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谷一 戏曲与音乐相融合必成经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李谷一戏曲与音乐相融合必成经典
————————————————————————————————作者:————————————————————————————————日期:
李谷一戏曲与音乐相融合必成经典-音乐论文
李谷一戏曲与音乐相融合必成经典
李谷一,1944 年11 月10日出生于云南昆明,祖籍湖南长沙,中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戏曲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
中学毕业后,她考入湖南艺术学院。1961 年被选入湖南省花鼓戏院任演员,从此开始了她的舞台生涯。1964 年,演唱花鼓戏《补锅》获奖,开始被观众熟悉。1974 调入中央乐团任独唱演员。1976 年,李谷一为电影《南海长城》配唱主题曲《永远不能忘》,之后演唱了大量电影歌曲。1980 年,演唱中国内地第一首流行歌曲《乡恋》。1985 年在法国、荷兰成功举办独唱音乐会。1988 年,被美国传记协会列入《世界杰出人物录》。八十年代末,她唱出了《前门情思———大碗茶》等一批具有浓郁地方风情和戏曲韵味的新作品,在歌坛上又骊次带动了民歌演唱新风格的潮流。
李谷一对中国乐坛的功绩,还在于她更多演唱的是现代创作歌曲,为推动中国民族的现代声乐发展,作出超常贡献。在全国各地的舞台和荧屏上,经常可见到她靓丽的身影;在各种音频的传媒里,听到她动人的歌声。她还用中文演唱了20 余首日本民歌和创作歌曲,把国外的先进演唱、配器潮流介绍给中国听众。李谷一用她的艺术天赋和造诣,得心应手地驾驭和诠释着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创作歌曲。一位著名的词作家说:“李谷一的演唱,每首歌都象给你讲着动人的故事。”
李谷一的歌声影响了几代人。从艺50 年来,她演唱的歌曲经久不衰,她对新时期中国大陆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了奠基和引领的作用。诚如著名词作家乔羽所言:“李谷一用歌声覆盖了一个时期,她是新民歌的代表人物,是一个历史时
期的代表。”
《乡恋》是中国流行歌曲“开山之作”
1983 年首届春节联欢晚会,观众在中央电视台直播的热线高密度点播《乡恋》,导演黄一鹤至今还记得当时导演组不敢下决心,把观众所有的点歌条子转给了在现场的广电部部长,最后终于同意在春晚上演唱,从而《乡恋》被喻为中国内地流行歌曲的“开山之作”。李谷一在当年春晚演出现场的演唱至今已成为经典。由于在整个七十年代之前,这种唱法不仅为主流代表,甚至还作为中国声乐的唯一代表,很快就受到了一种更新音乐理念的冲击,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谷一。《乡恋》被称为中国第一首“气声唱法”作品。但准确来讲,李谷一演唱的《边疆的泉水清又纯》和《妹妹找哥泪花流》才是真正的“气声唱法”。而《乡恋》的演绎手法,可以称之为“半声唱法”或“轻声唱法”。“半声唱法”属于传统意大利美声唱法中的一种,是以声带主动闭合来体现声乐发声与唱歌训练的一种理念。
才华永远不会被埋没记者:最早发现您音乐天赋的是谁?后来为什么去学了舞蹈,又进了湖南省花鼓戏剧院?李谷一: 应该说是小学和中学的音乐老师。初中毕业后,学校保送我到湖南省艺术学院。但是当时还没变声,老师就建议我先去学舞蹈。本来是要学三年的,但刚学了两年,学校就下马了。这时湖南省花鼓剧院在选人才,就把我选了去,我十多年的戏剧生涯就此开始。我演出过20多部戏,都是少女角色,最著名的是《补锅》,还拍了电影,当时让我小有名气了。
那个时候学艺很苦,主要是条件很差,不像现在。我们这个剧团在长沙演得不少,但主要是到周围的市县、农村、工矿、边远的地方去演出。打起背包就走,到了演出点就在后台打个地铺睡,条件非常艰苦。那个年代就是如此,上山下乡
是很平常的。那时的文艺实践,以基层为主,要和劳动结合在一起。
记者:当时电影《小花》主题曲《妹妹找哥泪花流》等电影插曲都成了经典,您能谈一谈当时的创作背景吗?
李谷一:经典歌曲,是经广大观众、听众的认知而产生的,演唱者只求尽情尽力,并没有刻意而为之。比如,演唱《妹妹找哥泪花流》,录歌前给我和伴奏乐队看了影片《小花》的有关画面,陈冲饰演的角色是个十六、七岁,非常清秀、天真纯情的小姑娘。我力求寻求特定环境下的特定人物性格,演唱时很投入。后来有几位观众讲,当时他们看了这部电影七、八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为了听这首歌。
很麻烦的是那种先期录音,《边疆的泉水清又纯》,是先录完了歌,再由影片《黑三角》主演刘佳去对口型。我录音时不知道刘佳饰演的是那么一个漂亮的、比较大个的、浓眉大眼的姑娘。我用的声音比较甜美、细腻,与角色不大吻合。多亏观众与听众们对这首歌予以认可,才能流传至今。
那个时候,我唱了几十部电影插曲,好像有点“垄断”。但是,我最崇敬的朱逢博、于淑贞、单秀荣大姐,还有关牧村、郑绪兰妹子,男声的李光曦、李双江大哥,蒋大为老弟等等,也留下了许多经典的电影歌曲。
记者: 您真正开始唱歌是在进入中央乐团之后?
李谷一:在湖南,我就开始唱歌了,主要是湖南民歌等。并且,那时已经开始学习西洋发声方法。1974 年我到了北京,中央乐团是样板团,正在排练、演出属于样板戏系列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和交响乐伴唱《智取威虎山》,需要又能唱民歌又能唱戏剧的演员。我通过著名指挥家李德伦的审听后推荐,在中央乐团经历了反复3 次考试。可能觉得我的声音等方面条件不错,最后经国家文化
部批准,被录取了。很快我参加了中央乐团的独唱演出。
1975 年,有个专家组对全国演唱过“小常宝”的专业戏曲和歌唱演员进行“海选”;又将选入半决赛的演员进行“PK”。我最终胜出。经审查、批准,我随上海交响乐团赴澳大利亚演出。
国内拍摄的最后一部电影故事片是《南海长城》,作曲家(现中国音协主席) 付庚辰老师,要我配唱插曲《永远不能忘》;而文革结束后,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故事片是《黑三角》,当时中央乐团的作曲家王酩老师,找到我配唱插曲《边疆的泉水清又纯》。
记者:您的那些经典歌曲,比如《难忘今宵》、《我和我的祖国》等唱了20 多年,每一次唱的感受会不一样吗?
李谷一:不一样。这些经典歌曲,词写得很好,旋律就更不用说了,非常优美。演唱时要用发自肺腑的感情去唱,还要常常唱出新的感觉。像《我和我的祖国》,唱的时候要感觉自己和祖国的命运是息息相关,像母亲和孩子一样。1975 年到澳大利亚演出,1978 年到美国演出,看到大多数华人在外面是开小饭馆、做皮具的,没有社会地位。他们告诉我,炎黄子孙都希望祖国强大,给他们撑撑腰。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推进,后来每次出国,都感觉到海外华人的变化。几年前跟“同一首歌”到美国演出,我演唱《我和我的祖国》,后面有几十人的伴唱,我一了解,这个合唱队全是由当地的华人华裔组成,他们有企业家、金融家、高级学者、科技人员、医生等等。他们气宇轩昂、歌声嘹亮,那种感觉就是我们中国人真正抬起头、挺起胸、直起腰来了。
这些变化,都要融进演唱的情感中。《我和我的祖国》,《难忘今宵》等歌曲,20 多年来我重录过七八次,每次感觉都不一样。里面有新视角、新感受、新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