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深度报道教案、讲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潍坊学院教案

讲稿

第二节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节目常用的说理方式(2)

二、用形象说理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篇幅较长,便于故事从容地展开叙述,优秀的深度报道作品,已经突破了单纯传播信息的范围,进入了审美教化的层次,要使受众在审美中提高认识、引发思考。这就要求在用事实说话的基础上,善于捕捉能够更容易被人们感知的形象感材料,要借助文学艺术作品用形象的形式来认识和反映社会生活。所谓形象,是指事物的形状和相貌。形象不同于概念,概念是抽象的,而形象是具体的;概念是理性的,形象是感性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另一方面概念和形象也并不是完全相互排斥的,它们共同存在于事物之中,任何事物都有概念和形象两个方面。形象思维的特点是通过个别来反映一般,一般就包含在个别之中;概念不是以个别反映一般,而是从大量个别抽象出一般,然后以一般的形式存在着。因而逻辑思维使用抽象的方法透视现象反映本质,让本质直接诉诸受众;而形象思维化本质为个别形象,体现本质的倾向、观点“应当从场面和情节中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运用形象思维不但能满足受众对刚刚发生的事件的认知的需要,还能更好地起到感染受众作用,达到以情感人,进而完成报道目的。著名记者范敬宜曾提到:“感染是新闻作品生命力之所在。”如何能使受众感同身受,如何能够打动受众的情感,是用形象说话的核心。有关的心理学研究也证实,生动的信息“能够得到较好的保持,其原因是:1、生动的信息更容易进入头脑,因此在编码时受到更完全的加工,因而记忆痕迹更强,因此能更快或更完全地回忆;2、生动的信息具有很强的形象性,容易引起内部视觉表征。视觉编码特别容易记忆,因此在需要从记忆中提取信息时,生动的信息容易获得”。

此外对受众来说,能够激发情感的信息更容易记忆,“一项研究发现,含有关于死亡和苦难等情感性画面的电视信息再认速度比没有这类画面的信息的再认速度快。出于记忆牢固的项目比不牢固的项目再认速度快,由此可以推论情感画面记忆牢固。”

而形象思维的两大特征就是:情感、情节。优秀的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作品,就要通过故事情节和人物情感,说服、感染和启迪受众。《生活空间》的制片人曾经提到该节目的—个重要的创作理念,如今的电视新闻节目普遍存在结论语言化问题,而他们试图做到:结论情节化。这也适用于一切长篇的广播电视深度报道类作品。什么是情节呢这个概念在叙事学中是一直争论不休的,本文仍然沿用传统叙事学中的解释。英国小说家爱·摩·福斯特曾举了一个例子来解释“情节”。他说:“让我们为情节下个定义。我们已经为故事下过定义,故事是按时间顺序安排的事情。情节也是叙述事情,不过重点是故在因果关系上。‘国王死了,后来王后死了’,这是一个故事;而‘国王死了,后来王后由于悲伤也死了’,这是一段情节。时间顺序保持不变,但是因果关系使时间顺序显得暗淡了。”。情节是给出了事件间的因果关系的。这种解释很适用于广播电视深度报道,这类报道中强化情节,除了要吸引受众、打动受众,更要

通过事实间的关系来完成“形象”论证,因此事实间的因果链条就很重要。而另一方面展现过程、设置情节,又恰恰是广播电视媒介的强项。

故事中的情感因素,往往通过人物,人物命运、人物经历完成。情节推动,由矛盾、悬念、细节、人物行动组成。以下简单分析之:

1.人物

长篇的新闻报道类作品一直强调以“人”显事,注重事件过程中人物心理和人物经历,越是篇幅长、内容多的报道,越需要丰满的人物形象、曲折的人物命运。在一般印象中,仿佛新闻报道只是记录事件过程,一件事从开头到发展,最后有了结局。于是对纪实和记录的理解就是,自始至终地把一件事记录下来。其实事件中“过程的真正有魅力,却是在事件过程中,开拓和发现人的情感流动,性格的变化,以及人的思想轨迹,即人生过程”。人物命运是指人物的生活道路、生存状态以及命运归宿。当人由于报道长度所限,新闻报道中的人物“命运”,可以是人物的一生,更多的是对准人物生活的某段经历。当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关注了人物以及人物命运,往往能起到双重作用:一是人物的生活道路、生存状况无不具有社会性,人物命运变迁能够揭示深刻的社会性。二是面对命运,人物的各种思想感情、内心隐秘,能够更真实地展现出来,便于刻画人物思想性格。

近年来的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作品,越来越重视有血有肉的“个体”的人,在报道中的作用。即便是严肃的政治经济类解释性报道,也强调以人文的视角来对待问题,强调个人在这个问题、这个现象中受到的影响。无论是事件报道还是非事件报道,都尽量寻找一个或几个典型的人物形象,贯穿报道。而当记者在报道中真的表现出了“人”的时候,这个报道也就令受众难以忘怀。一旦看过《难圆绿色梦》,观众就不会忘记那位一辈子种树,最后亲眼看到大树被砍光的徐志民老人;听过《拾荒者的生活》,会一直惦记老郑的日子;看了《火烧湿地》脑海里总是浮现玉米田里的丹顶鹤。

2.细节

与情节密切相连的—个概念就是细节,情节通常出若干细节组成。细节是“细腻地给人物性格、事件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色的小镜头”。细节是情节中的一部分,但有的时候“细节与情节并不能截然分清,大的细节往往具有情节意义,小的情节、具体的情节又常常是细节性的”。细节分为两种,—种是带有情节色彩的细节;一种是形象化的细节,一个特写镜头式的“点”。在广播电视报道中,特别强调用“镜头”和“话筒”来表现“细节”。对于广播记者,细节是可以通过叙述语言描述出来的,但是如果能用一段典型音响表现,效果更好;对于电视新闻来说,细节“意味着用画面思考和想像,或更确切地说,用一个镜头或简短的一组镜头来表现”。

细节在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有以下几个作用:

一是,画龙点睛的细节能够反映人或事的本质特点。如黑龙江电视台的节目《人情猛于虎》,报道黑龙江某村严攀比请客、大吃大喝的问题,到底这个小村子吃喝成风到什么程度从这样的小细节就可以看出,村民请客的请柬上印

着:为庆祝购买手扶拖拉饥一周年,特备酒宴,敬请光临。这个细节不但表明吃喝风已经发展到了荒唐的程度,更揭示了真相:显然购买手扶拖拉机,只是个借口,借机会请客收“份子”钱才是目的。

二是,细节能够起到“证实”的作用。这在深度报道中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作用,有时记者在采访中听到的话或看到的表面现象,是经过被采访对象加工的,而这时如果能发现些与之矛盾的细节,就使谎言不攻自破,记者想要说明的答案也就出来了。如《焦点访谈》记者王守城和赵微曾去采访一些地方违反国家政策收购棉花。加工点争先知道记者要来的消息,等记者来到非法收购棉花的加工点,他们把棉花都藏了起来,连加工棉花的机器都打扫干净了,等他们赶到时,人也藏了起来。没有人证、物证拍什么王守城和赵微进到办公空看到桌上一杯茶水还冒着热气,显然茶水的主人离去匆忙,于是王守城的镜头推到茶杯,给了一个特写。一杯热茶显然告诉了观众不能用语言表达的信息。院内还有一些工人在呆着。记者问他们加工棉花的事,他们都清一色地回答什么都不知道,“我们是来玩的”。正在这时遇到了头上还沾着棉花的一个女工,赵微上前问,女工答:‘玩来了。’似乎收购棉花与她没有任何关系。但这时,王守城的镜头稳稳地推到她头上的棉花,观众可以清清楚楚地知道她在说谎。”在这次采访中,摄像的两次处理,是通过镜头来“深观事件”,即“尽量仔细查询事件并深入到其表象背后去探讨事件的结构,如果可能,探求事件的核心本质。深观事件就是告诉观众被一般观察者忽略了的事件侧面,提供给观众对事件本质的洞察。深观事件不仅仅是呈现发生了什么,而且要说明为什么”。

三是,生动的细节令人难忘,可以大大增加报道的感染力。在电视报道《违法乱纪乱收罚款》中,记者抓拍到微山县工商局长雇佣警察,以残忍手段打伤来访者的镜头,大大增加了报道的感染力。

3.矛盾与悬念

冲突与悬念是增加报道吸引力的重要手段,广播电视深度报道常用的结构方式是,按照时间顺序组织材料,但时间顺序不应是直线的,而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由层层悬念吸引受众欲罢不能。这种特点在调查性报道中体现得尤为明显。

三、用事理说理

广播电视深度报道中也可以在报道事实的基础上,采用直接讲道理的说理方式。常见的用事理说理方法,有以下几种:

1.用分析说理

这是一种通过分析问题进行论证的方法。要求记者分析问题、剖析事理,阐明观点,揭示观点和事实间的因果关系,从而证明观点的正确,以确立主题。所谓分析,就是在思维过程中把事物的整体分解为各个部分、各个环节、各种因素来加以考察的逻辑方法。运用这种说理方式要注意:要善于从不同角度将问题展开,找出事物之间的纵或横的联系,作纵的阐发或横的论证。如2002年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