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风格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归因风格
一、归因与人格
个人在归因过程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的一贯的模式,称为归因风格(attributional style )。

也就是说,采用归因这一认知过程解释我们的世界时,人与人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

这一差异首先表现在归因者的意愿和对自己的信心上。

( 一) 归因不确定性和归因复杂性
人格心理学家用归因不确定性 (attributional uncertainty) 这一维度来区分相信自己归因能力的人与不相信自己归因能力的人。

人们对自己的归因能力有褒有贬,他们利用归因解释事件的意愿也有强有弱。

人格心理学家用归因复杂性(attributional complexity )这一维度来区分强意愿的人和弱意愿的人(Fletcher, Danilovics, Fernandez, Peterson, & Reeder, 1986 )。

在这一维度上得分高的人不仅有很强的对事件做出解释的动机,而且对自己推理的质量也有很高的要求。

他们不仅仅用单一的因素来解释事件,而且会去探求导致事件发生的多重因素;他们还会对自己的归因过程进行分析以查漏补缺。

总之,乐意对事件进行归因的人会不遗余力地使这一过程尽善尽美,而弱意愿的归因者只是对事件的原因进行不求甚解的分析。

( 二) 归因内容维度
以上两个维度分别在归因者对自己相关能力的自信程度和归因者的意愿强弱两个方面对人们作出区分,人们在信心和意愿方面的不同使得他们在归因过程一开始便显示出不同的风格,但这还不是归因风格的全部。

归因风格更重要的层面是人们在归因内容方面的偏好。

所谓归因内容,这里是指归因者所认为的导致事件发生的因素。

导致一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有很多,不同的人会用不同的原因对同一事件作出解释。

人们这方面的差异可以通过以下四个维度来描述:第一个维度是控制点(locus of control )维度。

第二个维度是稳定性维度。

第三个维度是可控性维度。

第四个维度是普遍性维度。

( 三) 解释风格
解释风格(explanatory style )是指个体对事件原因频繁采用某种方式进行解释的趋势(Larsen
& Buss, 2008 )。

这一概念最早用来解释习得性无助感的形成。

习得性无助理论重视引起个体无
助感的认知和思维,或者说重视个体对生活事件,尤其是消极事件的解释(Peterson el al., 1988 )。

用内部的、稳定的、普遍适用的因素对消极事件(如失业)作出解释的人容易滑向抑郁的深渊;而用外部的、不稳定的、只适用于具体情形的因素来解释消极事件的人则会远离抑郁和无助感。

如果一个人认为保不住工作是因为自己没能耐,那他的这种归因几乎卡死了一切改变现在不利处境的希望,使其只好默默忍受,最后陷入抑郁。

而如果此人认为自己之所以会丢饭碗是因为目前的老板不喜欢他,那么这件事对他而言就没什么大不了的。

采用后一种解释风格的好处是给自己留了很大的余地,不会陷入死胡同,自然也不会抑郁了。

二、控制点维度与自尊
归因风格可能影响很多其他人格变量,其中之一就是个体对自我的价值评价——自尊。

对生活中的重大事件(成功与失败)作出不同的解释,会对人的自尊造成不同的影响。

相应地,出于对自尊心的保护,人们也会以各种方式调整自己的归因风格。

在构成归因风格的各维度中,控制点维度与自尊的关系最为密切。

很显然,不论是消极的事件(失败)还是积极的事件(成功),必须归罪于或归功于个体本身,才会影响其自尊。

具体来讲,对事件做内部归因会牵涉到人对自我价值的评价。

如果对消极的事件做内部归因,会威胁到归因者的自
尊;而对积极的事件做内部归因,则会巩固归因者的自尊。

如果对事件做外部归因,则无论事件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都不会改变归因者对自己的评价。

为了保护自尊心,人们会不由自主地采取一些办法来把自己的归因导向较少威胁的一面。

( 一) 自我妨碍
自我妨碍(self-handicapping ,或自我设障)就是个人保护自尊的一种策略。

有研究者(Jones & Berglas, 1978 )发现,有些人在面临重要任务时,会为自己制造一些障碍,这些障碍会降低成功的可能性,但也可以成为失败后的借口。

有什么东西值得一个人用增加失败风险的代价来换取呢?答案当然是自尊。

如果在重要任务中失败,能力差可能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而对任何一个人来讲,承认自己能力差都是对自尊心的一个沉重打击,这种打击是很难承受的。

如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有一些障碍,一旦失败,我可以将它归因于这些障碍,倘若任务成功,我当然会把它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可见,从保护自尊心的角度讲,这种自己制造失败原因的做法是只赚不赔的。

( 二) 弱势群体的自尊维护
身处弱势群体的人往往采取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将消极事件归因于外部因素,尤其是他人的歧视态度。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处于被人们轻视的群体中却依然能自我感觉良好。

比方说,一个同性恋者失业了,他可以觉得这是因为上司对同性恋者有成见。

这样他就不必为别人的弱点而贬低自己。

但事情没有这么简单。

把消极事件归因于他人的偏见并不总能保护弱势归因者的自尊。

研究者(Ruggiero & Taylor, 1997 )发现,除非对方的歧视很明显,女人和少数民族(亚裔美国人和非裔美国人)很少将失败归因于评价者的偏见。

因为,如果如此归因,他们会觉得自己无法得到他人的接受,是社交能力低下的表现。

另外,还有研究(Crocker, Cornwell, & Major, 1993 )发现如果弱势群体成员的弱势地位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善,他就很难采用外部归因,比如肥胖者。

因为人通过锻炼和节食,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体重,有人因为无法坚持而肥胖依旧,那么他就很容易陷入自责。

可见,要想了解归因风格如何影响弱势群体成员的自尊,仅仅考虑控制点维度显然不够,还得加上可控性维度。

根据Weiner 的理论,一个人如果将成功归功于自身素质,就会感到自豪;而将失败归罪于自身素质,他就会感到羞愧。

如果他将自己的成功与失败归因于外在因素,如运气、环境和他人影响等,他就不大可能有这些情绪反应。

归因的稳定性也能影响成就动机。

我们可以用自身相对稳定的素质(如智力)或自身可变的因素(如付出的努力)来解释我们的成败。

如果一个人认定在考试中失利是因为自己智商太低,那么根据Weiner 的理论,他很难振作起来为下次考试努力学习。

因为智力很难在短时期内有所改变。

另一方面,如果这个人觉得这次考试失利是因为自己努力不够,那么他会很快走出失败的阴影,为下次考试做准备。

因为这个人意识到,努力程度是可以由自己的意志改变的。

如果综合考虑两种维度的影响,我们可以得到更完整的归因风格对成就动机的影响模式。

具体来说,对于失败,用内在稳定的归因(如能力)会削弱一个人的成就动机,而用内在不稳定的归因(如努力程度)则会增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对于成功则有所不同,作内在稳定的归因 ( 如能力 ) 会增强一个人的成就动机,作外在不稳定的归因(如运气)则不会影响成就动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