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第五章)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车身结构耐撞性能要求
尾碰抗撞性的具体设计要求包括: 1. 减小乘员舱变形量。 2. 减小碰撞中车身的减速度,减轻乘员颈部的鞭梢性 伤害。 3. 在碰撞中维持燃油箱的存放空间,减小对燃油箱、油 路的挤压。 车顶压溃一般发生在汽车滚翻工况。具体设计要求包括: 1. 提高车顶的支撑刚度,减小乘员舱的变形量。 2. 碰撞过程中车门不能自动打开;相反地,要保证碰撞 后可以不使用工具打开至少一侧车门。
四、车身刚度“方盒”模型
K (2wh) 2 1 ab ab ab ab ab ab + + + + + (Gt ) 面1 (Gt ) 面2 (Gt ) 面3 (Gt ) 面4 (Gt ) 面5 (Gt ) 面6
一、车身结构耐撞性能要求
低速碰撞主要关心的是避免汽车重要部件的损坏,
以减少因撞车带来的维修费用。因此,要求设置低速碰
撞吸能区,使低速碰撞汽车的动能主要通过低速碰撞吸 能区的变形被吸收,并尽量不使低速碰撞吸能区后部的 车身主要结构发生永久变形。
一、车身结构耐撞性能要求
当汽车撞击行人时,对行人的伤害一般包括一次碰撞 时由保险杠、前散热罩和发动机舱盖前端等产生的下肢伤 害,行人与发动机舱盖和风窗玻璃等二次碰撞产生的对行 人头部的伤害,以及受撞击后行人与路面三次碰撞产生的 伤害。针对前面两项伤害,在车身结构设计时应将相应部 位的刚度设计得软一些,以缓冲对人体的撞击。这些部位 通常包括前保险杠、前散热器罩、发动机舱盖前端、发动 机舱盖上表面以及风窗玻璃等。 另外,在行人保护措施中,防止车体凸出物对行人的 伤害也很重要,例如,在车标的设计中应避免有尖锐部分。
正碰抗撞性设计
侧碰抗撞性设计
尾碰抗撞性设计
抗车顶压溃设计
一、车身结构耐撞性能要求
对于正碰,汽车与正面刚性壁障碰撞产生的车身加速 度响应是设计流程中的主要考察指标。 正面碰撞主要考察车辆前端结构的吸能效果。 基于汽车碰撞中的乘员伤害机理,对于轿车车身正面 碰撞性提出了如下具体的设计要求: 1. 确保乘员生存空间,减小乘员舱变形、降低对乘员舱 的侵入。 2. 减小车身减速度。减速度越大,通过配合使用乘员约 束系统减轻乘员伤害的难度也就越大。 3. 碰撞过程中车门不能自动打开,相反地,要保证碰撞 后可以不借助工具打开至少一侧车门。
汽车车身结构与设计
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
林程 教授 王文伟 副教授 陈潇凯 副教授 2016
第五章 车身结构力学性能分析计算 第一节 载荷工况条件
一、动载荷系数与安全系数
静态载荷 动态载荷 等效载荷
动载荷系数
安全系数
动态载荷=静态载荷 * 动载荷系数 等效载荷=静态载荷 * 动载荷系数 * 安全系数
FAVG Ma AVG a AVG FMAX MaMAX aMAX
二、正碰结构性能设计
利用碰撞效率系数,可以对不同 的碰撞加速度特性曲线反映出来的 乘员伤害水平高低进行定性评估。 碰撞效率系数越接近 1 ,也就是说 车辆质心加速度响应曲线越接近方 形,乘员头部伤害水平越低。在进 行汽车前部吸能区结构设计时,尽 量将碰撞过程的车辆质心加速度响 应曲线设计成方形。
四、车身刚度“方盒”模型
T F w T q 2h 2h 2wh
T2 T 4w 2 h 2
wh wh wL wL hL hL Gt 前 Gt 后 Gt 顶 Gt 底 Gt 侧1 Gt 侧2
四、车身刚度“方盒”模型
K
T
四、车身刚度“方盒”模型
e
Volume
2
dV
q t
V abt
2
G
ab e dV abt q 2G 2G 2(Gt ) Volume
2
2
四、车身刚度“方盒”模型
外部扭矩做的功 = 储存在面板内的所有剪应变能之和
T q 2 wh wh wL wL hL hL 2 2 Gt 前 Gt 后 Gt 顶 Gt 底 Gt 侧1 Gt 侧2
结构面SSS-2:
P 2 Rf
三、车身弯曲强度计算 ”SSS法”
结构面SSS-3:
P 3 P 1
结构面SSS-4:
d Q1 Rr h
P 1P 4 Q 1 Q4 0
三、车身弯曲强度计算 ”SSS法”
结构面SSS-5:
a P 1 Rf h
cd Rf F abcd
二、正碰结构性能设计
汽车车速一开始是逐渐减少, 在 t=30msec 时,车速开始呈陡 斜线下降,直至为零。 任意时刻 t 的斜率就是那一时 刻汽车质心的加速度。
碰撞过程中的车辆质心加(减)速度水平直接反映了 伤害程度的大小,如果质心的加速度水平较低也就意味着 对乘员的伤害量也将较小。因此,可以通过控制碰撞过程 中的加速度水平作为正碰抗撞性结构的一个关键设计要求。
K (2wh) 2
四、车身刚度“方盒”模型
a b
τ G γ
F τ at
γ
δ b
F b b (Gt) EFF S δ a a
四、车身刚度“方盒”模型
第五章 车身结构力学性能分析计算 第四节 车身结构耐撞性能分析计算
一、车身结构耐撞性能要求
1 1 K FRONT K REAR KBODY
TMAX KTOTAL
P B H MAX B PAXLE H MAX AXLE B 2 2KTOTAL
2
四、纵向载荷工况
制 动 工 况 载 荷 转 移
FF Mg ( LR h) / L
FR Mg ( LF h) / L
一、车身弯曲性能要求
将汽车的各零部件安装并固定在正确位置上
车身弯曲刚度与驾乘人员主观感受之间关系 车身弯曲刚度实验模型
二、 “简单结构面法”模型
简单结构面法(Simple Structural Surface, SSS法)
对汽车结构受到的载荷和应力进 行分析的简单模型有很多,最为有用 的分析方法是简单结构面法。简单结 构面法(SSS)可以用来对作用在车 身主要结构件上的载荷及其传递路径 进行分析。 简单结构面在自身所在平面内是 刚性的,在其它平面则是柔性的,即 在自己的平面内能够承受载荷(拉力、 压力、剪切、弯矩),但不承受与平 面正交或平面外的弯矩。
三、车身扭转强度计算 ”SSS法”
三、车身扭转强度计算 ”SSS法”
三、车身扭转强度计算 ”SSS法”
h1 L s LR Lb h2 LF 0
w 0 0 0 0 0 0
0 w 0 0 0 0
0 0 w 0 0 0
0 0 0 w 0 0 LF
(h0 h1 ) [ LF (h0 h2 ) L2 (h2 h1 )] / Lb
二、正碰结构性能设计
F0 Mx
F0 2 x t V0 t C 2 2M
t FINAL
MV0 F0
二、正碰结构性能设计
将碰撞载荷定义为随变形变化的非 线性曲线来进行单质点模型的扩展。 采用“载荷-变形特性曲线”所围成的 面积与前面所使用的定载荷曲线所围 成的面积相同,也就意味着这两种变 形模式所做的功是相等的。 用碰撞效率系数对这个非线性碰撞 载荷特性曲线进行描述:
一、车身结构耐撞性能要求
由于侧面碰撞中允许的乘员舱变形量很小,而对乘员舱 过大的侵入是造成乘员伤害的主要原因,所以侧面抗撞性 设计应以减小乘员舱侵入、维持乘员生存空间为重点。具 体设计要求包括:
1. 减小侧围结构对乘员舱的侵入量,防止侵入量过大时 对乘员的挤压伤害。 2. 减小侧围结构对乘员舱的侵入速度,特别是与乘员接 触时车门的速度,减轻对乘员的撞击力。 3. 碰撞过程中车门不能自动打开,相反地,要保证碰撞 后可以不使用工具打开至少一侧车门。
一、车身扭转性能要求
沟渠扭转实验(Twist Ditch)
恰好脱离地面
轮距
最大扭矩:
TMAX WAXLE
t 2
一、车身扭转性能要求
扭转强度要求
实现良好操纵稳定性的需求
实现良好NVH性能的需求
二、车身扭转性能模型
20世纪 70 年代,针对车身扭转特性分析的早期分析模型 将车身结构简化为梁框架结构,仿真计算得到的车身扭转刚 度值仅为实测值的10%-30%。 研究表明,面单元这一抗剪类型的单元是抵抗扭转载荷 的主要结构成分,当模型中引入面单元后,能够显著改善分 析模型的计算精度,可被用来对扭转载荷作用下的车身结构 特性进行合理解释。
0 Q1 T Q 0 0 2 0 0 Q3 0 0 0 Q4 0 w 0 Q5 T 0 w Q6 0 0 h1 Q7 0 0 0
四、纵向载荷工况
脉 冲 输 入 工 况
PH K DYN ( P V / tan )
推荐凸起高度:
H MAX
PAXLE B2 2KTOTAL
五、侧向载荷工况
轮 胎 侧 滑 轮 胎 侧 向 挤 压
Max. Force Mg
FLAT
MgB K 2h
六、组合载荷工况
第五章 车身结构力学性能分析计算 第二节 弯曲性能分析计算
二、垂向对称载荷工况
三、垂向非对称载荷工况
三、垂向非对称载荷工况
标准化的扭转工况凸块高度应满 足条件:①能够使得同一车轴上 的另一个车轮刚刚离开地面;② 其它车轮仍处于地面支撑状态。
T KTOTAL
H/B
T KTOTAL H B
PL
1 T PAXLE 2 B
1 KTOTAL
2
1 1 T T 2 2 2wh 1 T 2wh
2
ab 所有面 (Gt ) 第i面
来自百度文库
ab 所有面 (Gt ) 第i面
K
T
(2wh) 2
1 ab 所有面 (Gt ) 第i面
二、 “简单结构面法”模型
三、车身弯曲强度计算 ”SSS法”
三、车身弯曲强度计算 ”SSS法”
Rf
cd F abcd
Rr
ab F abcd
注:后部的载荷没有标示出来。
三、车身弯曲强度计算 ”SSS法”
结构面SSS-1:
P 1 h Rf a 0
a P 1 Rf h
1 1 1 1 1 1 1 + + + + + Gt Gt Gt Gt Gt Gt ab 面1 ab 面2 ab 面3 ab 面4 ab 面5 ab 面6
d Q1 Rr h
ab Rr F abcd
四、车身弯曲刚度 ”三组分”模型
相对而言,车身前部及后部刚度较强
作为刚体处理
四、车身弯曲刚度 ”三组分”模型
四、车身弯曲刚度 ”三组分”模型
四、车身弯曲刚度 ”三组分”模型
第五章 车身结构力学性能分析计算 第三节 扭转性能分析计算
二、正碰结构性能设计
刚开始碰撞时,由于前保险 杠遭到破坏,产生的载荷还比较 小,随后当腰线开始加载时,载 荷图线产生一个突起,说明产生 的载荷突然增加数倍。另一个载 荷突变发生在 t=35msec 时刻, 这时,刚性发动机与壁障发生碰 撞,发动机突然减速。之后,随 着发动机舱结构继续发生折叠变 形,产生的载荷都相对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