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药栽培技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山药栽培技术
山药的营养及加工山药,又名淮山、淮山药、怀山药、光山药、薯蓣、佛掌薯等,属薯蓣科、多年生蔬菜,多年生宿根性缠绕草本。以块根入药,性味甘、平,有补脾肺、强精气之功效。利用旱坡、梯带、山脚种植山药。
山药中含有大量的蛋白质、各种维生素和有益的微量元素、糖类。此外还含有较多的药用保健成份,如粘多糖、尿囊素、山药素、胆碱、盐酸多巴胺等,是营养价值很高的药食同源食品,有健脾、补肺、固肾、益精等功效。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山药粘多糖具有一定的药理活性,它可刺激或调节免疫系统,作为增强人体免疫能力的保健食品。
山药块根的收获季节比较集中,且山药本身的耐贮性较差,最长不能超过120天,贮藏后期营养成份有所分解。为了延长贮藏期,实现均衡供应,通过深加工的方法得以调节。山药现有的加工方法有干制、提取粘液中的药用成份、制做罐头、做成饮料、酱油等。
繁殖山药为雌雄异株植物,种子不易发芽,故其营养繁殖能力较强,其中腋下的零余子、地下的块根及茎都能繁殖新个体,零余子和地下块根成活率最高。以块根作种,称为种栽,可连栽3年,3年后品种退化,要用零余子重新培育种栽。山药繁殖一般采用两种方法,即芦头繁殖法和零余子育种繁殖法。
①芦头繁殖法多用块根上端有芽的一节作种,称为龙头。头年冬季选择颈短、粗壮、无分枝及无病虫害的块根,块根能在地下越冬,块根吸水力弱,切下后不久就会枯萎,喜稍湿润的环境。幼苗期要求有足够的水分,小暑至秋分之间要求雨水调匀,不能持续干旱。种植山药要求地势向阳、背风,土质以细砂土、夹砂泥为好。这些土壤大多是砂质土壤,微酸性至微碱性,土层深厚、肥沃,而且结构良好,保肥力强。土壤粘重、过砂或碱性强的不宜栽种。
②零余子育种繁殖法霜降前后,山药地上茎叶将要黄萎时,从叶腋间摘下或拾起零余子,晾2~3天后,放在竹篮内,盖好或装入木箱贮藏。贮藏期应注意鼠害,通气以免发酵腐烂。用零余子繁殖须经一年培育,获得块根作种。
整地和下种山药为深耕性植物,必须细耕土地。翻地不深,则发育较差,下端易分枝,或成畸形。整地应在头年的冬季进行,使土壤熟化,并能消灭地下害虫,翻地深度在0.6米左右,第2年下种前,每亩施入堆肥、栏肥等4000~5000千克,均匀撒施,再细翻土,随后作畦。如果是连作,头年不必翻地,第2年春季施入基肥,翻耕耙平即可。一般作成高畦,畦宽1.3米,畦高17厘米,沟深17厘米,宽26厘米。山药下种宜在清明前后,不宜过早,以地温达到13℃以上时最为适宜。在整好的地上,按株行距20~26、30~45厘米,开沟条种,沟深7厘米,将选好的龙头顺一个方向平放于沟中,芽头顺向一方,每个芽口相距23厘米,每沟最好一个芽头回头倒放,与最后第2个平行而头尾各向一方。下种后每亩施入畜粪尿约2000千克,覆土平畦面【或者打洞:施足基肥这是关键技术措施之一。畦整好后,选一根长1.5米、直径2厘米的规格在畦布边打洞边摇钢盘,打成深米、直径10厘米的深洞(使山药块有一个宽松的生长环境,长得又长又直,)结合施入腐熟的有机肥,如优质厩肥、人烘尿、鸡烘肥及土杂肥等,亩施2000公斤。适时播种3月中下旬,选择晴天或阻天(雨天不宜),将山药种切成每段5厘米,每个洞竖放一段,不可倒放(注意肥种隔离,以防烂种),然后覆土5-8厘米】。田间管理山药是用地下块茎繁殖,发芽后经过发芽期、幼苗期、发棵期和块茎膨大期。发棵期以前,以茎叶生长为主,现蕾后为块茎膨大期。前期茎叶与块茎同步旺盛生长,后期以块茎生长为主,此时块茎积累的干物质占总干物质的85%以上;幼苗期为促进茎叶生长,氮肥用量可占全生育期总量的1/2,并施部分钾肥;发棵期和块茎膨大期应增施磷钾肥和余下的氮肥,以利块茎生长,在山药种植行两侧开浅沟施肥。
中耕除草山药出苗后,天气渐暖,杂草生长很快,每次浇水或雨后应及时
中耕除草、松土,一般进行3次。初期松土浅锄,以后逐渐深锄,生长后期也应浅锄,避免损伤植株。一般第一次中耕除草与架设支柱同时进行,入土深度3厘米左右;第2次在6月中下旬;第3次在7月底8月初。此外中耕锄草时,切勿将蔓弄断。
施肥方法山药喜肥,要施足基肥,早施追肥,施晚了幼苗生长迟缓,追肥一般不少于2~3次。第一次在6月中下旬进行条施,每亩约用人粪尿1500~2000千克,或施饼肥50~75千克;第2次约在7月底至8月初,每亩施人粪尿2000~2500千克或施厩肥撒播于根旁。
设立支架当幼苗长到17~20厘米时,用竹竿、树条等物在每株旁插一条,搭成人字形支架,让植株蔓茎绕上支柱,以利通风透光;不设支架的,蔓茎伏地丛生,遇阴雨易枯黄或发生病虫害。
病虫容防治①炭疽病山药炭疽病初期叶片上出现黄色小点,后扩大成不规则病斑,边缘呈褐色,中心散布小黑点,后期部分病斑穿孔。病菌的分生孢子盘和分生孢子在病叶上越冬,6~8月发病严重,植株常枯黄、落叶。防治方法:冬季收获时,清除病株残叶,平时开好排水沟,降低田间湿度,发病前可喷1∶1∶100波尔多液保护,发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1000倍液喷雾。②褐斑病山药褐斑病又叫“枯叶病”,是山药的重要病害。发病初期在下部叶片上产生黄色或黄白色、边缘不明显的病斑,后期病斑周缘变褐色微突出,中心部分淡褐色,散生黑色小粒点,有时破裂穿孔。病斑数量多时可使整片叶变褐枯死。以菌丝或分生孢子盘附于被害部越冬,次年开春后形成孢子,随风雨传播。一般7月中、下旬开始发生,8月为害严重,在潮湿、多雨情况下容易发病。防治方法:实行轮作。清洁田园,消灭越冬菌源。发病后立即剪除病叶,再喷65%代森锌,每隔7天1次,连喷2~3次,能收到一定的防治效果。③蛴螬在山药块根生长期中,常咬块根,被害后块根生长不大,加工刮皮后变成黄褐色。煮不烂,味变苦,干
燥后坚硬,品质变劣。防治方法:整地时每亩可用茶籽饼30千克撒施,生长期中如有蛴螬为害,可用90%精制敌百虫1000倍液浇注毒杀。④红蜘蛛成螨常群集于叶背吮吸汁液,使叶片由绿变黄,最后脱落,造成植株早期萎缩。防治方法:发病初期用25%中科美铃1500~2000倍液喷杀,5天后再
喷35%杀螨特1200倍液1次,即可杀卵又可杀成螨。
适时收获及加工①收获山药于9~10月零余子(即珠芽:中药名为"零余子"。采集后立即晒干,用时打碎即成饮片;若作繁殖材料,应立即用干砂层积贮藏)成熟即可采收。先将支架连藤一起拔起,未设支架可用耙子将藤捞去,拾起零余子,零余子没有脱落的可运回堆积,闲时再抖落。每亩可产零余子250多千克,既可作种用,也可作饲料。挖山药要特别小心,不要挖断或挖烂,同时注意保护芦头,不要把芽嘴弄伤。挖回后将山药的先端(龙头)长约16~23厘米处折断,藏于湿沙中供种用,其余的及早加工,不要久放。②加工采回的根茎要及时加工,否则加工难度大,折干率下降。把根茎洗净,刮去外皮,使成白色,如有小黑点,根节斑点残留,则可用小刀刮去,刮后即用硫磺熏,每50千克鲜山药约用硫磺0.25千克,熏8~10小时左右。水分外出,山药发软,即可拿出曝晒或放入烤房烘烤。但须注意,如山药过大,亦可纵剖成2~4块,这样容易干燥,不会霉变。等山药外皮稍见干硬,即应停止日晒或烘烤,再将其用硫磺熏24小时后,熏至全株发软,即再拿出日晒或烘烤,到外皮见干,再行堆放,如此反复3~4次,真正干燥为止。
山药怎样管理好
山药又名薯蓣和长芋,为多年生草本蔓生性植物,地下肉质根状块茎为主要产品。山药在我省各地均有栽培,为提高产量,增加经济效益,特对山药出芽后的田间管理介绍如下
1、搭架:
山药发芽后应立即支架,架柴不能多次使用,因架柴易携带病菌和虫卵,架柴以竹竿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