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的现代化进程特点

英国的现代化进程特点

英国的现代化进程特点

第一、制度创新,引领世界现代化潮流。

第一阶段: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确立了君主立宪制,议会成为政治统治的中心。第二阶段:18世纪20年代,形成了议会内阁制。首相任命内阁成员对议会负责。第三阶段:19世纪的议会改革。第四阶段:20世纪的改革。20世纪30年代的《威斯敏斯、特法》,调整英国与殖民地自治领的关系,把大英帝国转变为英联邦。二战后初期,确立“福利国家”制度,保持了社会长期稳定。20世纪70年代,当福利制度所带来的弊端日益显露时,英国又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

第二、工业革命和技术进步是英国现代化的推进器。

第三、英国现代化进程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殖民地。从16世纪末到18世纪中期,英国先后打败西班牙、荷兰、法国,确立了海上霸权的地位,在炮舰政策下建立起“日不落帝国”。此后,殖民地成为英国原料产地、商品市场、资本输出场所,成为英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动力。

第四、长期稳定的政治局面是英国现代化顺利进行的有力保障。光荣革命后,英国先后出现过新兴的工业资产阶级与贵族的矛盾、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冲突等,英国先后通过改革,达成相互妥协,实现社会的稳定发展。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那些问题,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目录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2.我国城市化发展的支持观点总结 二、我国城市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三、小城镇化发展模式具体分析 四、我们需要怎么样的城市化

一、相关的概念 1.城市化 城市化的概念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概念就是指人口城市化,即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由此使城市人口规模增大和比重提高的过程。其中,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迁移城市化,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人口城市化称为就地城市化。一般情况下,农村人口迁移到城市转变为城市人口的迁移城市化为人口城市化的主流,农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使农村人口转变为城市人口的就地城市化通常是人口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因城区扩大或新设城市带来的人口城市化现象。 城市化的广义概念,除包括人口城市化以外,还包括人们通常所说的土地城市化和生活方式的城市化等。应该说,人口城市化是基础,城市化的这些丰富内涵都是从人口城市化衍生出来的。 2.我国城市化发展中的不同支持观点 中国特色的城市化道路,经过笔者的总结认为主要围绕以下几个观点展开。 观点1:小城镇发展论。认为我国原有的城市无力接纳众多的亟待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和乡村人口,而中国的国情国力又难于再建那么多新城市。福利补贴、粮食补贴等国家已负担不起,城市住房、交通、供水、就业等问题已相当紧张。因此,只能在原有乡村集镇的基础上发展小城镇。这样就可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将大量的乡村剩余劳动力就地消化。 观点2:中小城市战略论。认为农村城市化有远见的选择是,依托现有县城(包括县级市)发展中小城市,再辅之以把一些条件较好的中等城市扩建成百万人口的大城市,适当保留、改造和建设一部分重点小城镇。这既符合我国实际,又可避免发达国家“城市病”在我国重演。 观点3:大中小城市并举论。认为应以大中城市为主导,大中小城市全面发展。即:挖掘大城市潜力,扩大和建设中等城市,择优和适当发展小城市。理由是:(1)城市化发展过程中的“城市病”是一种社会经济“发展病”,可以通过社会自身发展而得到治理。由城市化滞后的“农村病”是一种“停滞病”,它不仅难治,而且还会引发更严重的“城市病”。我们不必因噎废食,因害怕“城市病”而不敢发展特大、大中城市。(2)全面发展大中小城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上课教师:陈昌伟时间:2012.4.16(周一)下午第一节 城市化是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社会经济发展是导致近代城市迅猛发展的主要动力,城市化的过程主要是由时间进程带来的城市空间变化。学习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和理解社会的重心是怎样逐渐向城市移动的。由于它是一个历史进程,很难在日常生活经验中感受到这一完整的过程,因此,教学中,建议教师从运用实际资料入手,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重点 1.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学难点 不同时期、不同地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教具准备 投影、图片、资料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运用有关资料概括出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了解城市的变化。 2.运用教材中的相关图表资料,进行讨论、分析,进一步理解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 1.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哪几种功能区?影响城市功能区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2.中心商务区有何特点?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有何影响? 3.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间的哪些关系? 学生复习回顾,总结回答。 生就城市功能对城市进行分区,可划分为商业区、居住区、市政与公共服务区、工业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与城市绿化地、特殊功能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有自然地理条件、历史文化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状况等。 生中心商务区是整个城市的商业核心地区,商业、服务、金融、贸易、信息等活动高度集中,建筑物以高层为主,交通运输便捷,零售商业十分发达;中心商务区的变动,对城市的用地结构、功能分区、商业网点布局和房地产价格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生中心地理论主要探讨了一定区域内城镇等级、规模、职能间的关系,并采用六边形图形对城镇等级与规模关系加以概括。 师(承转)通过以上学习我们知道从城市个体来看,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形态,而且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感想

读《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有感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是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董正华编著的,这本书的内容重点分析了先后卷入世界现代化浪潮的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发展道路或发展模式,总结他们的成功经验与失败的教训;也注意到了现代化进程中的思想争鸣,科学技术进步,世俗化与宗教复兴,农业、农民与乡村社会的转型以及全球化的由来与新趋势等比较专门的问题。 《世界现代化进程十五讲》这本书是非常值得去读的,它有许多优点。首先,这本书采用学术讲座的风格有意保留讲课的口气和生动的文风,有讲的现场感,比较亲切、有趣,而且还体现了作者的治学风格。本书既注意知识的相对稳定性,重点突出,通俗易懂,又能适当接触学科前沿,引发跨学科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而且这本书的内容设计充分照顾到社会上一般青年读者的阅读选择,适合自学;同时又能满足大学通识课教学的需要。而且有一定的知识系统,有相对独立的学科范围和专业性,但又不同于专业教科书,不是专业课的压缩或简化。重要的是能适合本专业之外的一般大学生和读者,深入浅出的传授相关学科的知识,扩展学术的胸襟和眼光,进而增进学生的人格素养。这本书的每一种选题都在努力做到入乎其内,出乎其外,把学问真正做活了,并能加以普及。所以这本书的作者是那种真正有学术建树,有良好的教学经验,又能将学问深入浅出的传达出来的重量级学者。 并且这本书的出版目标也非常明确,那就是:充分整合和利用全国各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源,通过此书的编写、出版和推广,将素质教育的理念贯彻到通识课知识体系和教学方式中,使这一类课程的学科搭配结构更合理,更正规,更具有系统性和开放性,从而也更方便全国各大学设计和安排这一类课程。 当然,这本书也有它自身的缺点和局限性。因为它迄今完全没有涉及非洲和大洋洲国家。那里的发展变化,无论对当地民众还是对现代世界,都是非常重要的。对南亚次大陆各国丰富多彩的现代变革,此书也基本没有述评。这些都是明显的缺憾。往大处说,对于世界多数国家和地区,现代化迄今仍然是未竟的事业。全世界几百个国家、几十亿人口一起涌上越来越拥挤不堪的现代化快车道,结局究竟如何,仍然难以预料。这势必影响到对既有世界现代化进程各个方面的分析和评价。 通过学习处在不同发展层次的国家和地区现代化的战略和经验得失,对中国的现代化战略也是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的,以下则是我对中国现代化进程的认识。 人类在进行现代化演进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1840年的洋枪洋炮打开了中国大门,让我们认识到需要学习西方的这些技术,于是开始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是像我们今天看到的技术、经济层面的改革。但是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人们产生了更多的反省。反观日本的明治维新,花了30年时间解决了日本的基本崛起,当然崛起的核心是由于甲午战争、日俄战争而发了大财,日本才彻底崛起。日本崛起用了很短时间,明治维新是在学习西方。中日甲午战争后,以清朝北洋水师的全军覆没为标志,最终洋务运动失败了,其失败使得中国的仁人志士认识到,中国的问题还是要解决制度的问题。就其失败的原因,落后的封建体制不能容忍现代化因素的产生。 在接下来的戊戌变法中,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理想派,走君主立宪的道路,还是保持传统,但这样的斗争根本没有推翻满清的体制。戊戌变法失败后,又爆发了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就上升到了更高的层面。从技术层面到制度层面,再到军事层面,什么能解决中国的问题?其实根本要在思想制度层面解决。五四运动的“反帝反封建”意义是我党在革命后的一种总结,五四运动的本质就是“德先生”、“赛先生”、“打倒孔家店”。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化追寻了170年历史中的最具分水岭意义的一个事件。它彻底地否定传统,全盘西化,开启了又一个现代的中国。今天中国的逻辑就是从“五四运动”演绎而来的。 1949年后,我们基本上是全盘的苏联模式。在文化大革命之前,中国150多个项目的工业体系基本建立起来,另一个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大国,研制原子弹、氢弹、人造卫星。在文革中期还有一个三线工厂,就是我们把苏联援助的这些项目消化吸收后,进行再复制。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简述美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 城市化是一个地区的人口在城镇和城市相对集中的过程。城市化也意味着城镇用地扩展,城市文化、城市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在农村地域的扩散过程。人类生产和生活方式由乡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程,表现为乡村人口向城市人口的转化以及城市不断发展和完善的过程。 早在原始社会向奴隶社会转变的时期,就出现了城市。但是,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城市的发展和城市人口的增加极其缓慢。直到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的3%。只是到了近代,随着产业革命的掀起,机器大工业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出现,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才涌现出许多新兴的工业城市和商业城市,使得城市人口迅速增长,城市人口比例不断上升。从1800~1950年,地球上的总人口增加1.6倍,而城市人口却增加了23倍。在美国,1780~1840年的60年间,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仅从2.7%上升到8.5%。1870年美国开始工业革命时,城市人口所占的比例不过20%,而到了1920年,其比例骤然上升到51.4%。从整个世界看,1900年城市人口所占比例为13.6%,1950年为28.2%,1960年为33%,1970年为38.6%,1980年为41.3%。所以,城市化过程是随现代工业的出现、资本主义的产生而开始的。 1、英国和美国哪个城市化更早 城市化是社会发展的历史过程,是工业革命的伴生现象,一般是指工业化过程中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引起的地域空间上城镇数量的增加和城镇规模的扩大;农村人口向城镇的转移流动和集聚;城镇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成为社会前进的主要基地;以及城市的经济关系和生活方式广泛地渗透到农村的一种持续发展的过程。随着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会不断增大。城市化程度也是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城市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产物。随着18世纪中叶英国的产业革命,工业的兴起和发展,城市化进程迅速加快。美国直到19世纪初才开始城市化进程。 2、美国的城市化进程 美国独立后不久,首先在东北部开始了工业革命,经济首先发展于此,之后随着西部开发,经济呈推进性向西部发展。近几十年南部经济迅猛增长。与经济分区推进相对应的是,美国城市化也由东北部向中西部扩展,呈现出由东向西推进趋势。美国城市化的进程可分以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约在19世纪20一30年代之前,这时期是美国城市化的起始阶段,发展很慢。特点是以沿岸城市化发展为主。东北部工业革命的开展带来了本地区的繁荣,推动了城市化的起步。1790年全国城市化率为5.1%,东北部区为8.1%。到1830年全国为8.8%,东北部区为14.2%。 第二阶段从19世纪20一30年代到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这个阶段美国城市网迅速向西扩展,一批城市化程度很高的经济中心在工业化的基础上先后形成。这一时期的城市化是与中西部的开发、农业的发展、交通运输方面的改革紧

城市化进程及特点

城市化过程与特点 【学习目标】: 1.了解城市化的概念、表现及城市化的意义; 2.对比分析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3. 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树立人类与自然环境协调一致的观念,增强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 【学习重点】: 1.城市化的基本概念、表现及意义; 2.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差异。 【学习难点】 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学习说明】仔细阅读课本正文和阅读部分,进行总结和归纳。 【自主预习案】(10分钟) 一、城市化 1.概念: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________、__________转变为___________的过程。 2.表现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持续上升; (2)劳动力从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_逐渐转移; (3)______________ 不断扩大 3.意义 (1)缩小______________。 (2)改善_______________。 (3)提高________________。 (4)使现代化大城市成为主要的科技创新基地和______________。(5)提高乡村的______________。 二、城市化动力机制 1.城市化动力:_________________ 2.城市发展与工业化的关系 工业是城市经济的主要支柱,能够安排大量劳动力就业,并为服务业提供广阔的发展空间。

【合作探究案】(30分钟) 三、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 阅读P37~P38活动, (1)找出发达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2)找出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特点、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3 【练习案】(5分钟) 1、有关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有:() A.其含义只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缩小 D.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2、关于城市化的标志,表达不妥的是() A.城市人口增加,乡村人口减少 B.城市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在上升 C.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 D.城市人口数量增加 3、二次大战后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进程加快的原因是() ①城市经济畸形发展;②人口增长过快,导致农村劳动力过剩;③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④城市基础设施完善;⑤城市就业条件改善。 A.①④B.②③C.④⑤D.①② 【课后探究】 城市化过程中经历了哪几个阶段? 郊区城市化和城市郊区化的区别。

世界现代化进程课件总结

世界现代化进程 (专题选讲) 第一讲现代化引论 一“现代化”是什么? “现代”(MODERN)通常指“现在的”,是相对于“过去”而言。单从时间上讲,历史上的不同时期“现代”所指内容不同,所以具有相对性。 把某个时代称为MODERN ,据认为最早产生于欧洲中世纪晚期,文艺复兴时期,人们称当时为“MODERN”以区别于以前的“中世纪”(MEDIEVAL,MIDDLE AGES)。 “传统”与“现代” “现代”不只是一个时间概念,它被赋予了表述事物的属性或特性的含义。人们用“现代的”和“传统的”来表述事物的不同特性,它们相对而存在。两种特性的区别是动态的。一种属性今天是“现代”的,可能到明天就变成了“传统” 的。仅仅从时间上看不能确定什么是“现代”的。“现在存在的”东西不一定是“现代的”,而可能是“传统的”。 “现代”与“传统”不是绝对割裂或截然对立的,它们是历史进程中前后相继的环节。现代是从传统中发展演进而来的。 何谓“现代化”——它的内涵 科学研究要进行概念或范畴的界定。我们要对“现代”和“现代化” (modernization)作必要的界定。它们是什么内涵呢? 欧洲中世纪以后人们用“现代”一词来指称他们那个时代。但在现代化研究中所讲的“现代”,却有所不同,它主要指的是西方进入工业化以来的时期。而“现代化”则意味着一个变化的过程,即从传统到现代的变化过程。这个过程包括什么具体内容,现在人们有不同理解。 人们容易认为它就是所谓“四个现代化”,或是认为它就是近代以来落后国家在经济和技术上赶超先进国家的进程,或者认为现代化就是工业化,是非 1页

工业化国家实现工业化的过程。 “现代化”是一个人类社会整体变化的进程 对“现代化”的内容的恰当理解是:现代化是人类社会的一种整体性变化,即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所有方面的从“传统”到“现代”的转变。 但只是说明从“传统”到“现代”还是不能明确地说明“现代化”的内涵。因为“传统”和“现代”在不同时空环境下含义不同。 现在通常所说的“现代化”,有其特定的内涵,指近代以来以来世界历史上发生的一种深刻而全面的社会变迁,即工业文明兴起并逐步取代农业文明而成为主导性的文明形态的进程,它由欧洲开始而波及世界范围,是人类社会自十八世纪发生工业革命以来所经历的变革。 在这种语境下,工业社会前的事物或属性就是“传统的”,而随着人类进入工业社会而形成的事物或属性就是“现代的”。 现代化不仅仅是工业化 工业化(Industrialization)是现代化的核心和物质基础。但现代化包含着社会诸方面的整体变化。在现代化进程中,旧有的一切(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都将决定其去留,不能适应者将被淘汰,或经过改造而融入现代,实现向现代的转变。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 一个社会实现了“现代化”,就成为“现代社会”。 传统社会是农业社会:其经济基础是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使用再生性生物能源,经济增长缓慢,劳动分工和职业分化程度较低,社会流动性较小,社会生活较为封闭保守,社会发展变化相对缓慢等。 现代社会是工业社会:其特点是以工业为主要经济活动,生产机械化、自动化和专业化程度高,广泛利用非生物性能源,经济快速增长,行政管理科层制度化,劳动分工细、专门化程度高,社会流动性大,生活都市化,社会发展变化加速等。 2页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略

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略 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三个阶段 现代化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它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包括政治、 社会、文化等各个方面。但对于刚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走过来的 新中国来说,对于一个现代工业仅占10%的落后农业国来说,要实现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将是一个漫长的征程,它已经历了如下 三个发展阶段。 (一)20世纪50年代,“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早在建国前夕,中国共产党就认识到,没有工业,便没有巩固的国防,便没有国家的富强。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等文中明确提出,革命胜利以后,必须把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作为我们 的首要任务。1953年9月,周恩来在全国政协扩大会议上详尽阐述了 发展工业对于国家的重要意义,并强调“重工业是国家工业化的基 础”(注:《周恩来选集》下卷,人民出版社,1984年11月版,第 109页、132页、439页。)。中国共产党在制定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时,即把“基本上实现国家工业化”作为其总任务之一。因此,当国民经 济恢复时期结束后,从1953年起,中国便进入了以实现国家工业化为 基本任务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五年中以重工业为中心的基本建设 投资总额达588余亿元。“一五”期间,中国的工业化获得高速度发展,工业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43%提升到57%。这 一阶段,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迈出了可喜的第一步。 (二)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向四个现代化进军”。 在“一五”计划实施期间,中国共产党就开始认识到,把实现“工业化”作为唯一的建设目标是不够的。1954年,周恩来在第一届全国人 民代表大会上便提出过:“我国的经济原来是很落后的。如果我们不 建设起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 现代化的国防,我们就不能摆脱落后和贫困,我们的革命就不能达到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Word文档

主要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 英国通过政治革命与工业革命,首先崛起,开辟了世界近代化进程的先河。法国、美国继起成为世界强国。德、俄、日在19世纪中后期也相继跻身于世界近代化国家的行列。通过本主题的学习,知道主要发达国家在现代化建设道路上的经验和教训,以史为鉴,理解改革开放、科教兴国、和平发展对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 (一)为什么要选择这一主题? 现代化意味着人类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的工业社会的历史转型,是文明结构多侧面、全方位的重塑,包括经济领域的工业化、政治领域的民主化、社会领域的城市化和观念领域的理性化等内涵。现代化肇始于西欧。16—18世纪,西欧科学革命、思想革命、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接踵而至,首先在英、法等国塑造了现代社会的原型。18世纪60年代后,工业革命释放巨大的社会生产力,推动了工业文明由西欧向全球扩展,作为工业文明载体的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在19世纪后期形成,由此迈入现代化的全球性发展阶段。 从世界历史的演进看,现代化进程在不同国家起步有早有晚,现代化动因或产生于内部或来自外力,形成了“早发内生”,和“晚发外生”两种现代化类型。主要发达国家走上近代化道路则有三种途径:革命、改革、王朝战争,可谓殊途同归。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各国受到本国国情的影响,选择了不同发展模式以应对不断变化的世界大势,对本国及其世界历史进程产生了深刻影响。对于正身历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的学生,本主题将有助于他们通过审视发达国家的现代化历程,加深对当代中国和平发展的认识。 (二)如何理解这一主题及其学习要求 1. 英国 英国革命之所以被称为“清教革命”,从现象上看,是英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政治斗争以宗教派别之争的形式出现在历史舞台上,而且贯穿始终。从革命的直接导火线、对革命进程的影响而至“光荣革命”,都离不开宗教因素。引导学生分析英国革命出现这一特点的原因:17世纪的英国虽然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但资产阶级思想启蒙运动尚未展开,意识形态仍受宗教影响,披着宗教外衣的反映社会各阶段的思想往往更容易被接受。 英国革命历时50年,其间政体四变,最终确立起“君主立宪制”。分析英国政治民主的特点:通过立法提高议会的权威来制约王权,在议会内部则实施分权制衡,并以两院制和两党制防止议会专权,搭起了现代民主政治的框架;但英国革命忽视平等,保障的仅是资产阶级新贵族的利益,人民大众被排除在国家政治生活之外。

城市化进程,发展历史

1.城市化 城市化是当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中国最主流的事件。诺贝尔奖获得者斯蒂格利茨所言“21世纪影响世界的两件大事是美国的高科技和中国的城市化”。中国正处在一个城市化的高速发展期,在未来的30年中,城市化将是中国社会变迁与转型的主流。目前,我国城市人口刚达到6.1亿人,城市化率约47%,每年增长将近一个百分点。在未来20—30年中国城市人口达到75%左右,中国将会出现巨大的人口变迁过程,即将有6亿农业人口走进城市。 这也是人类历史上一个空前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以城市化进程度量房地产业的未来。每年城市人口增加1个百分点,可以消化新增住宅供应的大半。以南京为例,根据建委统计,在2000-2005年,城市人口增加了125万,每年增长25万人,按照人居住房面积30平米计算,每年城市人口增加的增量需求为750万,基本等同于每年房地产市场供应量的平均值。新增城市人口也为住房投资的转让和租金实现提供保障。南京市2020年人口要超过千万,基本上仍将持续每年增长20-30万人。 从城市化的数量来看,其是分阶段的,30%以下是城市化低水平时期(我国2000年前),30%以上是快速增长期,50%以上是平稳增长期,70%以上才是成熟期,而郑州是2011年3月份的数据显示郑州的城市化进程是41%,还有30—40年的黄金发展期。 城市化的历史进程 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工业革命前时期。

早期城市因生产力水平不高,可提供城市居民需要的农副产品数量有限,所以城市发展受到限制。那时城市数目少、规模不大,城市人口比重小,主要分布在灌溉发达、利于农业生产或便于向周围征收农产品的地带。早期城市主要为行政、宗教、军事或手工业中心。这个阶段延续的时间最长,城市人口增长缓慢,直到1800年,世界城镇人口仅占总人口的3%。二是工业社会时期。18世纪中叶开始,迎来了城市发展史上一个崭新的时期。在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城市发展之快、变化之巨,超过了以往任何时期。工业化带动城市化,是近代城市化的一个重要特点。欧美国家城市数目激增,城市规模快速增长,英国在1900年城镇人口比重达到75%,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城市化国家。近代世界城市化的又一特点是亚非国家城市化的兴起,出现了一元的封建城市体系向封建城市与近代城市并存的二元结构转化。世界城市体系的出现是近代城市化的第三个特点。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上升到29.2%。三是当代世界的城市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城市化开始形成世界规模。因为从50年代到70年代初期,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较快,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取得政治独立以后,经济上也有一定发展,这一切大大加快了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发展中国家已经构成当今世界城市化的主体。 城市化的阶段特征 根据发达国家的城市化经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过程大致呈一条拉平的“s”形曲线。当人口城市化水平达到30%左右时,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达到70%左右时,进入相对稳定阶段。发达国家的

中国现代化进程

关键词: 现代化认识传统 正文:一、对现代化的认识。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十六世纪以来世界所发生的变化有过如下描述:生产力的极大发展,交往方式的巨大变革,市民社会的健全和发展,现代文明在全世界的确立以及人的独立性的确立等。①在我看来,马恩的论述是中肯的。现代化是一个整体的、系统的过程,而非仅仅发生在某个单独的领域之中。换句话说,各个领域在现代化的潮流中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种变化,在经济领域体现为市场的急速扩展、经济的高速增长,在政治领域表现为政治参与的日益扩大、公共权力的权责统一,以及法律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在文化领域是科技的长足进步和文化权利的平等带来的文化大众化,在社会领域则为公共生活与私人生活界线的清晰化、市民社会的充分发展以及道德的日益世俗化。这些变化对于我们是真实可感的,在很大程度上,它们是现代化的特征,是现代化社会区别于以往社会的主要标志。 在经典现代化理论者看来,现代化是一个革命、复杂、系统、长期的、分阶段的过程,是进步的。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他们认为现代化是一个同质化的过程,现代社会具有相似的特征并且这些特征大部分源于西方社会。②比如,理性化、个人主义、权利、平等与自由意识,这些大部分都来自西方社会,但如今被当成现代化的因素并且得到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认可。由此不难看出,现代化在定义的时候就有西方中心的倾向,这一点是明显的但也是很难改变的,因为西方社会由于其自身的强大力量,始终在近现代国际社会上拥有较多的话语权和影响力。这一点也可以从“依附理论”也可以看出来。 后现代化理论认为,现代化产生了一个病态社会,应该弱化国家权威、重视个人自由,并以价值理性取代工具理性。而再现代化理论则认为,由于现代化的创新性,工业社会将风险社会取代,而为了解决风险问题必须利用各种亚群体和个体进行“毁灭性创造”,即再现代化。③这两个新现代化理论是对传统现代化理论的发展,对这两者的批判性认识对我来说是有难度的,但是无论如何,从中我们可以得到的结论是,现代化随着自身的发展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外部的环境问题、内部的理论问题。也就是说,现代化之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它必定要前进,但前进的路必定是曲折的——当然,曲折的程度对于不同模式下的国家肯定是不一样的,这一点我将在后文论及。 二、对中国非内源性现代化的认识。 前一部分主要说明现代化的系统性、同质性以及曲折性。 然而,现代化的同质性并不意味着任何国家的现代化的起因、过程以及结果都是一样的。正如历史和现实告诉我们的,不同国家的现代化发展模式是多样化的。因为既然现代化是指从传统社会过渡到现代社会的过程,那么现代化就无可避免地要受到传统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而传统社会的相对封闭性又导致其自身的多种性,并最终导致其对现代化影响程度的差异。 对于现代化起步较晚的中国,其现代化之路也免不了要受传统社会的影响,并且相比于其他国家,这种影响是深刻的,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中国现代化的阻力之大,决定了中国现代化不可能自发产生。“内源性的现代化难以在中国产生”④,这正是由中国传统社会决定的。 从经济上看,中国古代没有土地私有制,土地是以国有或者说王有的形式存在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结果是,由于广大农民不能拥有作为农业社会最重要生产资料的土地,因此不得不受制于土地所有者而未能从土地上解放出来,由此造成手工业很难从农业中分化出来,商品经济得不到发展。这样,一个自然的结果是,到了近代市场经济和市民社会也没 ①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2-3页。 ②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6-17页。 ③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35、37页 ④周直:《纵论当代中国现代化动力》,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48页。

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2000年中国城市化进程研究 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大大加快,从城乡居住人口这个城市化指标来看,2000年城镇人口所占比重达到36·22%,比1978年提高了18·3个百分点;而1949—1978年的29年里,城镇人口比重仅提高了7·3个百分点。但并不是说这个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们应该能够做得更好一点。本文试图对这22年的城市化做出恰当的评估,指出其特点和成因,并依此提出建议。 一、1979年以前中国城市化评估 (一) 城市化水平。 众所周知,从1949年建国到1978年“三中全会”以前,中国大陆的城市化相当缓慢,在1950至1980年的30年中,全世界城市人口的比重由28.4%上升到41.3%,其中发展中国家由16.2%上升到30.5%,但是中国大陆仅由11.2%上升到19.4%。[1] 这种城市化的缓慢并不是建立在工业发展停滞或缓慢的基础上,正相反,改革开放前的29年,中国大陆的工业和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并不算慢,工业总产值1978年比1949年增长了38.18倍,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49年的30%提高到1978年的72.2%;社会总产值增长12.44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全社会总产值中的比重,则由1949年的41.4%上升到1978年的77.1%;国民收入总额则从1949年的358亿元增长到1978年的3010亿元(按当年价格计算),提高7.41倍,其中非农产业在国民收入构成中的比重,也由1949年的31.6%上升到1978年的64.6%。[2] 另据麦迪森计算,从1950年到1973年,世界GDP总量年均增长4.9%,人均GDP 增长2.9%,其中中国大陆GDP年均增长5.1%,人均增长2.9%,高于和等于世界平均水平,高于同期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3] 上述中国城市化滞后于工业化的独特现象,是与改革开放前大陆所选择的经济发展战略和由此导致的计划经济体制分不开的。本文即准备从经济发展战略的形成及其对劳动力供求关系和转移的影响,来探讨这个时期城市化缓慢的主要原因。 1949-1878年全国城镇人口变化情况[4] 年份|总人口(万人)|城镇总人口(万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 1949|54167| 5765|10.6 1950|55196| 6169|11.2 1951|56300| 6632|11.8 1952|57482| 7163|12.5 1953|58796| 7826|13.3 1954|60266| 8249|13.7 1955|61465| 8285|13.5 1956|62828| 9185|14.6 1957|64653| 9949|15.4 1958|65994|10721|16.2 1959|67207|12371|18.4

中国城市化进程word版

中国的城市化 城市化是绕不开的发展之路 世界的平均城市化水平约为47% ,发达国家和地区约为75% ,发展中国家在38% 左右,最不发达国家大约为22% ,中国目前的城市化水平是31% ——中国要不要比学赶超? 今年,各方对中国城市化水平的预测纷纷出笼:国家统计局说,未来5 年将达到3 3%—35% ,新世纪前10年将达到40%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李善同说,20 年内将提高到60% ;最新的说法是,在未来30~40年内达到70% 。 9 月,“中国城市化论坛——大城市群发展战略”从上海一直开到广州,以 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大城市群和以香港—广州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大城市群 将在2015年进入亚洲最大的三大国际城市群之列,专家们为中国的城市圈欢欣鼓舞。 且慢!几年前“珠三角迷乱都市化”的警告言犹在耳,都市里的村庄还赶不上现代化的快舞,撤县改市的换牌运动和城市圈的圈城运动是否另一场“大跃进”? 在2001年8 月之前,珠海斗门县还是广东珠三角庞大的城镇群中的最后一个盲点。8 月1 日斗门县撤县成为珠海市的一个区,中国港—澳—珠三角地区成为 世界上最大的城市群落。

作为中国内地经济最发达地区的珠三角,2000年的城市化水平是50% ,规划中2020年将达到70% ——达到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城市化水平——而在更广袤的中国内地,新一轮的大规模城市化运动才刚刚开始。 城市化:经济发展的救命稻草? 尽管中国城市化历程曾经教训惨痛,但在中国,起码是目前,城市化程度最高的地区仍然富裕程度最高。绝大多数人都因此坚信:城市化与经济发展必成正比。有专家预算,在现有水平上,城市化每增长1 个百分点可直接拉动GDP 增长1.5 个百分点,是推动我国经济再高速发展20年最基本的动力之一。“如果城市化与工业化同步,即达到50% 以上,每年可望增加上万亿元的消费需求! ”类似的乐观论调充斥了媒体,似乎城市化是扩大内需振兴经济的唯一途径。中国城市化的常用方法是“摊大饼”,围绕中心城市,像摊饼一样布局,乡改镇,县改区,县改市,每一级改制升格都有相应的经济与人口指标为依据,客观上也形成一种错觉:高速城市化不仅带动经济发展,同时也能彰显经济发展的“业绩”。但真实情况远非于此:珠海本地的报纸上,扑面而来的是斗门改制给当地政府百姓带来的欣喜与“振奋”云云。学者杨云彦1994年做了一个调查发现,湖北省小城市的人口增长中,60% 是由政区扩展而增加的。有些甚至占到80% 左右。结果不仅农村没有变富,城市反而变穷了,有的地区出现了“城市乡村化”。也难怪普通人有这样的看法:城市化嘛,不就是换块牌牌吗? “过度城市化又称超前城市化,是指城市水平明显超过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城市化模式。城市化的速度大大超过工业化的速度,城市化主要依靠传统的

世界现代化的开端

第一节:世界现代化的开端 一.现代化的起始时间 现代化最初是从西欧开始的,这早已成为共识。但现代化的起始时间却存在分歧,有如下三种观点:①视1500年前后为现代化的起点;②视文艺复兴为现代化的起点;③视工业革命为现代化的起点。 下面先分析第一种观点即视1500年前后为现代化的起点 依据之一:支持此观点的学者对比了1500年之前与之后的西欧在政治、经济、思想领域和外部关系各方面的巨大变化与差异。 1500年之前―― 政治领域,仍处于诸侯交战的分裂状态,没有形成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经济领域,仍以农业和畜牧业为主,手工业和商业不活跃; 意识形态领域,宗教神学占据统治地位,不但禁锢思想,而且束缚所有社会生活领域,导致社会缺乏活力; 对外关系领域,总体上仍较封闭,仅存在与亚洲的少量奢侈品贸易 1500年之后――

政治领域,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兴起,王权专制强化; 经济领域,工商业逐渐兴起,为全新的经济形式的出现奠定了基础; 意识形态领域,封建宗教神学不断受到强力挑战,新的文明意识正在显现; 对外关系领域,殖民者的海外探险与扩张不断满足着西欧对财富的渴求,也获得了关于外部世界的大量新信息,改变了西欧与外部世界的联系。 依据之二: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在1500前后的两三百年间继发生,对现代化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 1500年前,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者就开始了海外探险; 1487年,迪亚士;1.哥伦布:1492年,横渡大西洋,发现美洲新大陆。 1492年,哥伦布发现了美洲新大陆; 1497-1498年,达伽马绕过非洲好望角,抵达非洲东岸; 此前,但丁的<神曲>问世――这标志意大利文艺复兴的开始。不少巨星活跃在这一时期,如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基罗等。 1519年~1522年,麦哲伦利用帆船,完成人类第

英国城市化进程简介

英国城市化文献综述 城市化定义:经济学家侧重于强调农村经济向城市经济的转化,劳动力向第二、第三产业的转变;而人口学家强调农村人口向城市的流动;历史学家则认为,城市化是一个变传统落后的乡村社会为现代先进的城市社会的自然历史过程。 时间:1851年 一、英国城市化历史过程分析与启示 纪晓岚 (一)英国城市化的主要因素 1.英国的农业革命 英国的农业革命的特点:实现了农业商品化;完成了圈地运动。 英国与欧洲其他国家不同的是,它的农牧业生产很早就卷入了国内外市场,随着地理大发现和新航道的开辟,商品化农业开始发展起来,到16世纪中期,大部分庄园土地已被出租合并到地主手中,转向了面向市场的生产。这就使农业生产较早地越过了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英国农业革命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圈地运动。 圈地运动的重要意义在于:第一,摧毁了农村,小生产的传统,先改为大规模的畜牧业,后改为大规模的农业。创造条件使大量资本投入农业生产,使土地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并为实现农业机械化提供了可能;第二,圈地运动使部分土地贵族变成了资产阶级,使农民成为第一代工人,英国农村面貌大加改观,土地贵族将大片土地租给大农场,成为资本主义企业,而耕种的人已不再是农民,而是农业资本家雇佣的农业工人。农民阶层分化,自耕农消失,大多数流入城市成为工人,或是移居国外。 两者联系:正是由于圈地运动成为大规模的社会经济行动,才有可能将粮食、牧草种植和养羊全部投入商品化生产。 评价:第一,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是一个由农业社会转化为工业社会结构的过程;第二,认为西方国家的发展破坏了和改造了农业社会原有的功能结构,使其为工业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动力;第三,经济发展不可避免地要压榨和剥夺农业部门,不是通过市场,而是通过政治干预去压榨农村,这是发展的一个重要途径。工业化不能以对农业的破坏和剥夺来实现,而是要以农业的发展作为工业化的基础条件。 2.英国的商业革命 英国城市化的重要前提是商业革命。16世纪是西方经济的重大转变时期,资本主义取得了新的动力,封建制度趋没落,商业资本骤然得到机遇,由于新航路的开辟,欧洲商人活动的范围顿然扩大,从原来的地中海周围扩展到大西洋以至东、西半球各地,变化过程: 1远洋航船的建造以及枪炮的配备和航海业的发展,开辟了一阔的商业与殖民地范围; 2贸易范围扩大,贸易额增加; 3海外贸易发展,政府采取重商主义政策; 4全国性市场形成,民族国家兴起,行会被取消; 5货币经济占了支配地位; 6近代信用经济建立,其中包括价格革命。 英国商业革命的后果是形成了商业资本家,即主要从事贩运商贸、奴隶贩卖、海上掠夺、海外开矿等。16-18世纪,英国实行重商主义的经济政策。“一个国家拥有金钱越多,这个国家便越富。以前认为商人是低人一等的,可这一时期社会对经商的看法大大改变,认为发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 陈斌超 (陇东学院土木工程学院,甘肃省庆阳市邮编:745000)摘要:城市化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农村人口向城市集中的过程。改革开放后,我国的城市发展较快,但其中也存在着许多的问题。如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放过热,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镇贫困人口与社会平均水平差距扩大,收入分配不均,农民工、留守儿童、老人不断增加,环境恶化,资源短缺等。对此,我们可以采取一些解决措施,如走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调整城市化发展战略;协调区域间的发展;解决城市贫困、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和分配制度;促进农民工市民化;大力保护环境、改善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等。 关键词:城市化;面临问题;措施 “城市化是指第二、三产业在城镇聚集,农村人口不断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使城镇数量增加、规模扩大、城镇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城镇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向农村普及的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城市化是任何一个国家由贫穷走向繁荣的必经之路,在城市化进程中,工业化、农业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第三产业的发展、知识经济导致了城市化,城市化也反过来促进了他们的发展。在城市化的进程中,人类得到了许多好处:经济成果喜人、生活水平提高、社会繁荣……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许多多的问题,是每个国家都避免不了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正处于城市化中,许多问题就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显现出来了。 1 城市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 城市化水平低、质量差、城市开发过热 从图1中可以看出,在改革开放以前(即1978年以前),我国的城市化发展速度缓慢,在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很快,城市化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由于我国城市化起步较晚,人口基数过大,现代城市基础设施不完善,我国城市化水平还是较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作者:李强:清华大学教授 近十几年来,城市农民工、外来工、流动人口已经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群体,城市中的众多基础设施建设、城市中的众多制造业、服务业工作是由这个群体完成的。虽然他们在城市中并不居于核心地位,客观地说他们只是城市中的边缘群体;但是,毋庸质疑,城市农民工、流动人口的问题,意义却极为重大。它涉及到未来50年中国社会能否持续发展、经济能否持续增长,社会能否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之一。 城市化进程的一般规律与中国城市化的困境 众所周知,近代以来,大规模的城市化现象发端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所带来的大规模的使用机器的生产活动,要求劳动要素的相对集中,再加上工业区域劳动市场价格的吸引作用,造成了农村人口向某些中心区域的迅速集中。人群的集中也带来了市场活动、商业经营以及服务业的发展,人群集中本身也创造就业机会。上述诸种因素的相互影响,于是,使得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以及所谓“现代化”成为同样的一个历史进程。这样,从18世纪中叶开始,到了20世纪中叶,在将近200年的时间里,多数西方发达国家基本上实现了“城市化”。也就是说,多数人口形成了聚集居住的格局。例如,20世纪中叶,一些西方国家的城市人口占全部人口比例分别为:美国72%,英国87%,联邦德国79%,荷兰86%,加拿大77%,澳大利亚83% 。 更进一步观察发达国家城市化的演进过程,可以看到,发达国家的城市化进程大体上可分为前后相继的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以“集中化”为特征,就是前述的从工业革命开始,到本世纪50年代前后,表现为工业和人口的持续的、大规模的集中,城市数目不断增加,规模不断扩大,大城市不断增多。第二阶段则以“分散化”为特征。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后,西方发达国家城市化中出现了所谓市郊化(suburbanization)以及后来的超市郊化(exurbanization)现象,即大批居民从城市的中心地迁往城市的郊区地带。这一方面是因为城市的中心地带环境污染问题严峻,另一方面,发达的现代交通工具,也为人们从城市移居到郊区提供了可能。于是,这一阶段的区域发展模式表现为城市中心区域人口增长停滞,城市周遍区域不断扩增,卫星城式的居民区发展迅速。于是,以大城市为中心的“都市圈”或“城市群”、“城市带”发展较快。 然而,一百多年来,中国城市发展的进程,走的是一条十分曲折、反复的道路。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由于受到世界列强的侵略,以及受到军阀割据的困扰,我国城市化的发展十分不均衡,有些地区,比如上海,城市迅速扩张,另一些地区则完全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城市布局有了比较明确的规划。但是,自50年代中期以后建立了城乡二元分割的社会结构,使得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更有甚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实行的是“反城市化”战略,也就是说,大规模地将城市人口迁往农村,比较典型的如: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市民返乡,干部下放等等。此种逆历史潮流的作法,非但不能真正解决城市人口聚集问题,反而使我国的城市化问题积蓄、矛盾累积。由于我国的城市化长期处于停滞状态,这样,到了改革开放以后,人口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就呈现出一种突然爆发的局面。总之,我国的城市化没有一个渐进的过程。 由此我们可以看到,中国城市化的困境之一在于,长期积蓄的矛盾,使得今日城市化的步伐举步维艰。解放以前,由于战争、外患内乱的原因,城市化的发展滞后了。解放以后,由于反城市化战略、二元分割的户籍政策,使得城市化长期停滞、甚至一度出现倒退。由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