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高考语文文学类文本——散文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
法
对这类语句的理解需要从三个层面 入手:第一层“句表意”,第二层“句内 意”,第三层“句外意”。高考考查重 点一般放在第三层上。
理解这类句子,第一步先要确定句 修 运用了修辞手法的句子。 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第二步再将句 辞 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子“还原”,即将使用修辞手法的句 句 对偶是常用的修辞手法。 子还原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意思 明白的句子。
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含义,可采用“三看法”,具体如下: 1.看词语本身。看其词性,看其自身意义,看其有无修辞,看其内部结构 (针对短语而言)。 2.看外部环境。看其在句中的搭配成分,看其出现在段中、文中的位 置和次数,看其上下文有无提示。 3.看动态语境。动态语境是词语在特定的语境中派生出来的临时义, 离开了这个语境,这个词语的临时义也就不存在了。动态词义大致可分 为两类:一类是词语因比喻、反语、借代、改变词语的感情色彩等修辞 手法而产生的新义,一类是词语在语境中作远距离的引申而产生的新义。
2.描写。描写的目的在于给读者以鲜明的形象。但一篇散文,如果不加 以区别,处处都展开描写,形象反而就模糊了,因此,描写又是有重点的。 文章描写的重点,总是那些最能表现作品思想的内容,最能烘托作品情境 的内容。 3.抒情和议论。在散文中,抒情和议论往往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 作者对所述对象的见解和感情,常常直接以抒情或议论的方式表达出来。 因此,阅读散文,把握住了抒情和议论也就把握住了材料的精神,把握住 了作者的思想倾向和写作意图。 如果说记叙是散文的形,抒情和议论则起着点“神”的作用,抓住了抒 情和议论,对散文也说“意领神会”了。
4. 衬托。用相似或相反的事物作陪衬,烘托出主体事物所要表达的 思想感情。用相似的作陪衬叫“正衬”,用相反的作陪衬叫“反衬”。 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主次。铺垫也叫“陪衬”。 5. 渲染。用各种手段对环境、场面、人物、事件等多方面地浓墨重 彩地描写,以突出气氛、刻画人物、表现主题。 6.象征。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 或感情。其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 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
4. 散 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然和人生是散文写作取之不尽的源泉, 大到茫茫宇宙,小至花鸟草虫。重大的历史变革,叱咤风云的领袖伟人, 以至日常琐事、平凡百姓,都可以作为散文的写作对象。散文的形式自 由,除一般的常用形式外,还可用书信体、日记体等。散文的表现方法 多样,可叙述,可描写,可议论,可抒情,并且多用想象和联想,当然, 散文广泛的取材、自由的形式、多样的方法,都要始终围绕表达一个明 确而集中的主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散文的“神”,要神聚,“形散神 不散”就指此。散文中各种题材靠主题来凝聚,靠线索来贯穿。 5.美 散文被称为美文,以绘画的眼光和技法写景状物,构架生活, 富有诗情画意;散文语言骈散兼用,长短结合,有自然、和谐的旋律之 美:散文以绘画美、音乐美、诗意美、品质美使读者愉悦、陶醉。
4.抒情散文。主要用以抒发作者主观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富有 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与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强, 想象更丰富,语言更具有诗意。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兴、拟人等方 法,通过对外在形象的描绘来传达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 志是这类散文最常用的手法。
5.议论散文。以发表议论为主的散文称为议论散文。它与抒情散文 一样注重情感的抒发,不同的是议论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议论文,用事实和逻辑来说理,而主要用文学形象来 说话,是一种文艺性的议论文。它既有生动的形象,又有严密的逻辑; 既要以情动人,又要以理服人;熔形、情、理于一炉,合政论与文艺于 一体。
(二)散文的特点 1.真 取材于真人真事,抒写真情实感,决不仰仗虚构,这是散 文的首要特点,也是和小说、戏剧的首要区别。取材于某个重大历史事 件和重要历史人物的散文,如《藤野先生》等,不但整体上不能仰仗虚 构,就连细枝末节上的失实,也是不允许的。一般题材的散文,则可以 允许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作局部细节的艺术加工。 2. 情 “文章不是无情物”,散文是作者感情的产物,注重表现真 实的生活感受,具有强烈的抒情性,是散文的又一显著特点,只有写真 情实感的散文,才能真正征服读者的心。 3. 小 篇幅短小而情长意远,是散文可贵的优点。如《白杨礼赞》 《济南的冬天》不过千字左右,虽然短小,却能以小见大,见微知著, 使读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
7. 想象。它是人们在头脑里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 的心理活动。 8. 联想。它是人们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由某个事物或事理联 想到其他有关的事物或事理的心理活动。联想的类型一般有下列几种形 式:①接近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在空间或时间上相接近的另一事物的 一种联想。②类似联想,是根据事物的相似点而产生的一种联想。③对 比联想,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想。④因果联想, 是根据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而形成的一种联想。
2. 咏物散文。咏物散文最鲜明的特色是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或托物 言志。借物抒情、借物明理是借某物与某人某事的相关联系,来抒发对 某人某事的感情,来揭示一种道理。阅读这类散文,要注意去了解写作 背景,了解作者的思想、生平,这样,才能准确地把握作品的意蕴。
3. 写景散文。阅读写景散文,一要注意把握景物的特征和色调。如 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其主要描绘的是“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中的 月色”,其色调是蓊郁的、朦胧的、渺茫的,这种景色,这种色调,就 印上了作者那隐隐的,却又是沉沉的孤独而苦闷的心绪。二要注意写作 的顺序。写景散文,其写作顺序多为时间和空间,从时空的变化可看出 散文的行文脉络。三要注意观察点与被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观察点与 被观察事物之间的关系大致可分为三种情况:观察点与被观察景物均无 变化;有一方发生了变化;双方均在变化。明晰这些很重要,它可以帮 助我们了解散文的写法及行文的层次关系。
散文阅读
考向标散文是2017年高考文学类文本阅读的“黑马”。全国Ⅱ卷和 全国Ⅲ卷分别考查了林徽因的抒情散文《窗子以外》、李娟的叙 事散文《我们的裁缝店》。从命题情况看:三个题目,分别考查了理 解词语含义、理解句子含意,以及对表现手法、语言特色的鉴赏分 析。结合近两年省市自主卷命题情况,可发现散文考查的特点:①选 文强调文质兼美,格调健康,内容与主流意识相契合。②内容或感受 形象,体察意蕴;或念土怀乡,眷念风物;或写景状物,即兴感悟;或映现 人性,褒扬人格;或体验社会,再现生活;或反思人生,省察自我。③主 客观题型兼顾,以主观简答为主,分值相对固定。④设题点以内容概 括、句段理解、鉴赏语言、结构主题、情感把握等为主要考查方 向。2018全国卷三套试卷均未考查散文。
.解题——明确答题步骤,找准答题依据 理解语句含意有“四个角度”
从分 析句 子的 位置 入手
句子在文中的位置,对理解句子的含意至关重要。具体地说, 首括句常常总起全文或概括段意,理解它就必须从它所领起 的那些内容去看、去找;尾括句往往作总结,理解它就必须从 它的上文去找;过渡句往往总结上段、概括揭示下段内容, 理解它就必须从它的上下文中去找。不管哪一种,关键是要 找准它的“管辖范围”,从句子的管辖区去搜取相关内容,或 概括,或摘录,或整合。
(三)散文常用的线索 1. 感情线索。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 从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 结起来。 2. 事物线索。把发生在不同地点、不同时间、不同情况下的事件组 合在一起。许多托物言志的散文就是以物为线索的。 3. 人物线索。如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 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把活动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 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这个人物还可以是写 作者本人“我”。 4. 思绪线索。如面对某一事物、景物沉思遐想,通过联想和想象, 把有关的材料组织在一起,表达原定的主题思想。 5.景物线索。通过景物描写,在写景中融进写作者的思想感情。 6.行动线索。如游记以游程行踪为线索。
一、关于散文方面的知识 散文是与诗歌、小说、戏剧并称的一种文学体裁 ,指不讲究韵律的散 体文章,包括杂文、随笔、游记等。其文体特点是 :①篇幅短小 ;②立意集 中深远,“形散而神不散”(即以一条线索组织材料,集中地表现中心思想); ③题材广泛,不受时空限制,联想丰富;④形式多样,结构自由洒脱;⑤表现方 法灵活,融叙事、描写、议论于一体。表现作者对于人生或自然的感悟。
(一)散文的分类 1.记叙散文。以记叙人物、事件、景物为主的散文,称为记叙散文。 记叙散文叙事较完整,人物形象鲜明,描写景物倾注作者的情感。这类散 文与短篇小说相似,但又有明显的区别。就叙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 要求情节完整,更不追求曲折变化,而小说对叙事的要求比散文高得多; 另外,散文在叙事的时候需要饱蘸情感,小说的情感则主要由人物体现出 来,不需作者明确抒发。就写人而言,小说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 典型人物是作者虚构出来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则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 进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对人物进行写意式的描绘。 根据该类散文内容的侧重点不同,又可将它区分为记事散文和写人散文。 偏重于记事的散文以事件发展为线索,偏重对事件的叙述。它可以是一个 有头有尾的故事,也可以是几个片断的剪辑。偏重于记人的散文,全篇以 人物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线条勾勒,偏重表现人物的 基本气质、性格和精神面貌。
(五)散文中常用的表达技巧 1.悬念。引起读者对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急切期待心理的一种艺术 手段。先不把谜底揭开,引出下文。 2. 照应。即后文对前文写过的内容作补充或加深;前文对将要出现 的人物或事件预先作出暗示。首尾呼应,使结构更严密,中心更突出。 3.伏笔。在文章的前边将下文要出现的人物或事物预先作出暗示, 然后在相宜之处作呼应,使故事情节的发展合理,使读者感到巧妙有趣。
2 理解文中重要语句的含意
题点· 必备知识 文中重要的语句,通常指以下几种语句:①内涵较为丰富的语句;②使用 特殊表现手法的语句;③结构比较复杂的语句;④能显示脉络层次或主旨的 语句。这类语句在文中往往是中心句、点睛句、过渡句、矛盾句、抒情 句或哲理句等。
类 特 点 型 在表达上比较含蓄,蕴含 含 某些深层意义,或含有一 蓄 定的警示作用,有一定的 句 哲理,需要仔细品读才能 弄懂的句子。
(四)散文常用的表达方式 散文的表达方式,主要有叙述(顺叙、倒叙、插叙)、描写(人物描写、 事件描写、环境描写、景物描写)、抒情(直接抒情、间接抒情)、议论和 说明。就表达方式来讲,散文用得最多的是叙述、描写、抒情和议论。 1. 叙述。叙述是散文最重要的表达手段,因为无论什么形式的散文, 都要以事或以景、以物见意。材“文眼句”,指能体现文章 主 的中心,帮助读者准确理解作 旨 品主题思想和脉络层次的关 句 键句。 结 在文章的结构上起重要作用 构 的句子,如总领句、总结句、 句 过渡句、照应句等。
方
法
既要把握本句的字面意思,更要 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理解 作者蕴含其中的观点、态度及 情感。 主要根据句子在文中的位置,结 合语句的具体内容来确定其含 意。
二、鉴赏散文的思路和方法
(一)散文阅读题的答题思路 综观近几年高考,散文阅读考试命题往往在4个 方面设置题目:一是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二 是鉴赏作品的语言和表达技巧;三是筛选并整合文 中的信息;四是理解文章的主旨。
1.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题点· 必备知识 高考试题中考查的词语含义往往不是“词典义”,而是在文中的具体含义,理 解的关键是“文中”这两个字。理解文中词语的含义,要以基本义为基础,参照其 他义项,再结合语境揣摩,这是理解的基本要求。考查的词语大致有以下情况: ①体现作者情感态度或主旨的词语。 ②运用修辞和写作方法的关键词语,这样的词语多出现在运用象征、借物喻 人、双关等写作方法的文章中。 ③具有特殊指代意义的(远指、近指、不定指等)词语。 ④在表情达意方面非常出色的动词、形容词、叠词等。 ⑤有特殊用法的词语,包括贬义褒用、褒义贬用、大词小用、小词大用、词 性活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