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3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初探——以两城镇考古遗址公园为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初探
——以两城镇考古遗址公园为例[1]
骆畅曹珊李蕊芳
【摘要】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近两年来新兴的一种规划类型,它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空间。
[2]是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结合公园规划设计的综合规划类型。
国家相关主管部门出台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评定细则(试行)》,但目前在实际工作中对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探讨与研究尚且较为缺乏。
本文首先解读了考古遗址公园概念,同时分析和研究了国内外考古遗址公园的实际案例,在城市规划专业背景下对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模式进行了初步探讨,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系统总结国外大遗址保护利用经验和我国考古遗址公园发展历程的基础上,以两城镇考古遗址公园为例,归纳和总结出对于考古遗址公园这一新兴类型案例的规划与设计方法。
【关键词】考古遗址公园;两城镇遗址;规划设计;保护;展示
1.解读考古遗址公园
1.1.中国考古遗址公园的发展历程
考古公园的发展在我国已发展多年,早在80年代北京就开始兴建考古遗址公园,其中包括圆明园遗址公园、皇城根遗址公园、明城墙遗址公园等。
随着更多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工作的不断出现,近5年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相关的政策和文件,明确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这一概念,并清晰体现了这一概念的酝酿和发展历程。
为促进考古遗址保护、展示与利用,规范考古遗址公园的管理,有效发挥其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国家文物局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在2009年制定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正式提出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这一概念。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是指“以重要考古遗址及其背景环境为主体,具有科研、教育、游憩等功能,在考古遗址保护和展示方面具有全国性示范意义的特定公共间。
”[3]考古遗址公园具有其特殊性,考古遗址公园应该具有对于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展示功能,同时可以作为面向大众开放的公共空间提供游览、休憩等功能的综合场所。
考古遗址公园是进一步促使了保护与展示走向整合,也是未来我国解决考古遗址保护与展示问题的有力途径和发展方向。
2.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基本情况
2.1中国现有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展示
表1 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总体规划编制情况
省份名称规划编制单位编制完成时间北京周口店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2006年圆明园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2000年03月吉林高句丽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2003年
陕西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秦始皇帝陵博物院2003年汉阳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陕西省古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
研究中心
在编
大明宫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安建筑科技大学、陕西省古
迹遗址保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2008年05月河南殷墟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西北大学2003年06月隋唐洛阳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2010年10月江苏无锡鸿山国家考古遗址公园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2010年05月浙江良渚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德国SOL联合事务所、杭州市
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2009年12月四川三星堆国家考古遗址公园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在编
金沙国家考古遗址公园(金沙遗址博物馆)清华大学文化遗产保护研究所
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
2005年03月
首批12家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和展示办法,对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起到了良好的表率作用,有一定参考价值。
1983年,圆明园被确立为遗址公园,成为我国最早设立的遗址公园。
而后,为了改善圆明园遗址的保护状况,有关单位先后组织编制了《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4],以及考古发掘、山形水系修复、建筑遗址保护等专项规划;分别采用城市规划手段和分专业细化研究。
2001~2004年间,圆明园内首次进行了较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揭示出许多令人惊叹的宏伟建筑基址和精美的建筑构件。
1987年,秦始皇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2002年,《秦始皇陵保护规划》开展,调整秦陵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从而有效地保护秦始皇陵及其环境风貌,减缓自然因素造成的损伤,制止人为破坏,保持遗址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2003年,国家文物部门批准《秦始皇陵遗址公园》规划,将秦始皇陵保护区划分为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
而后成立了以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为基础、以秦陵遗址公同为依托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
2010年,秦始皇陵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实现对社会开放,如今,古朴大气的考古遗址公园已经成为全国大遗址保护的典型范例。
2.2国外考古遗址公园的保护与展示
考古遗址公园在国外早有先例。
日本对于此类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展示方针还是以“保存现状”为主,并在此基础上合理开发与利用,在遗址的保护和展示上做到充分与周边环境结合的整体保护,通过详细研究历史资料,对遗址进行科学的复原工作。
在这种综合保护与展示的模式下,目前日本已建成一大批各具特色的遗址公园,例如,吉野里遗址公园、飞鸟公园、大室公园、三内丸山聚落遗址等。
欧洲对遗址的保护利用在19世纪就开始从单纯的文物保护向城市环境的保护利用工作迈进。
意大利拥有罗马、佛罗伦萨、那不勒斯、锡耶纳、维罗纳等世界闻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并且拥有庞贝古城、哈德良庄园、古罗马广场遗址等遗址保护和展示典范案例。
1964年的《威尼斯宪章》中设立“历史中心区”,进一步形成了考古遗址与周边环境整体保护的理念。
3.两城镇考古遗址公园概述
3.1区位及现状
两城镇位于日照市东港区,处于青岛、潍坊、日照三市交汇地带,东距黄海6千米。
两城镇遗址位于胶日公路以西,公园内有两城河(潮河)从遗址东北角注入黄海。
遗址有约二分之一的范围与两城镇驻地相重叠。
目前,遗址公园范围内除了村庄以外有大片的农田和树林。
但村庄部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居民生产生活污水和垃圾未经处理直接倒入村后地头水塘之中,造成遗址内村庄环境现状较差。
公园范围内约四分之一为村庄用地,包括村民住宅、工厂企业、村委会、学校
等,其中村民住宅面积比例较高,占总建筑面积90%以上。
图1 区位图图2 区位条件分析图
3.2文物资源
3.2.1价值评估
两城镇遗址是我国较早发现和发掘的龙山文化遗址,在龙山文化研究和文明起源研究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钻探发掘资料证明,在遗址内有三周壕沟,是当时的主要水利设施,更具有防御功能。
同时发现面积达上百平方米的房址,出现随葬品规格较高的贵族墓葬,且有祭祀点火痕迹和祭祀用的陶器。
龙山时代,以两城镇遗址为中心所形成了高度核心化,两城中心无论是政治上还是经济上,都对这一相对广大的地区发挥着一定程度的支配和影响作用。
3.2.2价值载体
两城镇遗址发掘的遗迹主要有:围壕、房址、灰坑与墓葬。
内圈围壕面积约20万平方米,基本叠压在村舍之下。
中圈围壕除东侧继续利用河道外,其余三侧均向外移,其内面积也略有扩大。
外圈围壕面积基本包括了两城镇遗址的全部范围,面积约100万平方米。
钻探、发掘结果显示,三个环壕均为龙山文化时期使用,确定有三个出口。
壕沟内侧有夯土遗迹,可能与城墙有关。
部分地段显示,直到汉代还有沟的遗迹。
从层位关系上分析,小环壕应早于中环壕,外圈的大环壕时代最晚。
遗址内共发现40余座龙山文化的房址,此外还有大量归属不清的柱洞。
房屋均为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有圆形、方形、长方形等,墙体结构有土坯墙、木骨泥墙、夯土墙三大类。
从房址的面积来看,房址面积一般在10~30平方米之间,遗址中最大的房址有百余平方米。
遗址中共发现500个灰坑,可分为垃圾坑、窖穴和祭坑等。
两城镇遗址发掘的墓葬,是日照地区龙山文化遗址中最多的一个。
遗址中发现龙山文化墓葬共七十余座,散布在居住区内,没有发现专用墓地,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多数没有发现葬具,墓葬以东西向为主,随葬品以陶器为主。
4.两城镇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原则探索
4.1坚持考古工作的延续性原则
统筹安排两城镇遗址展示空间格局,为考古工作预留充足的空间,将考古工作计划作为规划设计的主要依据。
考古勘探工作是贯穿考古遗址公园整个生命周期的重要技术支撑工作。
从考古遗址公园的前期立项、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和评估报告的编写,到中期的规划建设,再到后期的可持续发展与经营,都需要依赖科学的考古勘探工作提供的技术支撑和研究成果。
考古遗址公园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考古勘探工作实行反哺滋养,为考古学家的科研活动提供方便和支持。
4.2坚持以保护遗址的真实性与完整性为前提原则
依据相关国际、国内宪章与文件中关于真实性与完整性的原则,遗址公园的展示工程和开放计划必须满足遗址保护的真实性和完整性原则。
对文化遗产进行展示和阐释必须基于正确、可信的信息来源,以考古成果为依据,以科学分析为基础, 绝不允许主观臆造。
遗址应按照原址保护要求实施遗址的保护与展示, 采用可逆性的手段和现代化的科技手法。
4.3坚持公园工程设施与遗产环境的和谐性原则
遗址现场的保护展示设施、服务设施等建构筑物外观应含蓄质朴,其结构应符合最小干预与可逆性的原则。
公园开放容量应以满足文物保护要求为标准。
公园的景观工程应有助于营造空间环境的历史氛围,利用生态农业等手段保护地下遗迹,寻求特色植被恢复历史环境。
公园不但真实展示遗址历经沧桑的历史风貌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还要能给人联想,让游客能感受遗址的总体环境氛围和昔日盛况,使参观者得到一种立体、厚重而又愉悦的文化与休闲享受。
4.4坚持公园规划建设的科学性与有效性原则
按照国家保护与社会保护相结合、有效保护与合理利用相结合的原则,通过管理机制与队伍建设,加强日常管理与监测,增加公众参与、社会合作。
公园的建设还要统筹兼顾地方综合资源保护,与国家风景区保护相结合、与地方生态保护相结合、与上地资源集约利用相结合、与城镇规划体系相结合、与地方城市化发展进程相结合、与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相结合、与农业综合治理措施相结合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相结合、与村镇基础设施改善相结合。
5.两城镇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
5.1阐述与展示体系规划
5.1.1阐述与展示策划
(1)定位与主题
两城镇考古遗址公园是由遗址本体、公园开放空间和遗址博物馆组成的明确反映龙山时期文化的遗址公园。
遗址公园阐释与展示体系由考古工作展示、遗址本体保护展示、遗址背景环境展示和博物馆展示组成。
其展示定位为:全面而生动地展示两城镇遗址的考古成果,呈现两城镇作为龙山文化时期的古国中心城市的规模、格局与文化特征。
其中主题展示的内容包括:城壕形制与规模、格局的展示,建筑形制与材料、工艺的展示,墓葬制度的展示,农业与手工业的展示等。
(2)内容与方法
考古工作历史:以标识的方式展示当时的发掘地点,并辅助以图示的方式展示考古成果,同时以大事记的方式展现两城镇遗址自20世纪初以来的历次调查、勘探、发掘历程,包括重要人物、事件、收获等,可复制台湾史语所藏的文物照片等加以说明。
考古成果展示:对两城镇遗址发现的城壕、房址、墓葬、灰坑等,按遗迹现象的观赏性、保护的可行性等条件考虑,采取覆罩揭露展示与地表标识展示的方式,全面加以呈现。
覆罩展示对日常维护管理及后续文物保护工作要求比较高,不宜多设,但对于遗迹现象的展示比较直观,建议设在重要断面、城壕、房址发掘处。
墓葬、灰坑不宜保护,且遗迹现象不直观,可采取标识位置、形状的方式,辅以标识牌说明考古发现的情况。
对于体现两城镇遗址格局与特点的内、中、外三圈城壕,采取地表植被标识展示的方式。
图3 规划总平面图图4 鸟瞰效果图
5.1.2阐述与展示结构
(1)以城壕展示为骨架,沿外城壕设置电瓶车展示流线
以内、中、外三圈城壕的地表植被标识展示为骨架,形成支撑整个遗址公园的延续绿化景观带,并形成空间区域划分,结合不同的景观农作物,形成不同区域的农业生态景观,对两城镇遗址的整体格局、规模以及历史环境进行展示。
(2)以遗址集中分布区为核心展示区,并设置步行展示流线
以展示大棚(考古工作站)的考古现场展示为核心,将断面、房址、墓葬等重要遗存的展示节点串联起来,形成遗存分布集中、展示方式多样的展示区域,并沿途设置环绕式步行展示流线,使观众能够便捷而生动地了解两城镇遗址的重要考古成果与历史文化面貌。
图5 核心遗址区鸟瞰图
(3)以两城河滨水区设置体验展示区
两城河位置虽经现代河道摆动,但依据考古研究其古河道位置也在现址附近。
因此结合两城河两岸滨水地带设置体验展示区,不仅可使观众了解古代龙山时期大型聚落的格局、特点,切身感受历史生态环境氛围,体验古代生产劳动的乐趣,并可形成公园集中的休闲区域,为观众及市民提供身心愉悦的户外空间。
图6 滨水景观区效果图
(4)结合公园主要出入口设置博物馆展示区
两城镇考古遗址公园主出入口区是公园重要的景观核心区域。
博物馆的建筑形象简洁、大气、质朴,入口大门及设施小品的设计与之在设计元素及色彩、材料方面相呼应,加上停车场、休息区等,这里不仅形成了公园入口人流聚集疏散的必要场所,提供了完善的服务功能,也成为全面展现两城镇遗址文化内涵最重要的空间节点。
图7 公园主入口鸟瞰图
5.2公园总体布局
5.2.1功能分区
图8 功能分区图
在保护区划要求的基础上,依据重点保护详细展示原则进行分区。
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分区要便于分期建设和日常管理;正确处理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经济效益的关系。
表2 功能分区表 分区
功能/内容
占地面积(公顷) 百分比(%) 核心展示区
阐释展示遗址遗迹集中区域 41.44 21.70 遗址博物馆区
可移动文物展示,遗址背景介绍 3 1.57 农田景观区
为考古预留充分空间,统一园区景观背景 95.50 50.00 入口景观区 停车场、集散广场、小型游客服务中心、管理
用房、救护站
25.00 13.10
农耕文明展示体
验区
沿两城河东岸的游客参与型活动区 22.8 13.63 共计 - 187.74 100
5.2.2交通组织
图9 交通组织规划图 (1)入口广场及集散广场
园区近期设出入口2处,分别是位于园区西南侧的主入口和位于园区东南侧的次入口。
主入口作为园区游客和工作人员的出入口,次入口作为工作人员和管理服务的出入口。
两个入口处分别设广场为人流集散之用。
广场皆采用透水砖材质铺地。
场地自然找坡,排水坡度根据地形而设,坡向四周道路。
远期在公园西侧设一个次入口。
园区内外设置4处中型广场,分别是位于主次入口的广场、博物馆南侧广场和遗址现场展示厅(考古工作站)、周边广场。
主广场位于主入口外,博物馆北侧,场地整体平整而开
阔,设有公园管理用房和公厕、停车场管理用房。
遗址区入口广场是遗址展示序列的正式开始,在功能上起到总览遗址概况、为游客提供休息、集会等必要空间场所的作用,是遗址博物馆功能的室外延伸。
主入口广场在空间布局上,兼顾从博物馆、城市道路、固定停车场和预留停车场几个不同方向抵达的人流。
园区内还设有若干处小型广场,主要结合各个遗址展示区设置。
(2)游览步道布局
游览步道分为主要展示步行道、园路两种。
主要展示步行道宽10米,采用透水沥青;园路宽2~3米,自然路面。
主要展示步行道位于核心展示区内,串联主入口、遗址现场展示厅(考古工作站)、几个主要的展示区、保留建筑区、断崖展示区和次入口,同时满足消防车通行的要求。
园路尽量利用原有农田的田间小路,贯穿各个展示点,为人们提供不同于主要展示步行道的、行走田间的通道。
(3)机动车游览布局
沿外城壕外围布置外环,供电瓶车在园内环行,宽7米,联系各展示区、滨水体验区等。
此外环采用透水沥青铺砌。
道路内侧与外城壕外侧保证20米间距,为今后可能开展的外城壕挖掘工作预留空间。
外环两侧种植浅根系植物。
遗址公园中规划设计3处集中式机动车停车场,一处设在主入口附近,车位100个;一处设在次入口附近,车位50个;一处设在主入口西侧,车位300个。
前两处停车场为永久性停车场,供平时使用;第三处为临时性、预留性停车场,供节假日客流高峰时使用。
在园区内设置5处电瓶车集中停靠站,分别位于主入口、次入口、农耕文明展示体验区、断崖展示区、保留建筑区。
园区不再设置电瓶车集中停靠站,设计每半小时发一次车,招手即停,在园区内循环行驶。
5.2.3绿化布局
图10 绿化系统规划图
考虑到遗址的原有植物保护,在绿化设计上着重使用遗存植物,主要有小麦、芸薹属植物、茄科、野葡萄等。
(1)入口景观区:考虑到该遗址公园的特殊观赏性,在主入口及次入口列植银杏,其树形挺拔,枝叶茂密,秋色叶更有极高的观赏价值,既可以缓和该遗址公园的严肃性,同时又给游人一种很强烈的引入感。
而且银杏树挺拔的姿态也与公园的整体氛围相融洽,能为游人创造一种良好的引导空间。
(2)农耕文明展示体验区:在河的西岸成片种植垂柳,间隔种植桃树。
河的东岸以水生植物睡莲、菖蒲、千屈菜、水葱、芦苇为主,构成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观。
北面大部分区域为花卉观赏园,花卉种类以牡丹、月季为主,其中间植垂柳、国槐等以庇荫。
在该区域中,还在不同位置设置了一些藤架,并在藤架上搭配紫藤、凌霄等爬藤植物,既给游人提供了良好舒适的休息空间,也为游人创造了独特的观赏视角。
(3)核心展示区及农田景观区:考虑到园区内存在很多农田,具有典型的平原农业景观特点,并且该地区有一些遗存植物,可将其充分利用。
在该区域的西北处,种植油菜;在该区域的西南处,种植茄科植物圣女果;在该区域的东北处,种植芸薹属植物羽衣甘蓝,此植物具有极强的观赏价值;在该区域的东南处,种植葡萄(遗址中存在野葡萄),能够达到良好的游人体验及观赏目的。
(4)城壕绿化:城壕用灌木标识。
灌木选择原则为当地植被、耐旱、易生长,灌木宜选择小叶黄杨。
灌木种植方式为阵列式栽植,长10米,宽6米,方阵与方阵之间设置0.9米缓冲带,上铺透水地砖,供管理人员及游客少量通行。
道路两侧设置排水道,防止水流淤积对遗址的破坏。
另外在城壕两侧又分别做了绿化设计,沿外城壕两侧种植碧桃,中城壕和内城壕两侧分别种植紫荆、棣棠,通过不同种类的植物相互搭配。
(5)外围绿化:外围区域大多为农田,考虑到对遗址的保护以及与遗址公园相区别,对外围的规划设计大多采用经济农作物,并且参考遗存植物,选用了小麦、黍、稻谷、豌豆、花生五种农作物种植在外围农田,种植整齐,既对遗存植物进行了保护,也达到了一定的景观效果。
6.小结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兴起,让文化遗产对城市文化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同时,作为对考古遗址的保护与展示的一种新方式,对考古遗址的可持续发展也有良好效应。
因此,从考古遗址的实际建设出发,寻找考古遗址公园的正确发展方向与建设模式,以及对于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设计方法的研究和探讨是不可或缺的。
两城镇遗址利用“考古遗址公园”的模式,在结合两城镇遗址本身特点和当地环境的前提下,为协调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遗址公园的建设做出了探索,对于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及遗址保护展示都有一定意义。
本文通过对两城镇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实例分析,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的规划原则、设计要素和具体布局提出了初步看法,同时希望在今后的研究学习中能够对考古遗址公园的规划与设计方面进行更加深入和详细的研究探析。
注释:
[1] 该文受北京林业大学新进教师科研启动资金项目“组团形态与住宅热散失相关性研究”项目资金支持。
[2][3]根据国家文物局2009年制定的《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中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的定义。
[4]《圆明园遗址公园规划》及三个专项规划分别由北京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北京市园林古建设计研究院和清华大学建筑学院编制。
参考文献:
[1] 国家文物局.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管理办法(试行). [EB/OL].(2010-1-6)[2010-2-5].
/tabid/311/InfoID/22762/Default.aspx
[2] 单霁翔. 大型考古遗址公园的探索与实践[J]. 中国文物科学研究, 2010 (001): 2-12.
[3] 贺艳. 一种新兴的规划类型: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J]. 规划创新, 2010.
[4] 赵文斌. 国家考古遗址公园规划设计模式研究 [D]. 北京: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2012.
作者简介:骆畅(1989年- ),女,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北京林业大学园林学院;
曹珊(1979年- ),女,博士,北京林业大学副教授;
李蕊芳(1980年- ),女,硕士,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城乡规划所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