资本积累理论
• 5、资本主义积累形成资本积聚并发生资本 集中 《资本论》第1卷第23章第2节
• 6、资本主义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形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论》第1卷第23章
-
二、货币理论
•5、货币的职能
《资本论》第1卷第3章
6、货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形成商品价格, 而商品价格可能与商品的价值量不一致
《资本论》第1卷第3章第1节
7、商品价格形式,“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
《资本论》第1卷第3章第1节
8、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变,“是商品的惊险的 跳跃” 《资本论》第1卷第- 3章第2节
二、货币理论
•1、货币在商品价值形式的发展中产生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3节
2、货币作为商品交换过程的产物,体现了 “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手段同时产生”
《资本论》第1卷第2章
3、货币的起源表明了货币的含义和本质
《资本论》第1卷第1章第3节
4、货币拜物教的谜就是商品拜物教的谜
《资本论》第1卷第2章末尾
•2、资本具有一般性 《资本论》第1卷第4章
•3、资本具有特殊性
《资本论》第3卷第48章
•4、资本的运动是没有限度的
《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1节
-
四、资本和剩余价值生产理论
•5、货币所有者如何变为资本家
《资本论》第1卷第9章
6、资本总公式
《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1节
7、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论》第1卷第4章第2节
《资本论》第1卷第22章第1节、第24章
•3、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实质是创造资本关 系
《资本论》第1卷第24章第1、6节
•4、资本主义原始积累的方法和历史作用
《资本论》第1卷第- 24章第1、6节
五、资本积累理论
• 5、资本主义积累形成资本积聚并发生资本 集中 《资本论》第1卷第23章第2节
• 6、资本主义积累提高资本有机构成,形成 相对过剩人口 《资本论》第1卷第23章
-
二、货币理论
•5、货币的职能
《资本论》第1卷第3章
6、货币把商品的价值表现出来形成商品价格, 而商品价格可能与商品的价值量不一致
《资本论》第1卷第3章第1节
7、商品价格形式,“能够包藏一个质的矛盾”
《资本论》第1卷第3章第1节
8、从商品到货币的转变,“是商品的惊险的 跳跃” 《资本论》第1卷第- 3章第2节
《资本论Ⅰ》课件
![《资本论Ⅰ》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97c677a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2.png)
《资本论Ⅰ》PPT课件
马克思的《资本论Ⅰ》简介
《资本论Ⅰ》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对社会经济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资本论Ⅰ》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剩余价值
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的价值。
劳动价值
商品所包含的用工人做出的劳动量。
商品
能够被交换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资本
用于生产商品并获取利润的货币或财富。
《资本论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1
历史分析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演进,揭示其内在规律。
2
经济学分析
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概念,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入剖析。
3
社会学观察
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和阶级关系,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
总结与展望
《资本论Ⅰ》为理解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深刻的分析,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 供了借鉴。
《资本论Ⅰ》的结构与内容
结构
由7个章节组成,逐步探讨资本主义的演变过程。
内容
包含关键概念如商品,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的详细 论述。
《资本论Ⅰ》的重要思想与理论
1 剩余价值理论
解析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 的核心,且导致社会阶级 矛盾。
2 商品生产与交换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以及价值通过交换实现的 过程。
3 资本积累
研究资本主义中资本的增 殖和积累过程,展示了资 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动力。
《资本论Ⅰ》的影响与意义
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为后来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 要的基础和参考。
对经济学的影响
其经济分析方法和概念对现代 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历史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框架。
马克思的《资本论Ⅰ》简介
《资本论Ⅰ》是马克思最重要的著作之一,探讨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运行机制,对社会经济学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资本论Ⅰ》的基本概念与定义
剩余价值
资本家从工人身上剥削的价值。
劳动价值
商品所包含的用工人做出的劳动量。
商品
能够被交换的有使用价值的物品。
资本
用于生产商品并获取利润的货币或财富。
《资本论Ⅰ》的研究方法与途径
1
历史分析
通过研究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演进,揭示其内在规律。
2
经济学分析
运用经济学理论和概念,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深入剖析。
3
社会学观察
通过观察社会现象和阶级关系,深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理解。
总结与展望
《资本论Ⅰ》为理解资本主义制度提供了深刻的分析,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对当前社会问题的解决提 供了借鉴。
《资本论Ⅰ》的结构与内容
结构
由7个章节组成,逐步探讨资本主义的演变过程。
内容
包含关键概念如商品,剩余价值和资本积累的详细 论述。
《资本论Ⅰ》的重要思想与理论
1 剩余价值理论
解析剥削是资本主义制度 的核心,且导致社会阶级 矛盾。
2 商品生产与交换
揭示了商品经济的本质, 以及价值通过交换实现的 过程。
3 资本积累
研究资本主义中资本的增 殖和积累过程,展示了资 本主义制度的内在动力。
《资本论Ⅰ》的影响与意义
对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为后来社会主义理论提供了重 要的基础和参考。
对经济学的影响
其经济分析方法和概念对现代 经济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对历史索社会发展规律的理论框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剩余价值的理论史。
三、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贡献
第一卷
1、价值理论的科学表述 商品二因素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形 式学说等 2、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科学表述 ※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学说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学说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学说 ※剩余价值率学说
第一卷
3、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表述 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系统阐明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人口规 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 的必然性 科学地阐明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指明了资本主 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节选)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机器的 资本主义使用排斥工人的一面,而没 有注意到机器还有吸收工人的另一面, 向注重研究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具有 既排斥工人又吸纳工人的两方面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工人生活条件 恶化的一方面,没有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经济 繁荣时,工人生活改善的一方面,向注重研 究资本主义积累造成了工人生活条件的恶化 但有时又有所改善的两种趋势转变。
国内学者探 讨
重读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资本论》 中贯穿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 向更高社会过渡的主线,向既注重研究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规律的主线,又注重 研究《资本论》中贯穿的劳动者自由全面 发展的主线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活劳动 创造价值、转移价值的作用,向既重 视研究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又重 视研究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在价值 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转变。
3、《资本论》系统和全面地揭 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当 代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 4、《资本论》指导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取得了伟大的 成就。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 避免性和客观必然性。 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 盾存在,经济危机就不 可避免。
金融危机与资本论
一、金融危机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的分析 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 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 。 金融危机往往是经济危机 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原因在于具 体的金融制度,金融系统超常发展是独立金融 危机产生的条件。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认识
第二卷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理论的系统阐述 资本周转理论的系统阐述 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论的系统阐述
第三卷
平均利润和市场价格理论的全面论证 商业资本理论和升息资本论论的深入分析 地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1、《资本论》充分体现和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所以它能够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 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提供世界观和方 法论 2、《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 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重视马克思对资本主 义剥削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分析,没有注意到 对工人阶级内部的分析,向既注重对资本主 义剥削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分析,又注重对工 人阶级内部各阶层的分析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认识资 本的野蛮的一方面,而没有认识到 资本文明的一方面,向注重研究资 本兼有野蛮和文明的两重性转变。
《资本论》第一卷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系统论证和科学表述 2、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高总结 3、马克思经济理论成熟和完成的最主要的标志
二、《资本论》第一卷序言和跋文对政治经 济学的对象、阶级性和方法的论述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 亡的规律。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抽象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 本研究方法。
4、《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 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 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是分析
二、金融危机与《资本论》关于虚拟资本与实 体经济理论的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对虚拟资本做过精 辟论述,深刻分析了虚拟资本的属性,虚拟资 本的扩大和减少及其与实体资本运行的关系, 天才地预见了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及经济危机 的巨大影响。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三、金融危机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的分析 《资本论》中,马克思在研究剩余价值理论时深 刻地分析了资本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实质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增值,在马克思看来,贪 婪和不劳而获永远是资本的核心价值观,唯利是 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
三、资本论的主要内容及其理论贡献
第一卷
1、价值理论的科学表述 商品二因素学说、劳动二重性学说、价值形 式学说等 2、剩余价值生产理论的科学表述 ※货币转化为资本和劳动力成为商品的学说 ※劳动过程和价值增值过程的学说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学说 ※剩余价值率学说
第一卷
3、资本积累理论的科学表述 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积累的实质和资本主义占有规律 系统阐明了相对过剩人口的形成和资本主义人口规 律揭示了资本主义积累的一般规律和无产阶级贫困 的必然性 科学地阐明了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指明了资本主 义积累的历史趋势(节选)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机器的 资本主义使用排斥工人的一面,而没 有注意到机器还有吸收工人的另一面, 向注重研究机器的资本主义使用具有 既排斥工人又吸纳工人的两方面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工人生活条件 恶化的一方面,没有注意到在资本主义经济 繁荣时,工人生活改善的一方面,向注重研 究资本主义积累造成了工人生活条件的恶化 但有时又有所改善的两种趋势转变。
国内学者探 讨
重读资本论——研究方法的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资本论》 中贯穿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发展和 向更高社会过渡的主线,向既注重研究资 本主义生产关系变化规律的主线,又注重 研究《资本论》中贯穿的劳动者自由全面 发展的主线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调活劳动 创造价值、转移价值的作用,向既重 视研究活劳动创造价值的作用,又重 视研究物化劳动(生产资料)在价值 增殖过程中的作用转变。
3、《资本论》系统和全面地揭 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 对于我们科学认识和正确对待当 代资本主义经济具有重要指导意 义 4、《资本论》指导中国特色社 会主义经济建设并取得了伟大的 成就。
马克思的经济危机理论, 科学地揭示了资本主义 周期性经济危机的不可 避免性和客观必然性。 只要资本主义的基本矛 盾存在,经济危机就不 可避免。
金融危机与资本论
一、金融危机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经济危 机的分析 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有效需求不足→生 产过剩→透支消费→违约率上升→经济危机 。 金融危机往往是经济危机 原因在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直接原因在于具 体的金融制度,金融系统超常发展是独立金融 危机产生的条件。 国际金融危机成因的认识
第二卷
资本形态变化及其循环理论的系统阐述 资本周转理论的系统阐述 社会资本在生产和流通理论的系统阐述
第三卷
平均利润和市场价格理论的全面论证 商业资本理论和升息资本论论的深入分析 地租理论的进一步发展
《资本论》的当代价值
1、《资本论》充分体现和证明了历史唯物主义 的基本原理,所以它能够为我们认识当代资本主 义和社会主义经济的运动规律提供世界观和方 法论 2、《资本论》所揭示的商品生产和市场经济的 一般规律同样适用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重视马克思对资本主 义剥削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分析,没有注意到 对工人阶级内部的分析,向既注重对资本主 义剥削阶级内部各集团的分析,又注重对工 人阶级内部各阶层的分析转变。
从过去读《资本论》,只强认识资 本的野蛮的一方面,而没有认识到 资本文明的一方面,向注重研究资 本兼有野蛮和文明的两重性转变。
《资本论》第一卷
一、时代背景及其意义
在政治经济学史上的地位和意义 1、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系统论证和科学表述 2、马克思对无产阶级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最高总结 3、马克思经济理论成熟和完成的最主要的标志
二、《资本论》第一卷序言和跋文对政治经 济学的对象、阶级性和方法的论述 1、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最终目的就是揭示资本主义发生、发展和灭 亡的规律。
2、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3、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科学抽象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 物主义基础上的。唯物辩证法是资本论的基 本研究方法。
4、《资本论》的结构 第一卷—资本的生产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 值的生产问题。 第二卷—资本的流通过程,中心是分析剩余价 值的实现问题。 《资本论》第三卷—资本主义生产的总过程, 中心是分析剩余价值的分配问题 《资本论》第四卷—剩余价值理论,中心是分析
二、金融危机与《资本论》关于虚拟资本与实 体经济理论的分析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对虚拟资本做过精 辟论述,深刻分析了虚拟资本的属性,虚拟资 本的扩大和减少及其与实体资本运行的关系, 天才地预见了虚拟资本发展对金融及经济危机 的巨大影响。
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的关系
三、金融危机与《资本论》对资本主义生产目的 的分析 《资本论》中,马克思在研究剩余价值理论时深 刻地分析了资本的实质和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 马克思认为,资本的实质就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 的价值,其目的是为了增值,在马克思看来,贪 婪和不劳而获永远是资本的核心价值观,唯利是 图是资产阶级的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