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一、地震剖面的对比原则
波的对比:在地震记录上利用有效波(反射波)的动力学和
运动学特点来识别和追踪同一界面的有效波(反射波)。
对比原则(或识别标志):
在相邻地震道上到达时间 接近,极性相同,相位相 似,每道记录下来的振动 图波形相似,波峰套着波 峰,波谷套着波谷,形成 一条平滑的“同相轴” (变面积显示的小梯型)。 同一界面的反射波各延续 相位的同相轴保持平行。
1 2 3 TX ,TX ,TX 为Tx 层中从上 至下的
各反射界 面的代号 .
§3 时间剖面的对比
3.对比标志
彩色标注各层,在剖面上按一定时间Δt读取t0。由时间剖面上计时线读取。 精度达10ms。读取的时间可标注在反射层位上。
4.相位对比
由于地震记录上记录到的反射波,往往续至波,初至波难以辨认,根据 一个反射波各相位的同相轴平行的原理,利用续至波进行对比。相位对 比可分: ① 强相位对比 (当反射界面连续性好,岩性稳定,则波的特征明显, 可在一定范围内连续追踪,可选择最强、最稳定的相位进行对比) ② 多相位对比。(当反射层两边岩性或地质结构变化较大时,只追强 相位,会使对比中断,可追踪一个波的几个相位,互相参照)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二、时间剖面实际对比方法
1.选择对比层位
选择与地质构造有关、规律性较强的反射波进行对比:
①选基干剖面;基干剖面包括主测线和联络测线,构成了基干
剖面网,其要求:全区剖面中反射标准层特征明显,且层次齐全、 可连续追踪;剖面构造简单,断层少;在工区内分布均匀、可控制 全区;此外,最好是过井剖面; ② 选择对比层位;在各基干剖面上都能出现的特征明显的反射 波作为主要对比层位。
绪
言
二、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发展阶段和工作内容
1、地震勘探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光点记录阶段:用光点地震仪得到波动地震记录,不 能反复回放处理。仅利用时间,波形等少量地震信息,人 工解释效率低,只能处理不太复杂的地质条件下的资料。 ②模拟记录阶段:记录质量得到改善,多次波得到压制, 速度自动提取,解释实现半自动化, 解释精度、效率提高 ,解释成果是反映地下形态的构造图。 ③数字记录阶段:处理方法灵活,精度及分辨率高,可 得到时间剖面、偏移剖面和深度剖面;能提取多种参数, 解释精度、效率大大提高,开辟了自动解释及三维解释的 前景。
绪
言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发展情况:
简单构造解释→复杂构造解释 沉积特征描述→地层岩性解释 间接找油→直接烃类检测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内容(4个方面) 构造解释 地层解释
岩性解释和烃类检测
综合解释
绪
1.解释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
言
三、现代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特点
① 初步整理自动化;计算机自动把采集参数、处理参 数标注在各项资料上。 ② 速度分析、整理和作图的自动化;
各种地质异常现象平面分布图:包括各主要层位的断层 组合,尖灭线分布、岩性变化带及各种有意义的沉积现 象的平面展布。 各反射层t0等值线图(时间); 各层的深度构造图;为了解地下各层构造情况,提供钻 井井位。 反映地层沉积特征的等厚图; 确定断层、构造要素,划分断裂带和构造带。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② 时间剖面的显示
a.波形显示;b. 变面积显示; c. 变密度显示;d. 波形加变面积; e. 波形加变密度。
时间剖面的形成图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波形显示:可仔细地反映波的动力学特征(振幅、频率和波 形等)。 变面积显示:是把处理后地震数字信号经过数/模转换变为 模拟信号,再通过检流计变成光带的振动,用光栅把下半 部光带遮住,上半部光带透过光栅对照像纸感光,记录下 梯形变面积记录。
3.构造、地层、岩性和油气全面解释
4.地质、地球物理综合解释程度提高
绪
之提高。
言
5.解释工作技术性增强,对解释人员的业务素质要求随
解释内容丰富多样,规模增大,使用设备先进,技术 性增强; 要求解释人员具有丰富的解释经验,具备各方面的知 识。不但能作构造解释,也能进行地层及岩性解释。 要了解数据采集、处理功能。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5.波组和波系对比
复合波:相距较近的两个以上的反射波构成复合波。
地质结构比较稳定时,复合波的干涉也很少改变,对比中易 于识别 ; 波组:指比较靠近的若干个反射界面产生的反射波的组合。严 格讲,一个反射波也是一个波组,一般是由某一标准波以及相邻 的几个反射波组成,能连续追踪,具有较稳定的波形特征,各波 的出现次数及时间间隔都有一定规律。这样的波组往往产生在较 为稳定的沉积岩分布区,地层的厚度和岩性相对稳定。 波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波组构成的反射波系列叫波系。 波形特征明显,时间间隔稳定; 利用波组、波系对比,易追踪各个反射波,确定断层位置
梯形面积的大小和陡度随着地震波 的形状和能量而变化,即“变面积” 变面积显示看不到波谷和强波的波 峰,梯形中心代表波峰的位置。相 邻梯形中点的时间间隔为一个视周 期。 对于强波梯形中点处不感光出现 “亮点”。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变密度显示: 用辉光管代替检流计,随模拟地震信 号的变化产生强弱不同的光线。强振幅信号光线密度 大,色深;弱振幅信号光线密度小,色浅,称为“变 密度”。 变密度不如变面积显示的剖面反射层次清晰,难以仔 细对比。变面积和变密度能直观地反映界面形态变化。 波形加变面积迭合显示:反射层突出,波谷处是空白, 便于加色对比,而且从波形线上又可以反映波的动力 学特征。 彩显:数值大小用颜色深浅表示。如层速度曲线剖面, 地震波参数剖面。但一般不宜多用、费用较贵。
解释中能运用地震模拟技术和烃类检测方法;
了解地震专业知识及其它物探方法知识、石油地质知 识。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1 时间剖面形成过程
① 什么是时间剖面
根据地质任务设计地震测线→数据采集(多次复盖) →计算机处理(动、静校叠加等)→显示成水平叠加 时间剖面→对倾斜界面作偏移处理可得叠加偏移剖面 (对绕射波,断面波等实现归位)(如下图)。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波形加变面积
彩显
测井曲线
第一章 时间剖面的一般特征和解释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图1-4)
资料准备 、剖面解释、空间解释、 综合解释
一、资料准备
1.搜集资料:
① 收集前人在本区或邻区作的地质、地球物理资料。主
要包括:区域地质概况如地层、构造发展史、断层类型 及分布规律,钻井地质柱状图、地震速度资料,地震反 射波组特征及其地质属性等。
标志和波的对比原则,进行对比。
3.复杂剖面解释
对重点区块的复杂剖面段(如断层、尖灭、扰曲、不整合、岩 性变化等)及特殊现象,需要进行特殊处理,利用各种地震信 息综合解释,并采用地震模拟技术,反复验证,求得对地下复 杂体的正确解释。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三、空间(平面)解释
各种平面图件是地震勘探的最终结果,包括:
将经过处理的地震信息变成地质成果。得到的 时间剖面虽然一定程度上反映地下地质构造特 征,但还存在许多假象,需运用地震波理论进 行对比分析,去伪存真;同时,还要将时间剖面 变成深度剖面,绘制空间地层构造图。 根据地震参数及地质、钻井、其它物探资料综 合分析,绘制关于地层、岩性和烃类检测的成 果图。 对测区作油气评价并提出钻井位置。
3.波形相似特征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4.连续性
横向上,将以上这些反射波的特征保持一定距离和范围, 这种性质称为波的“连续性”。
反射的连续性是由界面上下两组地层性质(速度、岩性、 密度、含流体等)稳定性决定的。
构造解释中,着重研究反射层外部形态,忽视反射层内 部结构的一些不连续的反射。连续性可作为衡量反射波可 靠标志。 上述反射波识别标志是相互联系,但又不是一成不变的, 有时波连续性好,但能量差;不整合面上的反射能量强, 却不够稳定等等。这受许多因素控制,如激发、接收条件、 波的干涉、地下地质因素。
② 解释人员要明确本工区的地质任务、勘探目的、层位
及有关技术要求,了解野外采集因素,处理流程及参数 选择。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2 检查资料:
对各种资料进行检查,包括:
① 检查资料是否齐全;这些资料包括:水平叠加 剖面、偏移剖面、速度谱,表层速度资料,测量 资料、观测系统及采集工作班报内容等; ② 检查时间剖面的质量;分析采集因素和处理流 程、参数应用是否合理资料是否可靠等。
波组与波系对比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
6.剖面闭合对比
两条相交剖面交点处同一反射层 t0相同 ( 在水平叠加剖 面和三维偏移剖面上)。 剖面闭合应在整个测网内进行。闭合差超过半个相位时 ,就认为不闭合。 不闭合主要表现在t0存在闭合差、振幅、相位不一致。不 闭合的原因有: ① 采集因素造成的不闭合;如各测线完成的时间不 同、地形测量存在误差等等。 ② 各条测线所用的处理程序或处理参数不同; ③ 断层、层位解释时串相位;应反复检查,断距加 上应该闭合。 ④ 构造复杂地区,二维时间剖面上必然存在t0不闭合 ⑤ 干扰波的存在;各种干扰波的干涉引起波形畸变, 造成剖面不闭合。
③ 通过数字处理完成界面的空间归位,再经时深转换, 得到偏移归位后的深度剖面和构造图等。
④ 自动模拟技术的广泛应用;(正反演模型分析、合 成地震记录等方法,已成为核实解释成果的最可信赖 的手段,并取得各种地震参数)
绪
2.解释工作与处理密切配合
言
解释人员需具备计算机处理程序的知识,了解程序 功能,参数的选择及处理效果的影响等。提出处理 意见。 利用 “三高”地震处理资料,从单一构造解释扩 展到地层解释、岩性解释,并能直接作出油气检测。 地震解释:要结合地质、钻井、各种物探资料; 地层、岩性解释:如为建立测区构造沉积模式、进 行油气资源评价时,要结合区域地质、石油地质的 资料,也要重磁电地、资源卫星等资料)
§2 构造解释的一般过程
二、剖面解释
剖面解释是构造解释的基础 ,剖面解释主要是在时间剖面上进行的。
1. 基干测线对比
解决大套构造层的对比,确定解释层位等问题。包括:先选择
反射特征明显,稳定的剖面作为主干剖面;再确定地震反射标 准层及地质属性。
2. 全区测线对比
解决构造层和各解释层位的全区对比问题。利用反射波的识别
地震勘探资料解释
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系
绪
言
一、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目的和作用
1、地震勘探工作分三个阶段:
地震信息的野外采集:(地质任务、测线布置、 人工地震等)
室内资料处理:(经计算机处理,得到时间剖 面、参数剖面) 资料解释: (构造解释、地层学解释、烃类检 测及岩性解释)
绪
言
2、地震勘探资料解释的目的和作用
连井资料解释
包括测井资料及井旁地震资料的解释,具体为:
钻井分层与地震层位的对比连接:了解反射层相当的地质层
位,及岩性接触关系等在地震剖面上的特征。
地震测井资料解释:可获得较准确的平均速度和大套地层的
层速度。
合成地震记录的制作:与井旁地震记录对比,可判别井旁反
射的真伪。
四、综合解释
结合地质、地球物理资料,进行综合对比分析,对沉积特征 和构造形成等,作出地质解释,进而对含油气进行评价,提 出钻井井位及成果报告。
Fra Baidu bibliotek
③ 配合钻井、合成地震记录,推断反射层位的地质属性,重点 对比与油气有关的层位,
④ 还需考虑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注意选择来自不整合面上的反 射和能控制不同地质年代的特征,由浅→深的某些层次。
§3 时间剖面的对比
2.反射层位的代号 对选出的标准层,由浅至深依次编号。
层位代号 通常用““, Tx "T"代表反射 波 , 下标"X"代表具体 层位编号 ; 如T1 ,T2 ,T3 , ,TA ,TB ,TC , . 或用“ Xy ”表示; T y 1 ,2 ,3 , 这时, Tx 代表某一 层位 ,
1.同相性:同一反射波
§3 地震时间剖面的对比解释
2.振幅显著增强
反射波能量强,振幅大、峰值突出。 反射波强弱与对应界面反射系数及 界面的产状有关,也与其他地震地 质条件有关。 由于相邻道间震源所激发的振动子 波基本相同,同一界面反射传播路 径基本相近,传播过程中所经受的 地层吸收特征也相似,所以同一界 面的反射波在相邻道上的波形基本 相似,包括:主周期、相位数、振 幅包络形状等,如左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