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媒介理论(1)

合集下载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传播学作为一门学科,旨在研究人类之间信息传播的现象、规律以及影响力。

它涵盖了广泛的领域,包括媒体、公众关系、广告、社交媒体等等。

在传播学的发展历程中,一些经典的理论被广泛应用并为人们所熟知。

本文将解读传播学十大经典理论,揭开其独特的内涵和意义。

一、媒介效应理论媒介效应理论是传播学的基石之一,研究媒体对受众的影响。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媒体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是显著的。

此理论指出,媒体可以塑造个人的价值观、意见和行为,并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二、信息加工理论信息加工理论认为人们在接收和处理信息时,会经历一系列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选择、解释和记忆等。

此理论帮助研究者更好地理解信息传播过程中个体的心理过程,从而提高信息传递效果。

三、社会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关注人们通过观察和模仿来学习和形成认知结构。

通过这种方式,人们可以感知和理解他人的行为和意图,从而影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

这个理论可以解释为什么广告、社交媒体等对于引起社会变革和影响行为具有重要作用。

四、观众解码理论观众解码理论强调个体在接收和理解信息时的主动作用。

同样的信息可能被不同的受众以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码。

此理论提醒传播者要考虑不同受众的背景和文化差异,以实现有效的传播效果。

五、符号互动理论符号互动理论认为,人们通过使用符号和语言进行社会交往和沟通。

此理论强调符号对人类社会的重要性,显示出人类社会的高度符号化特征。

它也为其他理论提供了基础,帮助研究者分析信息交流中的符号使用方式和含义。

六、集体创业理论集体创业理论旨在解释人们在面对危机和挑战时如何通过集体行动和共享价值观来创造变革。

此理论强调了社会网络和公共领域对于社会创新和变革的作用。

在信息流通日益畅通的时代,传播学家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推动社会变革。

七、认知失调理论认知失调理论认为个体在接收到与自身已有信念或态度相矛盾的信息后,会产生认知失调的心理不适。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往往试图通过改变信念或态度来消除失调。

媒介融合导论(绪论及第一章)

媒介融合导论(绪论及第一章)
2.互联网出现后的冲击
网络的特点:海量信息、全球共享、双向互动、快捷方便、个人自主传播等 与传统三大媒体最大的不同:双向互动性
新媒体 网络媒体
VS
旧媒体
传统三大媒体
第二节 媒介的整合
二、新一轮的媒介竞合观
网络出现后,旧媒体遇上了寒冬 新旧媒介关系的观点: 网络边缘化 取代论 网络主流论 共存论 共性:新旧媒介式竞争和合作的关系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关于媒介融合的早期认识
“媒介融合"一词是由尼葛洛庞帝首先提出的。他指出:媒介融合是在计算机技 术和网络技术二者融合的基础上用一种终端和网络来传输数字形态的信息,由 此带来不同媒体之间的互换性和互联性。他以预言的形式提出了融合的方向, 对人们开始以融合的角度来关注传播形态的发展起到先驱的作用。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马歇尔·麦克卢汉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媒介融合的两种定义
1.伊契尔·索勒·普尔(IthielDeSola Pool)对媒介融合的定义 数字技术的发"媒展导介致融报合纸”、(M广e播d电ia视Co以n及ve电rg信en业c的e)边这界一慢概慢念消最失早,由各美种媒国介麻呈省现理出工多学功院能教一体授化伊的契趋尔势·索,也就是一 种媒介拥勒有·普多尔种在功其能。著国作内《学自者由一的般科认为技,》2(0T0h4e年T至e2c0h0n5o年lo,gi中es国o人fF民r大ee学do的m蔡)中雯研提究出员。发他表认的为《,融过合去媒介与融
一、媒介融合的基本概念
通过上述定义可以看出,作为传播学范畴内的媒介具有多种不同的存在形式,如 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但是不管其有多少种形式,媒介大体都由三部分构成, 即实体、符号和信息。第一,传播媒介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但必须是物质的,这 种物质我们的感官可能无法直接感觉,但一定是可以通过相应的技术手段加以控 制和利用的,实体是媒介存在的先决条件。第二,符号是构成传播媒介的另一要素, 是传播媒介与其他普通的物质实体相区别的一个重要标志。第三,信息传播是传 播媒介的基本功能,任何有序、完整的符号都蕴含着特定的信息,信息也是媒介用 户与其他用户、环境等发生关系、形成互动的理由和前提。

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

媒介社会学第一讲ppt课件

芝加哥学派关于传播技术的理论分 析的社会,芝 加哥学派特别强调传播技术在促进人类心智进化 与社会发展上的极端重要性。
• 另一方面,由于坚信进化论思想,芝加哥学派对 传播技术所带来的社会后果表现出了相当高的乐 观情绪。他们认为现代传媒技术对于时空的征服, 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社区与社 区的互动,使人类社会最终成为一个有机体,并 实现彻底的民主和理想的沟通。
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
式(三)
• 1996年,布迪厄利用电视给他提供的讲座机会,批评了电 视界,并出版了《关于电视》的小册子。在书中,他提出 了电视场、新闻场等概念。后来,他与其他研究者一起, 将上述概念整合,提出了“媒介场”(media field)的概 念。
• 按布迪厄的理论,一个社会空间可以被分割为具有不可化 约性的社会小场域,比如经济场、政治场、文化场等。媒 介场也应是其中的一个,其中心论点是:面对经济场域已 然增长的影响性和渗透性,新闻的自主性减弱了。新闻媒 介,作为统治权力的代言人,正在削弱其他文化生产的自 主性,因此也损害了科学知识生产和艺术创新的最佳社会 条件。新闻场的概念,为我们分析媒介与外部社会环境、 媒介内部的运作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与方法。
• 在媒介场中,不同媒体的从业者(即传者)大多 具有相似的惯习,这种相似不是他们的历史和经 验相似,而是他们在进入媒体后,在行业规范的 制约与同侪的潜移默化影响下,重新建构起来的。
布尔迪厄的“媒介场域”理论新范
式(九)
• 传者是集主动性与被动性于一身的矛盾综合体, 一方面,面对大千世界的林林总总,传者有责任、 有权利、有能力把其中具有传播价值的信息传递 给受众。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世界有多宽 广,传播的面就有多宽广,这是传者主动性的充 分体现。另一方面,并不是所有的信息都能无条 件的传播给受众,比如那些危害国家安全的、淫 秽色情的、对统治者不利的、受众不喜欢的信息, 就不能自由的传播。这又体现了传者的被动性。 就是在这种主动与被动的“潜网”中,建构着传 者的惯习。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

传播学十大经典解读一、本文概述传播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经历了从诞生到发展的历程,积累了大量宝贵的理论与研究成果。

本文将选取传播学中的十大经典解读,旨在通过对这些经典理论的深入剖析,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传播学的核心思想与发展脉络。

这些经典解读不仅涵盖了传播学的基本概念、理论框架和研究方法,还深入探讨了传播与社会、文化、心理等多个领域的紧密联系。

通过本文的阅读,读者将能够对传播学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认识,从而更好地理解传播现象,指导实践工作,并推动传播学研究的进一步发展。

二、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在传播学领域,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堪称经典。

这一理论打破了传统的“魔弹论”观点,即信息一旦发出,就能像子弹一样击中并改变受众。

相反,拉扎斯菲尔德强调信息传播过程中的复杂性和间接性。

他通过实证研究,特别是在选举研究中,发现信息并非直接从媒介流向大众,而是先经过一小部分“意见领袖”的筛选和解释,再通过这些意见领袖传递给更广泛的受众。

这一理论的重要性在于它揭示了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即意见领袖在信息传递和解释中的关键作用。

意见领袖通常是某个社会群体中的活跃分子,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接收能力和社交影响力,能够将复杂的信息简化并传递给其他受众。

因此,两级传播理论不仅挑战了传统的线性传播模式,还强调了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主动性和选择性。

两级传播理论还为我们提供了理解社会现象的新视角。

它让我们意识到,在信息传播过程中,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可能存在信息流通的不平等现象。

一些社会群体可能更容易接触到意见领袖,从而更容易获取和理解信息;而另一些社会群体则可能因为缺乏合适的意见领袖或信息渠道,而处于信息传播的边缘地带。

这种信息流通的不平等可能会进一步加剧社会的不平等现象。

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为我们理解信息传播过程提供了新的视角和工具。

它不仅揭示了信息传播过程中的中介角色和受众的主动性,还提醒我们关注社会群体之间的信息流通不平等现象。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

法兰克福学派的媒介文化理论一、序言一般认为,卢卡奇以降,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潮中影响最为卓著的便是法兰克福学派。

平心而论,法兰克福学派没有一以贯之的统一思想,研究所成员之间的思想认识也不尽一致,马尔库塞与霍克海默、阿多诺之间有严重的分歧,哈贝马斯更是与其前辈们有不同寻常的决裂。

几十年的风雨如晦,法兰克福学派的成员们历经战争磨难,饱受迁徙之苦,形成所谓的“批判理论”,涉及领域繁多,影响面极广。

有人认为,要想真正的了解法兰克福学派的理论,“需要拥有法兰克福学派本身具备的一切知识”,1这是不可思议的事,加之学派著作大多使用德语写作,语言艰涩难懂,所以,研究者们很难全面而精确的把握法兰克福学派的批判理论,对其做出优劣、得失方面的公允评判。

但是,这并不妨碍法兰克福学派作为一个“松散的整体”进入后来者的研究视域,述及法兰克福学派的总体价值倾向,考察其理论渊源,还是有一个大致的脉络可循。

所谓“法兰克福学派”(Frankfurt School),是由“社会研究所”(The Insit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的一些成员组成。

如果需要开列一份名单的话,这些20世纪“左派知识分子进退两难的典型代表”2先后主要有: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阿多诺(T.W.Adorno)、马尔库塞(Herbert Marcuse)、本雅明(Walter Benjamin)、波洛克(Friedrich Pollock)、洛文塔尔(Leo Lowenthal)、弗洛姆(Erich Fromm)、基希海默、哈贝马斯(Jürgen Habermas)等。

社会研究所成立于1923年,形式上隶属于法兰克福大学,实际上是独立的。

1923-1929年期间的研究所是一个“西方和东方的马克思主义思潮的联结点”,3所长由法律与政治学教授格吕堡(Carl Grünberg,1861-1940 )担任,成员背景复杂,既有共产党员,也有社会民主党员,与当时的莫斯科马克思恩格斯研究院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经常影印马克思未出版的手稿抄本,主要侧重于对资产阶级的社会-经济结构进行分析。

第一章 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绪论

第一章  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绪论

第一章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绪论课时:1周,共2课时教学目的:了解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的意义教学过程:第一节为什么要了解西方媒介文化理论:1、西方媒介文化理论:(1)、顾名思义主要是关于电视、电影、网络、报纸和广播这些媒介现象的理论研究。

(2)、西方媒介文化理论,顾名思义是关于西方的媒介文化理论,因为关于媒介文化理论主要还是从西方过来。

2、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的主要内容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西方媒介文化理论是一门“综合理论”,实际上是一门关于现代社会媒介文化现象的理论,许多学者越来越意识到现代社会实际是一个媒介社会。

其次,媒介文化理论综合或者说借鉴了其它学科的理论,是一种有典型的跨文化理论,因为媒介文化涉及到各种各样的社会现象,所以各种各样的文化和社会理论经常被用来解释传媒现象。

譬如社会学理论、文化理论、文学和艺术理论、心理学、伦理学、符号学、法律学都经常被用来解释某一种媒体现象。

第二节几种主要媒介文化理论1两个学派:尽管媒介理论比较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但我们要知道西方媒介文化理论分成两个大的流派:一个是以美国为代表的经验学派,二是以欧洲为主的批判学派。

2、几种媒介文化理论:结构主义、符号学与传媒,传媒政治经济学派、文化研究和文化霸权理论,公共领域理论、媒介效果理论、女权主义理论。

结构主义、符号学与传媒主要是从文本理论的角度理解大众传媒。

传媒政治经济学强调是关注政治经济学在传媒中的价值。

文化研究与文化霸权理论主要是讨论英国文化研究学派等等。

3、了解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的意义:(1)、了解西方媒介文化理论的学术传统和研究进路。

(2)、解释当代媒介文化现象。

(3)、加强媒介研究的理论深度。

思考题:1.你接触过何种西方媒介文化理论?对你理解媒介现象有帮助吗?2.你认为这样的理论课程有必要开设吗?。

媒介文化第1讲 媒介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媒介文化第1讲 媒介文化的提出及其意义



b, 协调与使用的态度 这一研究立场是文化研究者斯图亚特 霍尔 等继承葛兰西的文化霸权(领导权)理论 而来,认为文化霸权不是单方面形成的, 而是统治和被统治双方“调停”的结果 雷蒙德 威廉斯提出文化是社会的“整个生 活方式”的观念,被人们接受(对比梁漱 溟的观点),他认为“一个文化的范围, 似乎常常是与一个语言的范围相对称,而 不是与一个阶级的范围相对称”,因此将 文化划为阶级的和阶层的只有极其相对的 意义


以福斯特的故事观为例,故事是高于具体 的表现形式,同一个故事可以改变成戏剧 电影、歌剧,甚至芭蕾舞,但是从媒介文 化的立场来看,或许并不存在着这样的一 个故事,这高度抽象意义上的故事其实是 以语言叙事文本为基础的 相当长一个时期以来,人们心目中的文化 是观念形态的文化,似乎与媒介无关,它 与具体媒介的联系只是内容与形式的关系, 是内容寻找适合自己的外衣
Hale Waihona Puke 这一观念认为,在当今社会中,大众传媒 是所有权力机制中的核心机制,大众传媒 将决定什么是中心是主流,什么是边缘 加拿大学者克劳克和库克的生动说法:凡 是没有经由电视处理的现象与人事,在当 代文化的主流趋势里都成了边缘,电视是 “绝对卓越”的权利关系的科技器物,在 后现代社会里,电视并不是社会的反映, 恰恰相反,社会是电视的反映 将此观点延伸,那么说电视节目的制作权 和播放权将集中了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之 争(电影列宁在1918)

a, 批判和怀疑的态度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20世纪中叶以来,所有 对大众文化抱有警惕和批判态度的学说和 思潮,其最初的思想和精神来源均与法兰 克福学派有密切的关系,霍克海默和阿多 诺首先剔除大众文化产品那层文化艺术的 面纱,指出在资本主义的市场法则中,文 化产品只不过是市场上的消费品而已,因 此作为一种商品,它是资本主义赚取利润 的工具,而文化的商品化所带来的严重后 果是社会上再也没有真正的精神产品而言

传媒的四种理论

传媒的四种理论

• 控制传媒的主要力量主要是司法系统,或者是传统习惯,或立法
机构。但自由至上主义理论主张利用自我修正过程及信息、观点 和娱乐市场的自由竞争来代替国家的监管
• 对大众传媒的表达限度问题的解决方法,一是法律上限制大众传 媒通过诽谤中伤社会成员;另一个方法是禁止色情材料的传播。
• 社会功能:传媒有权利和义务监督政府、国家官员和民主制度的
1、与苏联体制
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主要源于早期的威权主义 理论。它们主要有两个不同点:
首先,共产主义者强调积极利用大众传媒来鼓
动世界革命; 第二,在苏联体制下,国家垄断了一切面向大 众的媒体,尽可能全面地垄断信息传播。而其 他专制政体则允许资本主义企业或私人掌控。
2、与自由至上主义理论
• 两者没有共同点 • 威权主义者认为媒体的首要目标就是避免干扰国家目标。 而且这些目标有政治级别的人决定,而不是由“观点的自 由市场”决定。 • 自由至上主义理论认为媒体有权监督政府,而这在威权主 义理论看来毫无意义。 • 但双方都融合了一些社会主义特征,比如说媒体的国有化 或社会化。
许可题材和禁止题材
媒介禁忌: 批评掌权的政治机构或官僚
检验和评价媒体内容的标准是媒体对现实既定目标所做的贡献
只要媒体不直接批评现任政治领袖和他们的规划,威权主义 这就满意了
但他们不能容忍的是公然的推翻其政权的图谋,可以质疑政 治机器,但不可以质疑操控这个机器的人
四、与其他理论的比较
P19——P21
P36——39
• 之后,米尔顿出版《论出版自由》坚信,真理是明确而且是可 以证实的,只要允许它参加“自由而公开的斗争”,它就会显示 出战胜其他意见的独特的力量。从他的思想出发,当代逐步发 展出“观点自由市场”和“自我修正过程”两个概念; • 厄斯金在《人的权利》中说:“每个人,只要不是故意欺骗他人, 而是尝试用自己的理论性和良心启发他人,即使他的观点有错, 只要对他来说是真理,就应该让他把自己的观点公布在全民族 的普遍性之前; • 密尔认为,自由是成年人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思考和行动的权 利,只要他的想法不会危害到其他人; • 杰斐逊坚信虽然公民个人在运用理性的时候可能会犯错误,但 大多数人作为一个整体时必然会做出正确的决定,为了推动这 个过程,社会中每个成员必须接受教育,必须了解社会信息, 而传媒是重要信息的来源和向导,因此,必须不受国家控制。”

报刊的四种理论

报刊的四种理论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赛伯特提出的“权威主义”、“自由之上主义”两种媒介制度理论虽然有其特定的语境(和以英美的大众媒介历史为分析对象,仍可以为我所用,拿来思考我国的大众传媒历史以及作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政治文明制度建设之一环的媒介体制的建设问题。

在绪论中,作者声明书中所使用的“报刊”一词,是指一切公众通讯工具。

全书主观点:“报刊总是带有它所属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形式和色彩,特别是报刊返映一种调节个人与社会关系的社会控制的方式。

”报刊的四种理论=Four theories of the press, 传播学之父施拉姆1956出版,新闻传播学压箱底大作,西学中无法饶开的媒介理论。

所谓拾遗,就是拣到了一点当初不知道的,也算纪念吧。

法哲学家paul ricoeur 认为,对文本有两种解读方式:1(hypercontextaulisation)高度语境化解读;2 (decontextaulisation)去语境化解读。

1=结合并还原作者历史背景。

2=从读者自身出发,对现实反思,解决实际困境。

报刊的四种理论就需要这两种阅读法。

已知,四种理论是:1Authoritarian theory集权主义论2Libertarian theory自由主义论3Social responsibility theory社会责任论4Soviet communist theory苏共论1 解释press此处的press应是包括广播、报纸、电影、杂志和图书等所有媒介的总称,即(mass)media。

Mass media一词出现于1920-1925年间,在作者出书时media此次尚未普及,而press 已经拥有800年历史,词汇衍变为:压机—印压机—印刷品—报刊—新闻界,etc。

所以,报刊的四种理论实质上应该是媒介的四种理论,or新闻界的四种理论。

2解释Libertarian(ism)Libertarian(ism)是liberalism的一支,是具有美国特色的自由主义,学界认为Libertarianism的特点为:极端强调个人自由,强调市场本位,坚决反对政府干预,主张以宪政制度保护个人权利并制约政府的权力。

第一讲 媒介经营管理概论

第一讲  媒介经营管理概论

经营要解决的主要是企业外部的一些问题以及协调企业 内外部活动以实现企业的目标。

——企业要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生存下来,不仅要善于管理,
还要善于经营。
影舞 时空
• 罗纳德·科斯(Ronald H. Coase)在其经典之 作《企业的性质》一文中曾对经营与管理 作了一个比较精彩的界定,他认为:“经 营意味着预测与通过签订新契约,利用价 格机制进行操作。管理则恰恰意味着仅仅 对价格变化作出反应,并在其控制之下重 新安排生产要素。”
西方完全媒介市场的形成:
• 1920年,世界上第一家正式的广播电台KDKA诞生
影舞 时空
• 1835年,法国哈瓦斯通讯社诞生
• 1936年,英国广播公司BBC成立,世界电视事业诞生
• 1995年,互联网商业化完成并宣布对公众开放

——媒体市场由单一走向多元化,完全意义上的
媒介市场开始形成。
影舞 时空
3、媒介产业经营管理的现实背景
影舞 时空
• 政策环境:
• 经济环境:
• 受众环境:对于媒介来说,新闻产品如何满足受众 的需求,是媒介管理当中的重要问题。
• 竞争环境:竞争日趋激烈,媒体从暴利行业逐步成 为微利行业。
(四)媒介产业经营管理内容、目标
影舞 时空
1.内容(见教材) 2.目标 (1)科学的组织制度建设; (2)先进的新闻生产流程 (3)合理配置人财物,实现资源使用的最大化 (4)适应市场需求,采取有效的营销策略 ,实现经营效益和
• 1984-1986年,第一次办报高潮,“周末版”、 “城市晚报”现象;广播电台、电视台的数量急遽 增加;
• 1988年,媒介被推向市场,开始突出经营意识; (多种经营,以扩版为中心的第二次办报高潮)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传播学理论导引笔记摘抄(3篇)

第1篇一、传播学概述1. 传播学的定义传播学是一门研究人类传播现象及其规律的学科,它探讨的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信息传递、交流与互动。

2. 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传播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传播过程、传播媒介、传播效果、传播者、受传者、传播内容、传播环境等。

3. 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传播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实证研究、理论研究、历史研究、跨学科研究等。

二、传播过程理论1. 拉斯韦尔五因素传播模式拉斯韦尔提出了传播过程五因素模式,即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和效果。

这一模式强调了传播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及其相互作用。

2. 施拉姆的传播模式施拉姆在拉斯韦尔的基础上,提出了传播过程模式,包括传播者、信息、媒介、受传者、反馈和情境六个要素。

3. 格伯纳的传播流模式格伯纳提出了传播流模式,认为传播过程中存在信息流、影响流和意见流三种传播方式。

三、传播媒介理论1. 麦克卢汉的媒介理论麦克卢汉认为,媒介是人的延伸,不同的媒介具有不同的特性,对人类的社会生活产生不同的影响。

2. 库尔特·卢因的媒介选择理论卢因提出了媒介选择理论,认为人们会根据自己的需求和兴趣选择不同的媒介。

3. 奥尔波特和霍夫兰的媒介效果理论奥尔波特和霍夫兰认为,媒介效果取决于受众的心理特征、媒介内容、传播者和受众之间的互动等因素。

四、传播效果理论1. 传播效果的定义传播效果是指传播者在传播过程中对受传者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

2. 传播效果的分类根据传播效果的性质,可分为认知效果、情感效果、行为效果和态度效果。

3. 传播效果理论(1)拉扎斯菲尔德的两级传播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并非直接作用于受众,而是通过意见领袖间接产生。

(2)凯茨和拉扎斯菲尔德的“创新与普及”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受众的接受程度和传播者的创新性。

(3)贝克特的“说服理论”:认为传播效果取决于说服信息的强度、受众的易受性、传播者的可信度和说服技巧。

五、传播者与受传者理论1. 传播者的定义传播者是指在传播过程中主动发出信息的人或组织。

媒介伦理教程(一)

媒介伦理教程(一)

媒介伦理教程(一)
媒介伦理教程
1. 什么是媒介伦理?
•媒介伦理定义
•媒介伦理的重要性
2. 媒介伦理原则
•真实性
•公正性
•尊重隐私权
•尊重版权
•尊重多样性
•考虑社会影响
3. 媒介伦理应用指南
•采访准则
•确认身份和目的
•尊重受访者意愿
•保护隐私
•新闻报道准则
•对事实进行核实
•公平客观地报道
•确保平衡报道
•广告伦理
•不误导消费者
•不侵犯竞争对手权益•尊重消费者权益
•社交媒体伦理
•尊重用户隐私
•不传播虚假信息
•提倡积极健康的交流
4. 媒介伦理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数字时代的挑战
•媒介伦理的未来发展方向
以上是一份详细的媒介伦理教程,通过使用Markdown格式来编写,以标题和副标题的形式进行划分。

文章遵守规则,使用列点方式生成
内容,不包含HTML字符、网址、图片和电话号码等内容。

第四章 媒介批评理论(一)

第四章 媒介批评理论(一)


因而,能否成为一个批判的世纪还要经受 时间的检验,而这其中的最为关键的还在于我 们能否建立起具有经得住时间考验的、具有现 实批判成效的批判方法,并不是在于我们拥有 了多少种众多的批判方法,那些没有批判实效 的、空洞意义上的批判方法再多也是没有实际 价值的。

这样看来,我们所要做的就不仅仅是提 出多少种批判方法,而是要看重某一种批判 方法的实际效用,也可以说,让传媒批判切 近大众传播的现实,直面大众文化的实际, 对推动传播和引导阅听起到一种具有实效的 功用,这就是我们当前传媒批判所要面对和 所要解决的一个迫切问题。

在知识建立的层面,也就是科学哲学的 层次上,主流传播研究被批判为缺乏理论, 落入科学主义的意识形态而不自知。
2、铨释社会现象层面的问题

在解释社会现象的层面上,也就是社会 理论的层次上,主流传播研究被批判为“隐 含”著一套未加验证的功能论和多元论。
传播理论层面的问题

在传播理论的层面上,主流传播理论 被批判为仅注重可见的,个人或微观的, 和行为的效果研究;而忽略了宏观的、结 构的、和历史的研究。

日内瓦学派的代表人物乔治· 布莱就曾指 出过,“要等到21世纪,才能看出来本世纪 是否是一个伟大的批判的世纪。”看来,欧 洲国家那种传媒批判表面上的繁荣并不等于 实质上的批判成效,要想真正的成为一个真 正伟大的批判世纪,就不仅仅在于我们拥有 了多少种批判方法,更为重要的是,我们还 要有几种可以操作的、富有成效的批判方法, 由此我们才可以说,20世纪是一个当之无愧 的批判的世纪。

政治传播学者布鲁勒(Jay Blumler) 即指出,当时的社会危机也引发了媒介危机, 许多社会群体认为媒体扭曲了他们的本质。 参与柏克莱大学学生运动的吉特林(Todd Gitlin)即曾就当时主要的电视及报纸如何 矮化、窄化“民主社会学生会”组织的情形 进行过专门的研究。

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1(理性的媒体选择)

媒介经济学案例分析1(理性的媒体选择)

媒介投资效益分析
媒介投放效益分析
陕西台与西安台的千人成本比较

以陕西台与西安台各自黄金时段的千人成本为例: 陕西一套:0.69元、陕西二套:1.21元 西安一套:3.96元、西安二套:6.01元 (注:千人成本=广告实际费用/电视受众千人数) 从以上数字可知陕西台在广告投资效益方面的优势 是很明显的。
课后思考题:


1 同一年的春节晚会,两家权威的媒介调研公 司A、B分别对期收视率进行了抽样调查,A调 查结果其收视率为8.2%, B调查结果其收视率 为27.8%,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异,问题在哪? 2 某地方台的法制节目负责人说:他们同时购 买了AC尼尔森与央视索福瑞的监测数据,但每 个月的收视率报告,两家的数据均差别很大, 这个月这家的高,下个月又是另一家的高,为 什么,如何解决?

媒介投放效果分析
陕西台与西安台的收视率比较

从是否有利于达到GRP目标值的角度分析,陕西台优 于西安台。 将陕西一、二套与西安一、二套自本年度7月1日起至8 月18日的平均收视率做比较: 陕西一套收视率:7.5、陕西二套收视率:4.1 西安一套收视率:2.5、西安二套收视率:2.0
(最新CSM数据)
覆盖人口与行销目标的吻合度
在全省范围的营销计划中,陕西电视台的优势地位不可动摇

前提一:如企业的产品行销范围为西安市,陕西台与 西安台在覆盖人口方面基本都能满足要求,具体选择 哪种媒体,应进一步做收视率与收视成本估计。 前提二:如企业的产品行销范围为陕西省,西安台无 论收视率多高,都不可能达到行销目标;在这种情况 下,陕西台的优势是任何市级电视台都无法比拟的。

媒介投放效益分析
ÉÉÉÉÉ©ÉÉÉɪªÉ ÷¨ ÷ɨ§ ÉÉ

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经典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媒介理论

大学新闻与传播学经典授课课件第十一章媒介理论

肯尼迪总统 适合冷媒介
克卢汉把人类社会分为三个主要时期:口 头传播时期、文字(印刷)传播时期和电子传 播时期。口头传播时期,我们主要依赖听觉; 文字传播时期,我们主要依赖视觉;在电子 传播时期,像电视这样的媒介是同时作用于 听觉、视觉和触觉的。这样,在电子传媒时 代,我们的中枢神经系统又得到延伸,以至 于能拥抱全球,抹去了我们星球上时间差异 和空间差异。
轮子是脚的延伸
3、“热媒介”与“冷媒介” “热媒介”的特点是信息含量多,即具有“高 清晰度”,又因为其信息多且清楚,接受者不 必动用很多的感官和联想活动就能理解,所以 受众对这种媒介是 “低参与度”的。比如书 籍、报刊、广播、照片、电影等;
“冷媒介”则正好相反,冷媒介传达的信息 含量少而模糊,因此是“低清晰度”的,所以 受众在理解时必须以更多的感官和丰富的想象 活动来填补其信息量的不足,是“高参与度” 的。如漫画、电视、有声电影等。 但是,麦克卢汉的这种分类并没有一贯的 标准,而且存在着逻辑上的矛盾。

1933年,麦克卢汉在 加拿大的曼尼托巴 (Manitoba)大学拿到 了文学学士学位。 1934年,他在这所大学 获得硕士学位。此后不 久,他到剑桥大学留学, 1942年,他获得了剑桥 的博士学位。
1、媒介即讯息(The medium is the message):
对于社会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 息”不是各个时代的媒体所传播的内容,而是这 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的性质、它所开创的可 能性以及带来的社会变革。
第十一章
媒介理论
哈罗德· 伊尼斯 Harold Innis(1894-1952)
Harold Innis 在美国芝加哥 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 毕业后,他在多伦多大学政 治经济系获得教职。

媒介形态演进史(一)

媒介形态演进史(一)

• 1.3.2 技术的一般属性 自然属性:技术成果主要是表现为物质形 态的人造物质 社会属性:技术发展受社会条件的制约, 反映不同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具有强烈 的民族性和地区性。
1.4 技术体系 • 1.4.1 基本要素 材料 控制 动力
• 1908年10月1日,这是一个值得福特永远纪念的日子,经 过几年的努力,福特T型车终于驶下了工厂的生产线。它 与以往的汽车大有不同:结构简单,驾驶方便,可靠耐用 ,最主要的是价格低廉,最初的售价只有825美元,相当 于同类车型的三分之一。自始至终,T型车的结构都没有 大的改变,四缸汽油发动机,最大功率20马力,最高时速 72km/h,但这并不影响它创造销量奇迹。第一年,T型车 的产量达到10,660辆,创下了汽车行业的记录。到了 1921年,T型车的产量已占世界总产量的56.6%,而此时 的售价也降到了260美元,美国的普通家庭开始率先进入 汽车时代。在T型车投产的19年里,仅在美国销售就超过 1500万辆。
• 1.2.2.专业用词含义 形态(format)有时候被称为程式 (convention),指一种结构性要素,体现着 对形态所流行的那个时代的重要观念的关 注。不同的元素的排列组合或者编码方式 构成不同的形态。具有相对稳定的外部形 式和内部构造。
1.3关于技术的一般性解释 • 1.3.1定义和起源 起源:技术一词来源于希腊语τεχ’η(技艺 、技能)。 含义:在古代,技术指的是个人的技艺和 技能,或者指手艺人世代相传的制作方法 、手段、配方等; 近代以来,技术主要指 人类长期在改造自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知 识、经验、技巧和手段。 广义定义与狭义的定义
1.2 关于形态的解释
• 1.2.1 定义和起源 定义为: (1)事物的形状或表现;(2)生 物体外部的形状。(3)词的内部变化形式 ,包括构词形式和词形变化的形式。 唐 张彦远 《历代名画记· 唐朝上》:“ 冯 绍正 开元 中任少府监,八年为户部侍郎。 尤善鹰鹘(hú)鸡雉,尽其形态,觜(zī) 眼脚爪毛彩俱妙。”

第一章媒介经营概论

第一章媒介经营概论
(三)受众调查:即市场测量中的媒介消费者调查,针对 特定的媒介消费者作观察与研究,有目的地分析数量、媒 介消费心理、行为及态度的变化等。
1.改进媒介产品吸引更大规模的受众 2.通过受众调查数据确定媒介产品的使用规模,作为广告商收费的依据
第一章 媒介经营概论
第四节 媒介经营视角下的媒介市场
五、媒介市场价值评估 媒介市场质与量的综合的市场化评估 ➢ (一)媒体素质及市场形象
第一节 媒介产业化发展
二、媒介产业化的历史进程
(一)市场化、产业化兴起的背景
外部推动力: 经济市场化和社会信息化 内 在 动 因: 媒介的财政压力和利益欲望
第一节 媒介产业化发展
二、媒介产业化的历史进程
❖ 第一阶段(1978年-1983年),起步阶段。
1978年,财政部批准了《人民日报》等八家中央新闻单位试行企业化管 理的报告。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的实行是政府鼓励报纸走向市场化的重 要举措。
二、媒介传播渠道
媒介 传播 渠道
报纸 图书 杂志 广播 电视 互联网 。。。
第二节 媒介经营理论的研究范畴
三、媒介受众 (一)受众是谁?
媒介传播的过程中,受众是媒介内容的接收者和使用者。 媒介经营中,受众是媒介产品的消费者。
(二)受众的意义? 媒介受众是支持媒介组织运营的最直接的经济来源。 (三)受众调查? 视听率调查和满意度调查
1.不同介质的媒体常会给使用者留下差异化的“刻板印象”
Eg:报纸的“公信力”强于网络
2.媒体的市场规模也会影响其市场价值,并与市场价值呈 正相关的关系
Eg:《人民日报》强于《楚天都市报》
3.媒体所覆盖区域的经济情况 4.媒体的品牌 5.市场形象 6.竞争能力等
第一章 媒介经营概论

媒介特性理论与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现象辨析(1)

媒介特性理论与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现象辨析(1)

媒介特性理论与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现象辨析作者:郭艳民陈文毅来源:《媒体时代》2013年第12期摘要:本文从西方媒介特性理论入手,揭示了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的现象存在的深层原因,对“电视低俗论”作了剖析与批评,并对如何防控电视娱乐节目的低俗化现象提供了思路及对策。

关键词:低俗化收视率付费电视频道专业化近年来,我国电视娱乐节目低俗化现象层出不穷,很多节目都曾因为节目内容低俗而受到广播电视总局不同程度的处罚。

然而,这种低俗化现象屡禁不止。

节目制作方纷纷以“娱乐”为借口,用“打擦边球”的方式来试探国家有关部门的管理底线和观众的接受底线。

这种现象并不能仅仅以从业者素质低下、道德缺失等原因来解释,而是有着更深层的原因:对于电视媒介特性的不同认识,决定了人们的媒体行为。

一、西方媒介特性理论及其对当代电视实践的影响尼尔·波兹曼认为,决定人们媒介行为的根本原因是电视本身的媒介特性。

电视之所以为电视的关键在于可视性,即人们想看到动感的、斑斓夺目的画面。

“正是电视本身的这种性质决定了它必须舍弃思想,来迎合人们对视觉快感的需求,来适应娱乐业的发展。

”“归根结底,我们从来没有听说过,一种媒介的表现形式可以和这种媒介本身的倾向相对抗。

”这种倾向被他归纳为“隐喻”,并提出了“媒介即隐喻”的观点。

他指出,“每种技术都有自己的议程,都是等待被揭示的一种隐喻。

例如,印刷技术就有明确的倾向,即要被用作语言媒介。

”而电视媒介则“只有一种不变的声音——娱乐的声音……电视正把我们的文化转变成娱乐业的广阔舞台”。

他以美国为例,将印刷机统治下的话语特征概括为清晰易懂,严肃而有理性,在电视统治下的话语则变得无能而荒唐。

因此,他认为“严肃电视”是不可能实现的。

“电视本是无足轻重的,所以,如果它强加于自己很高的使命或者把自己表现成重要文化对话的载体,那么危险就出现了。

具有讽刺意义的是,这样危险的事正是知识分子和批评家一直不断鼓励电视去做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需要受众的深度参与,受众的参与度低,要求观众补 充的东西不多。
➢ 如广播是热媒介,因为它清晰而深刻地提供了大量高清晰度的听 觉信息,它留给听众去填充的信息很少或者就是零;讲课是热的, 这与学生渴望深度参与背道而驰,是教育的症结所在;书籍、报 刊、照片等也是热媒介。
经典媒介理论(1)
➢ 冷媒介是低清晰度的媒介,要求受众的高参与 度,受众事实上是视听经验的积极组成部分。
➢ 连保护美国总统的特工仪态和外表都在国外被刻意地照 搬照抄了!”模仿者是可怜而又可悲的,因为连美国制度 和美国文化的鼓吹者都从骨子里瞧不起它们。
经典媒介理论(1)
➢ 布热津斯基清醒地看到,美国和西欧电视虽不是所有的 内容都令人生厌,但其内容“逐步地越来越成为感官的、 性的和轰动性的以及日益失去控制’’却是不争之事实。 在布氏的笔下,电视是万恶之源、罪魁祸首。
➢ 因此,任何传播媒介若不具有长久保持的特性来控制 时间,便会具有便于运送的特点来控制空间,二者必 居其一。
➢ 人类传播媒介演进史,是由质地较重向质地较轻、由 偏倚时间向偏倚空间发展的历史,而且与人类文明进 步阶梯相协调。
经典媒介理论(1)
➢ 偏倚时间的媒介是某种意义上的个人的、 宗教的、商业的、特权媒介,强调传播 者对媒介的垄断和在传播上的权威性、 等级性和神圣性,但是,它不利于权力 中心对边陲的控制。
➢ 实际上是关于媒介的性质和功能问题的理论。麦克卢汉重 视的是人们借以交流的媒介的性质,而不是交流的内容。
经典媒介理论(1)
3.冷媒介与热媒介
➢ 麦克卢汉依据媒介提供信息的清晰度或明确度及信息 接受者想象力的发挥程度及信息接收活动中的参与程 度,将媒介划分为冷媒介与热媒介。
➢ 麦克卢汉认为基本上说,热媒介排斥,冷媒介包容。 ➢ 热媒介就是具有高清晰度的媒介。 ➢ 所谓高清晰度就是说,媒介提供的数据资料完全,不
经典媒介理论(1)
观点
➢ 英尼斯在《帝国与传播》(1950)和《传播的偏倚》 (1951)中论述了传播媒介的偏倚性问题。
➢ 媒介的时间偏倚(timebias)和空间偏倚(spacebias) 。 前者是质地较重、耐久性强的媒介,如粘土、石头和 羊皮纸等,较适于克服时间的障碍,较能长久保存; 后者是质地较轻、容易运送的媒介,如纸草纸、白报 纸等,较适于克服空间的障碍。
经典媒介理论(1)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 美国传播学家乔舒亚·梅罗维茨(J.Meymwitz)的可贵 处在于:既能冷静、客观地对待麦克鲁汉的媒介理论, 不跟随在许多人后面起哄,善于从麦氏著作和人们的 争辩中吸取营养,又能以开放、综合的观念将美国著 名社会学家戈夫曼的社会互动论引入媒介研究,从而 在一个新的高度和新的层面上建立了一个有特色的媒 介理论。
➢ 麦克卢汉的“媒介就是讯息”之所以令世人震惊, 是因为社会科学家们长期以来忽略了对媒介本身 的观察和研究。
经典媒介理论(1)
麦克卢汉的媒介三论
经典媒介理论(1)
1.媒介即讯息
➢ 《媒介即讯息》是麦克卢汉的重要著作 之一。
➢ 意思是:重要的是媒介本身,是新的传播 媒介的出现,因为传播媒介中的变革, 本身就会给人类社会带来某种讯息,引 起社会的某种变革。
➢ 美国左右着全球的议论、全球的认识和全球的教育上的相互影响。” ➢ 布氏举例说明道:“在任何时候总有50多万名外国学生(其中近20
万人来自亚洲)在美国学习。据估计,全球传输和数据处理量的80 %以上均起源于美国,·全世界电影收看率的50%以上都是美国生 产的影片(播放电视‘情景喜剧’的数量甚至还要多),美国在国外 播放电视节目之多,任何其他国家都是望尘莫及的。从而每一个洲 都受到美国电视所播放的形象和价值观念的影响(有人说是传染)。”
➢ 麦克卢汉举例解释道,电视、电话、漫画由于 信息量小受众必须用自己的想象填补,因而这 些媒介是冷媒介。
➢ 穿网眼长袜或戴眼镜的女郎是冷的、性感的, 因为观者的眼睛所起的作用,是替代手去补充 女郎形象不足的信息。
经典媒介理论(1)
➢ 麦克卢汉对于媒介冷热的划分,有时是 难以理解的,例如他认为电视属于所谓 的“冷媒介”,无声电影属于热媒介, 就很难让人理解。
经典媒介理论(1)
➢ 布氏认为:“美国本身实际上是全球社会的缩影。” 美国的城市种族骚乱活生生地“反映了全世界总的更 为动荡不安的社会和心理状态。
➢ 美国国内趋向不仅是外国向往着迷的目标,而且还被 认为是预示着——不论是好的还是坏的——它们自己 的未来。”
经典媒介理论(1)
➢ “目前,外国模仿美国已成为全世界的现象。”这也是 美国大众传播的战果之一。
➢ 主要著作: 1951年《机器新娘》 1964年《理解媒介》
经典媒介理论(1)
➢ 1964年,麦克卢汉出版了他的《理解媒介》,在 该书的第一章第一段里,麦克卢汉这样写道:
➢ “在我们这样的文化中,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把 所有的事物都分裂和切割,以此作为控制事物的 手段,如果有人提醒我们说,在事物运转的实际 过程中,媒介就是讯息,我们难免会感到吃惊。”
➢ 例如,使用粘土和石头媒介的权力中心 就只能在小区域内行使权力,而无法对 广阔无垠的领土进行有效管理。
经典媒介理论(1)
➢ 偏倚空间的媒介是一种大众的、政治的、文化的、 普通媒介,强调传播的世俗化、现代化和公平化。 因此,它有利于帝国扩张、强化政治统治,增强 权力中心对边陲的控制力,也有利于传播科学文 化知识。
➢ 他一生的事业似乎可以1940年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 的时期。早期的英尼斯是位声名卓著的经济史学家和经济 理论家;后期的英尼斯则沉浸在从古到今的经济与传播关 系的研究之中。
➢ 《报纸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1940)是英尼斯的第一篇传 播研究论文,认为报纸是推动市场的动力。此后,他着重 将传播作为一切历史运转的轴心来探讨。这方面的著述有: 《帝国与传播》(1950)、 《传播的偏倚》(1951)、《变 化中的时间概念》(1952),还有一部上千页的未完成的手 稿——《传播的历史》,一直未能出版。
经典媒介理论(1)
2020/12/12
经典媒介理论(1)
经典的媒介理论
➢ 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 麦克卢汉的媒介决定论 ➢ 布热津斯基的媒介失控论 ➢ 梅罗维茨的媒介情境论
经典媒介理论(1)
英尼斯的媒介偏倚论
➢ 哈罗德·亚当斯·英尼斯(HaroldAdamslnni8,1894—1952) 是一位经济历史学家,加拿大多伦多学派的鼻祖,也是麦 克卢汉的老师。
经典媒介理论(1)
2. 媒介是人体的延伸
➢ 这一观点并不是严密的科学考察的结论,而是建立在“洞 察”基础上的一种思辨性的推论。
➢ 在麦克卢汉眼里,所谓的媒介是广义的媒介,“媒介”几 乎无所不包,除了报刊、广播和电视等媒介之外,还包括 衣服、房屋、车辆、钟表、武器、自动化系统等任何使人 体和感官延伸的技术。于是,印刷品是眼睛的延伸,广播 是耳朵的延伸,车轮是腿脚的延伸,衣服是皮肤的延伸, 电话成为耳朵与嘴巴的延伸,电视成为触觉与知觉的交织 感的延伸,计算机不仅是眼睛的延伸,而且是人类整个中 枢神经系统的延伸。
➢ 在这一进程中,美国不仅是主要角色,而且是一个其内部结构和动 态使之有机地与这一正在出现的进程协调一致的角色。”这种角色 使得美国可以在全球起一种“催化作用”,即“凭借它所提出思想 观念的力量来改变别的国家。”
➢ 如今美国是“在全球真正起催化作用的国家——人们赞扬、愤恨、 模仿的目标,同时它——甚至更戏剧性地——对其他国家的社会道 德观念产生直接和深刻的影响。
经典媒介理论(1)
➢ 英尼斯有着深刻的加拿大民族主义意识,对美国 继法国、英国之后力图征服加拿大的帝国野心, 保持着高度警惕。
➢ 英尼斯(1950)认为,传播媒介是西方文化的特征, 西方文明的发展受传播媒介的影响。美国报业的 强大实力使它能够垄断加拿大的纸张市场,进而 形成文化垄断和知识垄断,于是美国的文化轰炸 威胁着加拿大人民的生活。在印刷媒介中,“加 拿大的作家们必须使自己适应美国标准。我们的 诗人和画家沦落到要和美国竞争又要仿效美国的 两难境地。”
➢ 人们在特定的环境中的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 “在前台的行为”和“在后台的行为”合适的 在前台的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的人按其 所扮演角色的社会规范应有的行为。
经典媒介理论(1)
主要论点
➢ ①应把情境视为信息系统。 ➢ ②每种独特的行为需要一种独特的情境。 ➢ 梅罗维茨认为,对于每一社会情境来说,人们都需要一种明确的
➢ 从文化时尚、社会风气到消费方式、政治话题,全世界 都跟在美国的屁股后面。
➢ 布氏认为,当美国人大谈人权问题时,全世界就都认为 这是个日益敏感而严重问题。“美国大众媒体与政府对 立的关系,特别是专门从事调查的政治性新闻业使外国 纷纷地认真仿效。个人竞选最高行政职位的做法也越来 越多地以美国总统选举为榜样。”“同样,越来越多的 国家模仿美国的军队制服,以为从这种制服中可以看到 (像早些时候模仿法英军服那样)它们自己军队未来的模 型。

梅罗维茨的媒介理论集中反映在他于《空间感的
失落》、《消失的地域:电子媒介对社会行为的影响》。
经典媒介理论(1)
概念
➢ 前台行为与后台行为:戈夫曼的情境决定论将 人们的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他认为人人 都在不同的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的角色, 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面前显示自己的略有不 同的“变体形式”。
➢ 首先,电视“刺激了全球群众在物质上的攀比欲望”。
➢ 其次,电视引发了“全球范围内的精神危机”。显然, 电视颂扬自我满足、贪婪,告诉人们如何迅速致富,于 是,“持久的信仰原则被时髦的口号所取代,而无所不 包的信条则让位给空洞的渴求”。
➢ 第三,“大众媒介所传播的价值观念一再表明,它完全 有理由可被称之为道德败坏和文化堕落。在这方面,电 视尤其是罪魁祸首。”随便查看一下西方电视,它们都 以咄咄逼人之势日夜不停地传播着声色之娱,性和暴力 在整个传播内容中占有极大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