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呈现的现实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呈现的现实意义

作者:赵红峰

来源:《新教育时代》2014年第15期

摘要:爱国主义教育是提高全民族整体素质的基础性工程,是引导人们特别是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理想、信念、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中华民族振兴的一项重要工作。

关键词:爱国主义教育意义

作为全国第一批百个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庆红岩革命历史博物馆管辖的歌乐山烈士陵园白公馆监狱旧址,1988年被国务院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成为了向社会和群众进行革命历史传统教育基地。如何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

一、教育者应先受教育受感动,真正意义地弘扬精神

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我们管理者每天接触到的都是曾经在这儿牺牲的先烈们一个一个鲜和的故事,体会到的是他们曾经在这儿所受到的严刑和失去自由的痛苦,感受到的是他们为了理想、为了信仰而奋斗不屈的精神,怎样真正意义地弘扬精神?才能真正体会到我们现在的社会、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的来之不易?我们不仅通过丰富多样的陈列展览受到教育而感动,此外还通过辅之以远程再教育课堂、社会课堂、文化活动课堂、科技活动课堂等形象直观、看得见摸得着、感受得到的形式,逐步深化对教育内容的把握和理解,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教育效果。

二、将丰富的多媒体展示、展板展览与互动而鲜活的讲解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1.“我把儿子交给党是应该的,现在享受特殊是不应该的;

2.我变卖财产,奉献给革命是应该的,接受党组织归还的财产是不应该的;

3.作为家属和子女继承烈士的遗志是应该的,把王朴烈士的光环罩在头上作为资本向组织伸手是不应该的。”

凸显在陈列展板上的90余字,是红岩英烈王朴的母亲金永华在对党组织的慰问和归还的2000两黄金时,她毅然做出决定说的“三个应该和三个不应该”。这让人流连忘返,驻足良久……。

王朴烈士,生于1921年,是重庆江北籍的烈士。复旦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回到老家担任地下党江北区工委委员,在地下党内负责经济工作,为地下党筹措经费。在母亲金永华的支持下,先后创办了莲花小学、志达中学。这两所学校在国民党统治时期掩护了大批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成了地下党的活动据点。

1948年下半年,为配合解放区战场,川东地下党发动武装起义,需大量购买枪支弹药,于是王朴多次动员母亲卖地,及时为地下党筹措了经费。特务以“资匪”的罪名逮捕了王朴,关押于白公馆监狱。

1949年10月28日,王朴被公开杀害于大坪刑场,年仅28岁。临刑前曾给家人留下了遗言:“望母亲继续变卖田产,支援革命;告诉我的爱人,你还年轻,你的幸福就是我的幸福;儿子小狗狗正式取名‘继志’”。

“欠债还钱天经地义”、“养儿为防老”,这些看似无可厚非的公理和中国传统理念却被一位伟大的中国母亲用了“三个应该和不应该”打破,字里行间都饱含着一位母亲,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人生价值取向。“捐钱、捐物、捐家产,最后就连自己和一家三代也贡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的故事,很难想象,是在一个光绪末年出生的老人身上体现的。

解放后,金永华老人一直致力于妇女儿童工作,84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92岁高龄无疾而终。

“石榴树”---这棵其貌不扬的石榴树,它是白公馆监狱旧址特有的活文物,是关押在白公馆监狱旧址的许晓轩烈士在一次野外被罚做苦工时带回的一棵石榴树苗,他将这棵小树苗亲手种植在放风坝的角边,经过狱中的难友们精心培育,年年开花结果,见证了白公馆监狱旧址的风风雨雨。

石榴树镌刻着这段历史,成为人们心中的精神活化石。

“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 是红岩英烈周从化在牢房的墙壁上所刻下的,以表明心志。

周从化烈士——从国民党将军到共产党员。四川省新都县人,1944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同时加入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国民党川军第41军参谋长,国民党第7战区长官司令部及川康绥靖公署中将参谋。1948年根据中共党组织的指示,参加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川康分会,任分会负责人,领导军运工作。1949年8月21日因策反四川军阀王陵基在成都被捕,关押于白公馆看守所。在狱中,特务企图诱他“反省悔过”,他答复总是“青年人错了,老年人不会错;老年人错了,青年人就不会错。”临刑前,他用竹筷子在白公馆监狱牢墙上刻下“神州嗟浩劫,四族胜狼群。民生号饥寒,民权何处寻?兴亡匹夫志,仗剑虎山行。失败膏黄土,成功济苍生”的诗句以自勉。 1949年11月27日殉难于白公馆,牺牲时54岁。

这朴实的十个字,凝成了一首诗,一句誓言,凝聚着烈士对革命事业的忠诚,对人民的热爱,体现了烈士“从容就义英雄胆,俯首为民志士魂”的崇高精神。

励志、表现坚贞不屈的革命意志和斗争到底的决心的典型故事还有无数无数,牺牲在这儿的每一位烈士他们可歌可泣的感人的事迹,都将是血与泪的嘱托。

三、更好地发挥讲解员的讲解能力,积极配合参观人员的互动交流

由罗广斌、杨益言合著的小说《红岩》风靡祖国的大江南北,小说里一个个鲜活的人物映入人们的脑海,影响了几代的人,人们不仅记住了书中的人,更多的是继承了他们为了理想信念的追求,继承了他们奋斗不屈的精神,

“红岩上红梅开,千里冰霜脚下踩……”讲解员低缓优美的歌唱激起观众的互动,一曲《红梅赞》唱入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里。它是根据小说《红岩》江姐与狱中女难友们绣红旗的写照,在人们的记忆里这面五星红旗就是江姐与狱中难友们所绣。可事实绣红旗的主人不是江姐,也不是狱中女难友们绣的,而是现实生活中被关押在白公馆监狱平二室的几位男同志亲手制作的,他们分别是《红岩》小说作者—罗广斌,《挺进报》代理特支书记—陈然(红岩小说中“成岗”的生活原型),领导和支持贫苦农民抗丁抗粮,开展“二五”减租(即照原来租额减低25%)、“吃大户”(又称“搁荒”运动)等活动的丁地平,沙磁区学生运动特支书记——刘国鋕。他们将绣好的五星红旗藏在牢房地板下等待解放的那一天高举着绣好的五星红旗冲出去、冲出去,可是在解放的前夕除罗广斌脱险外,都倒在了血泊中。

韦德福挖地牢:是罗广斌的小说《红岩》当中许云峰的原型人物之一。万县人,农民出身。14 岁那年,为了糊口,给一个国民党军官当了勤务兵,韦德福求知欲特强,酷爱学习文化知识,他到邮局搞“邮检”工作,每检查出一期《新华日报》就偷看,很受教育。检查信件时,一些向往革命,向往延安的热血青年的信也使他深受感动,从此萌生了要寻找共产党的念头。

1947年2月,全重庆市大中学校成立“抗议美军暴行联合会”,并进行了抗议美军暴行的游行活动,国民党特务殴打参加游行的学生,韦德福受了轻伤。在《新华日报》1947 年2 月5 日第一版登载的《渝市55个大学生慰问被殴打的学生》的报道中,就有韦德福的名字。二月中旬,同学们发现韦德福失踪了。原来,他被逮捕关进了白公馆看守所。在审讯中,韦德福态度强硬,顶撞了特务,因而被关进地牢。地牢里黑暗得伸手不见五指,又阴冷又潮湿,只有每天两次开门送饭时能见到一丝亮光。韦德福在牢房摸着墙壁慢慢走,发现一处石头有些松动,就去摇去抠,抠得十个指头鲜血淋漓,终于摇动了,他搬开石头,下面是绝壁深涧。一天深夜,韦德福从地牢爬了出去,朝山上跑。才跑过第二道警戒线,就被哨兵抓住。特务看守集合全体难友,当众用扁担毒打韦德福。直打得他遍体鳞伤,奄奄一息,也没听见他一声求饶。难友们都难受得心如刀剜。特务见韦德福被打得只剩下一口游丝般的气息,就把他拖回地下室去锁上脚镣手铐。大家都以为他活不成了,可是每天都看见有人送饭到地牢去,这说明他还活着,奇迹般地活着。

1948 年7 月29 日夜里,韦德福被特务押上了一辆吉普车,车开到松林坡下戴笠公馆的停车场外面,那儿预先挖好了一个坑。韦德福被推下吉普车,尚未看清地形,刽子手杨进兴就用左轮手枪在他背后射出了罪恶的子弹。解放后,在《遇难烈士登记表》补充材料中,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句话:“韦德福是白公馆最优秀的人物之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