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倪瓒《虞山林壑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倪瓒《虞山林壑图》
座落在纽约曼哈顿第五大道八十街至八十四街之间的大都会艺术博物馆(The Metropoliton of Art),它占地达十八万五千多平方米,是美国,也是西半球最大的博物馆。馆设立于1870年,至今已有一百多年历史,广泛收藏世界各大洲的艺术作品,包括从史前时期至现代的二百万件以上的艺术品,以规模宏大、内容丰富而闻名于世。其中东方艺术中国书画陈列,因馆藏有中国绘画史上著名大家的传世佳作而引人注目。例如馆藏有:唐人韩干《照夜白图》,五代周文矩《琉璃堂人物图》,宋人屈鼎《夏山图》、赵佶《竹雀图》、佚名《文苑图》,郭熙《秋色平远图》、米友仁《云山图》、李唐《晋文公复国图》、夏圭《山水》扇面、佚名《溪山无尽图》、元人钱选《归去来辞图》、《王羲之观鹅图》、赵孟頫《双松平远图》、倪瓒《虞山林壑图》、王蒙《溪桥玩月图》、张羽《松轩春云图》,明人李在《山水图》、董其昌《山水册》,清人石涛《十六罗汉图》、王石谷《康熙南巡泰山图》、王原祁《辋川别业图》以及龚贤、弘仁、王鉴等的作品。在“元四家”画作中倪瓒(1301—1374)的《虞山林壑图》是代表着他最晚时期的一件精品,值得细读赏析,今见到原迹给我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虞山林壑图》也同倪氏其他作品那样,体现出诗、书、画相结合的长处。对自然表现不求表象,尚脱略形迹、遗貌取神,以简逸胜,表现出文入水墨写意的较典型特色,反映了中国绘画发展至元季,绘画功能观念的变化,不再侧重于对事物的表象摹写,而趋向自我表现。历来称“逸品”画格,首推倪云林,此轴借景抒情,以笔墨寄托表现士大夫某种气质、胸次、人品和情怀,流露出隐逸淡泊的清高处世心态。他画中所表露的清寂、幽闲的情意,正是作者自我审美理想的形象体现。此轴“图式规范”包含着画家长期受南方特定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了一河两岸式的空间形态,以此建立画面框架秩序,寓现实于象征的艺术意味,用简单的笔墨加以概括,将自然景物抽象化,人格化,“一变古法”形成“天真幽淡”的独特格,以致倪云林的作品被认为是文化修养内涵的一种象征,“元画”的极致;观《虞山林壑图》,反映了画家对作品美学内涵的追求,颇感其墨萧淡而气浓,笔疏散而意厚。境界清幽雅逸,笔墨细致雍容,体现出立意构思与艺术手法的协和统一,反映了画家暮年的审美趋向和艺术心态。
此轴陈列在那里,乍一接触眼帘,感到大体上是四尺宣四开略竖长一些,比我们在上海博物馆常见的倪氏《渔庄秋霁图》还稍为小一点。①比想象中的小。但画面完好如新,内容表现得较为充实,笔墨较早年、中年成熟凝重。确是研究他晚期艺术面貌的珍贵存世原迹。《虞》图(94.6X34.9cm纸本,水墨)是倪瓒辛亥(1371,71岁)去世前三年所作,上款“辛亥十二月十三日访伯琬高士,因写虞山林壑并题五言以纪来游”,故画以“虞山林壑”名之。其所题五言为:
陈蕃悬榻处,徐孺过门时。
甘冽言游井,荒凉虞仲词。
看云聊弄翰,把酒更题诗。
此日交欢意,依依立后思。
从诗中表露了虞山会友的创作意向。图上还有乾隆乙卯(1735年)题:“把酒看云事真逸,老游写照兴犹赊。金阊白甫斯郊岛,秀峭何妨自一家”七言一首。
就倪瓒此幅风格形式来分析:
一、从《虞》图整体看,布局是倪画追求天真淡泊境界,体现简、清、幽、逸情趣和心灵意识的重要艺术手段,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符号,虽然程式性很强,还是能感受到画家情系江南的神韵,使人有“不期而至,清风故人之感”。倪云林早期作品(如中国历史博物馆所藏的1343年43岁时作的《水竹居图》等)还未形成强化布局的独特风格,即所谓“两横
一竖”以疏林坡岸的方式来变易视觉世界的空间秩序。而像他盛年所作的《渔庄秋霁》就较典型地代表了倪氏这种布局的特殊面貌。倪瓒晚年的作品,正是这类独创布局手法的延续。《虞》图萧散的境界,从画幅近处土坡纵深到中、远景山脚,沙渍以及约略的水纹等多以横纹结构,在不同长短,缓慢的节拍中形成统一的视觉层次感。和《渔庄秋霁》等一类远山近坡,中间江面宽阔较单纯简约的“两横一竖”格局相比,稍有变异,显得稍为繁复,表意性的空间符号对于象征意味略有减弱。可见倪画在负空间衬托实体形象的方式上,并不凝固以对,空间穿插较为错综,幽回曲折,丰富了布局的视觉效果,成为《虞》图的审美特点。
在绘画造型手法中,利用横直等线条,造成矛盾、对立、错综统一的视觉形式,看来是较为普遍的艺术规律。中国画从布局到笔墨处理,也无不体现着这一艺术法则。倪画此幅比他有的作品,更表现出善于以不同平行横线来构成画面基本秩序,然后以竖状树组为之搭配,成为他展示宁静、冷寂境界、取得画面单纯化的一种抒情方式,以使尚法和尚意取得统一。倪画线条功能大于用墨,惯用将直觉“平远”、前景树丛、远山低矮的现实观感夸张提升强化湖面留空白的意境内涵,使山脚水际线与近处横坡等远近相映,在《虞》图中更配合着湖面平横结构的穿插,丘壑相对繁复。此图不仅交织着对传统章法形式的延续和更新,同时也可见倪氏中年以来形成的独特空间格局视觉基调的发展轨迹。他山水空间形态似乎以超然的态度来对待自然,但实际上贵气韵而轻表象,不在形式而在于内在精神。清人阮元仑石渠随笔》中讲到:“倪画寓清瞍于枯淡,元人中别开蹊径者,予尝谓他人画山水,使真有其地,皆可游赏,倪画枯树一二枝、矮屋一二楹,残山剩水,写入纸幅,固极萧疏淡远之致,设自入其境,则索然意尽矣”。这是对云林画格的主体精神世界确切概括,也是对他空间景物题材选择的评语。
二、《虞》图近处水岸荒渚以五柯为伍来构成前景,是画中树组的主体,但又和中景左方土坡杂树数枝遥相呼应,这种画树分主次处理手法,在倪画中是少见的。倪画主体树木以竖态为惯用结体,似融注着静穆的观念,与整幅横向线条相辅相成,构成画幅的韵律。倪瓒此图取鉴宋人传统,保持着笔筒意繁的笔墨长处,笔意疏松中见凝炼,所谓无一笔不繁,一笔中绝无平划过去之弊,有提按、转折、轻重、快慢的笔势变化;扎实的功力从树法讲,主要表现在树干上,用笔取涩势,侧重寓正时见苍秀,和他的石法“由干入润,由润入干”的浓淡墨套墨法的顺序稍有不同。在笔线中均体现出书法文化的审美内涵。从细部看,此轴树先以淡湿墨勾勒,然后以枯浓墨复笔,浓干淡湿的交叠相互配合,而苍秀总体效果在浓加的一次作用上,若即若离的复加笔道极为疏松,似勾似擦,又似皴,所以能达到笔简意繁的审美效果,“形苦草草”,实则还是很讲究法度的。相比宋人树法湿笔中锋宽阔笔道,更能显示其具骨力内含的耐人寻味处。五树叶法各异,见园点、横点、介字点、垂笔点和圆形夹叶,院画中一般树叶叶丛多点法,且各有变化.绝不以一种类型的叶丛法,惟少以夹叶法,此图这一点属例外,但勾法约略而含蓄,与点叶树配合融和协调,勾而似点又是其笔意的一个特点。
历来称倪瓒树木“兼师李成”,黄宾虹讲他“杂树最有法度”,在《虞》图中同样可以体会得到。但他树法承前贤家规自求变异在何处?从用笔上讲,最为关键,董其昌概括得好,他认为云林画树“亦出自郭熙,李成,稍加柔隽耳”(《画说》),此图树于、点叶枯毛疏秀,正体现出元人重书意和倪氏变宋人画法“柔隽”的一些特点,恽南田则指出“云林树法,分明如指上螺,四面俱有苔法皴法,多于人所不见处着意”,也是从用笔变化上加以分析的。倪瓒点叶似山石破醒的画法,确似苔法,枯笔干点又近皴擦,故树石相协,韵致极为统一。树法、石法均表现出:“作云林画需用侧笔,有轻有重,不得用圆笔,其佳处在笔法秀峭耳”(董其昌)。特殊的用笔技巧,在此图中能明显感受到。倪瓒画树以疏朗形态为其组合的特点,童书业在《南画研究》中分析大家树法,“多能打破规格,随笔挥写,以生拙见奇,以自然见妙”。董、巨的远树。黄子久的杂树,倪云林的疏林,王叔明的密林,董其昌的杂林、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