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口分布情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人口分布
人口是指生活在一定社会制度和一定地域范围内,具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人的总称。人口是构成生产力的要素,它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人口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对国家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
一、当前我国人口发展的几个特点
(一)人口发展步入低增长阶段
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据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资料,全国总人口已达126583万人,占世界总人口60.55亿的21%,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时(1990年7月1日)的113368万人相比,十年零四个月共增加了13215万人,增长11.66%。平均每年增加1279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1.07%。
从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到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8年间,人口从100818万人增加到113368万人,共增加12550万人,平均每年增加1568.8万人,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1.48%。两个普查间隔(1982?990;1990-2000)相比,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从八十年代的1.48%,下降到九十年代的1.07%,下降了0.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少增加289万人。
九十年代,我国人口的自然增长率逐年下降。九十年代初(1990年)为1.45%,“八五”末降至1.06%,1998年首次降到1%以下。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公布的数据,1995-2000年全世界人口的年平均增长率为
1.3%。其中发达国家的平均人口增长率为0.3%;发展中国家的平均人口增长率为1.6%。由此看出,我国目前的人口增长水平不仅低于发展中国家,而且低于世界的平均水平。说明我国在控制人口增长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人口再生产类型基本完成了从“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转变。
我国人口增长速度的减缓,对提高我国人民生活水平,促进经济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同时使世界人口达到60亿的时间推迟了3年,对世界人口的发展也作出了重大贡献。
我国人口增长速度大幅度减缓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不动摇,各级党委、政府对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视程度和领导力度不断加强,计划生育工作的方式和措施得到了不断的完善。
二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广大群众的生育观念开始发生明显的转变,晚婚晚育、少生优生正在逐步变为年青夫妇的自觉行动。
三是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对降低出生率产生了积极影响。“九五”与“八五”相比,虽然15-49岁育龄妇女人数增长5.5%,但20-29岁生育旺盛期的妇女人数减少9.1%,生育峰值年龄(23岁)妇女人数减少了17.6%。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为我国控制人口增长提供了极好的时机。
虽然现在已经进入低增长阶段,但由于我国人口基数大,每年都要新增加近千万的人口,这对我国的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也是一个不小的压力。因此,人口控制工作一刻也不能放松,必须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继续坚持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
(二)人口文化素质进一步提高
2000年我国人口的粗文盲率(15岁及以上文盲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72%,比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的15.88%下降了9.16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近1个百分点。
文盲率之所以大幅度降低,首先是大力普及义务教育的结果,从源头上减少了新文盲的产生;其次是加大扫盲力度,特别是扫除青壮年文盲取得了明显的成果;第三是受年龄结构的影响,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文盲人口主要集中在高年龄段,而老年人口的死亡率明显高于低年龄组,使得文盲人数自然减少。
在文盲率下降的同时,人口受教育程度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同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平均每10万人中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人数,由1422人增加到3611人,增加了2189人;接受高中和初中教育的人数,分别由8039人和23344人增加到11146人和33961人;接受小学教育的人数,由37057人减少到35701人,略有下降。每10万人中接受小学教育人数的减少,主要是近年来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小学程度已不再是青少年所能得到的最高学历教育。
我国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主要得益于教育事业的发展。据统计,2000年各级各类学校的招生人数与1990年相比,都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其中尤以大学普通高校(本专科)的招生人数增长最为迅速,从1990年的60.9万人,上升为2000年的220.6万人,是1990年的3.6倍。国家在大力发展普通教育的同时,也积极发展成人教育。“九五”期间成人高校的毕业生人数,从64万人增加到88
万人,成人中等学校毕业生数也从7837万人增加到9794万人。
但还应看到,我国每十万人中,受初中以上教育的只占48.7%,接受过大学教育的人口也只占3.6%。国际上一般用25岁以上人口中接受大学以上教育的比重,作为衡量文化素质的指标。按此口径,美国为46.5%,日本为20.7%,印度为7.3%,而在我国仅为5%左右。与发达国家相比,我们还存在着很大差距。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我国正在为实现现代化的第三步宏伟目标而努力。因此,必须要坚持教育适度超前发展,努力提高我国整体人口文化素质。
(三)进入老年型社会
2000年我国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有8811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6.96%,比1990年的5.6%上升了1.36个百分点。标志着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开始步入老年型社会。
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主要受两个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推行,人口生育水平迅速下降,使得近30年来,每年新生人口猛增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二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卫生保健事业有了很大改善,人口预期寿命不断提高,使得老年人口的数量不断加大。
中国几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的变化(单位: %)
按照国际上划分人口类型的标准,O--14岁少年儿童比重在30%以下、65岁以上老年人口比重在7%以上、年龄中位数超过30岁、老少比在30%以上时,为老年型结构。按此标准,可以看出, 1964年我国人口类型属典型的年轻型。经过近20年时间,到1982年,人口类型已经从年轻型步入了成年型。这次人口普查,中国的人口年龄结构已进入老年型社会。而且从成年型到老年型的转变仅用了30年的时间,而西方发达国家完成这一转变大约用50--100年的时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转型过程之快为世界罕见。
随着老年人口比重的不断提高和老年人口绝对数的大量增加,统筹解决好老年人口的一系列社会问题,尤为迫切。同时也应该指出,中国人口老龄化情况与西方不同,在一段时间内,我国劳动力资源依然非常丰富,这就为我们抓紧建立社会养老体系嬴得了非常宝贵的时间。
(四)城市化进程加快
人口城镇化指的是在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人口不断由农村向城镇地区集中的过程,这是人类文明进步与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城镇化通常用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来表示。这次人口普查,居住在市镇的人口为4.56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36.09%,与1990年人口普查相比,市镇人口比重增加了9.86个百分点,表明十年来我国人口城市化水平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