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油地质学(试卷2)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石油地质学试题(一)及答案
一、概念题(30分):
1、生物标志化合物:沉积物和石油中来自生物体的原始生化组成,其碳骨架在各种地质作用过程中被保留下来的有机化合物。
2、圈闭:圈闭是指储集层中能聚集和保存油气的场所或容器。
3、溢出点:指圈闭容纳油气的最大限度的位置,若低于该点高度,油气就溢向储集层的上倾方向。
该点是油气溢出的起始点,又叫最高溢出点。
4、TTI:即时间—温度指数(Time Temperature Index )。
根据促使有机质成烃热演化的温度和时间之间的相互关系,提出的一种定量计算有机质成熟度的指标。
5、CPI:碳优势指数,反映有机质或原油的成熟度。
6、初次运移:是指油气脱离烃源岩的过程,是发生在烃源岩内部的运移,烃源岩是初次运移的介质。
7、流体势:单位质量的流体所具有的机械能的总和;
8、系列圈闭:沿一定的路线上溢出点依次升高的多个圈闭;
9、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10、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气藏气中常见的化学组成是什么?(10分)
(1)气藏气中常见的烃类组成有甲烷(C1H4)、乙烷(C2H6)、丙烷(C3H8)、异丁烷(iC4H10)、正丁烷(nC4H10);
(2)气藏气中常见的非烃气有氮气(N2)、二氧化碳(CO2)、硫化氢(H2S)、氢气(H2)、一氧化碳(CO)、汞(Hg)蒸气及惰性气体(氦、氖、氪、氩、氙、氡)。
2、简述如何评价圈闭的有效性(10分)。
(1)圈闭的概念;(2)圈闭形成时期-早;(3)圈闭的位置-近;(4)圈闭的容积-闭合高度高;(5)闭合面积大;(6)圈闭的保存条件-保
3、圈闭度量的实质及其一般步骤是什么(10分)?
(1)圈闭度量的实质是评价一个圈闭有效容积的大小。
(2)其一般步骤包括:1)确定溢出点;2)确定闭合高;3)确定闭合面积;4)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比例;5)确定圈闭内有效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4、论述有机晚期成油说的基本内容(10分)。
(1)成油物质――有机、证据;(2)成油过程――演化、晚期;(3)烃源岩、干酪根的概念);(4)阶段性具体论述:未成熟阶段,成熟阶段,过成熟阶段
5、简述微裂缝排烃模式(10分)
(1)排烃驱使因素-成烃增压;(2)排烃途径或通道-微裂缝;(3)排烃相态-连续烃相。
特点:幕式排烃。
6、分析含油气盆地中形成油气田的综合地质条件(10分)。
含油气盆地:指有过油气生成,并运移、聚集成为工业性油气田的沉积盆地。
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
一定的产油面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综合地质条件:
1)成烃坳陷和充足油气源
成烃坳陷——指盆地中分布成熟烃源岩或成烃灶的深坳陷区。
充足的油气源——油气丰度:? 单位面积的丰度高。
根据这种方法将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分为3个等级。
丰富的(>2?108m3/km2)中等的(0.2?108m3/km2—2?108m3/km2),贫乏的(<0.2?108m3/km2) ;? 生烃是和成烃潜量、产烃率和产烃丰度、排烃和排烃率、排液态烃的临界含油饱和度、聚集系数。
2)利的生、储、盖组合和油气输导
有利的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
而有利的生、储、盖组合则是指不仅三者本身具有良好的性能,而且在时、空上配置恰当,有利于高效输导,富集并保存大油气藏,有利于勘探和开发。
3)油气聚集和有效圈闭
油气聚集——油气在储集层中从高势区向低势区运移的过程中遇到圈闭时,进入其中的油气就不能继续运移,而聚集起来形成油气藏。
油气聚集又分单一圈闭的油气聚集和系列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有效圈闭——曾经聚集并保存具有工业价值油气藏的圈闭。
具备以下基本特征:大容积、距烃源区近、形成时间早、圈闭的闭合度高和何存条件好。
4)油气藏破坏和油气再分布。
7、油气差异聚集原理是什么(10分)?
在油气源区形成的油气,进入饱含水的储集层后,沿一定的路线(由溢出点所控制)向储集层上倾方向运移,位于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将被油气所充满,那些不在运移路线上的系列圈闭仍被水所充满;
被油气充满的圈闭依然可以聚集天然气,但被天然气充满的圈闭却不能再聚集油。
油气差异聚集的结果,造成天然气分布于靠近源区一侧的圈闭中,向上倾方向依次为油气藏、纯油藏和空圈闭。
石油地质学试题(二)及答案
一、概念题(30):
1、石油:以液态形式存在于地下岩石孔隙中的可燃有机矿产。
成分上以烃类为主,并含有非烃化合物及多种微量元素;相态上以液态为主,并溶有大量烃气和少量非烃气以及固态物质。
2、油气显示:石油、天然气、石油沥青矿物在地表的天然露头或钻井的人工露头。
3、油气藏:圈闭中存在有工业价值的油气聚集就成为油气藏。
4、干酪根:沉积岩中不溶于碱、非氧化型酸和有机溶剂的分散有机质。
5、烃源岩:富含有机质,生成过足以形成工业性油气聚集的细粒沉积岩;
6、油气运移:指地壳中的石油、天然气在各种自然因素作用下所发生的位置移动。
7、油气二次运移:指油气脱离烃源岩后在储集层或其它渗透性介质中的运移。
8、生储盖组合:指烃源层、储集层和盖层的组合型式。
该概念着重强调两个实质性性问题:烃源层中生成的油气向储集层输导的通道和能力;盖层的质量和有效性。
9、沉积盆地:指地壳上具有相同或相似发育特征(包括沉积特征、应力环境、发育时间和
过程)的统一的沉陷单元
10、油气田:是一定(连续)的产油气面积上油气藏的总和。
一定的产油面积是指不同层位的产油气层叠合连片的产油气面积;
二、论述题(70分):(答题要点)
1、简述海相与陆相石油的基本区别(10分)。
(1)海相石油以芳香—中间型、石蜡—环烷型为主;陆相石油以石蜡型为主,部分为石蜡—环烷型;
(2)海相石油以低蜡为特征(均小于5%);陆相石油以高蜡为特征(普遍大于5%);
(3)海相石油一般高硫(一般大于1%);陆相石油以低硫为特征(一般小于1%);
(4)海相石油V、Ni含量高,且 V/ Ni 大于 1;陆相石油V、Ni含量较低,且 V/ Ni 小于 1;
(5)海相石油一般比陆相石油的δ13C 高。
2、简述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及其成因(10分)。
(1)砂岩的主要孔隙类型包括原生孔隙和次生孔隙。
(2)原生孔隙有粒间孔、粒内孔,是沉积作用过程形成的;
(3)次生孔隙有铸模孔、粒内孔、晶间孔,是成岩作用过程形成的;裂缝,可以是构造、压实、脱水和成岩作用过程形成的。
3、简述圈闭的现代概念及各种圈闭类型特征(10分)?
(1)圈闭的现代概念:指储集层中被油气高势区或与非渗透性遮挡(屏蔽)联合封闭的油气低势区。
(2)圈闭包括构造圈闭、地层圈闭、水动力圈闭和复合圈闭。
(3)构造圈闭是由储集层顶面发生局部变形、变位而形成的;
(4)地层圈闭是储集层四周或上倾方向因岩性变化,或地层层序中断——剥蚀或超覆而被非渗透性岩层所封闭而形成的闭合油气低势区;
(5)水动力圈闭是因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新的油气圈闭;
(6)复合圈闭指储集层上方和上倾方向是由构造、地层和水动力三因素中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封闭而形成的圈闭。
4、简述如何评价烃源岩的好坏(10分)?
(1)烃源岩的概念;
(2)评价烃源岩的好坏主要从有机质的数量、有机质的丰度和有机质的成熟度三个方面进行定性和定量的评价:
1)、有机质的数量:包括有机质的丰度和烃源岩的体积两个方面。
有机质的丰度是评价烃源岩优劣的一个重要方面,主要指标为有机碳、氯仿沥青“A”和总烃的百分含量。
2)、有机质的类型:I?型为腐泥型;II型为混合型中的中间型(IIa型为腐植腐泥型,IIb 腐泥腐植型);III型为腐植型。
3)、有机质的成熟度:是表征其成烃有效性和产物性质的重要参数。
评价主要有镜质体反射率(Ro)、孢粉和干酪根的颜色法、岩石热解法、可溶有机质的化学法及TTI法等。
其中Ro
<0.5%—0.7%未成岩阶段,0.5%—0.7% <Ro <1.1%—1.3%深成作用阶段的成油主带;1.1%—
1.3%<Ro <
2.0%为深成作用阶段的高成熟凝析油和湿气带;Ro >2.0%为准变质作用阶段,只
产甲烷的干气。
5、简述沉积有机质热演化阶段划分及各阶段特征(15分)。
沉积有机质热演化划分为未成熟阶段(成岩作用阶段)、成熟阶段(深成作用阶段)和过成熟阶段(准变质作用阶段)。
未成熟阶段从沉积有机质被埋藏开始至门限深度为止,镜质体反射率Ro<0.5%,该阶段以生物成因气为主,最终产物形成干酪根,且早期生成的正烷烃多具有明显的奇碳优势;成熟阶段为干酪根生成油气的主要阶段,从有机质演化的门限值开始至生成石油和湿气结束为止,Ro为0.5%~2.0%,该阶段以生成轻质油和湿气为主;过成熟阶段埋深大、温度高,Ro>2.0%,以生成高温甲烷为主,也称作热裂解肝气阶段。
6、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是什么(15分)?
油气初次运移的机理:指的是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运移相态、运移通道、运移模式等等。
油气初次运移的驱使因素主要有:压实作用;热力作用;成烃增压;粘土矿物脱水;扩散作用等。
油气初次运移的相态有:分子溶液;胶体溶液;连续烃相与混合相;分子扩散等方式。
油气初次运移的通道主要是烃源岩中的孔隙系统、裂缝系统、孔隙-裂缝网络等。
油气初次运移的模式包括:“压实水流”模式;“微裂缝排烃”模式和扩散作用等。
石油地质学试题(三)
一、名词解释
1、油气藏
2、干酪根
3、生油门限
4、相渗透率
5、固态气体水合物
二、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4×5=20)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3、煤型气与煤层气
4、岩性上倾尖灭圈闭与地层超覆不整合圈闭
5、地层压力系数与地层压力梯度 1、干酪根与氯仿沥青“A”2、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4、地层压力与地静压力5、背斜圈闭的构造幅度与其闭合度
三、简答题(50)(4、5任选一题)
1、简述温度、压力对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影响。
(10)
2、比较地台内部断陷型盆地主要石油地质特征。
(15)
3、试比较油气初次与二次运移在相态、动力、方向、距离、时期上的区别与联系。
(10)
4、简述油气藏评价的任务和工作程序。
(15)
5、简述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主要阶段及其主要特征。
(15)
石油地质学试题(四)
一、名词解释
1、低—未熟油
2、相渗透率
3、油气田
4、圈闭
5、生油窗
6、油气聚集带
7、油气系统
8、控制储量
9、干酪根
二、简答题(7×5=35)
1、简述天然气主要成因类型及其甲烷同位素特征。
2、简述油气藏破坏的主要因素。
3、简述油气差异聚集的条件及其特点。
4、简述凝析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5、简述盖层封闭作用的主要机理。
三、论述题(15×3=45)
1、试从生油母岩类型、油气生成的动力因素、油气生成的阶段等方面论述干酪根晚期热降解成烃理论的基本要点。
2、试从源岩条件、储盖层发育特征、油气运移条件、圈闭发育特征等方面论述三角洲油气富集的主要原因。
3、试述箕状凹陷(单断型断陷盆地)非构造圈闭及其非构造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分布。
石油地质学试题(五)
一、名词解释
1、氯仿沥青“A”
2、生油门限
3、煤型气
4、相渗透率
5、异常高地层压力
6、油气二次运移
7、区域盖层
8、圈闭
9、凝析气藏10、油气田
二、简答题(10×3=30)
1、简述断层在油气藏形成和破坏中的作用,并说明断层封闭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简述烃源岩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常用指标。
3、何谓含油气系统?简述含油气系统思想在石油地质研究和油气田勘探中的意义。
三、论述题(20×1=20)
何谓油气田?列举6种类型的砂岩油气田,描述其特征,并举例说明其在盆地中的分布特点。
石油地质学试题(六)
一、简答题(8×3=24)
1、简述断层在油气藏形成与破坏中的作用,并说明断层封闭性与哪些因素有关。
2、何谓有效圈闭,它受哪些因素控制?
3、根据下图,请指出有编号圈闭的类型,并指出它们形成时间的早晚顺序。
二、论述题(15×2=30)
1、试论述异常地层压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异常压力对油气成藏的作用。
2、试以渤海湾盆地为例,论述箕状断陷盆地的石油地质特征及油气藏分布特点。
三、简答题(8×3=24)
1、何谓非构造圈闭,简述其类型和形成特点?
2、简述烃源岩微裂缝排烃的基本特点。
3、简述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的影响因素。
四、论述题(15×2=30)
1、试述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及一般模式。
2、运用含油气系统思想论述盆地中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石油地质学试题(七)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4×4=16)
1、原生油气藏与次生油气藏
2、油气田与油气藏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4、干酪根与氯仿沥青“A”
二、简答题(8×3=24)
1、简述油气二次运移方向的影响因素。
2、简述油气藏形成的基本条件。
3、简述断层封闭性的影响因素。
三、论述题(15×2=30)
1、试论述沉积有机质向油气转化的阶段及一般模式。
2、试论述异常地层压力产生的原因以及异常地层压力在油气成藏方面的意义。
石油地质学试题(八)
一、区分和解释下列名词(5×7=35)
1、生油门限与生油窗
2、油气藏与油气田
3、相渗透率与相对渗透率
4、油气初次运移与二次运移
5、地层不整合圈闭与地层超覆圈闭
6、油型气和煤型气
7、地层压力梯度与地层压力系数
二、简答题(10×5=50)
1、简述Ⅰ型干酪根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2、简述影响碎屑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因素。
3、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受哪些地质因素的控制?
4、简述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简述前陆盆地油气藏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三、简答题(10×5=50)
1、简述油气生成的主要阶段及其基本特征。
2、简述影响碳酸盐岩储集空间发育的主要因素。
3、油气二次运移的方向主要受哪些地质因素的控制?
4、简述圈闭有效性的主要影响因素。
5、简述断陷型裂谷盆地油气藏分布模式。
四、简答题(10×5=50)
1、简述Ⅰ型、Ⅱ型和Ⅲ型干酪根的基本特征。
2、简述影响碳酸盐岩储集层储集空间发育和储集物性的主要因素。
3、简述烃源岩在异常高压作用下的微裂缝排烃模式。
4、简述油气藏按圈闭成因分类的分类体系。
5、简述生储盖组合的基本类型及其对油气聚集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