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于德育的关系[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校的德育工作是众多学科的交叉结合体,它与德育学、管理学、社会学、心理学、教育学、历史学、文学、法学等学科密切地联系在一起。

而美育则是架设在德育工作与众多学科间的一道桥梁,在德育工作中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

目前高校的德育往往只注重采取单向的灌输和施教,较少考虑学生的现实道德需要以及德育内容本身的可接受性,这是造成高校德育工作虽然着力不少却收效甚微的一个重要原因。

而融善于美、美善并举是增强高校德育工作实效性的一个重要途径。

一、德育与美育的辩证关系
从中西教育史上看,融善于美即美育与德育相结合的思想渊源和学理依据自古以来就有机地联为一体。

中国古代的思想家和教育家非常重视道德境界和审美境界的统一。

孔子认为,诗、礼、乐三者是统一的,诗、乐等美学在培养人才方面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他在《论语》中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又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乐可以治内而为同”;“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意思是诗赋予人们各种情感,并使人从伦理上受到感发;礼把这种感发变为一种行为的规范,它要求人们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由此而维护一定的政治制度;而乐则可陶冶人的情操、德性,改变人的不良习俗,把理智上认为应该这样做,变为在情感上自觉去做。

从而使统治阶级的道德规范深入人心,把道德的境界和审美的境界统一起来。

到了近代,更是将德育和美育相提并论。

比如,王国维是中国近代美学思想的启蒙者,他根据西方近代心理学原理,把教育分为德育、智育和美育,认为“三者并行逐渐达真善美的理想,又加体育,便成为完全之人物”。

[1]与王国维同时代的大教育家蔡元培是第一个把美学原理应用于教育的人,他当教育总长时发表的《对于教育方针之意见》,打破了传统的封建教育中“忠君”和“尊孔”这两条不可动摇的金科玉律,提出了国民主义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和美感教育(即体、智、德、美四育)五项教育方针。

他还把美育的作用提到了相当的高度,认为世界观教育“非可以枯槁单简之言”奏效,因而主张借助美感教育来实现。

他说:“美感者,合美丽与尊严而言之,介乎现象世界与实体世界之间,而为之津梁。

”[2]在西方,早在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便以善论美;柏拉图则明确地把“道德与审美视为同一种价值”,[3]主张美和善的统一说;亚理士多德也认为“美是一种善,其所以引起快感正因为它是一种善”,[4]因而他十分强调音乐的陶冶、净化功能,“音乐应该
学习,并不是为着某一个目的,而是同时为着几个目的,那就是:教育、净化、精神享受”。

[5]近代以来,德国古典美学家、美育的创始人席勒提出,“美育”的初衷便是通过美育来挽救被大机器生产所扭曲肢解的人性和片面发展的人,进而拯救整个社会。

他强调“道德的人只能从审美的人发展而来”,[6]强调美育对于提高人的道德水平的重要作用。

现代西方德育界所盛行的“行为技术学”更是与儒家的德育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它反对灌输与过分的约束,反对与人为敌的清规戒律,注重暗示与心理感召,强调创造出一种舒适而富有美感的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人的行为能被有效地控制在理想范围内,同时又能提高工作积极性与生产效率。

综上所述,古今中外的有识之士都非常重视教育过程中德育与美育的有机结合,他们的思想对我们今天融美育于德育之中,以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具
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今天,德育和美育仍然是中国教育活动的两个重要方面,它们相互区别,但又互相联系。

《中国普通高等学校德育大纲》把审美教育作为高校德育内容之一。

德育与美育应密切协调,共同育人。

首先,德育与美育有着重要区别。

美育即审美教育,是对个体的审美情感体验与认知力及审美知觉敏感性的培养与陶冶,主要作用于人的情感层面,致力于人的精神上的平衡、和谐、健康、愉悦,以实现自身的美化,因而美育更多体现为一种情感教育,着重于对人的感性激励,影响人的趣味、性情、心理,是人类实现自我发展的重要途径。

随着社会活动的日益丰富,美育的内涵已不仅仅限于认识美、感受美,它所涉及的内容更加广泛,既有主体感受能力、认识能力的培养问题,还有主体在实践中创造美的能力以及自我完善的追求等更加重要的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讲,美育是人类全面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德育是按照时代社会的理想和道德要求来规范、养成个体的品质、思想、行为,它所要承担的是受教育者理性的教育内容,致力于调整和发展人的道德意识,建立有序、有礼、有节的人际和谐关系,使人对善恶的原则界限具有准确的把握,并能够用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来要求自己、约束自己,这才是德育的本质属性。

目前高等学校德育的实施主要是紧紧围绕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树立来展开,更多采取正面的、科学的理论灌输以及与主题相关的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培养大学生兢兢业业,有社会责任感、使命感,有强烈的进取心和事业心。

从中我们看到,德育解决的是道德信念等理性问题,美育则是一种生命教育、美育与之既不是从属关
系,也无法相互替代。

只有遵循各自的培养目标和本质规律,才能保证受教育者获得全面科学的教育。

但是,美育与德育又是相互配合、相互补充和相互渗透的。

[7]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使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从而成为德育工作的切入点。

美育对于道德的作用正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养成这样的品格:厌恶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

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

”[8]在德育中导入美育,使理性的灌输变成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的陶冶。

一个人只了解了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能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才有内在的动力。

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或熏陶,是单一的思想教育和道德说教无法取代的,由于美育能激发对于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思想情操也得到进一步升华。

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

[9]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与道德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甚至是崇高的。

可见,德育和美育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

美育有赖于德育的指导和升华,从而使审美意识更具思想性和哲理性;德育则有赖于美育丰富其内涵,由此达到陶冶性情,净化心灵的作用。

德育的任务是塑造人的灵魂,人的内心世界是最丰富而又最易变化的。

塑造人的灵魂,雕琢人的内心世界,是一件非常艰巨和复杂的艺术创造,用简单呆板的说教方式是不能奏效的。

因此,进行德育工作,既要有思想性和逻辑性,又要有情感性和形象性;既要言之成理,以理服人,又要融理于情,以情感人。

二、实现德育与美育完美结合的基本途径
如何将美育与德育完美结合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笔者认为,高校中德育与美育的结合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1.以塑造美好心灵为宗旨,实现德育与美育目标的统合
从古至今,人们对教育的目标提出过各种各样的主张,诸如培养君子、真人、绅士乃至于全面发展的人。

无论如何表述,实际上都是对人格理想的一种诠释。

作为一个完整的人格结构,道德和审美存在着有机的内在联系,不存在主辅、本末的问题。

因之,在实施过程中,德育和美育的培养目标理应统一起来。

这不仅是一种理想的人生境界,完美的人生状态,
也是现代社会对人的素质提出的内在要求。

要实现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的统一,首先在德育目标的取向上,要克服社会本位的偏差,扭转泛政治化的工具论倾向,应把塑造学生美好的心灵作为学校德育的追求。

其次,在美育目标的取向上,要克服“唯艺术美”的倾向,树立大美育观,将人性之美作为美育的重要目标。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美善结合的原则,包括美育为德育服务和德育采用审美形式两个方面。

从美育方面来看,虽然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并非人一生下来就会审美;虽然美善价值的同一性决定了美的道德表现力和感染力,但并非人人都能从美的载体(如艺术)中体验道德情感,这正如贝多芬的音乐和毕加索的绘画只对于“具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受形式美的眼睛”的人来说才有价值一样。

而有音乐感的耳朵和能感觉到形式美的眼睛只能由美育来造就。

所以在大学里应抓好美学、美育艺术欣赏等课程的教学,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他们对于自然美、社会美和艺术的审美能力。

同时,通过开展诸如校园艺术节、文艺晚会等课外活动,增强他们对美的感受力、表现力和创造力。

从思想道德教育方面来看,为了增强道德教育的效果,有必要根据时代的要求实施审美化的道德教育。

德育课程的教学是高校实施德育工作的主阵地。

作为德育课教师,首先应注重课堂教学的艺术化,要能以情感己,再以情感人。

否则,如果教师把德育理论当作枯燥的条文、现成的结果和空洞的教条,自己都不相信,学生又怎能不兴味索然甚至对其生反感呢?其次,在教学内容上,可以通过欣赏一些高尚的文艺作品以增强感染力,通过选择生动形象的对比事例和真实可信的榜样以增强说服力,通过播放好的影视作品以加强震撼力。

这种艺术的内容、形式和讲授方法,贴近大学生的审美情感,容易激发起大学生的审美兴趣,实现其道德心理与审美心理的融合,使道德教育既合理又合情,从而到学生的认同。

2.以建立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为诉求,实现德育与美育统合
道德和德育的价值在于在人和周围环境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关系。

这种和谐的关系包括人与他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与自然的关系。

和谐的标准就是人和环境之间形成一种相依相伴、互为条件、彼此依赖的良性互动关系。

而这种和谐的关系,恰恰体现了美的精神。

关于美是和谐的观点,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就曾提出并系统地阐发过,他们提出的“黄金分割率”,对美学理论作出了重要贡献。

以和谐为内在精神统领德育与美育内容,是德育与美育得以整
和的契合点,最终达到“天人和、人己和、己己和”的至善大美境地。

为此,第一,要增加促使学生和谐发展的内容,包括身体和谐、心理和谐和身心的和谐。

第二,要体现人与人和谐相处的理念,使学生学会在交往中通过沟通、对话、分享,达到不同主体的和平共处。

第三,要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是自然的一部分,懂得保护自然就
是保护人类自身,善待自然就是善待我们自己的道理。

3.以营造积极健康的教育情境为催化剂,实现德育与美育途径的统合
人是理性的存在,也是感性的存在。

通过创设积极有效的教育情境,不仅有利于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等智育目标的达成,而且是实现德育和美育目标的重要途径。

创设积极的教育情境,提供情理交融、情境交融的教育空间,充分利用情感的激活功能、驱动功能、陶冶功能、弥散功能和调节功能,“以情感为纽带”,使学生在耳濡目染、潜滋暗长中实现道德和审美的交互影响与升华。

首先,要创设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利用环境、气氛、作风以及教育者自身的言行对中学生进行潜移默化影响,使其心灵受到感化。

在高校里,德育美育互渗互补,主要是创设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

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对于拓宽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智慧,陶冶学生情感,升华学生的思想境界,从而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传统的德育观过分强调社会规范和纪律约束,强调教师的权威地位,忽略学生的主体性和自我需要,将学生置于被动地位,一味地对其进行滔滔不绝的灌输教育,难以达到好的效果。

为此,现代德育应该是一种育心、育德、育人的“文化——心理”活动,是一种人与人的心灵沟通,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感悟,以达到德育的效果。

一切以学生为中心,将学生看成有丰富情感的人,积极组织、创建轻松的育人气氛,发挥隐性课程的作用。

教师应与学生进行情感的交流,心灵的对话,形成师爱生的情感氛围,这样既可为学生的成长创造好的条件,又能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双向交流打基础。

只有德育美育互渗互补,创设和谐宜人的校园文化环境,才能发挥其独特的感染教化功能,使学生在美和善的熏陶下健康成长。

其次,要建设优美的校园环境,通过环境与人的交互作用,使学生养成文明的行为习惯,学会按照美的规律改造我们的生活。

再次,通过各种艺术活动,使学生在阅读、鉴赏和表演中,理解作品积极的思想内涵,受到精神上的洗礼。

最后,通过精心设计、入情入理的德育课,利用美的教育手段,吸引学生沉浸于
其中,以不直白显露教育意图的间接方式实现德育和美育目标。

总之,高校应将德育与美育完美地结合,全方位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达成德育和美育的双重目标。

综上所述,只有在目标、功能、途径等多方面,把德育与美育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使学生具有美的理想、美的情操、美的品德、美的人格,才能培养出善与美的统一、社会人格与个体人格相统一的新时代的大学生。

2.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

而真善美相统一也是德育和德育工作者所应追求的最高境界
高校德育的目标无疑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前重在进行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这种教育不应该是老师作纯学理化的说教灌输,学生作纯理论化的理解接受,教的人照本宣科,学的人被动应付,双方都感到枯燥乏味,毫无兴趣可言。

这种教育应该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感性与理性、情感与认识相统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知识性与趣味性兼容并胜。

这就要求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从而提高德育的效果,也提升德育的境界。

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有利于受教育者形成真善美相统一的人生境界。

首先,德育方式长于理论分析论证,辨别善恶是非,进行思想引导,重在说理,以理服人;而美育方式长于情感教育,帮助鉴别美丑,进行情绪疏导,注重悦情,以情感人。

这样两者结合,有益于学生对科学发展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真懂、真信”,从认知和情感的双重层面真正解决问题。

其次,德育方法主要借助于逻辑思维,进行理性认知建构,以概念的方式树立和支撑某种思想观念体系;而美育方法则更注重借助于形象思维,进行情感心理建构,以
形象的方式浸染和信赖某种理想信念。

这样两者结合,有利于学生将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思想信念牢牢树立在理性自觉的基础上,同时深深扎根于情感丰富的土壤里。

再次,德育注重道德践行,知行统一,强调内在品德情操的高尚,以及外在言行的伦理规范;美育注重审美创造,真善美统一,强调“诚于中而形于外”的“内质外型”塑造,以及风度气质的个性表现。

这样两者结合,对培养“全面而自由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具有重要意义。

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也有利于提升德育工作的境界和德育工作者自身境界。

长期以来,我们非常重视学生思想道德境界的提高,但往往忽视德育工作和德育工作者自身境界的提升。

这是不少高校德育未能取得长足进步的重要原因之一。

我们一些德育课教师,重视教学内容的科学
性而忽视教学方法的艺术性,美育所特有的情感教育、审美鉴赏、艺术创造、品味把玩、临习、熏陶、游戏(广义的)等方法与手段被拒斥在教学大门之外。

如此这般,我们的德育课也就失去了“诗意的光辉”,也就没有艺术性、趣味性,也就缺乏吸引力、感染力。

我们多数从事德育教学的青年教师,重视掌握使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表现,然而,也有一些人仅仅满足于此,不注重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不去追求更高的师道境界,不自觉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师道风范。

因此,我们倡导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也是促使广大德育工作者在教书育人过程中,自觉追求真善美相统一的师道境界和风范。

3.走出对德育的认知误区,努力探索德育与美育有机融合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丰富和创新中国当代德育理论与实践
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加强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五育并举,既各有侧重,又相互融合,发挥整体育人功能,提高学生全面综合素质。

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将思想品德的培养放在突出地位,体现在育人的各个方面、每个环节。

二,德育和美育的关系。

美和道德是双胞胎,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

历来美与善都被视为同义词,亚里士多德就认为:美是一种善。

美和道德的这种关系就决定了德育与美育是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缺一不可的。

首先,德育是美育的开路人和指路人。

德育不仅给美育给予正确的思想指导,保证美育的政治方向,提升美育的格调品位,而且可以给美育以充实丰富的内容。

一个思想境界狭窄,道德修养欠缺的人,他的审美趣味必定也是低俗的,表现美,创造美得能力也是低下的。

其次,美誉对德育具有巨大的推动作用。

卢梭说:“有了审美的能力,一个人的心灵就在不知不觉中接受了各种美的观念,而且最后接受同美的观念相联系的道德观念。

”鲁迅先生也特别强调美育对道德的教化作用,认为“美术可以辅翼道德”。

在心理学中,心理学家认为“艺术是心灵的体操”,对那些道德败坏的人以艺术美得熏陶,有助于正确道德观的建立和巩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