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分析知识要点

药物分析知识要点

绪论:

药物(drugs/medicines/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药品(medicinal products):通常是指由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是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查与控制的科学。

药物分析的性质:1、药品具有与人的性命相关性;2、药品具有严格的质量要求性;3、药品具有社会公共福利性

药物分析的任务:就是对药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立药物的质量规律,建立合理有效的药物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保证药品的质量稳定与可控,保障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和合理。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范。1、《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2、《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4、《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GSP)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

ICH有有关药品质量的技术要求(以代码Q标识)

ICH有有关药品安全性的技术要求(以代码S标识)

ICH有有关药品有效性的技术要求(以代码E标识)

ICH有有关药品综合技术要求(以代码M标识)

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

药品标准(药品质量标准):系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按照批准的来源、处方、生产工艺、储藏运输条件等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药品标准的内涵: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和品质要求,药品在这三方面的综合表现决定了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中国药典》2015年版由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及其增补本组成。

一部收载中药;二部收载化学药品,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收载通则和药用辅料。

国家药品标准由凡例与正文及其引用的通则共同构成

凡例是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鉴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通则及与质量鉴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正文就是各种药品标准的具体内容。

药典通则主要收载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精密称定: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称定:称取重量应准确至所取重量的百分之一

精密量取:量取体积的准确度应符合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密度要求

量取:用量筒或按照量取体积的有效数位选用量具

取用量“约”若干: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恒重: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滴定液:用“XXX滴定液(YYYmol/L)”表示(标定)

试液:用“YYYmol/L XXX溶液”表示(不需标定)

溶解度试验法:称取研成细粉的供试品或量取液体供试品,于25℃±2℃一定容量的溶剂中,每隔5分钟强力振摇30秒钟;观察30分钟内的溶解情况,如无目视可见的溶质颗粒或液滴时,即视为完全溶解。

原料药的含量(%),若未规定上限时,系指不超过101.0%

乙醇:未指明浓度时,均系95%(ml/ml)的乙醇

酸碱性试验时,如未指明用何种指示剂,均系指石蕊试纸

酸碱度检查所用的水,均系指新沸并放冷至室温的水

一般常用的化学试剂分为基准试剂、优级纯、分析纯和化学纯四个等级。

药物的检查:安全性检查;有效性检查;均一性检查;纯度检查;药物制剂质量一致性评价

药物稳定性试验:(1,2,3药物制剂和原料药均需进行)

1.影响因素试验(一批样)

强光照射试验(4500±500lx)

高温试验(60或40℃)

高湿度试验(相对湿度为90%或75%)

破坏性试验(pH与氧及其它条件)

2.加速试验(三批样,40 ℃,相对湿度75%)

3.长期留样试验(三批样,相对湿度60%±10%,

25 ℃)

4.配伍稳定性试验(药物制剂)

主要的外国药典:

美国药典(USP,39)

美国国家处方集(NF,34版,19版起与USP合并)USP(40)-NF(35)

2002年起将原来的每五年一版改为每一年出一个新版本,同时发行USP亚洲版

质量标准中没有性状和类别的描述,而是将药物的性状和溶解度集中列于参考表中

组成:多USP参考标准品

英国药典(BP,2017)

正文最后列出了杂质结构式和名称

第六卷为兽药原料及制剂

日本药局方(JP,第十七版)

每五年修订一次

欧洲药典(EP,9.0版)

除生物制品外,欧洲药典不收载制剂,均为原料药。

国际药典(Ph.Int,第6版)

收载药物原理(API)、药用辅料和药物制剂的分析检验方法和质量指标要求。

第二章药物的鉴别试验

药物的鉴别试验是根据药物的分子结构、理化性质、采用物理、化学或生物学方法来判断药物的真伪。它药物质量检验工作的首项任务。

鉴别试验的项目:性状;一般鉴别试验;专属鉴别试验

一、性状:反映了药物特有的物理性质

1、外观——聚集状态、晶型、色泽以及臭、味等性质

药物的多晶型现象极为普遍,晶型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如密度、熔点、硬度、外观、溶解度和溶出速度等方面均有显著性差异,从而影响药物稳定性、生物利用度、毒副反应等。

鉴别晶型主要是依据不同晶型具有不同的理化特性及光谱学特性,采用熔点法、热分析法、红外分光光度法及X-射线衍射法等进行鉴别。

氨苄西林具有四种不同的固相晶型状态。

2、溶解度

3、物理常数——相对密度、熔点、比旋度、吸收系数等

熔点:系指一种物质按规定方法测定,由固体熔化成液体的温度、熔融同时分解的温度或在熔融时自初熔至全熔的一段温度。

比旋度: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偏振光透过1dm且每1ml中含有旋光性物质1g的溶液时测得的旋光度

吸收系数:在给定的波长、溶剂和温度等条件下,吸光物质在单位浓度、单位液层厚度时的吸收度。

E1%1cm:中国药典收载的方法是指在一定波长下,溶液浓度为1%(g/ml),液层厚度为1cm时的吸光度

二、一般鉴别试验: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的特征,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钙离子:砖红色(焰色反应)

氟离子的茜素氟蓝比色法:有机氟化物经氧瓶燃烧法破坏,被碱性溶液吸收成为无机氟化物,与茜素氟蓝、硝酸亚铈在pH4.3溶液中形成蓝紫色络合物。

三、专属鉴别试验

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物理化学特性不同,选用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是证实某一种药物的依据。

鉴别反应:

1.化学鉴别法——呈色,沉淀,荧光,气体

三氯化铁——酚羟基(紫色)

重氮化-偶合——芳伯胺基(橙红)

茜素氟蓝法——有机氟化物(蓝紫色)

双缩脲——氨基醇结构(蓝紫色)

Vitali反应——托烷生物碱类(深紫色)

四氮唑——肾上腺皮质激素类(红色或蓝色)

茚三酮——类似氨基酸结构(蓝紫色)

沉淀反应:

硝酸银——丙二酰脲类、氯化物

银镜反应——异烟肼

氧化亚铜——葡萄糖

铜盐——磺胺类

三氯化铁——苯甲酸盐

重金属离子——利多卡因

生物碱沉淀剂——氮杂环类

荧光反应:

在硫酸性溶液中本身有荧光——硫酸奎宁

于适当试剂反应产生荧光——维B1的硫色素反应

气体反应:

强碱处理——氨气

强酸处理——硫化氢气体

直火加热——碘蒸气

硫酸水解,加乙醇——醋酸乙酯香味

其它反应:

使试剂褪色——如维C的二氯靛酚反应;司可巴比妥钠与溴、碘试液的反应测定生成物熔点——操作繁、费时,应用少

紫外光谱鉴别法(UV)

1. 测定最大吸收波长,或同时测定最小吸收波长

2. 规定一定浓度的供试液在最大吸收波长处的吸光度

3. 规定吸收波长和吸收系数法

4. 规定吸收波长和吸光度比值法(最精确)

5. 经化学处理后,测定其反应产物的吸收光谱特性

第三章药物的杂质检查

杂质:任何影响药品纯度的物质(ChP)药物中的杂质无治疗作用,或者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损害人们的健康。

药物的纯度是指药物的纯净程度。药物的纯度检查也可称为杂质检查。药物的纯度与杂质控制的主要目的是为了保障药品的安全、有效和质量稳定可靠。

药物杂质的来源:

(一)生产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未完全反应的起始原料、反应的中间体、反应副产物和分降解杂质,以及参与反应的试剂溶剂和催化剂

(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药物在贮藏过程中,受环境相关因素的影响,而在药物中引入的杂质。

例如:在温度、湿度、日光、空气等外界条件影响下,或因微生物的作用,引起药物发生水解、氧化、分解、异构化、晶型转变、聚合、潮解和发霉等变化,使药物中产生有关的杂质。

(三)杂质的分类

1. 按来源分类

一般杂质是指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药物生产的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常常称为信号杂质。

特殊杂质是指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也常称有关物质

按照来源的不同还可将杂质分为工艺杂质(包括合成中位反应完全的反应物及试剂、中间体、副产物等)、降解产物、从反应物及试剂中混入的其他外来杂质等。

2. 按毒性分类可分为毒性杂质和信号杂质

3. 按化学性质分类分为无机杂质,有机杂质及有机挥发性杂质(残留溶剂)

无机杂质大都属于一般杂质,主要来源于生产过程中涉及的无机物质。如反应试剂、配位体、催化剂、重金属、其他残留的金属、无机盐、助滤剂、活性炭等。

有机杂质主要包括合成反应中未反应完全的原料、中间体、降解产物等,亦即有关物质。有机杂质分为特定杂质和非特定杂质

特定杂质是指在质量标准中分别规定了明确的限度,并单独进行控制的杂质,特定杂质包括已知的杂质和结构未知的杂质。

非特定杂质是在在质量标准中未单独列出,而仅采用一个通用的限度进行控制的一系列杂质,其在药品中出现的种类与概率并不固定。

(四)杂质的限量

杂质限量:药物中所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通常用百分之几或百万分之几(ppm表示)砷<=10ppm 重金属离子<=50ppm

杂质限量的控制方法一般分为两种:1.限量检查法2.定量检查法

限量检查法只需检查杂质是否超过限量。多数采用对照法,此外还可采用灵敏度法和比较法。

对照法系指去一定量的被检查杂质标准溶液和一定量供试品溶液,在相同条件下处理,比价反应结果,以确定杂质含量是否超过限量。

灵敏度法:在供试品溶液中加入一定试剂后,在一定反应条件下观察有无正反应出现,从而判断供试品中所含杂质是否符合限量规定。

比较法:取供试品一定量依法检查,测定特定待检杂质的参数(如吸光度)与规定的限量比较,不得更大。

药物检查项下包括:

纯度(杂质)检查

有效性:指与药物疗效有关的一些特定指标

安全性:异常毒性,热原,降压物质,无菌等

均匀性:制剂中药物与辅料的混合均匀程度,如含量均匀度等

第二节杂质的检查方法

杂质检查常用的方法包括:化学方法、物理方法、色谱方法、光谱方法

(一)化学方法

显色反应检查法;沉淀反应检查法;生成气体的检查法;滴定法

(二)色谱方法

1.薄层色谱法

(1)杂质对照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并能制备杂质对照品的情况

(2)供试品溶液的自身稀释对照法:适用于杂质的结构不确定;或者虽然杂质结构已知,但是没有杂质对照品的情况。

(3)两法并用法:

(4)对照药物法:当无合适的杂质对照品,或者是供试品显示的杂质斑点颜色与主成分斑点颜色有差异,难以判断限量时。

2.高效液相色谱法

(1)外标法(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有杂质对照品,而且进样量能够精确控制的情况

(2)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仅适用于已知杂质的控制。以主成分为对照,用杂质对照品测定杂质的校正因子。

(3)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法:适用于没有杂质对照品的情况

(4)面积归一化法:通常只适用于供试品结构相似,相对含量较高且限度范围较宽的

杂质含量的粗略考察。

3.气相色谱法

用来测定药物中挥发性特殊杂质,特别是药物中的残留溶剂的检查,各国药典均采用气相色谱法。

4.毛细电泳法

可以用于多肽、酶类等药物中杂质的检查。

(三)光谱方法

1.紫外-可见分光光度法

2.红外分光光度法

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主要用于物质中重金属杂质的检查。

(四)其他方法

1.热分析法:热重分析法(TG)和差热扫描量热分析法(DSC)

2.酸碱度检查法:酸碱度滴定法;指示液法;pH测定法

3.物理性状检查法:臭味差异;挥发性差异;颜色差异;溶解性差异;旋光性差异

第三节药物中一般杂质的检查

一、氯化物的检查

原理:在稀硝酸溶液中

与一定量标准NaCl溶液按同法操作结果比较

加硝酸的作用:

(1)避免Ag2CO3↓,Ag3PO4 ↓,Ag2O ↓等的形成,消除这些阴离子的干扰

(2)加速AgCl ↓生成,产生较好的乳浊

注意事项:Cl-的浓度:50~80μg/50mL为宜,相当于标准NaCl溶液(10μgCl/mL)5.0~8.0mL 供试品不澄清——过滤

用含硝酸的水洗净滤纸中Cl-至洗液与AgNO3不产生浑浊,再过滤供试液

供试品有色——内消色法

内消色法

供试液(2倍量),等分成两等分:

1/2量+AgNO3→过滤至澄清+标准Cl- →对照

1/2量+AgNO3 →→→→→→→→→样品

比较对照与样品的浑浊程度

二、硫酸盐检查法

原理:在稀盐酸溶液中SO42-+Ba2+→BaSO4↓(白色浑浊)

与一定量标准K2SO4溶液按同法所得结果比较

加酸的作用:加稀HCl使成酸性,可防止BaCO3↓, Ba3 (PO4) 2↓形成。但酸度不可过大使BaSO4溶解,50ml中加2ml稀HCl为宜。

注意事项:

SO42-的浓度:0.1~0.5mgSO42-/50mL为宜,相当于标准硫酸钾溶液(0.1mgSO42-/mL)1.0 ~5.0mL溶液浑浊或有色;

处理方法与Cl-检查法相似

三、铁盐检查法

原理:在盐酸酸性溶液中

红色

反应在HCl酸性中进行,可防止Fe3+水解

Fe2+无此反应,需加入氧化剂过硫酸氨氧化,同时防止硫氰酸铁分解,或加硝酸处理,但需加热煮沸除去亚硝酸

Fe3+的浓度:5~90μg Fe3+/50mL为宜,相当于标准硫酸铁铵[FeNH4(SO4)2﹒12H2O] 0.5 ~9.0mL(10μg Fe3+ /mL);标准液配置时为防止水解,需加适量硫酸

注意事项:

反应可逆,加过量试剂可提高反应灵敏度,同时可消除一些阴离子(Cl-,PO43-,SO42-,枸橼酸根)与Fe3+形成有色配位物而引起的干扰

供试品与对照品色调不一致或呈色浅;可加正丁醇或异戊醇提取

环状结构的有机药物;需经炽灼破坏后测定

四、重金属检查法

重金属系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

(一)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

适用于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药物,并且不含有可与金属离子强配位基团的药物。

1.原理:硫代乙酰胺在弱酸性(pH3.5)条件下水解,产生硫化氢,与重金属离子生成黄色到棕黑色的硫化物悬浊液。

2.方法:

3.注意事项:标准液:取Pb(NO3)2,先配成储备液(为防水解),临用时再稀释成10μgPb/mL

标准液浓度以10~20μgPb/27mL为宜(相当于标准Pb溶液1~2mL)

供试品溶液有色:在对照管中加少量稀焦糖溶液,(也可加其他无干扰指示剂等)使两管色调一致。如果外消色法不能消除干扰,可采用内消色法。

(二)第二法炽灼后的硫代乙酰胺法

应用范围:适合于难溶于水、稀酸或与水互溶有机溶剂的,含芳环或杂环等能与重金属离子形成配位化合物的有机药物

1. 原理:重金属可能会与含有强配位基团的芳环、杂环药物形成牢固的价键作用,或者供试品不溶解,可能包裹重金属。

2. 方法;方法:采用三酸处理,然后按第一法测定

①取炽灼残渣项下遗留的残渣(H 2SO 4 处理)

②残渣+HNO 3 →加热处理,蒸干→残渣

③残渣+HCl →溶解→加热蒸干(除残留HCl )

④残渣+水→溶解,加氨试液调pH 至中性→移至比色管,按第一法检查

3. 注意事项

①标准管同法处理;炽灼温度应在500-600℃

②炽灼残渣加硝酸处理后必须除尽氧化氮

③含钠或含氟有机物炽灼时改用铂坩埚或石英坩埚

(三)第三法 硫化钠法

适合于不溶于稀酸而溶于碱的药物或在稀酸中即生成沉淀的药物。

原理:在碱性介质中,以硫化钠为沉淀剂,Pb 2++S 2-→PbS ↓,与标准铅溶液经同法处理后所呈颜色比较。

注意:硫化钠试液对玻璃有腐蚀,久置产生絮状物,应临用新配;上述方法中使用的硫化钠或硫代乙酰胺试液可以用饱和的硫化氢水溶液代替

五、砷盐检查法

(一)第一法 古蔡氏法

1. 原理: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产生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再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生成的标准砷斑比较。

砷斑

试纸→+↑++↑→++++-)(233932322333HgBr AsH O

H Zn H A H Zn AsO S )(()()(3223棕黑色(棕色))黄色Hg As HgBr AsH HgBr As

2. 方法:古蔡氏法仪器装置

3. 注意事项

(1)标准砷液(As 2O 3溶液, 1μgAs/mL)药典规定取2mL 制备标准砷斑

(2)碘化钾及氯化亚锡的催化作用:碘化钾及氯化亚锡将五价砷还原为三价砷,被氧化生成的碘又可被氯化亚锡还原为碘离子,后者与反应中产生的锌离子能形成稳定的配离子,有利于生成砷化氢的反应不断进行。

氯化亚锡又可与锌作用,在锌粒表面形成锌锡齐,起去极化作用,从而使氢气均匀而连续地发生。

碘化钾及氯化亚锡还可抑制锑化氢的生成。

(3)醋酸铅棉花的作用:吸收供试品中的硫化物在酸性溶液中产生的硫化氢气体。

(4)供试品为硫化物:可先加HNO3处理,使硫化物氧化成硫酸盐,以消除干扰。

(5)供试品为铁盐:消耗KI,SnCl2,并氧化AsH3,可先加酸性SnCl2,使Fe3+→Fe2+,再检查

(6)

(二)第二法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法(DDC-Ag)

1.原理: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产生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还原二乙基二硫代氨基甲酸银,产生红色胶态银,用目视比色法或于510nm处测定吸收度,以DDC-Ag溶液为空白。

2.注意事项:

(1)本法灵敏度高(0.5μgAs/30mL),在1~10μgAs/40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呈色可稳定2h,重现性好,可采用标准对照法进行定量

(2)本反应可逆,加入有机碱与HDDC结合,有利于反应向右定量进行完全

(3)常用有机碱:吡啶(USP法);三乙胺-氯仿溶液(ChP法)

(三)其他方法

1.白田道夫法:含锑药物,,棕褐色的胶态砷。

2.次磷酸法:在盐酸酸性溶液中,次磷酸将砷盐还原为重色的游离砷。

六、干燥失重检查法

指药物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重量。主要指水分,也包括其他挥发性杂质

1.常压恒温干燥法——用于受热较稳定的药物

2.减压干燥法与恒温减压干燥法——适用于mp低,受热不稳定及难除去水分的药物

3.干燥剂干燥法——适用于受热分解或易升华的药物

七、炽灼残渣检查法

炽灼残渣指有机药物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在硫酸存在条件下,进行炭化和炽灼后,所残留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灰分。

方法:供试品置恒重的坩埚中,缓缓炽灼至炭化,放冷后加硫酸湿润,低温加热至硫酸

蒸汽除尽后,于高温(700~800℃)炽灼至完全灰化,放冷,称重,再炽灼至恒重炽灼至恒重的第二次称重应在规定温度继续炽灼30min以后

含氟、钠药物对瓷坩埚有腐蚀,应采用铂坩埚

八、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

溶液直接进样法

静态顶空进样法

九、易炭化物检查法

药物中存在的遇硫酸易炭化或易氧化而呈色的微量有机杂质称为易炭化物。十、溶液颜色检查法

目视比色法;吸光度比较法;色差计法

十一、溶液澄清度检查法

第六章芳酸类非甾体抗炎药药物的分析非甾体抗炎药是一类不含有甾体骨架的抗炎药,多数具有芳酸基本结构。

第一节结构与性质

二、主要理化性质

(一)酸性

pKa 3~6,无机强酸> 芳酸> 碳酸> 酚

(二)水解性:酯键、酰胺键

(三)吸收光谱特性

(四)基团或元素特性

第二节鉴别试验

一、与三氯化铁反应

1.水杨酸反应

水杨酸的水溶液加三氯化铁溶液,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

反应宜在中心或弱酸性(pH4-6)条件下进行,在强酸性溶液中配位化合物可分解。

阿司匹林——紫堇色;双水杨酯(煮沸后)——紫色;二氟尼柳(在乙醇中)——深紫色

2.酚羟基反应

水溶液加三氯化铁试液:

对乙酰氨基酚——蓝紫色

吡罗昔康——玫瑰红色

美洛昔康——淡紫红色

二、缩合反应

酮洛芬具有二苯酮结构,在酸性条件下可与二硝基苯肼缩合生成橙色重氮化偶合物。

三、重氮化-偶合反应

对乙酰氨基酚具有潜在的芳伯氨基,在稀盐酸中加热水解生成对氨基酚,后者具有游离的芳伯氨基,在酸性溶液中与亚硝酸钠试液进行重氮化反应,生成的重氮盐再与碱性β-萘酚偶合生成红色偶氮化合物。

四、其他反应

(一)水解反应

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得水杨酸钠及醋酸钠,加过量稀硫酸酸化后,则生成白色水杨酸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

(二)元素反应

1.氯元素

2.硫元素:美洛昔康中含二价硫高温分解产生硫化氢气体,遇醋酸铅生成硫化铅黑色沉淀。

五、光谱法:UV、IR

六、色谱法:TLC、HPLC

第三节有关物质与检查

一、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一)阿司匹林及双水杨酯的合成

(二)阿司匹林中游离水杨酸与有关物质的检查

1.游离水杨酸

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ODS)

ChP2015规定阿司匹林片、肠溶片、肠溶胶囊、泡腾片及栓剂均照原料药方法与色谱条

件检查水杨酸,限量分别为0.3%,1.5%,1.0%,3.0%和3.0%。

2.有关物质:此中指除“游离水杨酸”外的其他未命名的相关杂质

(三)双水杨酯中游离水杨酸的检查

第四节含量测定

(一)酸碱滴定法

注意事项:

采用中性乙醇作溶剂的目的:易于溶解样品;防止本品水解

滴定过程中不断振摇的目的:防止局部碱度过大而促使其水解

采用酚酞作指示剂:本品是弱酸,用强碱滴定时,化学计量点偏碱性,故选用碱性区域变色的酚酞

(二)水解后剩余滴定法

原理——利用阿司匹林分子中的酯键,先加过量定量的NaOH溶液使之水解,然后用H2SO4滴定剩余的NaOH,同时做空白

第七章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药物的分析

拟肾上腺素类药物大多具有苯乙胺的基本结构,具有收缩血管、升高血压、散大瞳孔、舒张支气管、弛缓胃肠肌、加速心率、加强心肌收缩力等药理作用。临床上主要用作升压、平喘、充血治疗等,应用广泛。

第一节结构与性质

苯乙胺类拟肾上腺素类药物的基本结构为:(下述结构式中两个羟基为取代基R1)HO

HO CHCH2NHR

OH

HX

:苯环上的3,4位都有2个邻位酚羟基,与儿茶酚胺类似,

属于儿茶酚胺类似物。

主要理化性质:

1.酚羟基特性:具有邻苯二酚结构,可与重金属离子配位呈色,露置空气中遇光、热易氧化,色泽变深,在碱性溶液中更易变色。

2.弱碱性:具有烃氨基侧链,氮为仲胺氮,显弱碱性。游离碱难溶于水,易溶于有机溶剂,其盐可溶于水。

3.存在手性碳原子,具有光学活性。

4.紫外吸收特性

第二节鉴别试验

一、与铁盐的反应:

酚羟基,可与Fe3+离子配位呈色(大多为绿色);加入碱性溶液即变色(大多为紫色),随即被高铁离子氧化并发生颜色变化(大多为紫红色)

二、与甲醛-硫酸反应(氧化反应)

具有酚羟基取代的本类药物,可与甲醛-硫酸反应,形成具有锟式结构的有色化合物。

三、还原性反应

多数具有酚羟基,易被碘,过氧化氢,铁氰化钾等氧化剂氧化而呈现不同的颜色。四、氨基醇的双缩脲反应

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等药物分子结构中,芳环侧链具有氨基醇结构,可显双缩脲特征反应。

盐酸麻黄碱和盐酸去氧肾上腺素的鉴别之一即为双缩脲反应。

盐酸麻黄碱:加乙醚振摇,乙醚层显紫红色,水层变蓝色;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加乙醚不显色

五、脂肪伯胺的Rimini试验

分子结构中具有脂肪伯氨基的化合物,显脂肪族专属的Rimini反应。Rimini试验中所含的丙酮必须不含甲醛成分。(重酒石酸间羟胺采用该法进行鉴别)

六、吸收光谱特征

UV;IR

第三节特殊杂质与检查

一、酮体杂质的检查

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等是经相应的酮体氢化还原而得,若氢化不完全,可能引进酮体杂质,药典采用紫外法检查。

二、光学纯度的检查

三、有关物质的检查

盐酸苯乙双胍——检查有关双胍,用纸层析法分离

盐酸特步他林——TLC法

盐酸氨溴索——HPLC法

盐酸去氧肾上腺素——TLC法

第四节含量测定

一、非水溶液滴定法

非水溶液滴定法在非水溶剂中进行的酸碱滴定测定法。主要用来测定有机碱及其氢硫酸盐、磷酸盐、硫酸盐以及有机碱金属盐类药物的含量。

非水溶剂的种类有四种:

(1)酸性溶剂:有机弱碱在酸性溶剂中可显著地增强其相对碱度,最常用的酸性溶剂为冰醋酸。

(2)碱性溶剂:有机弱酸在碱性溶剂中可显著地增强其相对碱度,最常用的酸性溶剂为二甲基甲酰胺(DMF)

(3)两性溶剂:常用的为甲醇

(4)惰性溶剂:这一类溶剂没有酸碱性,如甲苯、三氯甲烷、丙酮等

在非水酸性溶剂中,只要其在水溶液的pKb小于10,都能被冰醋酸均化到溶剂醋酸根(AcO-),相对碱强度显著增强,因而使弱碱性药物的滴定能顺利进行。

(一)基本原理

高氯酸滴定过程,实际上是一个置换滴定,即强酸(HClO4)置换出与有机弱碱结合的

较弱的酸(HA )。

方法适用范围:主要用于Kb<10-8的有机碱盐,对于不同碱性的杂环类药物只有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指示终点方法才能获得满意的滴定结果

(二)酸根的影响:

冰醋酸溶液中各酸根的酸性强弱如下:

高氯酸 >氢溴酸 > 硫酸 > 盐酸 >硫酸氢根 > 硝酸 >磷酸、有机酸

如测定有机碱性药物氢卤酸时,由于被置换出的氢卤酸的酸性相当强,影响滴定终点,不能直接滴定,需要进行处理。一般处理方法是加入定量的醋酸汞冰醋酸溶液,使其生成在醋酸中难解离的卤化汞。

硫酸盐可直接滴定,但滴定至其成为硫酸氢盐为止。供试品为硝酸盐时,置换出的硝酸可使指示剂褪色,导致终点极难观察,遇此情况应以电位滴定法指示终点为宜。 (三)滴定剂的稳定性

滴定供试品与标定高氯酸滴定液时的温差超过10℃,则应重新标定。 二、溴量法(需做空白对照)

盐酸去氧肾上腺素和重酒石酸间羟胺原料药采用溴量法测定含量。

100

W V).T.F

-(V %0⨯=

含量

三、亚硝酸钠法

(第八章详细介绍)

第八章对氨基苯甲酸酯和酰苯胺类局麻药物的分析...卡因(类药物):局部麻醉药

局麻类药物是一类能在用药部位局部可逆性的阻断感觉神经冲动发生与传导的药物。

局麻药物的化学结构通常包括三个部分:1.亲脂性芳香环;2.中间连接功能基;3.亲水性胺基。

第一节结构与性质

对氨基苯甲酸酯类药物的基本结构:

,HX

盐酸普鲁卡因苯佐卡因盐酸丁卡因

酰苯胺类局麻药物的基本结构:

典型药物:

个甲基)

上述两类药物的主要理化性质:

1.芳伯氨基特性:对氨基苯甲酸类药物的结构中具有芳伯氨基(除盐酸丁卡因外),故显重氮化-偶合反应:与芳醛缩合成Schiff碱反应:易氧化变色等。盐酸利多卡因、盐酸布比卡因和盐酸罗哌卡因因酰胺基邻位存在两个甲基,由于空间位阻影响,较难水解,所以其盐的水溶液比较稳定。

2.水解特性:含有酯键

3.弱碱性:脂烃侧链为叔胺氮原子(除苯佐卡因外),具有一定的碱性,可以成盐:能与生物碱沉淀剂发生沉淀反应:只能在非水溶剂体系中滴定

4.与重金属离子反应特性:盐酸利多卡因、盐酸布比卡因和盐酸罗帕卡因分子结构中酰胺基上的氮可在水溶液中与铜离子或钴离子结合,生成有色的配位化合物沉淀。可溶于三

药物分析学知识点

药物分析学知识点 药物分析学是药学领域中的一门重要学科,涉及到药物的分离、鉴 定和定量等方面。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药物分析学知识点,供参考: 1. 药物分析的概念 药物分析是指对药物中的活性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和定量等分析方 法的研究。通过药物分析,可以确定药物的质量、纯度、稳定性等关 键参数,以保证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2. 药物的样品处理 在药物分析过程中,样品处理是一个重要的步骤。常用的样品处理 方法包括提取、稀释、过滤等。提取是将药物中的目标物质分离出来,常用的提取方法有溶剂提取、固相萃取等。稀释是指调整样品浓度, 以适应后续分析的要求。过滤是为了去除样品中的杂质,保证分析结 果的准确性。 3. 色谱分析技术 色谱分析技术是药物分析中常用的分离和鉴定方法。其中,高效液 相色谱(HPLC)是最常用的色谱技术之一,其原理是利用固定相和液 相的相互作用来分离混合物中的化合物。气相色谱(GC)则是利用气 体载气将混合物中的化合物分离开来。色谱分析技术广泛应用于药物 质量控制、药代动力学研究等领域。 4. 质谱分析技术

质谱分析技术是药物分析中的一项重要工具,可用于鉴定和定量药物。质谱分析技术通过测量样品中化合物的质荷比,确定其分子式和结构。常用的质谱仪器包括质谱-质谱联用技术(MS-MS)、气相质谱(GC-MS)等。 5. 荧光分析技术 荧光分析技术是一种敏感的分析方法,广泛应用于药物分析中。荧光分析技术利用化合物在光激发下的荧光发射特性进行分析。通过测量样品中的荧光强度,可以确定目标化合物的存在和浓度。 6. 光谱分析技术 光谱分析技术包括紫外-可见光谱(UV-Vis)、红外光谱(IR)、核磁共振光谱(NMR)等。这些技术可以用于药物的结构鉴定和定量分析。 7. 药物定量分析方法 药物定量分析是药物分析中的重要内容,常用的定量方法包括滴定法、比色法、分光光度法等。这些方法可以用于测定药物样品中的活性成分的浓度。 8. 药物质量控制 药物分析学在药物质量控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通过对药物样品进行分析,可以确定药物的含量、纯度和稳定性等指标,以保证药物的质量和疗效。

《药物分析学》重点知识点归纳-必备必背

药物分析学 药物分析学是药学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是我国高等教育药学专业教学计划中规启设巻的一门主要专业课程,也是我国执业药师考试中指立考试的专业课程之一。本课程主要介绍药品质呈:标准及苴制订和药品质量检验的基本知识,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从事药品质量检验和新药的研究开发工作奠定基础。 第一节药物分析的性质和任务 药物分析学是药品全而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学科,它主要运用物理学、化学、生物化学的方法与技术研究、解决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合成药物或天然药物及其制剂的质量控制问题,也研究有代表性的中药制剂和生化制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因此,药物分析学是一门研究与发展药品质量控制的“方法学科”,是药学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 药物分析学科和药物分析工作者的任务,除了药品的常规理化检验以及药品质量标准的研究和制订外,尚需深入到生物体内过程并进行综合评价的动态分析研究中: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应该更加准确、灵敏、专属和快速,并力求向自动化、最优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第二节药物分析与药品质量标准 一、我国药品质量标准体系 我国药品质疑标准体系包括:法泄标准和非法左标准:临时性标准和正式标准:内部标准和公开标准等。其中,法肚标准又可分为中国药典、局颁标准和地方标准等三级药品标准。 (一)法定药品质量标准 我国现行的法立的药品质量标准体系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标准、省(自治区、宜辖市)药品标准,人们习称为“三级标准”体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简称为中国药典。是由国家药典委员会主持编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颁布实施。中国药典是我国记载药品标准的法典,是国家监督管理药品质量的技术标准。凡生产、销售和使用质量不符合药典标准规泄的药品均为违法行为。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标准(简称局颁标准),系由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并颁布实施的药品标准

药物分析的一般知识

1.药品检验的一般程序 取样、检验(纯度,判断药物的优劣)、含量测定(有效成分的多少)、写出报告。 2.药品质量标准分析方法验证:证明采用的方法适合于相应的检测要求。 验证的内容有:准确度、精密度(重复性、中间精密度和重现性)、专属性、检测限、定量限、线性、范围和耐用性。 3.准确度: 指用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百分回收率表示。 至少用9次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4.精密度:在规定的条件下,同一个均匀样品,进过多次取样测定所得的结果之间的接近程度。用偏差、相对标准偏差、标准偏差表示。 重复性:相同条件下,一个分析人员测定所得结果的精密度称为重复性,至少9次。 中间精密度: 同一个实验室,不同时间不同分析人员用不同设备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重现性:不同实验室,不同分析人员测定结果的精密度。 分析方法被法定标准采用必须进行重现性实验。 4.专属性:指在其他成分可能存在的情况下,采用的方法能准确测定出被测物的特性,用 于复杂样品分析时相互干扰的程度。鉴别反应、杂质检查、含量测定方法,圴应考察专属性。 5. 检测限(LOD):指试样中被测物能被检测出的最低量,无须定量。用百分数、ppm或ppb表示 6. 定量限(LOQ):指样品中被测物能被定量测定的最低量,测定结果应具一定的精密度和准确度 7.线性:系指在设计的范围内,测试结果与试样中被测物浓度直接呈正比关系的程度 8. 范围:能达到一定的精密度、准确度和线性的条件下,测试方法适用的高低限浓度或量的区间。 9.耐用性:指在一定的测定条件稍有变动时,测定结果不受影响的承受程度 第三节药物分析的统计学知识 测量误差:测量值和真实值之差。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 真实值:是有经验的人用最可靠的方法对试样进行多次测定所得的平均值。 系统误差:(1)方法误差(2)试剂误差(3)仪器误差(4)操作误差 偶然误差:不可定误差或随机误差,由偶然原因引起。可增加平得测定次数。 测量值的准确度表示测量的正确性,测量值的精密度表示测量的重现性。精密度是表示准确度的先决条件,只有在消除了系统误差后,才可用精密度同时表达准确度。 提高分析准确度方法:1、选择合适的分析方法2、减少测量误差3、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4、消除测量过程中的系统误差(校准仪器、做对照试验、做回收试验、做空白试验) 有效数字的处理:0.05060g是四位有效数字。首位是8或9,有效数字可多记一位。

药物分析知识要点

药物分析知识要点 绪论: 药物(drugs/medicines/pharmaceutical substances):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的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药品(medicinal products):通常是指由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 药物分析(Pharmaceutical analysis):是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查与控制的科学。 药物分析的性质:1、药品具有与人的性命相关性;2、药品具有严格的质量要求性;3、药品具有社会公共福利性 药物分析的任务:就是对药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立药物的质量规律,建立合理有效的药物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保证药品的质量稳定与可控,保障药品使用的安全、有效和合理。 国务院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制定了相关的管理规范。1、《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ood Laboratory Practice,GLP);2、《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3《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ood Manufacture Practice,GMP);4、《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ood Supply Practice,GSP) 人用药品注册技术要求国际协调会(ICH) ICH有有关药品质量的技术要求(以代码Q标识) ICH有有关药品安全性的技术要求(以代码S标识) ICH有有关药品有效性的技术要求(以代码E标识) ICH有有关药品综合技术要求(以代码M标识) 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 药品标准(药品质量标准):系根据药物自身的理化与生物学特性,按照批准的来源、处方、生产工艺、储藏运输条件等所制定的,用以检测药品质量是否达到用药要求并衡量其质量是否稳定均一的技术规定。 药品标准的内涵:真伪鉴别、纯度检查和品质要求,药品在这三方面的综合表现决定了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和质量可控性。 《中国药典》2015年版由一部、二部、三部、四部、及其增补本组成。 一部收载中药;二部收载化学药品,三部收载生物制品;四部收载通则和药用辅料。 国家药品标准由凡例与正文及其引用的通则共同构成 凡例是正确使用《中国药典》进行药品质量鉴定的基本原则,是对《中国药典》正文、通则及与质量鉴定有关的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知识点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知识点 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知识点 古来一切有成就的人,都很严肃地对待自己的生命,当他活着一天,总要尽量多劳动,多工作,多学习,不肯虚度年华,不让时间白白地浪费掉。下面应届毕业生店铺为大家编辑整理了执业药师《药物分析学》章节知识点,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第九章芳酸及其酯类药物的分析 掌握阿司匹林及其制剂、对氨基水杨酸钠的鉴别、杂质检查和含量测定方法。熟悉苯甲酸钠的鉴别和含量测定方法。芳酸及其酯类药物分子结构的共性:既具有苯环,又有羧基。 第一节阿司匹林及其制剂的分析 一、鉴别试验 (一)三氯化铁反应 本类药物水解后能产生酚羟基,可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紫堇色铁配位化合物。 应适宜的pH值为4~6,在强酸性溶液中配位化合物分解。本反应极为灵敏,只需取稀溶液进行试验;如取样量大,产生颜色过深时,可加水稀释后观察。 (二)水解反应 阿司匹林与碳酸钠试液加热水解,得水杨酸钠及醋酸钠,加过量稀硫酸酸化后,则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并发生醋酸的臭气。沉淀物于100~105°C干燥后,熔点为156~161°C。 (三)红外吸收光谱法 波数(cm-1) 振动类型归属 3300~2300 υOH 羟基 1760,1695 υC=O 羰基 1610,1580 υC=C 苯环 1310,1190 υC-O 酯基 二、特殊杂质检查

1.溶液的'澄清度:利用溶解行为的差异,检查原料药中碳酸钠试液不溶物。阿司匹林可溶于碳酸钠试液,而杂质不溶。不溶物杂质:未反应完全的酚类,或水杨酸精制时温度过高,产生脱羧副反应的苯酚,及合成中由副反应生成的醋酸苯酯、水杨酸苯酯和乙酰水杨酸苯酯等。 2.水杨酸:由生产过程中乙酰化不完全或贮藏过程中水解产生。水杨酸对人体有毒性,而且分子中酚羟基在空气中被逐渐氧化成一系列醌型有色物质,如淡黄、红棕甚至深棕色,使阿司匹林成品变色。 检查原理:利用阿司匹林结构中无酚羟基,不能与高铁盐作用,而水杨酸则可与高铁盐反应生成紫堇色,与一定量水杨酸对照液生成的色泽比较,不得更深。其限量为0.1%。 由于阿司匹林在制剂过程中又易水解为水杨酸,因此药典规定阿司匹林片剂和肠溶片均按上述类似方法控制杂质水杨酸的限量,限量分别为:0.3%和1.5%;阿司匹林栓(HPLC法)水杨酸限量:1.0%。 3.易炭化物:检查被硫酸炭化呈色的微量有机杂质。 三、含量测定 (一)酸碱滴定法 1. 直接滴定法阿司匹林结构中的游离羧基,可采用碱滴定液直接滴定。用于阿司匹林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方法:取本品约0.4g,精密称定,加中性乙醇(对酚酞指示液显中性)20ml,溶解后,加酚酞指示液3滴,用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滴定。每1ml的氢氧化钠滴定液(0.1mol/L)相当于18.02mg的C9H8O4。 讨论:(1)用中性乙醇为溶剂,防止阿司匹林酯结构在滴定时水解,致使测定结果偏高,故不用水为溶剂。 (2)强碱滴定弱酸,化学计量点偏碱性,故选用碱性区变色的酚酞。 (3)滴定时应在不断振摇下稍快地进行,以防止局部碱度过大而促使其水解。(4)供试品中所含水杨酸超过规定限度时,则不宜用直接滴定法测定。 2. 两步滴定法用于阿司匹林片和阿司匹林肠溶片的含量测定。片

药物分析知识点总结

国家药品标准是《中国药典》(缩写Ch.P)和局颁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药品现代化生产和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药品生产、经营、使用和行政、技术监督管理各部门应共同遵循的法定技术依据。 药典内容分:凡例、正文、附录、索引。 药品质量管理规范(5个G)《药品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定GL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M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GS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GAP》。 标准品: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按效价单位计,以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定。 对照品除另有规定外,均按干燥品(或无水物质)进行计算后使用。 药品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为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出检验报告。 杂质两个来源:一是由生产过程中引入,二是贮藏过程中引入。 杂质按照来源分: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按毒性分:毒性杂质和信号杂质;按理化性质分:有机杂质、无机杂质和残留杂质。 杂质限量:药物中含杂质的最大允许量。 杂质限量%=杂质最大允许量/供试品量*100% 杂质限量%=标准溶液的浓度*标准溶液的体积/供试品量*100%即L=CV/S*100% 1.氯化物检查,在硝酸酸性条件下与硝酸银反应,生成氯化银胶体微粒而显白色浑浊,与一定量的标准氯化钠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氯化银浑浊程度比较,浊度不得更大。加硝酸目的:避免弱酸银盐如碳酸银、磷酸银及氧化银沉淀的干扰,且可加速氯化银沉淀的生产并产生较好的乳浊,酸度以50ml供试溶液中含稀硝酸10ml为宜。 2.硫酸盐检查,在稀盐酸酸性条件下与氯化钡反应,与一定量标准硫酸钾溶液在相同条件下产生的硫酸钡浑浊程度比较。 3.铁盐检查,硫氰酸盐法,铁盐在盐酸酸性与硫氰酸盐作用生产红色可溶性硫氰酸铁配离子 4.重金属检查,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溶于水、稀酸和乙醇的药物;炽灼后的硫代乙酰胺法适用于含芳环、杂环以及难溶于水、稀酸及乙醇的有机药物;硫化钠法适用于溶于碱性水溶液而难溶于稀酸或在稀酸中即生成沉淀的药物;微孔滤膜法适用于重金属限量低的药物。 常用热分析法有:热重分析、差热分析和差示扫描热分析。 中国药典规定残留溶剂检查方法为GC(气相色谱法) 特殊杂质检查一薄层色谱法1.杂质对照品法适用于已知杂质并能制备得到杂质对照品2供试品溶液自身稀释对照法适用杂质接受不确定或无杂质对照品 二高效液相色谱法1.内标法加校正因子测定法适用于有对照品并能够测定杂质校正因子2.外标法测定法适用于有对照品且进样量能够精确控制3.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测定法适用不用杂质对照品 4.不加校正因子的主成分自身对照测定法适用没有杂质对照品 5.面积归一化法适用粗略测量供试品中杂质含量。 比旋度反映药物纯度,限定杂质含量。 不经有机破坏的分析:直接测定法、经水解测定法、经还原分解测定法。 经有机破坏分析:湿法破坏、干法破坏。 湿法破坏适用于含氮有机合成药物分析前处理,在生物制品中用于氮、磷、硫柳汞即氯化钠测定法的前处理—凯氏定氮法。 干法破坏分1.高温炽灼法2.氧瓶燃烧法,含F药物选用水做吸收液,用银量法测含CL用水—氢氧化钠做吸收液,用银量法测含Br用水—氢氧化钠做吸收液,测定含碘可用水—氢氧化钠—二氧化硫做吸收液,含硫浓过氧化氢与水混合液做吸收液。 容量分析应用于化学原料药的含量测定。

最全药物分析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

最全药物分析知识点归纳总结整理 药物分析是一门利用分析测定手段,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质量控制的科学。药品质量应从药品的性状、真伪、有效性、均一性、安全性、纯度和有效成分的含量进行综合评价。 第一节:药品质量标准 药品质量标准是国家对药品质量、规格及检验方法所做的技术规定,是药品生产、供应、使用、检验和药政管理部门共同遵循的法定依据。常见的国家标准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h.P)和其他药品标准,以及国外标准如美国药典(USP)、美国国家处方集(NF)、英国药典(BP)、日本 药局方(JP)、欧洲药典(Ph.Eur)和国际药典(Ph.Int)。 中国药典》是我国最常用的药品质量标准,历经1953、1963、1977、1985、1990、1995、2000、2005、2010、2015 年版的更新。其基本结构包括凡例、正文和通则,其中正文包括所收载药品或制剂的质量标准,通则包括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和指导原则。

在药品质量标准中,检验方法和限度是重要的内容。检验方法应遵循《中国药典》规定,采用其他方法时应与药典方法对比,仲裁以《中国药典》方法为准。限度是指药品中各项成分的含量范围,也应遵循《中国药典》规定。 标准品和对照品是药品质量标准中常见的概念。它们都是用于鉴别、检查、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但标准品用于生物检定或效价测定,其特性量值一般按效价单位(或μg)计,而对照品则指采用理化方法进行鉴别、检查、含量测定的标准物质,其特性量值一般按纯度(%)计。 精确度是药品质量标准中另一个重要的内容,它包括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精确度的要求可根据数值的有效数位来确定,例如称取“0.1g”时,指称取重量可为0.06~0.14g。此外,药品质量标准中还规定了精密称定、称定、精密量取和量取等概念,应当注意其具体含义。 正确答案:A

药物分析知识点

1.药物(drugs):是指用于治疗,预防,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 有适应证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系指为评价药物安全性,在实验室条件下,用实 验系统进行的各种毒性试验. 3.GCP:《药物临床实验质量管理规范》,任何在人体进行的药物系统性研究,以证实或揭 示试验药物的作用,不良反应和试验药物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目的是确定试验药物的疗效与安全性. 4.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是为规范药品生产质量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 药品管理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实施条例》的规定而制定。 5.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是为加强药品经营质量管理,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而制定。 6.GAP:《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试行)》,是为规范中药材生产,保证中药材质量,促 进中药标准化,现代化而制定. 7.《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Chp,2010年版由一部,二部,三部及其增补本组成,内容分别 包括凡例正文和附录索引。已先后颁布9版,1953年为第一版,2010年为第九版. 8.药物的近似溶解度由高到低: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微溶,极微溶,几乎不溶 或不溶。 9.药物储存:遮光,密闭,密封,熔封或严封,阴凉处,凉暗处,冷处,常温。 10.标准品:指用于生物鉴定,抗生素或生化药品中含量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按效价单位 (ug)计,以国际标准品进行标定。 11.对照品:用于结构确切物质分析,按干燥品进行计算后使用。单位mg. 12.称重与量取:遵循4舍6入5成双原则。 13.恒重: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的重量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14.空白试验: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替代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 15.国家药品标准:国家药品标准,是指国家为保证药品质量所制定的质量指标、检验方法 以及生产工艺等的技术要求。 16.企业药品标准:由药品生产企业研究制定并用于其药品质量控制的标准. 17.美国药典USP,英国药典BP,欧洲药典EP,日本药局方JP,国际药典Ph.Int。。(特点 自己看P61)。 18.药品检验工作机构:省级药品检验所,市县级药品检验所。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

药物分析基本知识 绍兴市食品药品检验所俞信真 1、药物分析的性质 药物分析又称为药品检验是检验药品质量,保障人体用药安全、有效及合理的重要手段。 2、药物分析的任务 药物分析包括: 药物成品的检验 药品生产过程中的质量控制(中间体等的检测)药品贮藏过程的质量考察(稳定性研究) 药品使用部门的临床药物分析(体内药物浓度)药物研究部门的新药研制标准制订 3、药物分析方法的分类 按检测原理和操作方法的不同分为化学分析、仪器分析法和生物测定。 化学分析法:有重量分析法、容量分析法(滴定法)如:酸碱滴定法、沉淀滴定法、氧化还原法、络合滴定法 仪器分析法:有电化学分析法(电位滴定法)、光化学分析法(光谱法、UV、IR、旋光分析法,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等)、色谱法(TLC、HPLC、GC等)

锈蚀,容量仪器没有校准及分光光度法中单色光不纯等。 3、试剂误差 因试剂或蒸馏水不纯而引入微量杂质或干扰物质,试剂标定不当,校正因子F值不准等。4、操作误差 由于分析工作者操作不规范而引起的误差称为操作误差。如读滴定管数值时偏高或偏低,滴定终点颜色辨别偏深或偏浅等。 (二)偶然误差及其产生的原因 偶然误差是由于某些无法控制和预测的因素(偶然性因素)随机变化而引起的误差,因此又称不可测误差或随机误差。 如环境的温度、湿度和气压的微小变化,仪器的微小波动, 电压不稳及操作的细小差别所引起的误差, 其大小和正负不固定,随机而变,无法控制和测定。 在系统误差减免后,同样条件下平行测定,偶然误差的分布服从统计规律。 可用正态分布曲线图来描述。 由图可知:

(1)大小相等,符号相反的误差出现的概率基本相等; (2)小误差出现的机会多,大误差出现的机会少。 由此可知,经过多次测定后,其平均值接近于真实值。因此,采取增加测定次数,取平均值的方法,可减少偶然误差。 除上述两种误差外,有时还可能由于分析工作者的错误、过失、粗心大意或不遵守操作规程而出现误差。 例如读错刻度,记错读数,加错试剂,溅失溶液等。这种错误是人为造成的,属粗大误差,我们通过认真、严格、细致、熟练地操作,是可以避免的。若发现过失,其测定结果必须舍弃,不能参加平均值计算,应重做。 三、误差的表示方法 (一)准确度和误差 准确度是指测定值与真实值的接近程度。 可用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来表示。 绝对误差=测量值-真实值 相对误差=[绝对误差/真实值]×100% 绝对误差和相对误差都有正负值,正值表示测量

药物分析重点

1.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 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2.药品通常是指由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 品。 3.药品的特殊性:与人的生命关联性,严格是质量要求性,社会公共福利性。 4.重金属检查法:重金属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及安全性。重金属是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硫代 乙酰胺或硫化钠作用而显色的金属杂质,如:铅银汞铜镉铋锑锡砷锌钴与镍等。 第一法:硫代乙酰胺法,显色剂为硫代乙酰胺 第二法:炽灼后的硫代乙酰胺法,显色剂为硫代乙酰胺 第三法:硫化钠法,显色剂为硫化钠。 5.去除蛋白质方法:溶剂沉淀法,中性盐析法,强酸沉淀法,热凝固法 6.阿司匹林的两步滴定法:两步滴定法系水解后剩余量滴定法的改进。因阿司匹林片剂中 除存在其水解产物水杨酸及醋酸外,在制剂工艺中添加了抑制阿司匹林水解的稳定剂酒石酸或枸橼酸。因而无法使用直接滴定法测定含量,且使用水解后剩余量滴定法时,稳定剂对测定也存在干扰,为消除片剂中酸性降解产物及稳定剂对阿司匹林测定的干扰,Chp2005曾收载两步滴定法测定阿司匹林片和肠溶片的含量。两步滴定法系指测定过程分为两步进行:第一步中和制剂中的酸性水解产物和酸性稳定剂(同时中和阿司匹林的游离羧基),以消除其干扰;第二步水解与滴定,即水解后剩余量滴定法。 7.巴比妥类药物的基本结构可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母核巴比妥酸的环状丙二酰脲结构, 此结构是巴比妥类药物的共同部分,决定巴比妥类药物的共性,可用于与其他药物区别。 另一部分是取代基部分,即R1和R2,根据取代基不同,可以形成各种具体的巴比妥类药物,具有不同理化性质,这些性质可用于各种巴比妥类药物之间的相互区别。 8.离子对色谱将一种(或多种)与溶质离子电荷相反的离子(对离子或反离子)加到流动相中使其 与溶质离子结合形成疏水性离子对化合物,使其能够在两相之间进行分配。分为: 阴离子分离:常采用烷基铵类,如氢氧化四丁基铵或氢氧化十六烷基三甲铵作为对离子;(与阳离子相反,具体见下) 组分为阳离子的物质,可以与其发生离子结合,这种新生成的离子对在色谱中保留时间延长,进而达到与干扰物质分离的效果。 9.用薄层色谱法检查药物中的杂质,可采用高低浓度对比法检查,何为高低浓度对比法?答:当杂质的结构不能确定,或无杂质的对照品时,可采用此法。 方法:将供试品溶液限量要求稀释至一定浓度做对照液,与供试品的溶液分别点加了同一薄层板上、展开、定位、观察。杂质斑点不得超过2~3个,其颜色不得比主斑点深。10.在测定血样时,首先应去除蛋白质,去除蛋白有哪几种方法? 答:(1)加入与水相混溶的有机溶剂;(2)加入中性盐;(3)加入强酸; (4)加入含锌盐及铜盐的沉淀剂;(5)酶解法。 11.简述氧瓶燃烧法测定药物的实验过程? 答:(1)仪器装置:燃烧瓶为500ml、1000ml、2000ml的磨口、硬质玻璃锥形瓶、瓶塞底部溶封铂丝一根。(2)称样:称取样品、置无灰滤纸中心,按要求折叠后,固定于铂丝下端的螺旋处,使尾部漏出。(3)燃烧分解:在燃烧瓶内加入规定吸收液、小心通入氧气约1分钟,点燃滤纸尾部、迅速吸收液中、放置。(4)吸收液的选择:使燃烧分解的待测吸收使转变成便于测定的价态。

生物药物分析知识点总结

生物药物分析知识点总结 1.生物活性分析方法:生物活性分析是衡量药物对生物体的活性以及药物作用机制的重要手段。常见的生物活性分析方法包括酶活性分析、细胞毒性测定、动物试验等。 2.蛋白质质量分析方法:蛋白质质量分析是研究蛋白质的分子量、构象以及组成的重要手段。常见的蛋白质质量分析方法包括质谱分析、SDS-等。 3.分离与纯化方法:生物制剂通常具有复杂的成分,需要进行分离和纯化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常见的生物分离与纯化方法包括色谱技术(如层析、高效液相色谱等)、电泳技术(如凝胶电泳等)等。 4.基因检测与基因表达分析:基因检测是通过检测DNA中的特定序列来确定基因型,用于诊断疾病、基因治疗等。基因表达分析是研究基因在细胞或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以及调控机制的方法。 5.免疫学分析方法:免疫学分析方法是通过检测抗原与抗体的相互作用来进行分析。常见的免疫学分析方法包括免疫沉淀、ELISA、西方印迹等。 6.稳定性分析:生物药物在储存、运输和使用过程中可能受到温度、湿度、光照等因素的影响而失去活性。稳定性分析是评价生物药物在不同条件下的稳定性的方法。 7.药物相互作用分析:药物相互作用分析是研究生物药物与其他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的方法。常见的药物相互作用分析方法包括体外药物相互作用实验、药代动力学分析等。

8.药代动力学分析:药代动力学分析是研究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过程的方法。常见的药代动力学分析方法包括药物浓度测定、 药物代谢动力学参数计算等。 9.毒理学评价:生物药物上市前需要进行毒理学评价,以评估药物的 安全性。常见的毒理学评价方法包括细胞毒性实验、动物实验等。 10.药物质量控制:生物药物的质量控制是保证药物制剂质量稳定的 关键。常见的药物质量控制方法包括药品标准制定、质量检测等。 总之,生物药物分析是研究生物制剂活性成分及其机制的重要方法, 在药物研发、质量控制以及临床应用中起着关键作用。以上所述的知识点 是生物药物分析中常见的内容,通过深入学习这些知识点,可以更好地理 解和应用生物药物分析技术。

药物分析知识点归纳总结

、精确度药典规定取样量的准确度和试验精密度。 2、美国药典usp 英国药典 BP 日本药局方 JP 欧洲药典 Ph.Eup 国际药典 Ph.Int 3.药典的内容分为凡例,正文,附录和索引四部分。 4、药品的鉴别试验来判断已知药物的真伪药品 5.检验工作的基本程序一般为取样,鉴别,检查,含量测定,写出检验报告 6.红外光谱鉴别法:在用红外光谱进行鉴别试验时,中国药典和BP均采用标准图谱对照法 7.一般鉴别试验(general identification test)是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的特征,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8.药物的专属鉴别实验(specific identification test)是证实某一种药物的依据,它是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所引起的物理化学特性不同,选用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9.反应的灵敏度(sensitivity):在一定条件下,能在尽可能稀的溶液中观测出尽可能少量的供试品,反应对这一要求所能满足的程度. 10.空白试验,就是在与供试品鉴别试验完全相同的条件下,除不加供试品外,其它试剂均同样加入而进行的试验。 11.对照试验:用已知溶液代替试液同样进行的试验。对照试验用于检查试剂是否变质或反映条件是否控制正常 12.zhi(火只)灼残渣定义:有机药物经炭化或挥发性无机药物加热分解后,高温(火只)灼,所产生的非挥发性无机杂质的硫酸盐。 13.干燥失重系指药品在规定的条件下,经干燥后所减失的量,以百分率表示。 14.杂质的来源1、生产过程引入的杂质。2、贮藏过程引入的杂质。 15.杂质按来源可分为一般杂质和特殊杂质。 16.杂质按其性质还可以分为信号杂质和有害杂质。信号杂质本身一般无害,但其含量的多少可以反映出药物的纯度水平,如含量过多,表明药物的纯度差,提示药物的生产工艺不合理或生产控制存在问题。 17.L=C*V/S*100% (计算) 18.中国药典和USP均采用硫氰酸盐法检查铁盐。 19.重金属系只指在实验条件下能与S2-作用显色的金属杂质,如银、铅、汞、铜、镉、锡、锑、铋等。在药品生产过程中遇到铅的机会较多,铅在体内又易积蓄中毒,故检查时以铅为代表。20.准确度系指该方法测定的结果与真实值或参考值接近的程度,一般以回收率(%)表示。用UV 和HPLC法时,一般回收率可达到98%-102% 21.用于鉴别试验只对专属性,耐用性二项指标有所要求。 22.古蔡(Gutzeit)氏法原理:金属锌与酸作用产生新生态的氢,与药物中微量砷盐反应生成具有挥发性的砷化氢,遇溴化汞试纸,产生黄色至棕色的砷斑,与一定量标准砷溶液所生成的砷斑比较,颜色不得更深。用醋酸铅棉花吸收硫化氢。砷盐含量〈10ppm 23.氧瓶燃烧法:鉴别、检查或测定含卤素有机药物或含硫、氮、硒等其它元素的有机药物。 24.巴比妥类药物为环状酰脲类镇静催眠药,是巴比妥酸的衍生物。 25.巴比妥类药物的母核环状结构中含有1,3-二酰亚胺基团,能使其分子发生酮式-烯醇式互变异构,在水溶液中发生二级电离。 26.溴量法:凡在5位取代基含有不饱和键的巴比妥类药物,其不饱和键能与溴定量地发生加成反映,故可采用溴量法测定其含量。 27.水杨酸及其盐在中性或弱酸性条件下,与三氯化铁试液反应,生成紫堇色配位化合物。阿司匹林呈紫堇色;对氨基水杨酸钠加稀盐酸呈酸性后,呈紫红色;贝诺酯呈紫堇色。 28.阿司匹林中特殊杂质的检查项目:1、溶液的澄清度。2、水杨酸。3、易炭化物。

药物分析重点总结

1.药物分析要点是什么 (1)了解药品质量控制的现代分析方法与技术及发展趋势。 (2)理解从药物的结构分析出发,运用化学的、物理化学的以及其它必要的技术与方法进行质 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和原理。 (3)掌握药典的基本组成与正确使用。 (4)掌握药物的鉴别、检查和定量分析的基本规律与基本方法。 (5)掌握化学药物制剂分析的特点与基本方法,生化药物和中药制剂质量分析的一般规律与主 要方法。 (6)掌握药品质量标准制订的基本原则、内容与方法。 2.药剂学药物分析的主要内容重点 药剂学分为物理药剂学、工业药剂学、临床药剂学、生物药剂学几个方面。物理药剂学是药物 制剂的基础理论,工业药剂学研究制剂的工业化过程涉及的设备、法规、工艺放大、工业化生 产的管理等方面的内容,临床药剂学的主要内容涉及药物的临床应用、药理、药代动力学、药 物的配伍和相互作用,生物药剂学涉及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过程,药物的量效关 系等内容。 药物分析主要是研究如何控制药品的质量,建立药物分析测定方法,监控生产过程和产品中的 杂质,建立质量控制策略和产品的质量标准,在药物研究、生产过程提供质量监控,数据测定 等内容。 3.如何复习药物化学,药物分析 好的方法对效率的提高有时候是成几何级数上升的,药物分析学也有自身的特点,不妨先学习 一下方法再来学习知识。 药物分析化学科学研究的思路和方法药物分析化学的研究对象药物分析化学(pharmaceutical analytical chemistry)是分析化学在药学中的应用。药物分析化学是研究药物化学组成的分析 方法及有关理论的一门科学,是分析化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它的任务主要有三方面:鉴定药物的化学组成(或成分)、测定药物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及确定 药物的化学结构。因为药物分析化学能够培养学生观察判断问题的能力和精密地进行科学实验 的技能,在药学教育中,各门专业课都要应用药物分析化学的理论和方法,以解决该门学科中 的某些问题。 例如,药物化学中的原料、中间体及成品分析,理化性质与化学结构关系的探索;药剂学中制 剂的稳定性及生物利用度的测定;天然药物化学中天然药物有效成分的分离、定性鉴别及化学 结构测定;药理学中药物分子的理化性质与药理作用、药效的关系及药物代谢动力学研究等, 无不与药物分析化学研究有着密切的关系。按照不同的分类方法,可将药物分析化学方法归属于不同的类别。 按分析任务(或目的)分类,分为定性分析、定量分析与结构分析;按照分析对象分类,分为 无机分析和有机分析;按照分析方法的原理分类,分为化学分析和仪器分析。(一)结构分析、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药物结构分析的任务是研究药物的分子结构或晶体结构;定性分析的任务是鉴定试样由哪些元素、离子、基团或化合物组成以及药物的真伪;测定试样中某组分的含量,则是定量分析的任务,在试样的成分已知时,可以直接进行定量分析,否则,需先进行定性分析,而后进行定量分析。

药物分析重点总结

药物分析重点总结 药物分析是指通过对药物化学成分、物理性质、药理作用和药代动力学等方面的研究,对药物的质量、效应、副作用等进行评价和分析的过程。药物分析的重点是确定药物的有效成分和药物含量,评估药物的质量和稳定性,并对药物的效果和安全性进行评估。 药物分析的重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药物成分分析:药物的有效成分和辅助成分是药物分析的核心内容。药物的有效成分是药物所起作用的主要成分,药物的质量和疗效直接取决于有效成分的含量和稳定性。通过采用色谱、质谱、核磁共振等分析方法,可以对药物的有效成分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同时,还可以对药物中的辅助成分和杂质进行分析,以保证药物的纯度和稳定性。 2. 药物质量评价:药物的质量评价是确保药物质量符合规定标准的重要环节。药物的质量评价主要包括药物的标定、纯度和稳定性等方面。通过对药物的密度、熔点、溶解度、旋光度等进行测定,可以评价药物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对药物的长期稳定性和加速稳定性进行评估,可以判断药物在储存和使用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情况。 3. 药物效应评价:药物的效应评价是评估药物疗效和安全性的重要手段。药物的效应评价主要包括药理作用、药动学和药效学等方面。药物的药理作用是指药物对机体的生理和生化活动所产生的影响,通过分析药物的目标受体、信号通路和药理效

应,可以评价药物的作用机制和效果。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研究则可以评估药物在机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动力学特性。药效学研究可以评价药物的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4. 药物副作用评价:药物副作用评价是评估药物安全性的关键环节。药物的副作用主要包括药物不良反应、药物相互作用和药物滥用等方面。药物的不良反应是指药物使用过程中可能引起的不良反应和毒副作用。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不同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可能导致药物疗效增强或减弱,甚至产生药物毒副作用。对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相互作用进行评估,可以提供合理用药的依据。 总之,药物分析的重点是通过对药物的有效成分、质量、效应和副作用等进行评价和分析,确保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药物分析的研究方法和技术不断发展,为药物的研究和开发提供了可靠的科学依据。在未来的药物研究中,药物分析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为药物研发和临床应用提供支持。

药物分析重点整理

药物分析重点整理 绪论 1、药物分析: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 2、药物分析任务:对药物进行全面的分析研究,确立药物的质量规律,建立合理有效的药物质量控制方法和标准,保证药品的质量稳定与可控,使用安全和有效。 3、药品四大管理规范:①GLP: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 ②GCP:药品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 ③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 ④GSP: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 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 1、药品制定的标准基础:对药物的研制、开发、生产的全面分析研究的结果 2、国家药品标准构成:①凡例:共性问题的统一规定(称为药品标准术语) ②正文 ③通则:制剂通则、通用检测方法、指导原则 3、溶解度:P14(易溶:1-不到10ml,微溶:100-不到1000ml,不溶:10000ml) 4、药品检查项目: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纯度 5、标示量: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个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的重量或含量或装量

6、称重与量取:①精密称定:千分之一;②称定:百分之一;精密量取:对该体积移液管的精度的要求 7、恒重:指供试品连续2次干燥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内的重量 8、药品的原则:科学性、先进性、规范性、权威性 9、中药材名称:中文名称+拉丁名称 10、熔点:①初熔:供试品在毛细管内开始局部液化出现明显液滴的温度 ②全熔:供试品全部液化时的温度 ③药物含有杂质时,熔点低于纯品,熔程增大 11、比旋度: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偏振光透过每1ml中含有1g旋光性物质的溶液且光路长为1dm时,测得的旋光度 12、百分吸收系数:当溶液浓度c为1%(g/ml)、液层厚度l为1cm时的吸光度A(A=Ecl) 13、药物含量测定方法选择标准:①化学原料药:容量分析法 ②药物制剂:色谱法 14、稳定性实验:影响因素试验、加速试验、长期试验 15、《中国药典》的内容:一部中药、二部化学药品、三部生物制品、四部通则和药用辅料 16、假药、劣药:P66 第二章药物的鉴别试验(鉴别真伪) 1、有机氟化物鉴别原理:经氧瓶燃烧法破坏,被碱性溶液吸收成为无机氟化物,与茜素氟

药物分析重点内容

药物分析重点内容 绪论 药物:是指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药品:通常是指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制剂产品,是可供临床使用的商品。药物分析:是利用分析测定手段,发展药物的分析方法,研究药物的质量规律。对药物进行全面检验与控制的科学。 第一章药品质量研究的内容与药典概况 药品质量研究的目的:为了制定药品标准,加强对药品质量的控制及监督管理,保证药品的质量均一并达到用药要求,保证用药的安全、有效和合理。 检查是对药品的安全性,有效性,均一性和纯度四个方面进行验证。 制剂的规格:指每一支、片或其他每一个单位制剂中含有主药的重量或含量或装量,即制剂的标示量。 标准物质:指供药品检验中使用的,具有确定特性量值,用于校准设备、评价测量方法、给供试药品赋值或者鉴别用的物质。 标准品:指用于生物检定或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其特性量值按效价单位IU或重量单位ug 计,以国际标准物质进行标定。 称取:0.1g , 0.06-0.14g; 2g ,1.5-2.5g;2.0g,1.95-2.05g;2.00g,1.995-2.005g <4舍6入5成双> 精密称定:准确到所取重量的千分之一 约:指取用量不得超过规定量的±10% 恒重:指供试品连续两次干燥或炽灼后称重的差异在0.3mg以下的重量。

空白试验:指在不加供试品或以等量溶剂代替供试液的情况下,按同法操作所得的结果。手性药物用:单晶X射线衍射不同晶型:粉末X射线衍射 药品中文名须按照《中国药品通用名称》收载的名称及其命名原则命名。 没有INN名称的药物,可根据INN命名原则进行英文名命名。 常用鉴别试验的方法与特点:化学,色谱,光谱或生物学方法等。 1.要有一定的专属性,灵敏性和简便性 2.尽可能采用药典已收载的方法 3.一般选用2-4种不同类型的方法,化学法和仪器法相结合,互相取长补短 4.原料药应侧重于具有指纹性的光谱学方法,制剂应侧重于抗干扰的专属性色谱方法 第二章药物的鉴别实验 一般鉴别实验:是依据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或理化性质的特征,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只能证实是某一类药物,而不能证实是哪一种药物 1有机氟化物的鉴别 经氧瓶燃烧法破坏,被碱性溶液吸收成无机氟化物,与茜素氟蓝、硝酸亚铈在PH4.3溶液中形成蓝紫色络合物。 2有机酸盐 水杨酸盐与三氯化铁生成配位化合物,中性红色,弱酸紫色。 加稀盐酸,析出白色水杨酸沉淀;分离,沉淀在醋酸铵试液中溶解。 酒石酸盐加氨制硝酸银试液数滴,水浴加热,试管内壁成银镜。 3芳伯氨基反应 加稀盐酸煮沸,加等体积的亚硝酸钠和脲溶液数滴,振摇1分钟,滴加碱性B-萘酚试液数滴,生成由粉色到猩红色沉淀。

药物分析面试必备专业知识

药物分析面试必备专业知识 一、名词解释 1.药物分析:研究药物质量规律、发展药物质量控制的科学,它是运用化学、物理化学、生物学、计算机等的方法和技术,研究化学结构已经明确的药物及其制剂质量控制方法的学科。 2.药物:以人为使用对象,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功能,并规定有适应症或者功能主治、用法和用量的物质 3.药品:一种或者多种药物经一定的处方和工艺制备而成的某种剂型的产品 4.对照品:采用理化方法进行鉴别、检查或者含量测定时所用的标准物质 5.标准品:用于生物检定、抗生素或者生化药品中含量或者效价测定的标准物质 6.药物鉴别:是根据药物的化学结构和理化性质,用规定的试验方法来辨别药物真伪的质量控制过程 7.普通鉴别试验:以某一类药物的化学结构及其物理化学性质为依据,通过化学反应来鉴别该类药物真伪的方法 8.专属鉴别试验:根据每一种药物化学结构的差异及其

所引起的物理化学特性不同,选用某些特有的灵敏的定性反应,来鉴别药物的真伪 9.溶解度:在一定温度条件下,物质在一定量的某种溶剂中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克数 10. 熔点:药物按照规定的方法测定,由固体熔化成液体的温度,熔融同时分解的温度或者在熔化时自初熔至全熔的一段温度 11. 比旋度:在一定波长与温度下,偏振光通过长1dm 且每1ml 中含有手性化合物1g 的溶液时,测得的旋光度 12. 吸收系数:在一定波长下,单位光程长度某物质单位浓度的吸光度值 13. 杂质:药物中存在的无治疗作用、或者影响药物的稳定性和疗效、甚至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 14. 普通杂质: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泛,在多种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容易引入的杂质 15. 特殊杂质:在特定药物的生产和贮藏过程中引入的杂质 16. 无机杂质:有氯化物、硫酸盐、硫化物、氰化物、重金属等 17. 有机杂质:可能在药物或者制剂生产或者贮藏中引入,包括引入的原料、中间体、副产物、分解产物、异构体和残留溶剂等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