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法发…2008‟42号全国地方各级人民法院、各级军事法院、各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和基层法院、各海事法院,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各级法院:《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证据规定》)自2002年4月1日施行以来,对于指导和规范人民法院的审判活动,提高诉讼当事人的证据意识,促进民事审判活动公正有序地开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但随着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一些地方对《证据规定》中的个别条款,特别是有关举证时限的规定理解不统一。
为切实保障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充分行使,保障人民法院公正高效行使审判权,现将适用《证据规定》中举证时限规定等有关问题通知如下:一、关于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举证期限问题。
《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举证期限是指在适用一审普通程序审理民事案件时,人民法院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证明其主张的基础事实的期限,该期限不得少于三十日。
但是人民法院在征得双方当事人同意后,指定的举证期限可以少于三十日。
前述规定的举证期限届满后,针对某一特定事实或特定证据或者基于特定原因,人民法院可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酌情指定当事人提供证据或者反证的期限,该期限不受“不得少于三十日”的限制。
二、关于适用简易程序审理案件的举证期限问题。
适用简易程序审理的案件,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不受《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规定的限制,可以少于三十日。
简易程序转为普通程序审理,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少于三十日的,人民法院应当为当事人补足不少于三十日的举证期限。
但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人民法院指定的举证期限可以少于三十日。
三、关于当事人提出管辖权异议后的举证期限问题。
当事人在一审答辩期内提出管辖权异议的,人民法院应当在驳回当事人管辖权异议的裁定生效后,依照《证据规定》第三十三条第三款的规定,重新指定不少于三十日的举证期限。
但在征得当事人同意后,人民法院可以指定少于三十日的举证期限。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探析

因 为 此 点 , 定 期 间 才 不 致 落 空 。 举 证 时 限 制 度 的 历 史 阶 限
段 , 追 溯 至 历 史 上 的 法 定 顺 序 主 义 和 随 时 提 出主 义 。法 可 定 顺 序 主 义 阶段 是 举 证 时限 制 度 的最 早 立 法 阶段 , 又 经 历 后
了随 时提 出 主 义和 限制 随 时提 出 主 义 阶段 。 两 大 法 系 各 个 从
义 ” 即 当 事 人 在 法 庭 辩 论 终 结 前 , 庭 审 理 的 各 个 阶段 均 可 , 法 提 出证 据 [ 。这 反 映 在 现 行 的 《 事 诉 讼 法 》 1 5条 、 1 2 a ] 民 第 2 第 3 条 、 1 3 和 第 1 9条 等 条 文 规 定 上 。 高 院 《 于 适 用 ( 第 5条 7 最 关 中 华 人 民 共 和 国 民事 诉 讼 法 > 干 具 体 问题 的 意 见 》 7 若 第 6条 规 定 :人 民法 院对 当事 人一 时 不 能 提 交 证 据 的 , 根 据 具 体 情 “ 应 况 , 定 其 在 合 理 期 限 内提 交 。 当事 人 在 指 定 期 限 内 提 交 确 指 有 困 难 的 , 在 指 定期 限 届 满 之 前 . 应 向人 民法 院 申 请 延 期 。 ” 虽 然 此 条 为 当 事 人 规 定 了举 证 期 间 . 未 涉 及逾 期 后 证 据 是 却 否 还 可 以被 采 纳 , 否 还 具 有 证 据 证 明 的 效 力 , 以 学 界 普 是 所 遍 认 为 我 国 并 未 规 定 举 证 期 限 。也 就 是说 , 国 允 许 当 事 人 我
在 庭 审 中 经 常 搞 突 然 袭 击 . 者 一 审 不 提 供 证 据 , 二 审 或 或 在 再 审 中提 出证 据 , 到 拖 延 诉 讼 的 目的 。这 不 仅 违 反 了诚 实 达
论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新问题与新对策

论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新问题与新对策摘要:举证时限制度在我国新《民事诉讼法》中确立以来,其进步意义有目共睹。
然而,现阶段该制度仅仅是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在适用中尚存诸多细节问题和制度漏洞有待完善,例如何谓理由成立、证据失权的要件是什么。
本文尝试从制度本身和法律适用两个维度发现新问题,提出新对策,为该制度的完善和适用提供微薄的理论支持。
关键词:新民事诉讼法;举证时限;新问题;新对策举证时限制度在经历了经验提炼和理论论证的漫长“洗礼”后,终于在我国2012年《民事诉讼法》中得以确立,为实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的转型铺平了道路。
一方面,该制度的确立具有现实的进步意义,从诉讼理念到制度设计都发生了深刻变化;但另一方面,从制度发展的一般规律可知,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仍处于初步确立阶段,许多方面并不成熟,这就需要理论界与实务界对该制度做更深入的研究,以推进制度完善的进程。
一、民诉法修正前后之规则比较(一)保留之处1.保留了证据失权这一(广义的)制裁方式。
修正前,诚然一些学者主张:“通过费用制裁取代证据失权,建构以费用制裁为核心的举证时限制度。
”[1]但新民诉法保留证据失权的法理基础在于:其一,此次修订将“诚实信用原则”增加为民诉法的一项基本原则,为证据失权提供了正当依据;其二,无论英美法系,还是大陆法系,证据失权都已成为一项较为成熟的法律制度并已成为各国立法的必然趋势。
其三,现代程序法除追求公正外,还要兼顾时间与经济效率价值取向。
2.保留了举证期间由法院指定的方式。
《证据规定》第33条规定了两种举证期间的确定方式:法院指定;由当事人协商并经法院认可。
本次修订保留了前者,对后者的态度未于明确。
学理上,后者更符合尊重当事人程序选择权的法理。
(二)修正之处1.迟延举证的法律后果:从“单一模式”迈向“多元选择适用模式”。
修正前逾期举证的法律后果只有证据失权一种,修正后增加了训诫和罚款两种制裁方式,并且以说明理由为前提条件。
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完善

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完善作者:朱贺来源:《青年与社会》2013年第03期摘要:我国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制度,是保障民事诉讼顺利进行的一个重要制度,它不仅关系到双方当事人证据的收集,同时也关系到诉讼效率,程序公正等各方面问题。
本文就是通过对我国现阶段的举证时限制度的介绍,阐述了制度中出现的一系列争议问题,并对此提出了相应的意见。
关键词:举证时限;程序公正;新证据一、现行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一)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对抗我国自古以来就重实体轻程序,对于举证时限问题,采取“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即任何时候都可以提出证据。
对于此种规定而言,表面上看,是维护了诉讼双方的权利,方便快捷,但这只是在注重实体公正的社会前提下才是站得住脚的。
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纠纷数量的大大增多,一味不追求效率,随时提出证据,就造成了更多诉讼问题的产生。
在实践中,人们发现重视程序公正的重要性。
再公正的实体问题,也不可能是建立在不公正的程序之上。
有的学者指出,程序的公正是以牺牲实体公正为代价的。
这种观点显然是片面的,以举证时限制度看来,法律规定若是当事人没有在举证时限内提交证据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同时人民法院也不组织质证,除非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
部分学者认为在期限过后视为放弃举证权利,是剥夺了诉讼当事人的举证权利,影响到实体的公正性。
但是,在规定的举证时限制度中,明确规定了诉讼双方当事人协商、法院指定等几种确立方式,在时限的长短上,也有明确规定,并且《证据规定》明确指出,若当事人认为确有困难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期,在延期范围内仍不能完成举证的,仍然可以进行第二次的申请延期。
在这些成文的规定中可以看出,程序法律中已经大大的放宽了举证时限制度的政策,而程序的设置,目的是要在一个公正的前提下,对事实进行审判,已得到更好的实体公正。
所以,在诉讼中明确的规定好举证的期限,对于解决平等主体之间的民事纠纷案件,起到了很好的程序规范作用。
举证时限问题研究

举证时限问题研究(贵州大学科技学院贵州贵阳550003)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745(2008)09-00摘要:目前在中国的审判方式改革中,证据制度问题的研究已越来越受到关注。
由于证据制度在民事诉讼制度中的天然核心地位,它也成为了审判方式改革的核心。
本文拟从举证时限制度的有关问题来探讨建立和完善证据制度的必要性。
关键词:举证时限困境完善一、举证时限的含义和内容举证时限制度,也被称为举证时效制度、证据失权制度、证据失效制度。
是指当事人须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向法院提交证据,逾期不提交就丧失提交证据权利的一项制度。
它由两部分构成,其一是一定的期限,即由当事人商定或由法院指定的一定的期限,在该期间内,当事人可以向法院提交证明其丧失主张的证据。
其二是法律后果,这是指逾期举证所产生的法律后果。
《证据规定》对逾期举证规定了失权后果,即当事人在举证期间内不提交证据材料的,视为放弃举证的权利,对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除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以外,人民法院不组织质证。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届满后提交的证据材料不是新证据的,人民法院不予采纳。
二、我国举证时限的现实困境(一)公正与效率的价值选择公正与效率是人类社会永恒追求的价值目标。
没有效率的公正非公正,缺乏公正的效率亦非效率,两者对立统一、相辅相成。
而如果我们仅仅从公正与效率自身的关系来考察,两者在某种具体价值上又是不兼容的。
目前“公正优先,兼顾效率”亦或“效率优先,兼顾公正”仍是一个值得争论的问题。
诉讼中,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总是根据其要证明的案件事实来决定需要收集和提供哪些证据。
在当事人的诉讼博弈中,证据不断被发现。
随着举证、质证和认证活动的推进,案件事实才被逐步揭示出来。
指望所有的主要证据事实在当事人起诉时都能被感知和收集到,是不切实际的,违背了人类基本的认知规律。
当然,诉讼不可能永远拖延,诉讼中发现事实受到时间、空间及手段的诸多限制,诉讼上所讲的发现事实,只能是建立在有限的证据基础上的事实。
论民事诉讼的举证时限制度

据 适 时提 出时代 。虽 然有进 步 , 但 是 由于有 些 内容过于 苛刻 , 在 止 出现 证据 突袭 , 减少 当事人 的诉讼成 本 、 节 约司法 资源 ; 另一方 司法 实践 中仍存 在诸 多不 足 。2 0 1 2 年 新 修改 的 民事 诉讼 法第 六 面 , 逾 期举 证可 能导致 证据失权 或对 当事人进 行训诫 、 罚款 , 促使 十五条 对举 证时 限制度进行 首次规 定 , 该制 度首 次 以立法 的形 式 当事人积 极有 效地 举证 , 法 院及 时做到 案结 事 了。
随着经 济 的迅速 发展 , 大 量 的民事案 件涌进 法 院 , 因为 没有 的还原 , 而且 能够证 明案件真 实的证 据存在 不确 定以及 人们认识
举 证 时限 的规定 , 诉 讼 中常常 出现证 据突 袭 , 又加 上法 院有 审 限 的局 限性 。 因此 诉讼 中所 追求 案件 的真实 即为 法律 真实 , 这 对 于 的规定 , 造成 了法 院审理 案件 的前后 矛盾 。 同时 , 有 一些案 件 的 当事 人来 说是 极其 公平 的 。程 序 公正 的要 求体现 到举 证 时 限中 当事人 运用 证据 突袭 , 故意不 在一 审 中提 供关 键证 据 , 而在 二 审 是给 予一 个公 平合理 的举 证期 间, 对 于诉 讼双 方一 律平 等适用 ,
分析, 并在 此基础 上提 出一 些完善 建议 。 关键词 举 证 时限 程 序 正义 完善 作 者简 介 : 郭永 盼 , 河 南大 学法 学院 2 0 1 1 级诉 讼法 学研 究 生, 研 究 方向 : 民事诉讼 法学。 中图分 类 号: D 9 2 5 文献 标识 码 : A 文章编 号 : 1 0 0 9 . 0 5 9 2 ( 2 0 1 3 ) 0 9 . 0 4 4 . 0 2 2 0 1 2年 8月 3 1日第十 一届全 国人 民代 表 大会 常务委 员会 诉讼应 当遵循 诚实信 用原则 。 ” 诚信 原则本是 民法 中的原则 , 民事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新规定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的新规定举证时限,是指诉讼当事⼈在诉讼过程中提交证据的期间。
根据《中华⼈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以及《最⾼⼈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规定》,⽬前,在民事诉讼中有关“举证时限”的规定主要包括以下⼏⽅⾯:⼀、举证时限的⼀般规定1、被告应当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
2、⼈民法院应当在送达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同时向当事⼈送达举证通知书。
举证通知书应当载明举证责任的分配原则与要求、可以向⼈民法院申请调查取证的情形、⼈民法院根据案件情况指定的举证期限以及逾期提供证据的法律后果。
3、举证期限可以由当事⼈协商⼀致,并经⼈民法院认可。
4、由⼈民法院指定举证期限的,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当事⼈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起计算。
5、当事⼈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当事⼈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6、当事⼈增加、变更诉讼请求或者提起反诉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届满前提出。
7、当事⼈变更诉讼请求的,⼈民法院应当重新指定举证期限。
8、当事⼈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确有困难的,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民法院申请延期举证,经⼈民法院准许,可以适当延长举证期限。
当事⼈在延长的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材料仍有困难的,可以再次提出延期申请,是否准许由⼈民法院决定。
⼆、证据交换的时限规定1、经当事⼈申请,⼈民法院可以组织当事⼈在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2、⼈民法院对于证据较多或者复杂疑难的案件,应当组织当事⼈在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交换证据。
3、交换证据的时间可以由当事⼈协商⼀致并经⼈民法院认可,也可以由⼈民法院指定。
⼈民法院组织当事⼈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举证期限届满。
当事⼈申请延期举证经⼈民法院准许的,证据交换⽇相应顺延。
4、当事⼈收到对⽅交换的证据后提出反驳并提出新证据的,⼈民法院应当通知当事⼈在指定的时间进⾏交换。
证据交换⼀般不超过两次。
论我国民诉法中举证时限规定适用的若干问题——以民诉法的规定与相关司法解释的关系为视角

容存有一定程度 的矛盾 , 即确定举证 时限期 间主体 的范围相 冲突 , 举证时限期间 的长短不一致 , 举证 时限适用 的程序范 围不协调 , 证据失权 的适用标 准宽 严不 统一 。鉴 于此
作 为根本 的评判标 准 , 以《 民事诉讼 法》 中举证 时限的规 定作为基本依 据 , 以《 证据 若干规定 》 和《 举证 时限规
c o n t r a d i c t o r y; t h e l e n g t h s o f e v i d e n c e ・ - i n d u c i n g t i me i l mi t a r e c o n t r a d i c t o y ;t r h e s c o p e s o f p r o c e d u r e a p p i l c bl a e f o r e v - i d e n e- c i n d u c i n g t i me l i mi t a r e i n h a r mo n i o u s a n d t h e d e g r e e s o f s t i r c t n e s s o n a p p l i a n c e s t nd a a r d o f e v i d e n c e d i s q u li a f i -
De c . 2 0 1 3
V0 1 . 1 2 No . 4
D O I : 1 0 . 3 9 6 9 / j . 1 6 7 2- 7 9 9 1 . 2 0 1 3 . 0 4 . 0 1 4
论 我 国 民诉 法 中举 证 时 限规 定 适 用 的若 干 问题
— —
以 民诉 法 的规 定 与相 关 司法 解释 的 关 系为视 角
民事诉讼程序诉讼流程及相关时间限制

民事诉讼程序诉讼流程及相关时间限制民事诉讼是指个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之间在财产、人身权利等民事关系上的争议,通过法院进行解决的一种法律程序。
本文将详细介绍民事诉讼的流程,并阐述相关时间限制。
一、起诉阶段1. 起诉状的提交:起诉人准备好起诉书并提交给法院,起诉书应包含案件的基本事实、理由和要求。
2. 签收起诉状:法院收到起诉状后会签收,并根据案件性质进行分案。
3. 传票的送达:法院将起诉状副本送达给被告,被告拿到传票后可以雇佣律师进行答辩准备。
二、答辩阶段1. 答辩状的提交:被告收到起诉状后,应在规定时间内提交答辩状,明确反驳起诉状的理由和事实依据。
2. 答辩的截止时间:法院规定被告提交答辩状的截止时间,逾期未提交则视为放弃答辩权利。
3. 庭前调解:法院在答辩期满后,会安排庭前调解,希望通过双方的协商达成和解。
三、举证阶段1. 举证期限:原告和被告需要在法院所规定的时间内提供证据。
2. 证据的形式:证据可以是书面文件、物证、视听资料等。
3. 证据的质证和质证期限:双方对对方的证据可以提出异议,并在规定时间内进行质证。
四、庭审阶段1. 开庭通知:法院会在举证期满后发出开庭通知,告知双方庭审日期和地点。
2. 开庭:法院依法进行庭审,双方可以在庭审过程中进行辩论、证人询问等活动。
3. 闭庭审议:庭审结束后,法院会对案件进行审议,并择期宣判。
4. 宣判:法院公开宣判,判决为维持原判、驳回诉讼、改判等。
五、上诉阶段1. 上诉期限:对不服一审判决的当事人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十五日内上诉。
2. 上诉状的提交:上诉状应包含案件的基本事实、理由和请求,并提交给上级法院。
3. 审理程序:上级法院对上诉案件进行审理,可以进行再审、改判或维持原判等决定。
六、执行阶段1. 生效判决的送达:一审判决或上诉判决生效后,法院将生效文书送达给当事人。
2. 履行义务:被判决方应按照判决书的要求履行义务,如履行不力,可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新编一级建造师-法规-第45讲-民事诉讼制度(一)

三、证据的应用1.举证时限(1)所谓举证时限,是指法律规定或法院、仲裁机构指定的当事人能够有效举证的期限。
(2)法院根据当事人主张和案件审理情况,确定当事人应当提供的证据及其期限。
当事人在该期限内提供证据确有困难的,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延长期限,当事人逾期提供证据的,人民法院应当责令其说明理由。
(3)人民法院确定举证期限,第一审普通程序案件不得少于15日。
当事人提供新的证据的第二审案件不得少于10日。
2.证据交换概念:是指在诉讼答辩期届满后开庭审理前,在人民法院的主持下,当事人之间相互明示其持有证据的过程。
(1)法院组织当事人交换证据的,交换证据之日举证期限届满。
(2)证据交换应当在审判人员的主持下进行。
(3)通过证据交换,确定双方当事人争议的主要问题。
3.质证概念:是指当事人在法庭的主持下,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合法性、关联性,针对证据证明力有无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与辩驳的过程。
(1)对涉及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的证据应当保密,需要在法庭上出示的,不得在公开开庭时出示。
(2)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书证、物证、视听资料的质证】对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进行质证时,当事人有权要求出示证据的原件或原物,但有下列情况之一的除外:(1)出示原件或者原物确有困难并经法院准许出示复制件或复制品的;(2)原件或原物不存在,但有证据证明复制件、复制品与原件或原物一致的。
【证人、鉴定人、勘验人的质证】(1)证人应当出庭作证;(2)证人有困难不能出庭的,经法庭许可,证人可以提交书面证言或者视听资料或者通过双向试听传输技术手段作证;(3)审判人员和当事人可以对证人进行询问;(4)证人不得旁听法庭审理;(5)询问证人时,其他证人不得在场;(6)法院认为有必要的,可以让证人进行对质。
(7)鉴定人应当出庭接受当事人质询;(8)鉴定人确因特殊原因无法出庭的,经法院准许,可以书面答复当事人的质询。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评析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评析
张力
【期刊名称】《云南大学学报(法学版)》
【年(卷),期】2004(017)001
【摘要】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确立对于提高诉讼效率、防止证据突袭等具有重要的意义,但是由于我国具体制度不完备与相关配套制度的缺乏使我国的举证时限制度显得过于严苛.因此应当在给予当事人平等充分程序保障的功能目标下完善举证时限制度,规定证据失权的合理例外情况,完善相关配套制度.
【总页数】5页(P107-111)
【作者】张力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DF72
【相关文献】
1.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 [J], 郝毓芳
2.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完善 [J], 朱贺;
3.我国民事诉讼中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完善 [J], 朱贺
4.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完善 [J], 陈莉
5.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 [J], 邓(凯)(日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民事证据举证时限

浅论民事证据举证时限一、我国民事证据举证时限制度设立的必要性及存在的不足我国的民事诉讼法虽然确立了“谁主张、谁举证”的举证责任制度,但对于举证时限制度没有作出法律上的规定,致使在司法实践中,我国的民事诉讼一直实行“证据随时提出主义”,使得民事诉讼法确定的举证责任制度无法落到实处。
正是为了克服“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上述弊端,“证据适时提出主义”与举证时限制度才应运而生。
最高法院在《民事证据规定》中规定举证时限,其意义就是“以期达到庭前固定争点、固定证据的目的,克服‘证据随时提出主义’的弊端,实现举证时限的法律效果,既提高人民法院的审判效率,也为指定期限内确因客观原因无法举证的当事人提供必要的救济手段,充分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最高人民法院于2001年12月21日颁布《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若干规定》),明确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
在《若干规定》实行以来,对有关案件的举证时限规定存在不同理解,导致各地法院对有关案件举证时限的确定在司法实践中具体作法不尽相同,甚至分岐较大。
2008年12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中有关举证时限规定的通知》对举证时限制度的进一步完善。
虽然理论在逐渐完善,但是在实务中举证时限制度还是暴露出了很多问题。
二、举证时限制度的概念举证时限制度,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诉讼期间。
举证时限制度包含两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期限,即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诉讼法上的期间,当事人应当在此期间尽最大能力提供支持其主张的证据;二是后果,即当事人若在此期间内不提供或者不能提供相关证据,则该证据不为法院所采纳,失去其证据的证明力,当事人因此可能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
根据《民事证据规定》,在我国民事诉讼中,除法定例外情形,当事人逾期举证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有两种:一是证据失权。
论我国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

题。 笔者对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的概念 、 主要 内容进行了阐述 , 对其在 司法实务方 面的缺陷进行 了分析 , 并提出了完善该制度
的若 干构 想 。
关键词 : 举证时限制度 ; 评析 ; 完善 中图分 类号 :D 9 2 5 . 1 1 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0 0 8 — 2 1 0 7 ( 2 0 1 3 ) 0 5 — 0 0 9 0 — 0 4
Ab s t r a c t :T h e S u p r e me P e o p l e S C o u r t e s t a b l i s h e d t h e s y s t e m o f t i me l i mi t s o f e v i d e n c e i n t h e ”P r o v i s i o n s a b o u t t h e e v i d e n c e
证 据制 度作 为 民事诉 讼制 度 的重要组 成 ,民事 诉讼是 离不 开证 据 的。而其 中 ,证据 制度 中的一个
进行一审 、二审 的时候状态极其不稳定 ,同时对方 当
事人存 在有 疲 于诉讼 ,拖延 了诉讼进 行 的步调 。为 此 ,《 关 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 干规定》 的出台和实施 , 从法律角度上正式确立 了我国的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 度 ,在诉讼法上规定 了举证时限的相 关问题 。该法 的 确立在一 定程度 上提升 了举证 的效益 ,对举证责任制 度有 了落实 ,对诉讼体制有所完善。但 是 ,民事诉讼 举证时限制度的设立从学术界来看一 直存在着不少 争 议 ,所 以 怔 据规定》 中确立的这个制度只是一个新 的尝试 ,其 完善 和修正 还需要 我们进 行更 多 的解 渎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思考

对我国举证时限制度的思考摘要: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证据一章中新增加了举证时限制度,这是我国立法的一大进步,但同时又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未明确规定举证期限、法官的自由裁量权过大、逾期举证的后果过于宽松等,这就需要从及时明确举证期限、给当事人以协商期限的权利、实行严格的证据失权制度方面来加以完善。
关键词:举证时限制度;证据失权;自由裁量;证据突袭2012年8月31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8次会议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的决定》并且确定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修改后的民事诉讼法在证据一章中新增加了举证时限制度。
此条的增设标志着我国民事诉讼法典正式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原则,但有很多学者认为此举证时限制度未明确规定举证期限、逾期举证的后果显得宽松。
一、对举证时限制度的理解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是指民事诉讼中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限期内向人们法院提交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材料,逾期不举证的将承担证据失权的不利法律后果的一种民事诉讼期间制度。
其实质上是要求负举证责任的人在一定的期限内必须提交证据,使得对方当事人知晓且充分准备好针对该项主张的反驳和质证意见,使庭审顺利进行,在一定程度上也防止了当事人拖延诉讼和搞证据突袭的状况,从而能够实现程序的公正。
二、举证时限制度的优越性举证时限制度是有很多的优越性的,第一,有利于保证程序安定,使得一项裁判不会因当事人的逾期举证而被任意推翻,从而维护了诉讼的稳定和司法的权威;第二,有利于降低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
举证时限制度中设置了由于逾期举证而可能导致失权的法律后果,这会促使当事人积极调查、收集和披露证据,便于一次开庭集中审结案件,大大提高了诉讼效率,同时也使得诉讼当事人会将预期的最大收益与已经以及未来还要投入的诉讼成本进行简单比较,选择最经济的纠纷解决方式;第三,举证时限制度对于完善我国的诉讼制度体系也具有很大的作用。
论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

ME l i " . 201 4
论 民事诉讼举证 时 限制度
黄保轩
( 安徽 财 经 大学 法 学院 ,安徽
摘
蚌埠
2 3 3 0 0 0 )
要: 民事诉 讼举证 时限制度 在 我 国先后 经历 了证据 随 时提 出主 义、 证据 适 时提 出主 义 以及 对证 据
适 时提 出主 义的矫 正三 个 阶段 。 其 对 于促 进 程序公 正 和程序 安 定 、 提 高诉 讼 效 率、 降低诉 讼 成本 、 完善 民事
中图分 类号 : D 9 2 1
一
文 献标 识码 : A
文章 编号 : 1 6 7 3 — 2 5 9 6 ( 2 O 1 4 ) 0 3 — 0 0 3 4 — 0 3
、
举 证 时限制 度的功 能
能较有效地遏制这一弊端 , 它加强了当事人在举证 期限内的举证责任 ,虽然允许 当事人提出新证据 , 但对新证据及其提出时 间都有了明确和严格的限 制, 从而使诚信和效率原则在 民事诉讼举证环节得 以贯彻 , 使举证责任有 了落脚点 , 诉讼程序安定 问 题也基 本 得 以解 决 。
对 当事 人 而 言 ,凡 在举 证 期 限 内不 提 交 证 据 者, 就 丧失举 证权 利 , 同时承担 举证 不 能 的后果 ; 对 法 院而 言 , 凡 当事人 逾 期 提交 证 据 , 法 官 不 组织 质
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初探

文章编 号 :090 9(0 9 7090 10 ・5220 ) —5 — 02
原告和被告之间通过起诉状和答辩状来确定争点, 明确双方当事 人所 承认和 否认的事实 , 对诉讼双方当事人和 法院都非常重要 , 与举 证时限制度 直接相关 。0 如果被告在开庭 前拒不提交答辩意见, 这将 会直接影响原告是否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而原告诉讼请求的增加 或变 更也会 影响被告是否提起 反诉 。所以应 当明确被告在开庭前答 辩应 是其义 务而不仅仅是权利。《 民事诉讼法》 l 第 I 3条规定: 被告提 出答辩状的, 民法院应 当在收到之 丑起 5曰内将答辩状 副本送达原 人 告。被告不提出答辩状 的, 不影响人民法 院审理 。 这一规定将提交答 辩状 的行为界定为被告的权利, 是否行使该权利取决于被告的意思 自 治。证据 规定》 3 《 第 2条的规定将提交答辩壮 由一种非义务性的诉讼 行为发展为一种义务性的诉讼行为, 但是根据我国《 立法法》 8条的 第 规定 , 诉讼制度事项只能通 过制定法律来规定 , 属于全国人 民代表 大 会 的立法权 限, 因此 ,证据规定》 《 的这一变化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根本 问题 。 在将来修 改《 民事诉讼法》 , 时 应该从程序公正 的角度考虑将答 辩行 为 规 定 为被 告的 义 务 , 规定 如 不按 时 答 辩将 被 视 为承 认 对 方 诉 并 讼请求 的失权效果。0 惟其如此 , 才能为证据交换制度的有效运行创
这对当事人 的诉讼技巧和专业知识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再 举证时限制度 , 也有学者称之为证据失效制度或证据失权制度, 导地位, 是指负有举证责任 的当事人 , 应当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 加上我国民事诉讼法并未要求 当事人必须聘请律师代理诉讼。 在诉讼 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 , 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效法律后果的一 实务中, 有相当一部分案件, 当事人并未聘请律师, 而由其本人进行诉 又不熟悉诉讼程序 , 他们 项 民事诉讼期间制度。 我 国司法实践中, 该制度亟需解决的 问题 讼 。这样的当事人一般都既缺乏法律知识, 主要有四个方面 。 对举证 责任的分配和举证的规则很陌生, 如果法官不做举证方面的释 我国民事诉讼举证 时限制度的缺陷分析 ‘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 干规定’ 以下简称‘ ( 证据 规 定》 自 20 ) 0 2年 4月 1日施行 以来 。 对于实现 民事审判公正与效率 的 目标 , 克服法官自由裁量权太大 , 导致部分案件裁判不公或部分当 事人利用证据规则不完善搞突然袭击, 拖延诉讼和损害对方当事人的 利益, 指导和规范人民法 院的审判活动, 高诉讼当事人的证据意识, 提
论举证时限制度的法理基础

一
突然袭 击的方式来获取诉讼上的不当利益的路子就被最大限度地堵
塞 了 。这 样 , 论 对 抗 双 方 实 际 诉讼 能 力 的 强弱 差 别 , 不 最起 码 能 从 程
、
程序公正与实体公正的结合
所 谓 “ 是所 有 的 司法 判 决 都 能 产 生 正 义 , 是 每 一 个 序公正与实体 公正必须有机地结合起来, 能更好地保护当事 程 才
人 的合 法 权 益 。
长期 以来 , 国的民事诉讼理念都着眼于“ 我 以事实为根据 , 以法律 为准绳” 强调对客观真实的发现。 , 它的哲学依据就是事物的可知性,
于 公 正 的 诉讼 程 序 。 序 的 公正 就 是 赋 予 各 方 当 事 人 以一 个 公 正 、 程 公 平 的纠 纷 解 决 平 台 , 除 当 事人 心 中可 能存 在 的 受 歧视 或 者 偏见 的疑 消
始终是有 限的, 如果过度使用就会不堪重负而难 以发挥资源优化配置
的 目的 。
诉 讼 权 利 的 正 当 行使 。
对 举证 时 限制 度 法 理 基 础 的研 究 ,是 我 们 全 面 考 量 该 制度 的基
石, 也是分析该制度 合理性 的必然要求。任何一项制度 的建构 , 都离
不开 基 础 理 论 的 支持 ; 则 的话 , 必 将 成 为“ 根 之木 , 否 它 无 无源 之 水 ” 而
L g l y t m dS cey e a S s e An o i t
{占 I 缸金 } I j
2 9() 0. 巾 03
论 举证 时 限制 度 的法理 基础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法定规定要求

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法定规定要求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在司法程序中提供证据的责任。
在现代法治社会中,举证责任是法定的,法律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有明确的规定和要求。
本文将依法对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的法定规定要求进行探讨。
一、举证责任的法定性质民事诉讼中的举证责任属于法定的责任。
根据我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三十七条的规定,"法庭根据当事人的诉讼请求对案件的事实进行查明",根据第一百三十八条的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这两条法律规定了举证责任的法定性质,也明确规定了法庭查明事实的责任归属。
二、原告举证的法定规定要求在民事诉讼中,原告是起诉方,必须对自己所主张的权利提供足够的证据。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六条的规定,"原告对其主张的事实负举证责任,被告对其抗辩的事实负举证责任"。
所以原告在举证时需符合以下法定要求:1. 提供证据的充分性。
原告提供的证据应当充分,能够证明其主张的事实。
即使是无形证据,也应尽量提供相应的材料,以支持其主张。
2. 证据的合法性。
原告提供的证据应当合法合规,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否则将影响其证据的效力和真实性。
3. 证据的关联性。
原告提供的证据应当与其主张的事实具有关联性,能够直接或间接证明其主张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三、被告举证的法定规定要求被告是被诉方,在面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时,也要负有举证责任。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一百四十九条的规定,"当事人主张的事实未经对方举证证明的,由对方承担不利后果"。
因此,被告在举证时需符合以下法定要求:1. 提供证据的合法性。
被告提供的证据应当合法合规,不得违反法律规定,否则将影响其证据的效力和真实性。
2. 证据的充分性。
被告提供的证据应当充分,能够证明其抗辩事实的合理性和合法性。
被告在面对原告的诉讼请求时,应提供足够的证据来反驳原告的主张。
3. 提供证据的时限。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实践之调查分析

我国举证时限制度实践之调查分析摘要:民事诉讼程序的价值包括诉讼公正和诉讼效益,我们在立法和实践中追求公正和效益的过程总是充满矛盾而公正和效率的交锋点就是举证时限制度。
我国立法在《证据规定》中确立举证时限制度以来其立法和实践中都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本文通过分析举证时限的立法意义、性质、其与证据交换的衔接与联系以及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等方面来探讨举证时限的中国之路。
关键词:举证时限程序正义证据交换证据失权一、举证时限的含义及效力举证时限,是指负有证明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或者人民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证据,逾期不提出证据的,将承担证据失权的不利后果。
我国首次就举证时限做出规定是在1992年7月14日《关于使用若干问题的意见》中,第76条规定“人民法院对当事人一时不能提交证据的……延长的期限由人民法院决定。
”其次是在2001年12月6日的《证据规定》第33条、第34条等就举证时限及其法律后果、举证期限的确定方式等问题做了明文规定。
2012年8月31日刚刚修订的《民事诉讼法》也明确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
举证时限的效力即证据失权。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证据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在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设立证据失权的举证时限效力是为了防止当事人拖延诉讼或者故意不在举证期限内提交证据而搞证据突袭。
二、设立举证时限制度的目的及意义(一)举证时限有利于实现程序公正公正是诉讼所追求的首要价值,而实现实体上的公正我们需以程序上的公正作保障。
司法实践中存在一些当事人为了拖延诉讼来达到一定的目的或者故意不提交证据来进行证据突袭来达到对于对方当事人的一定优势的问题。
立法上通过设立举证时限制度通过确定当事人提供证据的时间、方式以及在规定时间内不提出证据应承担的责任等问题来保障诉讼程序的正常有序的进行,并且要求双方当事人在合理有限的时间内就自己的主张提供充分证据,无正当理由不提供证据的就要承担不利后果来解决这些问题。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

民事举证时限制度一、引言在民事诉讼中,举证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它直接关系到当事人能否成功主张自己的权益。
为了维护司法公正,保障诉讼各方的合法权益,我国司法实践中对民事举证时限进行了一定的规定和限制。
本文将围绕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展开,从法律层面和司法实践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法律层面上的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在我国《民事诉讼法》中,对民事举证时限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根据该法第63条的规定,原告在起诉状中主张的事实,应当在开庭前提交证据,且未经允许,一般不得在开庭后补充证据。
而被告在答辩状中主张的事实,应当在开庭前提供证据。
这些规定都是为了确保当事人在诉讼中及时、有效地揭示事实真相,以便法庭能够正确判决案件。
此外,《民事诉讼法》第64条还规定了举证责任的转移。
原告举证不足以支持其诉讼请求的,法院可以要求被告提供相关证据,或者差询当事人提供证据。
这一规定是为了避免因为一方举证不足而导致案件无法进行下去的情况,强调了法院依法主动差询、要求当事人提供证据的义务。
对于涉及生命、财产安全等急需维护的案件,法律还规定了临时证据保全措施。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00条的规定,当事人在诉讼前或者诉讼中有证据可能销毁、丢失或者以其他方式无法证明的,可以向法院申请采取保全措施。
三、司法实践中的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在实际的司法实践中,民事举证时限是一个备受争议且注重平衡当事人权益的问题。
根据实际情况,法院通常会对民事举证时限进行适度的弹性处理,以保证司法公正。
在一些复杂的民事案件中,当事人可能需要花费较长的时间收集证据。
为了充分考虑当事人的实际情况,法院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举证时限的延长。
例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规定,在职工提起劳动争议时,法院可以酌情给予一定的时间,以便职工充分调查取证。
同时,法院也会对当事人的举证行为进行适度限制。
如果当事人恶意拖延案件进程,故意提交虚假证据等举证违法行为,法院将按照相关法律进行制裁,维护司法公正和诚实信用原则。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制度内容摘要:民事诉讼中的举证时限制度是为了便于法院在审判案件时能够集中审理,能够节约诉讼成本,提高诉讼效率而设立的。
然则适用此制度的后果是证据失权,当事人向法院提出的届期的证据,法院依法不予以采纳,这在一定程度上与程序正义和实体正义有所偏离。
尽管世界各国的民事诉讼法中多对证据失权的运都作了详细的规制,但并非像我国民事诉讼法中规定的那样僵硬,所以我国立法对于这一制度还有待于细化,视不同的情况而灵活运用证据的失权后果。
本文认为,已过时限的证据发生的法律后果应该包括证据失权和费用制裁,当事人存在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的恶意而延期提出的证据法院将不予采纳,否则,法院应当予以认定,但因为其延期提出证据而给对方造成的损失应予以赔偿。
关键词:举证时限诉讼效率程序正义实体正义证据失权一问题的提出随着审判方式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民事诉讼法对证据制度的有关规定越来越不适应司法实践的需要,特别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制度对公正和效益两大民事诉讼基本目标的严重影响,迫切需要建立我国民事举证时限制度。
2002 年4 月1 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以司法解释的形式初步构建了我国的民事举证时限制度,可看做对现行民事诉讼法的一种补充。
在以公正和效益为司法改革主旋律的今天,建立民事诉讼举证时限制度不仅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最大限度发挥司法社会效益的需要,而且也是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据制度趋于发展和完善的前提保障,更符合国际民事诉讼立法的潮流。
从总体上看,《证据规定》取得了积极的效果,并为我国将来的民事证据立法提供了实证方面的经验,但另一方面,《证据规定》在实施过程中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
《证据规定》中所规定的问题诸多,包括举证责任的分配与倒置、自认、证明标准、举证时限、非法证据的排除、人民法院依职权调查搜集证据的范围、审查判断证据的规则等。
其中, 真正成为热点问题的是举证时限制度。
这是因为它最具有制度创新意义、最具有颠覆性、争议最大、实施中遇到的阻力最大。
该《证据规则》的出台对于诉讼中的双方当事人所提出的证据改变了以往随时提出、随时组织质证从而得以认定的规则,而是将一些已过期限的证据排除在诉讼之外,可谓一大创新,同时也符合国际证据潮流。
举证时限的设置不仅改变了我国民事诉讼的理念,使其从原来注重实体公正转变为更为关注程序公正,而且改变了整个民事诉讼的制度,其影响远远超出证据制度本身,对第一审程序、第二审程序和再审程序都产生了重大而深刻的影响。
①举证时限制度备受关注和推崇的最终落脚点在于已过期限的证据的法律后果,即证据失权:在法律规定或法院指定的期限内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未向法院提出证据,在期限经过后不得再次提出,当事人因此而丧失证据提出权和证明权。
民事诉讼中涉及的失权范围很宽,如答辩失权、上诉失权、申请再审失权、提出管辖权异议失权、提出证据失权等。
有学者认为指出,“民事诉讼中的失权的正义性原理源于人们对诉讼效率性和时间经济性的认同。
诉讼效率和时间的经济性与民事诉讼失权制度的关联点在于,欲求诉讼时间的经济性,就必须对诉讼主体的诉讼行为在实施的时间上予以限制。
诉讼时间的耗费主要是诉讼主体行为时间的耗费,包括诉讼主体行为实施的时间耗费和等待行为实施所耗费的时间,即诉讼行为的预备期间。
诉讼主体行为的实施是基于民事诉讼法赋予的权利或权力,如果要加以限制,其中一个方法就是使权利者和权力者失去权利或权力。
”②由此可以看出,证据失权最大的一个优势就是能够确保案件能够快速高效的解决。
然而,举证时限制度的适用在现实的司法实践中并不那么乐观,很多法官在办案的时候明明知道该司法解释的存在,当事人提出的证据已然届期,仍然予以采纳并用于认定案件事实,查明真相。
原因何在?是该项制度本身就存在问题,还是此制度所蕴含的价值追求与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等本土因素不和?在以后的司法运作过程中是坚持适用证据失权规则,还是将之摒弃,构建其他与我国实际相符合的制度,抑或对举证时限制度予以完善?这些就是笔者想要探讨的话题。
二举证时限制度的内涵与国内外立法考察(一)举证时限制度的内涵界定举证时限是指“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应当在法律规定和法院指定的期限内提出证明其主张的相应证据,逾期不举证则承担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的一项民事①李浩:《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②张卫平:《论民事诉讼中失权的正义性》,《法学研究》1999年第6期。
诉讼期间制度。
”①这个定义揭示了举证时限的两层含义:第一,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时限内提交证据材料,即“证据适时提出主义”。
最高人民法院在《证据规定》第34条第1款中规定:“当事人应当在举证期限内向人民法院提交证据材料。
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不提交的,视为放弃举证权利。
”该规定实质上确立了“证据适时提出主义”。
第二,当事人逾期举证将产生证据失权的法律后果。
最高人民法院在《证据规定》第34条第2款中规定:“对于当事人逾期提交的证据材料,人民法院审理时不组织质证,但对方当事人同意质证的除外。
”由此,当事人在举证期限内未向法院提交证据,且不存在举证期限的延长或举证期限的重新指定的情形或不属于该解释规定的新证据的,丧失提出证据的权利,即使提出也不具有法律上的效力,法院不得在裁判时将无效证据作为裁判依据。
很多学者都将举证时限制度与证据失权规则两个概念等同起来,其实这只是从不同的角度来认定。
上文已提及,举证时限制度的一大重心或者关注点是经过期限的证据的法律后果,世界各国对于此制度的规定都是从证据失权规则运用来进行的,故笔者认为从这一角度来看,两者之间是可以混用的。
(二)举证时限制度的比较法考量在民事举证时限问题上,西方各国大体上经历了从法定顺序主义到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再到证据适时提出主义三个发展阶段。
②即,法定顺序主义、随时提出主义和适时提出主义。
法定顺序主义要求诉讼当事人按照法律规定的诉讼阶段和期限提出证据,否则该证据就会不被法庭所采纳且之后永远不能用于认定案件事实。
此模式严格限制当事人的举证时间,客观上起到了稳定诉讼程序的作用,但因限制过度,致使审理过程失去活力并走向僵化。
随时提出主义,允许当事人按照审理的进程调整争议焦点,随时提供诉讼资料和证据,这种做法保持了诉讼程序的自由活泼,而且能够最大限度地保证案件事实和真相查明,最终使得案件的审理准确,和诉讼中的实体公正得到高度的统一,但容易被当事人滥用从而出现诉讼中的突然袭击,不利于双方当事人平等地进行诉讼活动。
20 世纪后期,西方各国纷纷从证据随时提出主义转向证据适时提出主义,对当事人的举证期限作出了限制这种限制既保证了诉讼进程的自由活泼,又保持了程序的安定性。
不少①江平:《审判方式改革与发展》,中国法制出版社1998年版②陈桂明,李仕春:《程序安定论——以民事诉讼为对象的分析》,政法论坛1999年第5期。
主张和推崇证据失权的人往往以西方国家的民事诉讼制度对逾期举证实行失权说明证据失权是一项具有合理性和正当性的制度。
美国、德国、日本这些国家是否真正规定了证据失权, 是否真的对逾期提供的证据严格地实行权?1、美国法考量美国于1983 年在《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16条第3款第15项中规定,法院可以在审前会议( pretrial conference) 的事项中确定允许提出证据的合理的时间限制。
在法官作出的最终的审前命令( final pretrial order) 中,主要就双方当事人将在法庭审理时所需证据开列证据目录,未列于审前命令中的证据不允许在开庭时提出。
若当事人违反审前命令提出新证据,法官可以拒绝审理或者限制当事人的证明活动①。
尽管单一地从这一条款看出似乎美国民事诉讼法严格贯彻证据失权规则,但是宏观的把握美国的法律体系和司法实践来看,当事人收集证据的权利是得到充分保障的,证据总是能够在诉讼中提出,几乎不会发生失权。
我国李浩教授指出,第一,美国民事诉讼中规定了一个成熟的审前程序,在此阶段双方当事人的律师几乎可以将诉讼所需的证据罗列穷尽。
第二,法官在正式审理案件前的最后一次审前会议与正式开庭的时间间隔非常短,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不可能会有证据得以提交法官。
第三,如果在此短暂时间内才获得了重要的证据,法官还可以依据《联邦民事诉讼法规则》第16条第5款的规定,为防止审判出现明显的不公正,改变最后一次审前会议上作出的命令,让证据进人诉讼。
第四,法庭不应当仅仅为了避免案件延期审理而排除具有相关性的证据。
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并没有把诉讼突袭作为排除具有相关性的证据的理由,未将诉讼突袭作为排除理由的原因一方面在于既便一方当事人在审理过程中突然提出新的证据,法庭也可以通过使诉讼延期的方法进行弥补,另一方面在于当事人可以通过发现程序和审前会议来防止诉讼突袭发生。
②2、德国法考量德国被外界认为是实行证据失权较为严格的国家。
在分析德国的证据失权时,我们更应当分析失权的构成要件,不能只看到法律规定了法官有权让逾期提出的攻击和防御方法失权。
在德国民事诉讼中,构成证据失权至少需要具备以下①白绿铉:《美国民事诉讼法》,经济日报出版社1998年版。
②李浩:《举证时限制度的困境与出路——追问证据失权的正义性》,《中国法学》2005年第3期。
几个条件:法官对案件实施了审前准备。
失权制度是以准备程序的存在为其前提条件的,法律之所以不允许当事人逾期提出攻击和防御方法,是由于在准备程序中已经为当事人实施这些行为提供了适当的时间。
如果未经准备程序就径行失权,失权的正当性就会发生疑问。
第二,逾期提出导致诉讼迟延。
对当事人逾期提出的诉讼资料,法院并不是理所当然地一概予以排除,逾期提出并不必然造成诉讼迟延,如接受逾期提出的证据造成诉讼迟延的,可能会让其失权,而对不会延误诉讼的,则不得作出失权决定。
第三,从当事人主观方面看,逾期提出证据有故意或者重大过失。
由此可以看出,德国民事诉讼法并不是严格依照法律的规定将此类证据举止法庭门外,相对来说,德国对举证时限的运用还是偏为保守的,再者,如果仅仅是看德国民事诉讼法关于期限和失权的规定,的确很容易得出德国为促进诉讼实行严格的失权制度的结论。
然而,在任何一个国家,法律的规定与法律的实施,应然法和实然法总是存在或大或小的距离。
失权措施能否严格实施,关键在于实际运作法律的法官,而从德国民事诉讼实际操作来看,法官并不太情愿过多地适用证据失权规则。
3、日本法考察日本旧民事诉讼法第139条规定:“当事人因故意或重大过失延误时机所提出的攻击或防御方法,当认为因此致使终结诉讼延迟时,法院可以根据申请或依职权作出驳回的裁定。
关于意思不明确的攻击或防御方法,当事人不做必要的阐明或于应做阐明的期日不出庭时,与前项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