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江苏省淮安市洪泽湖初级中学2017-2018学年八年级上学期

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句子默写

1.诗、文名句填空

(1)金沙水拍云崖暖,________。

(2)感时花溅泪,________。

(3)海内存知己,________。

(4)落红不是无情物,________。

(5)商女不知亡国恨,________。

(6)何处望神州?________。

(7)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

(8)________,关山度若飞

二、作文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作文。在我们的心灵深处,常常蕴藏着丰富的内容,有对亲人的思念,对旧事物的不舍,有难言的苦衷,有亲情的体验,有一时冲动留下的悔恨,有欢喜,也有哀伤……这一切丰富的心灵感动,都封在我们的心里。就让我们打开心扉,将它们自然地表露出来吧。

请以“留在记忆深处的_______”为题写一篇作文,将题目补充完整,字数在600字左右,除诗歌、戏剧外,文体不限。文中不得出现与考生相关的真实人名、地名、校名。

三、字词书写

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洪泽湖位于洪泽区西部,是镶嵌在淮安大地上的一颗崔璨的明珠。洪泽湖之水浩瀚无垠,泱泱湖水,泽润苏北数万倾良田;洪泽湖大堤逶迤百里,巍巍屏障,庇佑里下河万千生灵。信步堤顶,俯瞰湖面,倍觉“浩渺云烟拢细浪,空蒙雨色入重渊”。

(1)给文段中划线字注音。

(______)(______)

(2)找出文段中的两个错别字并加以改正。________改为________;________改为

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4.下面这段文字中两处画线句有语病,请逐一进行修改(可以调整语序,可以添加、删

除或更换词语等,但不得改变原句要表达的意思)。

今年十四岁的凌云,人小志高,平时学习刻苦、全面发展,各科成绩都在90分以上。他不仅重视课内学习,还十分注重课外学习,并且注意提高自己在实践中运用书本知识的能力。①他认为,能在全市植物知识竞赛中获得一等奖,课内外学习相结合,是自己比赛成败的关键。②从凌云同学的身上,使我们懂得了全面发展的重要性。

5.毛泽东诗词的思想和艺术性都很高,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有些诗词至今脍炙人口。某班在学习了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后举行了“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现在请你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和结束语。

五、诗歌鉴赏

6.阅读《过零丁洋》,完成下列各题过零丁洋

文天祥(南宋)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首联写了哪两件大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尾联“人生自古准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文言文阅读

阅读甲乙两篇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晏子至,楚王赐晏子酒,酒酣,吏二缚一人诣王。王曰:“缚者曷为者也?”对曰:“齐人也,坐盗。”王视晏子曰:“齐人固善盗乎?”晏子避席对曰:“婴闻之,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王笑曰:“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乙)景公好弋①,使烛邹主②鸟而亡之。公怒,召吏欲杀之。晏子曰:“烛邹之罪有三,请数之以其罪而杀之。”公曰:“可。”于是召而数之公前。曰:“烛邹!汝为吾君主鸟而亡之,是罪一也;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是罪二也;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数烛邹已毕,请杀之。”公曰:“勿杀!寡人闻命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注)①弋:用带有绳子的箭射。②主:掌管,主持。

7.给下列句子划分朗读节奏(只画一处)

寡人闻命矣

8.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齐人固善盗乎?________

②圣人非所与熙也________

③使烛邹主鸟而亡之________

④使吾君以鸟之故杀人________

9.将下列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②使诸侯闻之,以吾君重鸟而轻士,是罪三也。

10.阅读两文,回答问题。甲文通过“________”这句富有侮辱性的话,表现了楚王的傲慢无礼;乙文通过“勿杀!寡人闻命矣”这句话,表现了景公的________;甲乙两文则共同表现了晏子的________。

11.请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

七、现代文阅读

方块汉字前途之争

汪品先

⑴方块汉字的前途,是我国知识界争论的百年话题。

⑵对于汉字的批评,首先来自其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五四”运动后推行白话文、拟定注音字母,进一步的主张就是:废除方块字、实行拼音化。然而建国后的实践表明:通过汉字简化和义务教育,汉字完全可以为大众所掌握,本身并不是造成文盲的主要原因。

⑶时至今日,废除方块字的主张不再活跃,流行的一种观点是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如拼音文字那样逻辑分明,因此汉字可以用来传承文化而不适用于发展科学。其实这里混淆了科学发展的传统背景和语言载体本身的特色。国人撰写的学术论文,无

论用的是中文还是英文,往往

..有着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这里既有我国传统文化中不利于科学发展的遗传病,也有在近代封闭条件下形成的恶习惯。文字无辜,这些毛病不该记在文字头上。

⑷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各种文字的前途提供了重新排队的机会。对于二进制的计算机编码而言,一个汉字只相当于两个拼音字母。同一个文本,汉字的篇幅最短,输入计算机的速度也最快。汉字直观,承载的信息量远大于拼音文字。更重要的是汉字信息熵最高,有限数量的方块字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而依靠拼音字母的英文,需要不断制造新的单词才能表达不断出现的新概念。因此,汉字常用的只有几千字,而英语的词汇量早已超过__万,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并无优势。

⑸语言是文化传承的主角,以汉语作为载体的中华文化,在科学创新中应当具有潜在的优势。一种文化能够保持几千年而不衰,其中必有原因。值得参考的是犹太民族,三千年历史有两千年流离失散,却始终坚守着犹太教和希伯来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以一千多万的人口,赢得了世界四分之一的诺贝尔奖。华夏文化同样具有尊重知识和智慧的传统,是不是也在深处蕴藏着科学创新的基因,从而也有问鼎世界科学顶峰的前景?

(选自 2015年2月27日《文汇报》,有改动)12.根据文意回答:有人认为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是什么?

13.指出第⑷段中划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并结合内容分析其作用。

14.推敲词句,回答问题。

第⑶段中加点的“往往”一词能否去掉?请结合内容说明。

15.结合文章和下面材料说明:“砼”字体现了汉字在科学表达方面具有哪些优势?“为了方便读写,我国著名结构学家蔡方荫将‘混凝土’一词简化为‘人工石’,后又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砼(tóng)’。现‘砼’字已被广泛采用于各类建筑工程的书刊中。”

——百度百科

阅读《外婆的早饭》,完成下列各题

外婆的早饭

李娟

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

一般来说,外婆吃过早饭都会睡一会儿觉的。睡醒了,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一般来说,还要再睡一觉,这一觉得睡到午饭做好了才能结束。吃完午饭后,一般来说,她老人家一定还得躺上一会儿。躺到半下午,睡得实在睡不着了,起来再屋前屋后转一转。然后,回到帐篷里,往床上一倒一般来说,又要睡到晚上开饭时候……

白天睡成这样,那晚上干什么?晚上就开始玩了呗。一整夜,她睡的帐篷角落那边窸窸窣窣响个不停。有时会有“哐嗵”一声,肯定是摔跤了,要不就一定是弄倒了什么东西。

“吱!吱吱”的声音源自一捏就响的橡皮小耗子(真后悔,当初为什么要给她这个……)。

“嚓嚓~嚓嚓~嚓嚓~……” 在给会跳的玩具小青蛙拧发调(后悔……)。

“啪哒、啪哒、啪哒……” 小青蛙开始跳了。

“窸窸哗哗……”不用说,又在数她的私房钱。

有时候,各种各样的怪声音还会一路延伸到摆放糖果的小食品货架那边……也不能

怪老太太嘴馋,闲着也闲着,不吃怎么着?而她老人家只要来了兴致,深更半夜也会旁若无人地唱歌,唱那种川味极浓的,调儿根本就不带拐弯的招魂一般的曲子。好在我

们也听习惯了。乍然一听的人还真受不了呢。总之一夜不得安宁,直到天蒙蒙亮了,我们才能疲惫地沉沉睡去。那时,天大的声响也惊动不了。那样的时刻,外婆也如果那个时候我醒着,会从帐篷缝里看到外婆一手拎一截小木桩(我们家的小板凳),一手捏着窄窄一溜儿桦树皮,弓着腰,慢慢向炉灶那边走去。

为预防火灾,我们家的灶砌得离帐篷比较远,在沼泽边的下风处。炉子很简单,三块石头往那儿一堆就行了,旁边还有一个大大的石头,很平,做饭时可以放些油盐酱醋。没有风的时候,我们也把它当做饭桌围着吃饭。炉灶旁边还支了个“人”字形的小棚,里边垛了柴火。

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

就这样,清晨里,世界的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了。我又蒙眬睡去,梦里也去到了炊烟所抵达的最高处……

除了外婆,一些牧羊人和外地来的收购羊和羊皮的人也要早早地开始一天的内容。而在此之前,他们已经在路上走了很久了。早上多冷啊,他们裹着沉重的皮大衣,在清晨发白发亮的冷气里走着。草地被冻上了,泛着白霜,硬硬的,被踩得“嘎吱嘎吱”响。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

于是每天的清晨,在荒野里的火炉旁,总会围过来很多寒冷的行人烤火取暖。还有人在路上远远地朝这边打招呼,急急忙忙往这边赶。他们以炉灶为中心紧紧围坐一圈,高兴地说这说那,不时帮忙往炉子里添一块柴。稀饭沸开了,就赶紧帮着揭一下锅盖。每到那时,外婆就会进帐篷捧出一摞碗出来,为他们一人匀出小半碗滚烫的米汤,他们连忙感激地接过,谢个不停。然后在热气腾腾的水蒸气和炊烟里,很幸福地小口小口啜饮。这时,远处的天空越来越蓝……突然,大地“轰”地一片金黄,太阳从群山间升起来了!

似乎也在同一时刻,羊群的咩叫声和牛哞声突然密集起来,一声声长呼短应。整条山谷都热闹起来。听着这声音,我们倦意更浓,犹在梦中。只觉得枕边一片透亮,被窝更加温暖了。偶尔眨开条眼缝,从帐篷缝隙里瞟到外面炉灶边的人们正恋恋不舍地起身离开。远一点的地方有他们的牛羊,在朝阳里耸动着点点金黄。

外婆早饭的火炉多亲切啊,它砌进了多少寒冷行人最幸福的时光啊…… 但是,正

在最感动着的时候:“大懒虫小懒虫快起来!太阳晒屁股啦!都睡一晚上了还没有睡够?……”

真是窝火!也不知是谁让我们睡一晚上都没法睡够的……

但这时候要是再不起来的话,就有顾客钻进帐篷掀被窝买东西了。没办法,我睡在

柜台上,我妈睡在货架

我们便哈欠连天地离开被窝,迷糊着眼睛叠铺盖、穿戴、梳洗。但是看到稀饭已经盛出,新新鲜鲜、热气腾腾地搁在炉灶边的大石头上。三碗稀饭间摆着一碟子泡菜,也刚捞出来,水淋淋的。不禁让人精神一振,好心情伴着好胃口全来了。

我们一边喝稀饭,一边装作什么也不知道似的问道:“咦,你什么时候把饭给做好了?”

她得意的呀:“我怕吵醒你们,干什么都悄悄地……”这话更是比什么都气人。

接下来她又很体谅地说道:“你们干活从早到晚,太辛苦了,我给你们做顿饭嘛,也没什么的。我又不是老得动不得的人,能干一点就干一点嘛……你们太辛苦了,我只想让你们好好地休息……你们只要休息得好,我也就放心了……”

真是毫无办法。吃完这顿珍贵的早饭,一般来说,她老人家又上床睡觉去了。16.阅读全文,写出外婆晚上做了哪些事?

17.联系上下文,体会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外婆引燃桦树皮,小心放在灶膛里,又添些碎柴掩在上面,拢着手罩上火苗,挡住风,等火苗慢慢地越燎越大,才轻轻地搁上大柴。然后置锅烧水,淘米下锅。

18.外婆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内容分析。

19.为什么全文有两处写了“太阳还没出来,天空也白茫茫一片,整个世界清晰而冷淡。这时,第一缕炊烟在群山和森林间缥缥缈缈地升起。如果我也是一个远行的人,看到这种情景也会马上改变自己原来的方向,非常高兴地循着炊烟寻去。”作者这样写的用意是什么?

20.本文为什么以“外婆的早饭”为题?

参考答案

1.(1)大渡桥横铁索寒(2)恨别鸟惊心(3)天涯若比邻(4)化作春泥更护花(5)隔江犹唱后庭花(6)满眼风光北固楼(7)年少万兜鍪(8)万里赴戎机

【解析】本题属于基础题,也是各地中考语文必考题。默写题不论分几种类型,都是以记忆、积累为根本的,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以理解、应用、赏析。解题时一是要透彻理解诗歌的内容,二是要认真审题,找出合适的诗句,三是答题时不能写错别字。本题中需要注意的易写错的字是:鍪,戎。

2.留在记忆深处的温暖

那个站牌,还屹立在这个城市的一角,比起那年,又多了些岁月的灰尘,一辆公交车驶来,推开了回忆的大门。

我已经许久不来这里乘车,因为早就发现了更好的捷径,却依旧忘不了这个平凡的车站,记得……

那是我第一次自己乘车,原因是因为自己的一时嘴硬,冲动的就走去车站,在盛夏的马路上,蝉鸣阵阵,热浪翻滚的吞噬着少有的清凉,我像是一团热血的火焰,与这沸腾的夏日一起燃烧着,走在街点,心中是一股倔强与冲动,我再也受不了父母对我的看轻,我迫不及待地要证明自己。

我就这么糊里糊涂的上了车,仅凭大脑中隐约零星的记忆,我要去哪一站转车,当我到了车站,正好盼到了我想要的车到达,我是喜悦,又是轻蔑,"谁说我不行?"只听见汽车发动机的声音一点点靠近,在踏上车的那一刻,我竞听到了另一辆车的停留声,声音如此的熟悉,让我忍不住回首张望,一个熟悉的影子印入眼帘,一刹那,我看见了另一双眼睛正注视着我,一时间,对上了我木讷的目光。我很惊讶,却又条件反射的回头向前上了车,车子在缓缓开动,我再也忍不住,将目光眺望向了远方,夹着两块玻璃车窗,我看到了那久违的容颜,她的笑容,映在那扇车窗,竞是一种骄傲,竟是一种自豪,我看着那扇车窗,默默回忆推敲,惊讶的发现妈妈一路追随着我的足迹,她是在为我担心?她是在为我高兴,这意想不到的一路跟随,我的心中再次翻起了层层巨浪,可却又是那么不善言辞,以致我不知道如何形容当时的情绪,或许是感动,无意间有一丝泪花折射了阳光,把眼前的景象镀上了一层暧色的光晕,直到我看不到那扇车窗,看不到那辆停在车站边的汽车,但我却坚定的相信,她还在那里,注视着我,从未离开过。

又一次站在那个车站,在人潮人海的马路上,我试图寻找那份记忆,试图拾起那留在记忆深处的温暖,终于,一双大手拉住了我的臂弯。

【解析】

试题分析:作文标题“留在记忆深处的_______”。每个人对生活都有感受,你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关心的东西写下来,写出你心中感受最深的东西,用那曾打动过自己心灵的

东西去使别人的心灵颤动,用自己的情感去唤起别人的情感,这样,你笔下的文字就会摇电曳多姿、情真意切,就能感动人,从而获得成功。所以横线上可以填人,也可以填事,也可以填风景。

点睛:半命题作文,所填充的内容往往是决定着写作成败的关键。填充文题,关键是要找准所要写作的内容。半命题作文的补题很关键,补出的题目显示了作文的选材、立意、情感态度及语言能力,同时也决定作文成败。补全题目常用方法:避生就熟。在补题时,我们可以选择不同的角度。越是熟悉的角度、内容,我们写作时的把握也就越大。补全题目,首先要将题目变为自己所熟悉的内容,从自己熟悉的内容、擅长的体裁着手来写;化大为小。化大为小就是选择一个比较小的切入口。从一个具体的角度切人题目。从而将一个相对比较“大”的题目缩小为一个比较“小”的题目;运用修辞手法。补题时能运用修辞的可运用上修辞,使文章灵动,有吸引力,同时也显示出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3.(1)yí;kàn(2)崔;璀;倾;顷

【解析】

试题分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遇到多音多义字时,要先弄清楚它们在词语或句子中的意义,再根据音义对应的规律辨别读音。还可根据形声字中的声旁特点协助判断读音。

字形题从分类看主要考核音近字或形近字,音近字注意据义定形,形近字可以以音定形。运用的方法主要有对举、组词、读音、形旁辨形。如“璀”“倾”是左右结构的字,造字法为形

声字,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来辨别字形。

4.第①句:在“能”后面加“否”,也可将“成败”改为“成功”。第②句去掉“使”或主语变成“凌云同学的成功”。其他改法,合理亦可。

【解析】

试题分析:①一面对两面。在“能”后面加“否”,也可将“成败”改为“成功”。要么一面对一面,要么两面对两面。②残缺主语。“从凌云同学的身上”改为“凌云同学的成功”,让“身上”做主语。或去掉“使”。

点睛:做好本题,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1)解句意:选项要表达什么意思,这是我们正确判断的前提和基础。(2)理主干:在理解语意的基础上,利用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找到搭配不当、充分残缺等错误。(3)析关系:要分析句间关系。找到逻辑混乱和语序不当等错误。

5.结束语示例:毛泽东诗词是中国诗林中矗立的一棵参天大树,是中国革命的壮丽史诗,从“鲲鹏击浪从兹始”到“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我们领略到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的雄伟气魄,“三军过后尽开颜”的喜悦。“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谨记一代伟人的教诲: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

【解析】试题分析:⑴整个开场白要紧扣主题,篇幅简短,不可长篇大论;语言要充满激情。

富有鼓动性。活动的开场白对后面的活动主体应该有“点亮”、“激发”的作用,能让参与者激情高涨。⑵活动结束语的要求:简明。结束语要求语言简洁明了、清晰,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准确。准确的结束语是对活动的主要内容、重点、要点进行总结提示,起着帮助学生理解和巩固的作用。有趣。有趣的结束语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会“余音绕梁”,令人回味,言虽尽而意无穷。如果结束语很平淡,就难以收到好的效果。既然是“毛泽东诗词朗诵会”主题活动,那就不妨引用毛泽东的诗句作文结束语的内容。

6.(1)参加科举而走入仕途和起兵抗元。(2)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把危亡的国势比作风中柳絮,把坎坷的身世比作雨中浮萍,生动形象地抒写了对国势危亡的担忧,对自己坎坷命运的悲叹。(3)表达了作者合生取义、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和爱国精神。

【解析】

【分析】

【小题1】试题分析:考查诗作的时代背景。“起一经”当指天祥二十岁中进士说的,一个人要想替国家做出一番事业,必须入仕,要入仕,作为知识分子必须通过科举考选,考选就得读经。文天祥遇难时,衣带中留有个自赞文说:“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就是把这两件事拴在一起的,圣人著作就叫经,经是治国安邦的。这两句诗,讲两件事,似可分开独立,而实质上是连结在一起的。干戈寥落,一作干戈落落,意思相近。

【小题2】试题分析:赏析诗句。此题比较容易,因为题干已经给出了作答的分析方向,即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诗人以“风飘絮”比喻国势如同风中柳絮一般十分危急,以“雨打萍”来自喻自己家破人亡的凄凉状态。浮萍本就是孤苦无依的象征,而诗人又在“萍”字上加入“雨打”二字,就更显凄苦。“风飘絮”和“雨打萍”这两者在一起写出了国破家亡的凄凉境遇,比喻祖国大好山河的破碎和自己一生像浮萍漂浮不定。

【小题3】试题分析:考查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这两句诗的意思,是说自古以来,人终不免一死。但死得要有意义,倘若能为国尽忠,死后仍可光照千秋,青史留名。诗人将国恨怨情渲染到极致,气势磅礴,格调高亢。表现了诗人为了国家宁愿慷慨赴死的民族气节。

7.寡人|闻命矣

8.本来;同“嬉”,开玩笑;丢失;原因,缘故

9.①莫非楚国的水土使得老百姓善于偷东西吗?②让天下的诸侯听到这件事,认为我们的国君重视鸟而轻视士,这是第三条罪过。

10.齐人固善盗乎;善于纳谏(知错能改);机智善辩

11.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巧妙地借用“南橘北枳”的说法,寓刚于柔,不卑不亢,既

保全了楚王的面子,又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表面上是在列举烛邹的“罪状”,其实是在点出景公的错误,语言灵活睿智,既维护了君王的尊严,又挽回了烛邹的性命。

【解析】

【分析】

7.试题分析: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此题较容易,根据文意即可推断出正确答案:寡人|闻命矣。此题要注意把主语部分与谓语部分划开。

8.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都是古今异义词,如“熙”:同“嬉”,开玩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关键。9.试题分析:翻译注意直译,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要落到实处,不能翻译的助词等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注意自己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赋分点的落实,如此题中的“得无”“善”“以”“重”“是”等词语的翻译,同时注意一些特殊的文言现象,如词类的活用和特殊句式和固定句式的翻译,如“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固定句式的翻译,“是罪三也”判断句的翻译。

点睛:文言文翻译的原则。在文言文翻译过程中,必须遵循“字字有着落,直译、意译相结合,以直译为主”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具体翻译时,对句子中的每个字词,只要它有一定的实在意义,都必须字字落实,对号入座。翻译时,要直接按照原文的词义和词序,把文言文对换成相应的现代汉语,使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如果直译后语意不畅,还应用意译作为辅助手段,使句意尽量达到完美。

10.试题分析:要想捕捉材料信息,就得首先理解全文,扫清文字障碍,疏通文意,这是归纳概括的前提和基础。在准确理解词意、句意、段意的基础上,梳理各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依据题干要求提取重要信息。

11.试题分析:比较阅读,分别分析晏子的语言技巧及其效果。要先从语言表达的手法来答:甲文中晏子用类比的方法,乙文中晏子用迂回曲折的方法。要根据文章内容做具体的分析。答效果,更要联系原文事件的结果。读懂原文内容是作答的基础,抽象出手法的类型是关键。

12.汉字复杂难学,历史上只为少数人所掌握;方块字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不适用于发展科学”或“逻辑不分明”)。

13.列数字、作比较。通过具体数据的比较,更鲜明地突出汉字具有高信息熵(或“经过搭配,可以构成无限多的新词”,或“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具有优势”)的特

14.不能去掉。“往往”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如此,去掉就表示国人写论文都有“论证不严、逻辑不清的毛病”,与事实不符,语言不严密。

15.“砼”字读写方便,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快;由“砼”的字形可以揣摩出“人工合成的石头”的意思,可见汉字直观,信息量大;“砼”这一新字由三个简单的字合成,可见汉字构造新词的信息熵高。

【解析】

【分析】

12.该题考查了学生的概括能力。通读文章的第二、三段,扣住“复杂难学”“不适合于科学表达”作答即可,原文中的中心句(概括句),说明了汉字没有前途的理由,但要注意不要照抄与中心话题无关的冗余信息。

点睛:此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及筛选有效信息的能力。解题的关键是要统观全文,注意提示性语言,把握中心句。看到题目首先在要审题后确定答案范围,提取答案时要精读相应语段,找到关键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将最关键的核心的扣题的语句提取出来做答。

13.此题考查的是常见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说明文中常用的说明方法有:举例子、分类别、列数字、作比较、下定义、打比方。首先要了解说明文的常用说明方法及特征,然后根据文字信息来判断。该句是用汉字与英语进行了比较,得出了结论的,因此该句的说明方法是列数字、作比较,突出汉字在应对新概念大量涌现的科学发展中的优势。

14.主要考查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密的特点。(1)“往往”表明大多数情况下存在着这种毛病,并不排除有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2)该题要在理解语句的基础上做题才行,从下文“在外界压力下,犹太人凭着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可知,“潜在的优势”所指的内容是“对知识和智慧的重视”,语言要简洁。

1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考查学生联系生活中的能力,以帮助对文意的理解。该题结合链接材料或文意说明。从“将这三个字组合成一个新字”可知“砼”比较直观地展示了汉字的含义,同时输入计算机的速度快,比较实用。

16.捏橡皮小耗子;玩具小青蛙拧发调;数私房钱;吃糖果等小食品;唱川味极浓的曲子。17.细节描写,对比手法,将外婆夜晚的“不小心摔跤了,要不就一定是弄倒了什么东西。”和早晨做早饭时的“小心”“添些”“拢手”“罩上”“挡住”“等”“轻轻”作对比。写出外婆为家人及寒冷行人做早饭的倾尽全力。写出外婆带给我们的关爱、幸福和温暖,表达了我对外婆的敬佩之情。

18.①外婆是劳逸结合的人,从课文中外婆吃过早饭后的白天几乎是在睡觉和转一转中度过可以看出。②外婆是个童心未泯的人。从外婆捏橡皮小耗子,玩具小青蛙拧发调、吃糖果等

小食品等事情中可以看出。③外婆是个精打细算的人,从晚上数私房钱可以看出。④外婆是个兴趣广泛的人,从唱川味极浓的曲子可以看出。⑤外婆是个极富爱心的人,从她一大早起来给家人和寒冷的行人做早饭中可以看出。

19.景物描写,通过写环境的“白茫茫”“冷淡”来反衬第一缕炊烟带给人的高兴和暖意。象征手法,这里的“第一缕炊烟”象征了外婆,象征了外婆的爱心这里运用假设,站在远行人的角度,体现一缕渺小的炊烟升起也带给人无穷的温暖和幸福,可见奶奶虽已年迈,虽已体力不支,但依然会给家人和行人带来温暖的早饭,是多么的可贵。表达了对奶奶的爱和敬佩之情。

20.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以小见大的手法,通过外婆精心准备微不足道的早饭,可见外婆对家人的爱;来吃早饭的人不仅是家人,还有远行的人,可见外婆的爱是大爱是博爱。

【解析】

16.试题分析:通读全文,根据主要人物的活动,理清故事线索,梳理情节(开端、过程、结局),从什么人做了什么事有什么结果这个方面概括,不要遗漏主要情节,不必叙述细节,语言要简洁通顺。

考点: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品味语句的能力。从词句所用的修辞手法或表现方法入手,分析词句的表达效果;从词语在句子中的成分、位置,从句子表达的内容、效果及所处位置等等方面,分析词语或句子的具体作用。有时根据上下文,结合词句原意,从词性的活用、色彩的变化、句式的运用及修辞手法等方面,揣摩词句的意义,并从进行鉴赏的角度进行评价。考点: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能力层级为理解B。

18.试题分析:学生通过感知文本内容,继而理解文本的中心主题以及和人物的思想性格特征。可以从原文中直接摘取对人物的评价性词语;也可以结合文章中描写的重点,自己概括总结;还可以遵循“找原文——细分析——得结论”思维的过程。学生学会结合文本内容来进行具体分析能从原文中找出依据。

考点: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9.试题分析:景物描写作用有铺垫情节、衬托人物心情、突出人物形象、表达主题,要具体根据文章来分析,比如本文开头写景不仅是设置了故事的环境,还与下文写“奶奶”的情节有关,同时对表达人物的情感和思想品质有一定的联系。

考点: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试题分析:标题常见的作用有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有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有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等。解答时,结合文本具体说明。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小说的标题,有的十分含蓄,如结合社会现实,深入思考之后,会发现它实际上还具有深层

的含义,语义双关。

考点:体会重要语句的含意,品味语言表达艺术。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