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对德育教育的渗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语文教学中美育因素对德育教育的渗透内容摘要:人文学科的最终目标,是关注人的内心、情感。文学本身就承担着这样的一份重任,“文以载道”是自古以来对文学教育重要性的认识。语文教学以知识的传授和语言能力的培养为主要任务。同时语言负载着自己祖国和民族的思维方式、思想感情,语文教学承传着自己祖国绵延不息的文化,具有深刻的底蕴。语文课堂不仅因其本身的特点必须要承担起德育教育的重任,来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而且还可以从多种层面、多个视角通过发掘文本中的美学因素来促进德育教育,更好地发挥其德育教育的作用。
关键词:语文教学美育德育教育渗透
一、语文课堂是语文教师德育教育的重要平台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在教学过程中应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 社会主义思想品德的教育和科学的思想教育,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及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逐渐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实施素质教育要求各级各类学校不仅要抓好智育,更要重视德育。各个学科根据自身教学的特点,寓德育于教学之中。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肩负了传承中华几千年灿烂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渗透德育重任。语文教师应该把语文作为德育教育的重要载体,在教学中深入挖掘德育内容,充分利用语文课形象.生动的特点,巧妙引导学生,陶冶学生的情操,升华他们的感情,潜移默化地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和健康的人格和心理。
《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规定:“思想教育要依据语文学科的特点,在语文训练中进行。要着重于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使学生提高社会主义觉悟,初步具有辨别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熏陶渐染,潜移默化,循环往复,逐步加深。”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必须把德育融入语文的形象特点之中,寓“德育”教育于语文课堂教学艺术之中,使学生接受语文知识的同时受到德育教育。如《最后一课》,是用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好教材。我在教授这一课时,首先简单地介绍一下本文的写作背景后,布置学生反复朗读课文,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①这一堂课与平时上课的情景有哪些不同?②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③韩麦尔先生的衣着和神情态度与平时有哪些不同?④课文最后几段是怎样写韩麦尔先生神情动作的?⑤为什么把这一堂课称为“最后一课”?通讨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讲解,使学生从中受到了深刻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美育因素对德育的渗透
美育过程所内涵的道德修养和理想教育的功能,对新的历史时期的道德实施来说,特别是当前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的落实来说,都具有深刻的启发性和特殊的促进作用。美育与德育虽然同是整个教育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美育具有不同于道德实践的独特规律和价值。审美与道德的差别决定了美育与德育的差别。德育是培养学生思想政治观点与道德品质的教育,其特征和作用是将一定的社会行为准则和观念意识内化于受教育者的思想、行为之中,以促进受教育者自觉服从普遍的社会道德秩序和准则,使其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德育同美育既有区别又有联系,从性质上说,德育是一种规范教育,他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意志约束力,带有一定的强制性;而美育则是一种自由的感性教育和人格教育,它注重发展受教育者的审美感受能力、创造力,使个性得到和谐而自然的发展。从方式上说,德育是一个理性的说教灌输,尽管教育者也采取了一些生动活泼的形式,但它终究是理性化的,受教育者也基本上处于被动认识接受的位置;而美育则是一种感性的引导和诱发,主要靠受教育者的人生体验与领悟,从趣味满足中获得认同和教益。从功能意义看,德育偏重于培养社会人格,以铸造人的理性自觉和遵从意识,而美育则偏向于培养个性人格,发展个体丰富的情感结构,养成人的自发性与创造性。尽管美育与德育有不同的教育性能与目的,但是,二者之间也有一定的内在联系。由于美育包含审美理想和人生态度教育,培养个体关于审美价值的自觉意识,在感性形式和趣味培养中包含有丰富的理性内容和人文意向,有助于人的审美判断力和文化鉴别力的提高,因此,在人的理想教育和人生观的形成方面,它与德育有着相同的价值内涵。更为重要的是,美育的实施过程更偏重于培养高度的道德自觉性,使他律转化为自律。高尔基所说的"美学是未来的伦理学",席勒提出的"道德自由的境界"①,正是对德育与美育内在价值统一性的
充分揭示。
在美育过程中,通过情感的陶冶使思想道德潜移默化地得到净化。艺术教育是美育的重要方式。艺术对道德的作用,车尔尼雪夫斯基在谈到诗歌时认为,诗人引导人们追求对生活的崇高理解和崇高的情操,读他们的作品,会使我们养成这样的品格:“厌恶一切庸俗丑恶的东西,领会一切好的、美的东西的魅力,爱一切高尚的东西;读它们的作品,会使我们自己变得更好、更善良、更高尚。”
②其二,在德育中运用美育,使理性的灌输变为生动的形象,使道德说教转化为道德情感,一个人认识了某种道德规范,并不一定做到身体力行,只有当这种道德规范转化为相应的道德情感时,行为才具有内在动力。美育中的情感教育是道德教育无法取代的,由于美育能激发人对现实美和艺术美的深层的能动感受,使人产生激情,在得到精神上的享受时,人性品格也得到进一步升华。美育不仅是思想品德教育的有力手段,也是激发和培养健康道德情感的重要途径。其三,德育所实施的行为规范是美育与德育的高度统一。当道德情感再进一步转化为道德行为时,这种行为就不但是善的,而且是美的,因为它可以服从一定的功利目的,但不一定自觉;然而由道德情感转化的道德行为,就能将某种功利目的,化为自觉情感力量,这时它是自由的,也是美的。他律和自律高度统一,使主体的目的性符合于最高的善,即符合于人类总体存在和发展,当一个人不计个人的利害,不畏死亡,为实现最高的善而奉献一切,牺牲一切时,这就达到了最高审美境界,即崇高的道德境界了。正如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所说"凡是符合人的功利目的的东西既是善的,又是美的,一个人愈懂得美就愈有道德"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美育所提供的感性直观的形式和它对人的情感所产生的震撼力、推动力,是德育和其它教育手段都无法取代的。为此,在我们对青少年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更应该注重美育,美德结合,以美促德,使我们的教育更有成效。
三、充分发挥文本美学中的德育功能
席勒说:“道德的阶段,只有通过审美的阶段才能实现。”③欣赏美,感受美,可以缓解忧虑、压抑、痛苦、失望等消极情绪,可以激发热爱生活,愉快和谐,乐观向上等积极的情绪。美育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情感的因素。以情感人,理在其中,情感是行为的动力,人们对美的追求往往成为前进的动力。
在教学实践中,要注意将生活中的情境融入课本的学习之中,这样,既可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之美,又拓展了学生的视野,使教与学在"润物细无声"式的自然状态中进行,教得得法,学得轻松,我想这是语文教学必不可少的。
要想激活课堂,提高效率就须大力提倡课堂教学与生活情境相联系,让教室的四壁成为多孔的海绵,透过多种孔道使教学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通。这样才会使教学充满生气、拥有活力,使语文训练多趣而有效。如此学生才能真正读懂课文,才能真正懂得语文的运用,对学习语文才能产生亲切感、新鲜感、生动感和实战感,才能产生浓厚的兴趣,学习起来就会欲罢不能,才能由衷地热爱中国博大精深的语言文化。
1、挖掘教材中的德育因素,加强思想品德教育
语文教材的思想性.人文性很强,其中丰富的伦理道德和做人的道理、震人心弦的艺术形象、美丽多姿的山川景物,都具有激动人心的感染力,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极好素材。如: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质;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己”的献身精神;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幸福观;鲁迅“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的战斗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伦理道德观。再如“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安得广厦千万间,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的杜甫;“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心照汗青”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的爱国战士朱自清;付出生命代价,发表“最后一次演讲”的闻一多等,他们的优秀精神品质,在教材中闪闪发光,通过对他们事迹的讲述,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
课文中描绘的美丽景象也随处可见。如那“风吹草低见牛羊”的辽阔草场;那“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庐山瀑布;那“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赤壁浪花;那“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风光;那“万山红遍,层林尽染”的南国秋色。那故乡的榕树、荷塘的月色、故都的秋景……。这些材料经过教师绘形、绘声、绘色的渲染,再由学生反复朗读、品味鉴赏,久而久之,就会在他们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