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来情深,奈何语浅--论姜夔词中的黍离之悲及其语言风格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情切笔柔,用语含蓄 词作为盛行于宋代的一种文体,以含蓄深沉为审 美追求,多 含 言 外 之 意。 姜 夔 作 为 婉 约 词 派 的 代 表, 词作大都深婉蕴藉,感伤国事之作往往用托物比兴之 法,意切 言 微,很 少 直 抒 胸 臆,比 较 典 型 的 是 《扬 州 慢》: 淮左名都,竹 西 佳 处,解 鞍 少 驻 初 程。 过 春 风 十 里,尽荠麦青青。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 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 杜郎俊赏,算 而 今 重 到 须 惊。 纵 豆 蔻 词 工,青 楼 梦好,难赋深情。二十四桥 仍 在,波 心 荡 冷 月 无 声。 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 这首词是姜夔的代表作,同时也是公认的最能表 现姜氏黍离之悲的词作。在此词创作多年之后,姜夔 又为该词添加小序,序中提及 “千岩老人以为有 《黍 离》之悲也。”可见白石对这一主题的默认与重视。 词上片写扬州城残破凋零的战后景色,然而这里 没有饿殍,没有白骨,荠麦青青与废池乔木、玉笛笙歌 与清角吹寒,今夕对比间,给人凄凉之感,而无触目惊 心、满目疮痍的震惊感。“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八字 更是韵味无穷,作者借树厌言兵暗寓扬州战事频仍,
这两首词是姜夔公认的爱国词,词中所流露出的 对祖国山河被破坏的痛惜、对爱国英雄的赞扬、对北 地人民的关切不容置疑,但与辛弃疾、陆游、范成大等 爱国文人相 比,仍 显 不 足。 究 其 原 因,与 姜 夔 深 婉 蕴 藉的艺术手 法 有 关。 这 些 词,常 用 比 兴 衬 托、借 用 典 故、借景抒情之法,意切词微,尽量避免作者站出来发 议论。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姜夔,毕竟宋词是一门 艺术,追求的是意在言外,我们读者能做的就是相信 作者,细细体会,不可肤浅视之,皮相求之。
试想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借景抒情,虽含蓄不露,但 已足够曲尽其情。下片作者亦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 情感,而是借豆蔻词工的杜牧见到此景亦难赋深情, 间接抒发自己的无奈之情。这种隐晦的表达方式,不 但没有使作者的情感有所减弱,反而因含蓄隐忍而更 具感染力。二十四桥仍在,只是不复从前的热闹与喧 嚣。然而这般静谧与悄怆,却比任何哀嚎痛哭来得更 蚀人皮骨,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自然而出。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 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 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这首词是为和辛弃疾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所作,虽然从艺术成就来看,姜词难免逊色,但 两人身份、性格悬殊,所处时代各异,白石能发出如此 易属不易,且此词自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词的上片写 “云 隔 ”“苔 封 ”,一 开 篇 便 给 人 以 朦 胧迷离的感觉,而 “秋 烟 ”“寒 汐 ”更 是 空 灵 凄 切,“千 古空来去”带给读者浩渺悠远的历史厚重感。紧接着 视角转换到了辛弃疾身上,一身胆略、爱国情切的辛 弃疾被放逐于苍?绿嶂之间,一句“苦被北门留住”道 尽了白石对辛弃疾的相知和赞赏之情,抒发了对南宋 朝廷耽于安乐、无所作为的愤懑之情。
总之,这首词 中 姜 夔 丝 毫 未 发 痛 切 呼 号 之 语,只 借直 白 之 语,用 今 夕 对 比、借 景 抒 情 之 法,增 加 了 景 物、情感的层次,使情感显得丰满厚重,一切看似寻常 却又耐人寻味。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与《扬州慢》同是 爱国情感表露得比较直白的一首: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 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绿嶂,苦被北门留 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二、以小续大,突然收束 此外,姜夔词的章法结构也让他无法像其他词人 一样,将忧国之思一脉贯穿、层层递进。姜夔的词中, 总是在上片发关心国势的大情怀,下片转为对自身遭 际的感慨,由 国 家 到 个 人,由 情 怀 到 情 绪,起 笔 虽 大, 但这一转化使得情感突转,格局也略有所降,故其艺 术成就也无法与稼轩爱国词比肩。比较典型的有《凄 凉犯》: 绿杨巷陌秋 风 起,边 城 一 片 离 索。 马 嘶 渐 远,人 归甚处,戍 楼 吹 角。 情 怀 正 恶,更 衰 草 寒 烟 淡 薄。 似 当时、将军部曲,逶迤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 如今、翠凋 红 落。 漫 写 羊 裙,等 新 雁 来 时 系 著。 怕 匆 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此词为姜夔寓居合肥时所作,与《扬州慢》同为触 景伤情之作。不同的是,这首词开篇便用秋风营造了 边城离索的 氛 围,意 境 阔 大。 紧 承 一 句 通 过 马 嘶 声、 号角声这 类 战 地 特 有 的 意 象,营 造 了 清 空 凄 凉 的 境 界,在这种环 境 里,词 人 心 绪 烦 乱,连 草、烟 都 比 往 日 来得衰败、淡薄。末句借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伟绩抒发 朝中无人可用的无奈,感情虽含蓄,但并不隐晦,作者 对江山残破、国势痛心之情也溢于言表。整个上片不 乏姜夔词中的清空风格,但意境阔大,气势雄浑,格调 悲凉,颇具爱国词的特色。 下片笔锋一转,开始回忆 作 者 在 杭 州 的 安 逸 生 活。荡舟湖上,花间行乐,美好的生活与眼前的“翠凋 红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激起作者对过往生活的 追忆。末尾两 句,借 用 羊 欣 珍 藏 王 献 之 书 法 的 典 故,
第 34卷 第 9期 Vol.34 No.9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18年 9月 Sept.2018
向来情深,奈何语浅
———论姜夔词中的黍离之悲及其语言风格
刘晓娜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姜夔是南宋词人的代表,其词题材广泛,涉及感时抒怀、咏物记游、交游酬赠等,但关于姜夔词中的爱国情怀 却始终存在一定争议。近现代以来,姜夔的爱国之思、淑世情怀已经逐渐被专家和读者认可,然而关于其爱国词作的研 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从姜夔爱国词的艺术手法、章法结构、创作意图三个方面,分析其爱国情怀之所以含蓄隐晦的原 因。 [关键词]姜夔;爱国词;黍离之悲 [中图分类号]I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9000703 [收稿日期]2018-05-22
[作者简介]刘晓娜(1993-),女,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
8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34卷
词的下片借三顾茅庐的美谈,讽刺辛弃疾被弃而 不用的事实,同时借诸葛亮西征表达对辛弃疾即将进 行的北伐的殷殷期许。辛弃疾与诸葛亮待遇的差别, 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君臣相知、上下一心的重要性。词 的最后视角转到北方遗民,他们时刻期待南方朝廷出 兵收复失地,颇有范成大“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 六军来”(《州桥》)的悲痛凄切。结语用桓闻典故,借 景抒情,发复国大计不可耽误的劝诫,可谓情真意切, 意蕴绵长。
姜夔是南宋后期“格律派”词人的代表,与辛弃疾 同为南宋时期的重要词人,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不 以“爱国”视姜夔,甚至将他看作是与辛弃疾对立的留 恋风月的风雅词人。近代以来,姜夔词中的爱国主题 逐渐受到重视,其爱国情感亦得到肯定。然现有研究 多是对这 种 情 感 的 确 定 与 论 证,对 姜 夔 此 情 不 被 重 视,甚至饱受诟病的原因却鲜少涉及。笔者认为这与 姜夔以“清”为特点的语言风格有极大关系,本文拟从 姜夔词独特的风格出发,对姜氏现存的爱国词进行赏 析,分析其爱国情怀不被众人熟知的原因。
这两首词是姜夔公认的爱国词,词中所流露出的 对祖国山河被破坏的痛惜、对爱国英雄的赞扬、对北 地人民的关切不容置疑,但与辛弃疾、陆游、范成大等 爱国文人相 比,仍 显 不 足。 究 其 原 因,与 姜 夔 深 婉 蕴 藉的艺术手 法 有 关。 这 些 词,常 用 比 兴 衬 托、借 用 典 故、借景抒情之法,意切词微,尽量避免作者站出来发 议论。但我们也不能因此否定姜夔,毕竟宋词是一门 艺术,追求的是意在言外,我们读者能做的就是相信 作者,细细体会,不可肤浅视之,皮相求之。
试想树犹如此,人何以堪。借景抒情,虽含蓄不露,但 已足够曲尽其情。下片作者亦没有直接表达自己的 情感,而是借豆蔻词工的杜牧见到此景亦难赋深情, 间接抒发自己的无奈之情。这种隐晦的表达方式,不 但没有使作者的情感有所减弱,反而因含蓄隐忍而更 具感染力。二十四桥仍在,只是不复从前的热闹与喧 嚣。然而这般静谧与悄怆,却比任何哀嚎痛哭来得更 蚀人皮骨,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自然而出。
前身诸葛,来游此地,数语便酬三顾。楼外冥冥, 江皋隐隐,认得征西路。中原生聚,神京耆老,南望长 淮金鼓。问当时依依种柳,至今在否?
这首词是为和辛弃疾名作《永遇乐·京口北固亭 怀古》所作,虽然从艺术成就来看,姜词难免逊色,但 两人身份、性格悬殊,所处时代各异,白石能发出如此 易属不易,且此词自有其可圈可点之处。
词的上片写 “云 隔 ”“苔 封 ”,一 开 篇 便 给 人 以 朦 胧迷离的感觉,而 “秋 烟 ”“寒 汐 ”更 是 空 灵 凄 切,“千 古空来去”带给读者浩渺悠远的历史厚重感。紧接着 视角转换到了辛弃疾身上,一身胆略、爱国情切的辛 弃疾被放逐于苍?绿嶂之间,一句“苦被北门留住”道 尽了白石对辛弃疾的相知和赞赏之情,抒发了对南宋 朝廷耽于安乐、无所作为的愤懑之情。
总之,这首词 中 姜 夔 丝 毫 未 发 痛 切 呼 号 之 语,只 借直 白 之 语,用 今 夕 对 比、借 景 抒 情 之 法,增 加 了 景 物、情感的层次,使情感显得丰满厚重,一切看似寻常 却又耐人寻味。
《永遇乐·次稼轩北固楼词韵》与《扬州慢》同是 爱国情感表露得比较直白的一首:
云隔迷楼,苔封很石,人向何处。数骑秋烟,一篙 寒汐,千古空来去。使君心在,苍?绿嶂,苦被北门留 住。有尊中酒差可饮,大旗尽绣熊虎。
二、以小续大,突然收束 此外,姜夔词的章法结构也让他无法像其他词人 一样,将忧国之思一脉贯穿、层层递进。姜夔的词中, 总是在上片发关心国势的大情怀,下片转为对自身遭 际的感慨,由 国 家 到 个 人,由 情 怀 到 情 绪,起 笔 虽 大, 但这一转化使得情感突转,格局也略有所降,故其艺 术成就也无法与稼轩爱国词比肩。比较典型的有《凄 凉犯》: 绿杨巷陌秋 风 起,边 城 一 片 离 索。 马 嘶 渐 远,人 归甚处,戍 楼 吹 角。 情 怀 正 恶,更 衰 草 寒 烟 淡 薄。 似 当时、将军部曲,逶迤度沙漠。 追念西湖上,小舫携歌,晚花行乐。旧游在否,想 如今、翠凋 红 落。 漫 写 羊 裙,等 新 雁 来 时 系 著。 怕 匆 匆、不肯寄与误后约。 此词为姜夔寓居合肥时所作,与《扬州慢》同为触 景伤情之作。不同的是,这首词开篇便用秋风营造了 边城离索的 氛 围,意 境 阔 大。 紧 承 一 句 通 过 马 嘶 声、 号角声这 类 战 地 特 有 的 意 象,营 造 了 清 空 凄 凉 的 境 界,在这种环 境 里,词 人 心 绪 烦 乱,连 草、烟 都 比 往 日 来得衰败、淡薄。末句借霍去病封狼居胥的伟绩抒发 朝中无人可用的无奈,感情虽含蓄,但并不隐晦,作者 对江山残破、国势痛心之情也溢于言表。整个上片不 乏姜夔词中的清空风格,但意境阔大,气势雄浑,格调 悲凉,颇具爱国词的特色。 下片笔锋一转,开始回忆 作 者 在 杭 州 的 安 逸 生 活。荡舟湖上,花间行乐,美好的生活与眼前的“翠凋 红落”形成鲜明的对比,更加激起作者对过往生活的 追忆。末尾两 句,借 用 羊 欣 珍 藏 王 献 之 书 法 的 典 故,
第 34卷 第 9期 Vol.34 No.9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JOURNALOFLANZHOUINSTITUTEOFEDUCATION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2018年 9月 Sept.2018
向来情深,奈何语浅
———论姜夔词中的黍离之悲及其语言风格
刘晓娜
(黑龙江大学 文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0)
[摘 要]姜夔是南宋词人的代表,其词题材广泛,涉及感时抒怀、咏物记游、交游酬赠等,但关于姜夔词中的爱国情怀 却始终存在一定争议。近现代以来,姜夔的爱国之思、淑世情怀已经逐渐被专家和读者认可,然而关于其爱国词作的研 究还不够深入。本文拟从姜夔爱国词的艺术手法、章法结构、创作意图三个方面,分析其爱国情怀之所以含蓄隐晦的原 因。 [关键词]姜夔;爱国词;黍离之悲 [中图分类号]I222.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5823(2018)09000703 [收稿日期]2018-05-22
[作者简介]刘晓娜(1993-),女,黑龙江大学文学院在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明清文学与文献研究。
8
兰州教育学院学报 第 34卷
词的下片借三顾茅庐的美谈,讽刺辛弃疾被弃而 不用的事实,同时借诸葛亮西征表达对辛弃疾即将进 行的北伐的殷殷期许。辛弃疾与诸葛亮待遇的差别, 也不得不让人感叹君臣相知、上下一心的重要性。词 的最后视角转到北方遗民,他们时刻期待南方朝廷出 兵收复失地,颇有范成大“忍泪失声问使者,几时真有 六军来”(《州桥》)的悲痛凄切。结语用桓闻典故,借 景抒情,发复国大计不可耽误的劝诫,可谓情真意切, 意蕴绵长。
姜夔是南宋后期“格律派”词人的代表,与辛弃疾 同为南宋时期的重要词人,但是长期以来,人们并不 以“爱国”视姜夔,甚至将他看作是与辛弃疾对立的留 恋风月的风雅词人。近代以来,姜夔词中的爱国主题 逐渐受到重视,其爱国情感亦得到肯定。然现有研究 多是对这 种 情 感 的 确 定 与 论 证,对 姜 夔 此 情 不 被 重 视,甚至饱受诟病的原因却鲜少涉及。笔者认为这与 姜夔以“清”为特点的语言风格有极大关系,本文拟从 姜夔词独特的风格出发,对姜氏现存的爱国词进行赏 析,分析其爱国情怀不被众人熟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