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_地震学PPTPPT资料74页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产生地震波的条件
在介质内部或表面,由应力、应变产生的扰动,叫做 应力波。由人工或天然震源在地下或地表引起的应力 波,叫做地震波。
• 地震学中,应力在岩层中释放(如炸药在岩层中激发 等),使岩层质点发生振动,振动通过岩层传播出去形 成地震波。
• 产生地震波必须具备1). 弹性介质;
•
2). 要有开始震动的震源存在。
⑤ 泊松比 ,表示物体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
例常数,故亦称横向变形系数。
杨氏模量
F
E S L L
体积模量
P
k V V
Fra Baidu bibliotek
切变模量
F
G S
泊松比
d
d L L
拉梅常数 1+1E-2
• 将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上述变形杆(单位面积)力学模型,对于微 元dx,得到:
FX Fdx-Fdx2tu2
F
E S L L
• 此外,在激发地震波的同时,还产生面波和声 波。 A. 纵波(P波) 当弹性介质中(如岩层)某一部分受到外力作用 发生体积形变时,由于体变和法向弹力的相互 作用,使质点成层的发生振动,这种振动表现 为各质点层面间的膨胀与压缩,并使这种振动 沿着整个弹性介质传播出去,形成膨胀与压缩 互相交替着的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 播方向—致,这是纵波的特点。
地震震源作用给地球介质的岩层施加外力,使之发生变 形。变形形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中主要的是震源作 用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岩石的性质、物体所处的外界 环境,如温度、压力等。
一般说来,远离震源处,震源作用力微小、作用时间短 暂,一些特殊岩相(如干沙等)除外,岩石表现为弹性 体。因此,在岩石中产生的机械振动可以看成是弹性介 质中的弹性振动。所以我们说地震波是在地下岩层中传 播的弹性波,这就意味着对实际介质的理想化。
② 物质具有理想的弹性性质,在荷载和卸载时 不发生能量的吸收。
③ 处于应力、应变状态的物体,其应力与应变 成比例关系;弹性理论通常限于讨论均匀各向 同性、完全弹性介质。
对地下介质的简化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理想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物体在
外力作用下,如果外力取消后能够立即完全地 恢复为原来状态的物体称之为理想弹性体。反 之称之为塑性体。经过大量的观测结果的分析, 人们发现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时有吸收作用, 吸收激发脉冲波的某些频率成分,使其能量发 生损耗。因此,实际岩石既有弹性,又表现出 像粘性流体那样的粘性,把这样的物体称为粘 弹性体。
– 在地震勘探中,震源有两种,一种是炸药震源,另一种是非 炸药震源,如可控震源、蒸汽枪、电火花震源等。
– 天然地震中,震源是应力在岩层中释放(如岩层的破裂、塌 陷等构造作用)。
• 虽然震源的激发形式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岩 层质点的振动,激发出较强的地震波。
数字地震仪
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机械振动
•
B. 横波(S波)
• 当弹性介质中某一部分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切变时,由 于切变和切向弹力的互相作用,使质点成层的发生振 动,这种振动表现为各质点层面间来回的滑动,并使 这种振动沿整个弹性介质传播出去。横波的特点是质 点的振动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垂直,而且只在弹性固 体中传播。
建立波动方程的主要步骤
1.应力和应变分析—得到6个几何方程,描述了弹性体在应 变状态下质点位移与应变分量间的相互关系。 2.建立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利用虎克定律得到6个物理方 程,描述了理想弹性介质中应力与应变间的线性关系。 3.建立弹性体的运动平衡方程式—描述了单元体在外力作 用下的运动平衡关系。 4.建立波动方程—采用位移法,即先消去应力和应变分量, 以位移分量为基本未知函数,求出位移分量后,再求应力和应 变分量。
F X
2u t 2
x2u2 c12
2tu2 ,c=
E
• 通过 • 1)运动平衡方程 • 2)几何方程 • 3)虎克定律 • 可以得到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介质下
的位移-运动方程(Lame(拉梅)方程)
t2u 2( )gr a d 2u F
•
地震波的种类
• 按照弹性形变分为两类,地震波也可以分 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纵波和横波。
4.单相介质和双相介质——把建立各种物理模型时只 考虑单一岩相的介质称为单相介质。实际上,许多岩体 往往由两部分组成,即岩体骨架和各种流体或气体充填的 孔隙。由于地震波经过岩石基质和流体孔隙时传播的速 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从波速来讲,这种岩体实际上是由两
种岩相组成的,把这种岩体称为双相介质。
三、地震波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在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 性介质中,应力与应变间的相互关系存在五个独 立的弹性常数,它们是:
① 杨氏模量E,是正应力与正应变的比例系数;
② 切变模量,是切应力与切应变的比例系数; ③ 拉梅系数、 ,反映正应力与正应变的比例系
数的另一种形式;
④ 压缩模量或体变模量K,表示单元体在胀缩应 变状态下,相对体变与周围压力间的比例系数;
2.各向同性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 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固体都称为各向同性 介质;反之,称为各向异性介质。
3.均匀介质、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根据由弹性性 质定义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把固体介 质分为均匀介质和非均匀介质两大类。均匀介质是指在 空间每个点上速度值不随空间坐标而变。反之,速度值是 空间坐标的函数的介质称为非均匀介质。若其介质的性 质表现为成层性,则称之为层状介质。称波速是空间连续 变化函数的介质为连续介质,它是层状介质的极限过程。
地球介质模型
自然界中的物体,根据它们对外力作用的反应,可以划分 为刚体、弹性体和塑性体。 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平移或转动,并且可沿着力的 作用方向传递力的作用,称为刚体。 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在它的内部质点间发生位置的 相对变化,从而使其形状改变,称为应变。 处于应变状态的物体,为保持其平衡状态,在内部质点间 产生内力作用,称为应力。
• 当外力作用取消后,物体的应力、应变 状态立刻消失,并恢复物体的原有形状, 这类物体称为弹性体。
• 有些物体,当外力作用停止后,物体逐 渐恢复其原有形状,或者不能完全恢复 其原有形状,而保留一定的变形,称为 塑性体,或不完全弹性体。
弹性理论的建立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① 构成弹性体的物质应是连续的,充满了弹性 体所占空间而无间断,换言之,要忽略物质的 分子结构和原子结构,从宏观上对介质作研究。
在介质内部或表面,由应力、应变产生的扰动,叫做 应力波。由人工或天然震源在地下或地表引起的应力 波,叫做地震波。
• 地震学中,应力在岩层中释放(如炸药在岩层中激发 等),使岩层质点发生振动,振动通过岩层传播出去形 成地震波。
• 产生地震波必须具备1). 弹性介质;
•
2). 要有开始震动的震源存在。
⑤ 泊松比 ,表示物体横向应变与纵向应变的比
例常数,故亦称横向变形系数。
杨氏模量
F
E S L L
体积模量
P
k V V
Fra Baidu bibliotek
切变模量
F
G S
泊松比
d
d L L
拉梅常数 1+1E-2
• 将牛顿第二定律应用上述变形杆(单位面积)力学模型,对于微 元dx,得到:
FX Fdx-Fdx2tu2
F
E S L L
• 此外,在激发地震波的同时,还产生面波和声 波。 A. 纵波(P波) 当弹性介质中(如岩层)某一部分受到外力作用 发生体积形变时,由于体变和法向弹力的相互 作用,使质点成层的发生振动,这种振动表现 为各质点层面间的膨胀与压缩,并使这种振动 沿着整个弹性介质传播出去,形成膨胀与压缩 互相交替着的纵波,质点的振动方向与波的传 播方向—致,这是纵波的特点。
地震震源作用给地球介质的岩层施加外力,使之发生变 形。变形形式取决于一系列因素,其中主要的是震源作 用力的大小和作用时间、岩石的性质、物体所处的外界 环境,如温度、压力等。
一般说来,远离震源处,震源作用力微小、作用时间短 暂,一些特殊岩相(如干沙等)除外,岩石表现为弹性 体。因此,在岩石中产生的机械振动可以看成是弹性介 质中的弹性振动。所以我们说地震波是在地下岩层中传 播的弹性波,这就意味着对实际介质的理想化。
② 物质具有理想的弹性性质,在荷载和卸载时 不发生能量的吸收。
③ 处于应力、应变状态的物体,其应力与应变 成比例关系;弹性理论通常限于讨论均匀各向 同性、完全弹性介质。
对地下介质的简化大致分为以下几种: 1.理想弹性介质与粘弹性介质——物体在
外力作用下,如果外力取消后能够立即完全地 恢复为原来状态的物体称之为理想弹性体。反 之称之为塑性体。经过大量的观测结果的分析, 人们发现地震波在岩层中传播时有吸收作用, 吸收激发脉冲波的某些频率成分,使其能量发 生损耗。因此,实际岩石既有弹性,又表现出 像粘性流体那样的粘性,把这样的物体称为粘 弹性体。
– 在地震勘探中,震源有两种,一种是炸药震源,另一种是非 炸药震源,如可控震源、蒸汽枪、电火花震源等。
– 天然地震中,震源是应力在岩层中释放(如岩层的破裂、塌 陷等构造作用)。
• 虽然震源的激发形式不同,但其目的都是为了引起岩 层质点的振动,激发出较强的地震波。
数字地震仪
地震波是在地球介质中传播的机械振动
•
B. 横波(S波)
• 当弹性介质中某一部分受到外力作用发生切变时,由 于切变和切向弹力的互相作用,使质点成层的发生振 动,这种振动表现为各质点层面间来回的滑动,并使 这种振动沿整个弹性介质传播出去。横波的特点是质 点的振动方向和波传播的方向垂直,而且只在弹性固 体中传播。
建立波动方程的主要步骤
1.应力和应变分析—得到6个几何方程,描述了弹性体在应 变状态下质点位移与应变分量间的相互关系。 2.建立应力与应变的关系—利用虎克定律得到6个物理方 程,描述了理想弹性介质中应力与应变间的线性关系。 3.建立弹性体的运动平衡方程式—描述了单元体在外力作 用下的运动平衡关系。 4.建立波动方程—采用位移法,即先消去应力和应变分量, 以位移分量为基本未知函数,求出位移分量后,再求应力和应 变分量。
F X
2u t 2
x2u2 c12
2tu2 ,c=
E
• 通过 • 1)运动平衡方程 • 2)几何方程 • 3)虎克定律 • 可以得到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性介质下
的位移-运动方程(Lame(拉梅)方程)
t2u 2( )gr a d 2u F
•
地震波的种类
• 按照弹性形变分为两类,地震波也可以分 为两种基本类型,即纵波和横波。
4.单相介质和双相介质——把建立各种物理模型时只 考虑单一岩相的介质称为单相介质。实际上,许多岩体 往往由两部分组成,即岩体骨架和各种流体或气体充填的 孔隙。由于地震波经过岩石基质和流体孔隙时传播的速 度是不一样的,因此从波速来讲,这种岩体实际上是由两
种岩相组成的,把这种岩体称为双相介质。
三、地震波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知道在均匀各向同性完全弹 性介质中,应力与应变间的相互关系存在五个独 立的弹性常数,它们是:
① 杨氏模量E,是正应力与正应变的比例系数;
② 切变模量,是切应力与切应变的比例系数; ③ 拉梅系数、 ,反映正应力与正应变的比例系
数的另一种形式;
④ 压缩模量或体变模量K,表示单元体在胀缩应 变状态下,相对体变与周围压力间的比例系数;
2.各向同性介质和各向异性介质 ——凡弹 性性质与空间方向无关的固体都称为各向同性 介质;反之,称为各向异性介质。
3.均匀介质、层状介质和连续介质——根据由弹性性 质定义的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空间分布规律,可以把固体介 质分为均匀介质和非均匀介质两大类。均匀介质是指在 空间每个点上速度值不随空间坐标而变。反之,速度值是 空间坐标的函数的介质称为非均匀介质。若其介质的性 质表现为成层性,则称之为层状介质。称波速是空间连续 变化函数的介质为连续介质,它是层状介质的极限过程。
地球介质模型
自然界中的物体,根据它们对外力作用的反应,可以划分 为刚体、弹性体和塑性体。 一个物体在外力作用下发生平移或转动,并且可沿着力的 作用方向传递力的作用,称为刚体。 当一个物体受到外力作用,在它的内部质点间发生位置的 相对变化,从而使其形状改变,称为应变。 处于应变状态的物体,为保持其平衡状态,在内部质点间 产生内力作用,称为应力。
• 当外力作用取消后,物体的应力、应变 状态立刻消失,并恢复物体的原有形状, 这类物体称为弹性体。
• 有些物体,当外力作用停止后,物体逐 渐恢复其原有形状,或者不能完全恢复 其原有形状,而保留一定的变形,称为 塑性体,或不完全弹性体。
弹性理论的建立基于以下几个基本假设:
① 构成弹性体的物质应是连续的,充满了弹性 体所占空间而无间断,换言之,要忽略物质的 分子结构和原子结构,从宏观上对介质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