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教版选修六5.1《原电池》word教案1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电池

第1课时

一、教学设计思路

(一)教材分析

1.地位和作用

在整个中学化学体系中,原电池原理是中学化学重要基础理论之一,是教学大纲和考纲

要求掌握的重要知识点,同时也是多学科交叉综合的结合点之一。原电池原理的地位和作用

可以说是承前启后,因为原电池原理教学是建立在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有关金属的存

在、性质、用途、冶炼等教学基础之上的,是氧化还原反应知识的应用,是能量转化的具体体现,是有关金属性质和用途等教学内容的丰富和延伸,同时,为后续化学电源、金属腐蚀

原因的分析及寻找金属防护的最佳途径和方法提供了理论指导。因此,原电池原理教学在整

个中学化学教学中占有十分重要地位。它融合了许多方面的知识,主要有:①氧化还原反

应。②能量的转换、新能源的开发。③电解质溶液。④金属的性质。⑤电学知识

2.教学目标分析

(1)知识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理解原电池原理,正确判断原电池的两极,熟练书写电极反应式,并能设计较简单的原电池。

(2)能力目标:通过分组实验、现象的分析、设疑诱导、知识讲述和巩固练习,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3)情感目标:通过实验、多媒体动画展示,增强教学的直观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牢固树立能量转化的观点。通过对分组实验及对现象的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培养学生关注自然、社会和生活现象的热情。

3.教学重、难点分析

重点:原电池原理和组成原电池的条件

难点:原电池原理及电极反应式的书写

(二)学情分析

知识方面:学生具有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化及金属与酸反应规律的基本知识。因此,本节课从金属与酸反应的实验导入,再从氧化还原反应和能量的角度深入分析。

能力方面:通过高中一年多的教学,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

与归纳能力,为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法教学提供了能力方面的保证。

情感方面:电池与生活各方面息息相关,中学生普遍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求知欲旺盛,因此,本节课教学通过分组实验、演示实验、多媒体模拟动画,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

动性。

(三)教法和学法分析

1.教法:根据布鲁纳的学习理论:认识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种产品。学习不仅是让

学生掌握这些知识,更在于让学生去体验知识、原理的形成过程。”本节课采用启发、讨论、

实验探究法进行教学,即让学生自己主动去探索和体验,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

实验为手段、以教材为主线、以思维为中心,使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成为统一体,将

学生的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理解原电池原理。具体本节课的教学基本策略有:①

创设情境策略,②问题探究策略,③评价反思策略。

本节教材设置了大量的探究教学素材,富有深刻的探究教学思想内涵。首先,新课引入

的两个演示实验为探究教学创设了问题情景,当学生观察到铜片上产生气泡”这一反常的实验现象,

就会情不自禁地提出一系列问题,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并提出各种各样的假设;

紧接着,通过演示实验为学生提供实证性”材料,学生根据实验现象,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得出相关结论;当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原理后,教材又设置了一个讨论题,让学生自己归纳组

成原电池的条件”。同时,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一一水果电池”,习题中的用铜、银和硝酸溶液设计一个原电池”都是本课时探究教学内容的应用和延伸。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探究教学中教师要有目的的组织学生相互交流和讨论,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积极性,培养学生的探究兴趣,要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和提出问题,并通过积极的探究解决问题。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也有利于发展学生

的评价能力”为了更好地实施探究教学,还需对本节教材内容作必要的处理和补充。

(1)变教材中的教师演示实验为学生动手实验。这样不仅使学生观察到明显的现象,

还能使学生直接参与知识的探索过程,从而获得直接的体验。

(2)对于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教材是以叙述的形式提出的,这不利于学生对概念的

理解和记忆。可以利用一节干电池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这比直接提出正负极的判

断方法更有利于启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3)教材中组成原电池的条件”这一个讨论题,问题过于空泛,考虑到学生的知识迁

移能力和概括能力还不是很强,单纯的讨论可能会无从谈起,因此教学中设计了一组学生实

验习题(以教材后面的一个习题为蓝本),让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直接经验,再通过对比分析,

归纳出规律,最终得出组成原电池的三个必要条件。

(4)将课本后面的家庭小实验——水果电池,移到探讨组成原电池的条件”的课堂教学中,不仅能帮助同学理解组成原电池的其中一个必要条件——电解质溶液,而且能达到学以致用,使学生觉得化学就在我们的身边,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

(5)在完成上述内容后,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池,将刚学的内容进行应用和

巩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发散思维能力。

这样处理教材内容后,教学就可按照问题情景T提出问题T假设和推理T实验验证T 得出结论T新的问题情景T提出新问题T实验提供直接经验T对比分析、总结规律T应用原理、规律”的程序进行。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按照从易到难,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的顺序,首先通过一组实验,引入课题。在实验T观察T讨论T推测T验证的过程中,学习和理解原电池的概念和原理。在此基础上,通过实验探索和讨论组成原电池的条件。最后,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原电

池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际应用能力。

2•学法:对于原电池原理的学习,学生必须向上联系氧化还原反应、能量转换、元素化

合物知识、电解质溶液。向下联系金属腐蚀和防护、电解原理和有关的计算。这样形成一个系统的知识网络。鉴于本节课教学特点,学生在学习时应采用边实验,边观察现象,边思考,

边讨论分析,边总结,使学生掌握从实践到理论,以理论指导实践的科学方法。

(四)教学准备

1•对学生进行分组:四人为一个小组

2•实验准备:每组一个灵敏电流计,两支铜棒、两支铁棒(或锌棒)、二根石墨电极、

一节干电池、导线若干、两杯相同浓度的硫酸、一杯硫酸铜溶液、一杯无水乙醇、一杯水、一颗葡萄(或小西红柿等水果)。

3•制作铜铁原电池工作原理的模拟动画

4•场地:有多媒体放映设备的实验室

二、教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