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分辨MR颅内血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分辨MR颅内血管壁成像技术研究及临床应用新进展
李俊彤1,苗丰2
,王效春3*
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脑卒中已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致死性疾病之一。在我国,脑卒中是成人致残或致死的首要危险因素[1]且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Wang 等[2]研究发现,我国约46.6%的急性缺血性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由颅内动脉粥样硬化疾病(intracranial atherosclerotic disease ,ICAD)引起,相关的脑血管事件每年复发率极高。颅内动脉夹层、Moyamoya 病、脑动脉炎等也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因此早期鉴别诊断脑血管病对临床指导治疗和患者预后十分
重要。
目前临床主要应用管腔狭窄程度来评估脑血管病变的严重程度。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技术有CT 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 ,CT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 ,DSA)和MR 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 ,MRA)等,DSA 为有创检查,现已逐步被CTA 及MRA 取代。上述脑血管检查技术只能显示管腔狭窄程度,不能明确狭窄处管壁结构及导致其狭窄原因[3-4]。Leng 等[5]认为单纯研究管腔狭窄程度对脑血管病变的诊
断,评估病变特征及预防继发卒中的风险分层明显不足,而对病变处动脉管壁结构的研究更有意义。
高分辨率MR成像(high resolution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HR-MRI)在颅外颈动脉斑块研究和临床应用中日渐成熟,其病理结果与高分辨率MR成像定义的斑块成分有很好的相关性,近年来逐渐被用于颅内动脉的研究,是目前唯一可在体进行脑血管成像的方法[6]。高分辨率MR成像与常规MRI相比,具有更高的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空间分辨率等优势[7]。
1 颅内血管壁HR-MRI原理
HR-MRI采用3.0 T高场强MR扫描设备及多通道头部线圈,显著提高了图像空间分辨率、对比噪声比(contrast/noise ratio,CNR)、信噪比(signal/noise ratio,SNR),提高了图像质量[8]。高分辨率MR成像在脑血管成像中,较成熟的扫描技术有“亮血技术”和“黑血技术”。
1.1 亮血技术
“亮血技术”即三维时间飞跃法MR血管成像(3D time of flight 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3D-TOF MRA),是一种扰相梯度回波序列,采用短回波时间(echo time,TE),短重复时间(repetition time,TR)及较小激发角度,使斑块显示为低信号、血流为高信号,在颅外颈动脉斑块成像中能够区分出管壁、血流及斑块等不同成分[9],在显示低信号的纤维帽和高信号的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等方面具有优势。
1.2 黑血技术
“黑血技术”即使用双反转恢复、饱和脉冲法等方法来抑制管腔内血液信号,使血流呈低信号、管壁软组织和斑块呈较高信号,从而更好地显示管壁和斑块等结构。有学者研究发现,双反转恢复法较饱和脉冲法对血流的抑制效果更好,该血管壁成像方法临床应用较广泛,近年来被国内外学者用于颅内动脉管壁的成像研究,并获得了较好的病理印证,是H R-M R I黑血技术现阶段比较公认的标准方法。2 颅内HR MRI成像技术进展
2.1 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
Mugler等[10]于1990年首次提出三维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3D magnetization prepared rapid gradient echo,3D MP-RAGE)序列,并将其应用于腹部与头颅的MR成像。3D MP-RAGE序列依赖反转恢复脉冲能很好地抑制血流信号和背景组织,较为敏感地识别出斑块内出血(intraplaque hemorrhage,IPH)信号,与传统的T1W和TOF序列相比,3D MP-RAGE序列可对IPH进行较准确的定量测量,其测量结果与病理结果具有较高的一致性[11]。Kwak等[12]采用3D MP-RAGE序列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夹层进行高分辨率MR管壁成像研究,发现该序列能很好地显示假腔内出血信号。
2.2 三维同时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成像序列
三维同时非对比增强血管成像和斑块内出血(3D simultaneous noncontrast angiography and intraplaque hemorrhage,3D SNAP)成像序列充分利用选择性相位敏感反转恢复(slab-selective phase-sensitive inversion-recovery,SPI)技术的优势(IPH 显示为高信号,血流显示为低信号),只需一次扫描就可区分出狭窄管腔和IPH;该技术既能在一次扫描过程中检测出ICAD管腔狭窄程度及IPH两个重要危险因素,又能灵活地对这两个因素进行独立分析或联合分析[13]。Wang等[14]分别用3D SNAP 序列和3D TOF序列对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MCA)成像,发现两者在显示动脉狭窄病变方面具有较高的一致性,且3D SNAP成像对大脑中动脉最小可见分支的显示优于TOF图像。
2.3 3D快速自旋回波序列
3D快速自旋回波(3D turbo spin echo,3D TSE)序列采用非选择脉冲和变角度回聚脉冲,使回波间距明显缩短,扫描效率得到提高[15]。该技术由不同的MR平台优化后形成了GE公司的CUBE序列、Siemens公司的SPACE序列和Philips 公司的VISTA序列。Edjlali等[16]在3.0 T下采用变翻转角度3D快速自旋回波T1(CUBE T1)非对比增强成像对11例颈动脉夹层患者进行研究,发现该序列可准确识别动脉夹层管壁壁间血肿,弥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