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苏霍姆林斯基PPT课件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苏霍姆林斯基常常微笑着回忆淘气的学生。
•
五一班班主任对待学生很认真也很严厉,上课时教
室里鸦雀无声。全班33个孩子纹丝不动,两眼直直地望着
女教师。孩子们的温驯给了女教师以莫大的成就感。
•
只有米沙老是坐立不安,摇头晃脑,嬉皮笑脸。女
教师常气得罚他站墙角,甚至要把他赶出教室。
•
有一次校长听课后说:要调5个学生到二班Biblioteka Baidu。 话
” 性格执著的孩子要比唯唯诺诺、盲目服从好一千倍。
•
“淘气鬼也能成为英雄。”“假如学校里没有了调皮淘
气的孩子,那就是太寂寞了。”
学生观之五,爱孩子:让孩子学会爱
• 从单向接受爱,学会回报爱、付出爱: • 从爱身边的美好事物到爱一切美好事物, • 从爱有生命的动植物到爱人, • 从爱自己的父母到爱周围的人, • 再到爱陌生人,
• 1944年,苏霍姆林斯基回到故乡 担任奥努耶夫斯卡区教育局长
• 苏霍姆林斯基有了一个幸福家庭,一般认为从此可以安居 乐业
• 1948年他作出人生中一个重大决定去 当年缺乏生气的帕夫雷什中学当老师
他紧紧依靠教师集体 充分发挥每位教师的特长
• 《帕夫雷什中学》对35位教师逐一作介绍
•
“我校教师集体是一个志同道合的创
追寻苏霍姆林斯基
一、苏霍姆林斯基:在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教育家 二、苏霍姆林斯基人生足迹 三、苏霍姆林斯基成长之路的启示 四、阅读苏霍姆林斯基著作的建议
一、苏霍姆林斯基:当代中国最具影响的教育家
瓦西里·亚历山德罗维奇·苏霍姆林斯基 1918-1970 苏联时代的乌克兰教育家
他生前在国内获得过崇高荣誉 他的崇高荣誉的背后是他的丰硕业绩
• 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广泛而持久自1979年起,30年来 势头不减,许多著作多次重版或重印,《给教师的建议》 到2011.6.第26次印刷,印数达65.5万册;《苏霍姆林斯 基选集》(5卷本) 到2011.11.印刷6次,印数达2万册 。
• 研究他的文章持续出现在中国各种报刊 据中国知网《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统计,
•
为什么一个远去的背影,今天正向我们迎面
走来?
• 苏霍姆林斯基的问题更多地来自他的经历 • 他只受过 8 年学校教育和 2 年函授教育, • 为何能成长为有世界影响的教育家? • 他从事实际工作,为何能拥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和理论? • 他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是所偏僻农村学校, • 为何能成为国际著名的教育实验基地, • 成了各国教育工作者心中的圣地? • 他只活了52 岁,为何能获得永恒的生命价值?
学生观之四, 爱孩子:对特殊儿童给予特殊关爱
• (1)对学习困难的儿童的特殊的爱 • “他们是人类万紫千红的花圃里最脆弱、最娇嫩的花朵。 • 人道主义的使命:让这些孩子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 他写有上千页关于难教儿童的笔记。 • 他将漫长曲折的教育过程看成关于赢得他们思想和心灵的十分有趣的叙事小
生观之一:爱孩子首先意味着要了解孩子
• 他认为,感受孩子们精神世界的能力,是教师最重要的品质。 • 孩子每天都是新的,都可能出现他从未认识的东西,都会使他产生新的惊
奇。 • 他认为,用理智与心灵认识人不仅是一种认识活动,也是一项审美活动。 • 以欣赏态度去认识儿童,就会产生无限欢乐。 • 对自由和欢乐的向往:孩子最重要的天性 • 苏霍姆林斯基在战后参观过一座 “死亡集中营” 。希特勒分子在这里残
• 主人公性格命运与养育他的自然环境的内在联系 美国诗人惠特曼在他的《大路之歌》中说:
我终于知晓了成为最杰出之子的秘诀,那就是生长于大地之间,与 大地同餐共枕。 • 苏霍姆林斯基深情地热爱家乡的黑土地,以大地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 基。 他从小爱打着赤脚,爱躺在草地上仰望蓝天,似乎就是要与大地 保持最亲密的接触。可以说,苏霍姆林斯基是乌克兰黑土地的儿子。 黑土地造就了他的自然、纯朴、和谐、从容、宁静、坚韧。
播的广度、深度与持续时间,都无法与苏霍姆林斯基 相比肩,这是为什么? • 他为什么能够经受住长时间的风淘浪簸?
• “苏霍姆林斯基现象”
背后隐藏着一连串问题:
• 为什么一种产生于异国他邦的教育思想,能够 成为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喷芳吐艳的玫瑰?
• 为什么苏霍姆林斯基在时间上渐行渐远,空 间上却与我们越来越近?
• 出院后胸部仍留有弹片,定为二级伤残
• 苏霍姆林斯基在前线期间,父亲不幸去世。 • 妻子因散发传单和掩护苏军战士,惨遭德寇杀害
,刚刚出生的孩子也未能幸免。 • 在国难家仇面前,他写道:
“ 痛苦和不幸是各有不同的。有一种痛苦可以 使人变得高大,得到锤炼。人们可以昂着头来经 受,我的理想是让人能勇敢、坚强地对待和经受 那种能使人变得高大、高尚的痛苦。
把同学的欢乐或不幸当成自己的、大家的欢 乐或不幸。
• 把同学的欢乐或不幸当成自己的、大家的欢乐或不幸。
•
女学生薇拉的父亲是个酒鬼,常搅得全家鸡犬不宁。母亲和孩子
们饱受委屈、痛苦和焦虑。
•
一天,薇拉到校后脸色苍白,面容憔悴,精神萎靡,好像对一切
都熟视无睹,无动于衷。
• 苏霍姆林斯基猜想,这一定又是她的酒鬼父亲害得全家整夜无眠 。
• 上世纪80年代,每年 8-23 篇,
•
90年代,每年 6-19 篇,
•
本世纪前10年,每年17-35 篇,
•
2010年, 49 篇,
•
2011年, 55 篇。
• 我们还可以回顾一下,自改革开放以后, 许多外国教育家的教育理论令人耳目一新:
• 赞科夫的教育与发展理论; • 巴班斯基的教学最优化理论; • 布卢姆的教学目标分类学; • 沙塔洛夫的纲要信号教学法; • 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 • 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 • 马克斯.范梅南的现象学教育学; • 都曾给予人们以巨大的惊喜与深刻的启示, 但其传
学生观之三, 爱孩子:相信并且尊重孩子
• 相信每个孩子都有鲜明的个性。 • 相信每个孩子有爱的渴望与爱的本能。 • 相信孩子有弱点但从来不会故意干坏事。 • 相信每个孩子都能登上人生成就的顶峰。 • 相信孩子,就是相信孩子的明天; • 尊重孩子,就是尊重孩子的未来。 • 相信和尊重,同时意味着严格要求。
•
他决定今天尽量不要接触薇拉,不去引起她痛苦的回忆,让她自
己慢慢地恢复平静。
•
可是他又担心:其他孩子会觉察到薇拉的痛苦吗?会同情她吗?
会小心翼翼地保护她不受新的伤害吗?
• 苏霍姆林斯基从孩子们的眼神中欣喜地发现,孩子 们也正在满怀同情地呵护着薇拉。
•
课间休息时,一位同学来对苏霍姆林斯基说,请老
师今天不要提问薇拉,薇拉今天不舒服。
• 苏霍姆林斯基心里称赞:
• “多懂事的孩子,真是我的好孩子!”
杀了关押的1.5万名无辜儿童。 • 这些不幸的儿童在墙上留下了许多图画:描绘了极其可怕的情景:绞杀、
枪杀,许多活生生的头颅和一双双恐怖、悲惨的眼睛。 • 但多数画的是各式各样的蝴蝶,色调清晰鲜明。 • “死亡是可怕的,但它扼杀不了儿童们认识世界的欢乐,制止不了他们对
欢乐的坚定不移的追求。 • 如果儿童感受不到欢乐,缺少对欢乐的希望、信心和认识,那他就不能活
下去。儿童的欢乐在个人和集体的日常生活中有多么强大的力量呵!
学生观之二, 爱孩子:为孩子提供多方面的保护
• 儿童是脆弱、娇柔和无法自卫的幼苗。 • 童心特别柔弱、敏感,并缺乏自卫能力。 特别是,要着意保护儿童的精神需
求: • “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
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不断扶植和加深学生想成 为发现者的愿望,是一项十分重要的教育任务。 • 他特别提醒:保护≠束缚和禁锢 • 要特别防止孩子因盲目信任老师而自愿放弃个人的一切,更不能以保护为名 把无力自卫的儿童变成笼中小鸟。 • 要担心人在精神上沦为奴隶。 • 对儿童内心的精神力量,不要压制和摧毁,而要扶植和支持;不要使他失去 个性,而要确立他的自尊心。
不过人的成长中,大自然远非唯一因素
• 黑格尔:我们不应该把大自然估量得太高或太低:爱奥尼 亚明媚的天空固然大大有助于荷马诗的优美,但是这个明 媚的天空决不能单独产生荷马。而且事实上,它也并没有 继续产生其他的荷马;在土耳其的统治下,并没有出现创 作史诗的诗人。
• 我们应当更多地关注他的个人经历。
• 他领导的帕夫雷什中学:上世纪世界著名教育实验基地之一。 • 他一生写了 41 本书和 600 多篇文章。 • 截至上世纪70年代,他的著作以29种文字,发行400万册以上
。 • 《我把心给了孩子们》发行了20版。 • 苏联教育部长普罗柯费耶夫称他为
教育思想的泰斗! • 苏霍姆林斯基在中国的现实影响超过了任何一位外国教育家 • 他的著作中文版超过了35种
说 ”。 • (2)对 “放心儿童” 的特殊忧虑 • 学校中常常有大量儿童,他们在集体中遵纪守法,默默无闻,从不惹是生非
。许多教师也多将其视为 “放心儿童”,有意无意地忽视他们。 • 然而,正是 “这些平淡无奇的、无个性的学生”却常常让苏霍姆林斯基放
心不下:“我们特别关心那些天资不明显、创造火花不明亮的学生的才能、 倾向、志向的培养。” • (3)对淘气孩子的特殊偏爱
• 苏霍姆林斯基:好校长 + 好教师
• “一位好校长首先应当是一位好教师。”
• 他长期坚持当教师,当班主任。
• 他羡慕教师有 “自己的学生” ,认为校长也应当有“ 自己的学生”,正如一位医生要有自己的病人。
• 我生活中什么是最重要的呢?我可以不假思索地 回答说:爱孩子。
• 爱,就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忠诚。 • 就是一个人属于另一个人。 • 他对儿童的认识不是停留在概念上, • 他心中没有抽象的儿童, • 只有具体的谢尔盖、阿寥沙、玛丽娅 • 他认识学校中的每一个儿童和他们的家长, • 把每个儿童和家庭都看成自己的研究对象。
• 他既是教育实践家,又是教育理论家。 • 既有珍贵的教育遗产,又有重大的现实影
响。 • 既是教育工作的导师,更是不可多得的做
人的典范。 • 他从普通的农村教师成长为世界著名教育
家,是对教师发展的极大鼓舞。 • 人们关注他的成就,更应关注他的过程。 • 他的探索足迹具有永恒的再探索的价值。
苏霍姆林斯基生平大事 1918.9.出生于乌克兰一个贫苦农民家庭
音刚落,孩子们不约而同跑到隔壁二班去了。教室里只剩
下一个学生竟然是米沙。
•
女教师惊愕得不相信自己的眼睛。 她脸色惨白,悲
痛万分,低声问:你,米沙,为什么不走? 男孩眼里涌
出泪水,低声回答:我可怜您。
•
仿佛直到这一刻,女教师才认识了米沙,才发现这孩
子心灵深处的珍贵奥秘!“比起安分的、胆小的、不果断
的、顺从的孩子来,我们更喜欢不安分的、执拗的孩子。
• 每当他在领导教学工作碰到困惑时,他就深入课堂 去听课。
• 他总是在连续听了一位老师许多节课后,才与老 师讨论教学问题。
• 他精心汇集同事们点点滴滴宝贵经验
• “我们常常在晚间,当校园里安静下来时,聚在一起交 换个人想法,谈我们每个人如何理解儿童集体生活的多 面性。”
• “正是在这些夜晚,在我们交谈、切磋和思考中点点滴 滴地汇成了一种在我看来是重要的教育思想。这种思想 已变成我们全体教师的信念” 。
造性 友好群体,这个群体中每个人都为
集体的创造作出个人贡献;每个人借助于
集体的创造在精神上得到充实,同时他又
使他的同事们在精神上充实起来。”
•
“我认为校长的使命就在于使每个教
师都 成为善于思考、勤于钻研的研究者
。”
苏霍姆林斯基坚持每天听两节课 听课笔记折为两栏:实录与思考
• 他听课的目的不是检查,而是从教师的教学实践 中吸取智慧,丰富自己的思考。
• 1926年起在本村七年制学校上学
• 1934年在克列缅丘格师范学院学习
• 1935年因病休学,康复后到本村七年制学校担任低年 级教师,时年17岁
• 工作后参加波尔塔瓦师范大学函授学习 毕业后获得中学文学教师资格
• 1941.6苏联卫国战争爆发,苏霍姆林斯基应征入伍
• 1942.2 在莫斯科战役中身负重伤
• 他坚信每一个学生都有鲜明的个性, • 都有一套蕴藏着不同奥秘的密码, • 都是他常读不厌、常读常新的 “孤本”, • 这中间每有一点新的发现, 他都会喜不自禁
。 • 苏霍姆林斯基和孩子在一起快乐无比 • “我期待着成为孩子们知心朋友的幸福时刻”
• 他真的成了孩子们的知心朋友 并在与学生交往中形成了自己的学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