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广州地铁换乘车站设计分析研究的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广州地铁换乘车站设计分析研究的探讨摘要:本文通过研究广州地铁已开通线路换乘车站的换乘功能、车站的特点及存在问题,找出现阶段换乘车站的弊端所在,总结出将来换乘车站的设计原则及设计方向。
关键词:换乘车站;公元前站;客村站;万盛围站;“零换乘”
随着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不断发展,线网的不断完善,线路间将会形成越来越多的换乘节点。作为城市轨道交通路网中的“神经中枢”,换乘站的设计是否合理,能否满足换乘功能、客流组织等要求,已成为地铁设计中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近年来地铁建设进入了一个误区,过分强调对车站规模、投资的控制,对远期客流分析不足,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根本原则。造成了己运营网络化城市中的换乘车站设计大部分都不理想。针对这一现状,本次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广州部分换乘车站的具体分析,找出现阶段换乘车站的弊端所在,总结出将来换乘车站的设计原则及设计方向。
1、公园前站
1.1车站概况
公园前站位于广州市中山五路与起义路交界处,为广州地铁一、二号线的换乘站。车站采用地下三层十字换乘模式,一号线平行于中山五路沿东、西向布置,二号线平行于起义路,沿南、北向布置。一号线和二号线均采用一岛两侧的站台形式。本站地处广州市中心区,是广州市第一座地铁换乘站。
1.2 换乘设计分析
本站一、二号线均采用一岛两侧的站台形式,地下一层为一、二号线站厅层,地下二层为一号线站台层,地下三层为二号线站台层。两线十字相交,进站乘客从岛式站台上车,出站及换乘的乘客由侧式站台下车选择换乘或直接出站,客流组织无交叉重叠,实现了客流单向性。
具体客流组织如下:
进站客流:乘客由负一层站厅进入一号线付费区或二号线付费区,通过付费区下行楼扶梯进入一号线岛式站台或二号线岛式站台乘车。
出站客流:乘客由列车前进方向右侧门下车,进入一号线侧式站台或二号线侧式站台,通过侧式站台两端扶梯直接上行至站厅层。
换乘客流(一号线换乘二号线):乘客由列车前进方向右侧门下车~进入一号线侧式站台~通过侧式站台中部楼梯下行至二号线站台层。
换乘客流(二号线换乘一号线):乘客由列车前进方向右侧门下车~进入二号线侧式站台~通过侧式站台中部楼梯上行至换乘平台~通过换乘平台楼、扶梯上行至一号线站台层。
1.3 车站特点及存在问题
本站一、二号线进站、出站及换乘的客流均为单向客流,客流之间不发生交叉。换乘节点宽度大,上行均能实现扶梯换乘,服务
水平较高。存在问题是车站规模大,一、二号线站厅层付费区未能连通。
2、客村站
2.1 车站概况
客村站为广州地铁二、三号线的换乘站。车站二号线部分位于海珠区新港中路地下,东西走向,三号线部分平行于新市头路,呈南北走向,与二号线十字交叉。二号线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车站,三号线为地下四层岛式站台车站。车站采用十字岛、岛换乘模式。
2.2 换乘设计分析
客村站为地下四层车站,地下一层为二、三号线站厅层,地下二层为二号线站台层,地下三层为换乘平台层,地下四层为三号线站台层。本站采用十字岛、岛换乘方案,具体客流组织如下:进站客流:乘客由负一层站厅进入二、三号线公共付费区,通过付费区中部下行楼扶梯进入二号线站台或三号线站台乘车。
出站客流:乘客下车后由二号线站台或三号线站台通过二号线中部楼、扶梯或三号线两侧扶梯分别上行至二、三号线站厅层。
换乘客流(二号线换乘三号线):乘客下车到达二号线站台层~通过站台两端楼、扶梯下行进入二、三号线换乘平台~通过换乘平台南北两侧楼、扶梯下行至三号线站台层。
换乘客流(三号线换乘二号线):乘客下车到达三号线站台层~通过站台中部楼、扶梯上行进入二、三号线换乘平台~通过换乘平台东西两侧楼、扶梯上行至二号线站台层。
2.3 车站特点及存在问题
本站采用地下四层十字岛、岛换乘模式。与公园前站的不同之处是二、三号线站厅层付费区实现连通,乘客进入付费区后可直接选择乘坐二号线或三号线,换乘客流则均需经过负三层换乘平台进行两线的换乘,所有的流线均能实现扶梯上下,服务水平较高。
本站存在的问题是对换乘客流量考虑不足,换乘设计存在缺陷。出于对车站规模的控制,本站采用的是四层岛、岛换乘设计,也就是说,在二、三号线之间换乘的乘客均需通过换乘平台,换乘距离长,同时两线的换乘客流在换乘平台出现了交叉重叠。而相对于庞大的换乘客流量,本站换乘平台的尺度显得过于狭小,尤其是在上、下班及节假日等高峰时段,人流拥堵情况严重,换乘平台经常出现“瓶颈”现象。另外,本站两线均采用双柱12m宽的站台,相对于本站的客流量,同样显得较为局促。
3、万胜围站
3.1 车站概况
万胜围站是二号线与四号线的换乘车站,位于广州市海珠区琶洲地块,毗邻琶洲塔。设置在新港东路和规划的新滘南路交叉路口下,往北约650m是珠江前航道。本站是国内首次采用地下两层十字侧岛换乘的地铁车站。在负一层的二号线为地下一层浅埋侧式站台车站,负二层的四号线为地下两层岛式站台,两线十字相交。
3.2 换乘设计分析
万胜围站为地下两层车站,地下一层为二、四号线站厅层及二
号线站台层,在二号线轨道两侧分别设置付费区,过街客流通过西侧扶梯过轨,实现非付费区过街功能;地下二层为四号线站台层。本站采用上侧下岛十字换乘方案,具体客流组织如下(图3.2-1): 进站客流:乘客由负一层南、北站厅进入二、四号线公共付费区,乘坐二号线的乘客直接进入二号线站台乘车或通过中部扶梯过轨后到达对面侧式站台乘车;乘坐四号线的乘客通过付费区中部下行楼扶梯进入四号线站台乘车。
出站客流:二号线乘客下车后直接由负一层两侧出闸机出站;四号线乘客通过四号线站台两侧上行扶梯上行至二、四号线站厅层后出站。
换乘客流(二号线换乘四号线):乘客从二号线南、北两侧站台下车~通过二号线站台(二、四号线站厅层)两侧下行扶梯进入四号线站台层。
换乘客流(四号线换乘二号线):乘客下车到达四号线站台层~通过站台两侧上行扶梯上行进入二号线南站台或二号线北站台。
3.3 车站特点及存在问题
本站采用地下两层十字侧、岛换乘模式。车站埋深浅、规模小,换乘距离短,由于负一层采用侧式站台设计,有两个换乘点,有利于换乘客流组织。所有的流线均能实现扶梯上下,服务水平较高。
本站存在的问题是负一层为侧式站台,需设过轨通道,乘客在南北站台之间通行或过街均需通过过轨通道,服务水平不如岛式车站。另外,换乘客流均需通过负一、负二层间的扶梯进行换乘,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