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部分地球物理基础试题及答案.docx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2 年地球物理基础答案

参考书 1 《地球物理学原理及应用》 (恽等,南京大学出版社 ) 参

考书 2 《地震勘探原理上、下》(陆基孟,石油大学出版社)参

考书 3 《勘探地球物理学》(王妙月等,地震出版社)

1、解释以下各词的物理意义

地球重力位:引力和离心力的合力是地面物质的重力。设有一个函数,它是单值

连续的函数,并且它在不同坐标方向的导数正好等于重力在该方向的分量,这个函

数叫重力场的位函数,简称为重力位。参考书 3P47

地震波阻抗:当地震波在某一介质上传播时,密度与速度的乘积。参考书 1P7 叠加

速度:当地下介质不是水平层状介质时,相应的反射波时距曲线将更加复杂,在

实际速度分析工作中,为了简化问题,常将复杂的反射波时距曲线看作双曲线,2222

,式中 V 为叠加速度。参考书 3P154

即 t=t0+x/V

视电阻率:电场作用范围内各种地层、各种地质体综合影响下得到的电阻率。参考

书 1P344

磁场强度:单位正磁荷在磁场中某点所受的力,单位为奥斯特。参考书 1P227 地

震波抟播介质的品质因子( Q 值):参考书 1P136—139

2、请简要叙述大洋中脊扩张的地球物理证据。

(预备知识: 1、地幔:莫霍面至古登堡面之间的圈层,厚约2800km,分为

上地幔、下地幔两层。 2、软流圈:地表以下 80—250 km 的低速层,位于上地幔中,横波传播速度在该层中明显降低,该层中物质部分为溶融状态,因而物质可以缓慢

流动。 3、岩石圈: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外层,包括地壳和部分上地幔,全球各处厚度

不等,一般厚约 80—180 km。4、板块:地球上刚性的岩石圈分裂成为许多巨大块体,全球分为 7 个板块——北美洲板块、南美洲板块、太平洋板块、欧亚板块、非

洲板块、印度板块、南极板块,板块之间的边界为洋中脊、海沟、

转换断层、地缝合线,板块边界为地壳活动强烈的地带。)

答:洋脊是绵延全球各大洋洋底之上的巨大山脉。洋脊横截面为平缓的等腰三

角形,从其轴部向两坡呈阶梯状下掉。洋脊是地球上板块分离的边界,地幔物质

局部熔融而形成的岩浆沿洋脊侵入而形成新的洋底岩石,新的洋底岩石随洋脊两侧

的板块运动而运动。

洋脊扩张的地球物理证据有:(1)高热流值,且从洋脊中部向两侧有递减趋势。这是由于熔融的地幔物质在洋脊中部上涌形成新的洋底岩石,因为洋脊中部以

下数公里是炽热的软流圈,地温梯度很大,所以洋脊中部热流值非常高。而当

新形成的洋底岩石随洋脊两侧的板块运动而运动时,愈向洋脊两翼,岩石年龄变老,逐渐冷却,地温梯度和热流值减少。( 2)磁异常的强度一般在洋脊轴部较大,

向两翼强度减小,且成对称分布。这是由于熔融的地幔物质在洋脊中部上涌形成

新的洋底岩石时,当它冷却经过居里点时,被当时的地球磁场磁化,形成磁异常,

而后随着洋脊两侧的板块运动而运动,所以洋脊两侧的磁导常对称分布。因为洋

底岩石中的铁磁性矿物在海底蚀变过程中遭受化学变化,所以远离洋脊轴部磁异

常强度减小。( 3)洋脊处于重力均衡状态。这是由于洋脊轴部以下有低密度熔融

的地幔物质,这种低密度的物质抵消了正向的洋中脊地形所引起的多余质量,从而使洋中脊的重力保持均衡状态。(4)由于洋中脊是板块分离的边界,岩石处于

不断的拉张之中,所以岩石要遭受破坏,同时这种拉张作用只能集中在海底之中

不深的部位,因此洋中脊地震频繁,震级低,震源浅,而且主要发生轴部上。

3、如何根据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地震波的衰减特性与大地电磁测深结果

研究地下的热状态。

答:地震波速与传播介质或岩石的密度有关,对于同样物性的岩石,波速随

密度的增大而增大。而当地震波在岩石中传播时,由于能量的衰减,振幅将减少,

通常定义在一个周期中,储藏在振动系统中的能量与所损耗能量的比值为品质因

素,即 Q=2π× (E/ E)。由定义知, Q值与地震波的衰减系数成反比。

Q值反映了介质中波的损耗性质。Q值越高,衰减系数越小,波在传播中的

损耗越小,表明岩石介质密度大、硬,波速大。 Q值越小,衰减系数越大,波在

传播中的损耗越大,表明岩石介质密度小、塑性,波速小。

大地电磁测深是研究地壳和上地幔构造的一种地球物理探测方法。它以天然交

变电磁场为场源,当交变电磁场以波的形式在地下介质中传播时,由于电磁感应

的作用,地面电磁场的观测值将包含有地下介质电阻率分布的信息,而且不同周期

的电磁场信息具有不同的穿透深度。所以,研究大地对天然电磁场的频率响应,可

获得不同深度介质电阻率分布的信息。

现以全球一级地震波低速层为例作一下说明。当地震波传播到软流圈时,地

震波(特别是横波)在这层中的衰减程度比其上、下层次高得多,该层的 Q值明显

降低,降到 100— 200。波速和 Q值的降低,证明该层物质较热、较经、较软,呈

现出部分熔融状态。另据大地电磁深资料,在低速层的深度上,导电率显著升高,称高导层或低阻层,而岩石的电阻率随温度的增高而降低。综合地震波速度的变化、地震波的衰减特性与大地电磁测深结果,表明软流圈的温度较高,物质处于部分熔融状态。

洋中脊是软流圈物质上涌的地方,那儿热流值高,横波难以穿过, Q 值很小,

说明物质处于低密度的、部分熔融状态。

4、试述地壳内低速、高导层的可能成因。

答:地震波速与传播介质或岩石的密度有关,对于同样物性的岩石,波速随密度的增大而增大,随密度的减小而减小。而岩石的电阻率通常与成分、结构、

所含水分、温度有关。通过地球物理的方法,在地壳中发现了低速、高导夹层,

而且有的地区存在两个低速层,它们的分布和特征与区域构造运动、地震活动、

水热活动密切相关。低速、高导夹层的发现对构造分析有重要的意义,它们对块体的运动提供了位移吸收的地方。

对它们的成因见参考书1P83。

5、试述岩石磁性的成因以及对大陆漂移研究的意

义参考书 1 第 5 章

答:磁性物质分为反磁性物质、顺磁性物质和铁磁性物质。只有铁磁性物质在外磁场作用下,可获得感应磁化强度,并在外磁场除去后,物质还保留剩余磁化强度。岩石有磁性,原因是岩石中含有铁磁性物质,岩石中的天然剩磁分为热剩磁、沉积剩磁、化学剩磁、粘滞剩磁。

热剩磁是岩浆在冷却经过居里点时,被当时的地球磁场磁化而获得的磁性。

沉积剩磁是沉积岩中含有从母岩侵蚀而来的磁性颗粒,这些颗粒沉积时,受当时地磁场作用而定向排列,随后剩磁被固结在沉积岩中。化学磁性:一些磁性物质在其居里温度之下经过化学变化而获得的剩磁。粘滞剩磁:岩石形成后,长期置在地磁场中获得的剩磁。

对地磁研究有意义的剩磁是热剩磁,这是由于热剩磁强度大、稳定、与外磁场一致。不过在测定热剩磁之前,先作退磁处理,以便只保留热剩磁。通过对热

剩磁(古地磁)的研究,为大陆漂移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从而使大陆漂移变

成了现实,使人们从固定论变成了活动论,地球科学发生了革命。

古地磁研究基于以下两个假说:一个是岩石的原生剩磁方向与岩石形成时的地磁场方向一致;另一个是古地磁场是轴向地心偶极场。在这二个假说的基础上,人们发现: 1、一个地区测得的古地磁纬度与测点目前所处的纬度常有很大的差

别,说明该地区有过漂移运动。 2、把岩石剩余磁性得出的各个地质时代的磁极位置都标在地图上,可得到古地磁的迁移轨迹,如果是地磁极本身游移的结果,则迁移轨迹只有一条,但现发现不同大陆有不同的迁移轨迹,表明这些大陆之间

发生过相对的运动,导致岩石测出的古地磁极的位置也跟着发生了位移。 3、通过海底调查发现了磁性条带异常,正、负磁性条带异常沿洋中脊两侧对称分布,

这是由于熔融的地幔物质在洋脊中部上涌形成新的洋底岩石时,当它冷却经过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