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谷县非物质文化遗产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暑假社会调查报告
我的家乡在山西省晋中市太谷县。

位于山西省中部,晋中盆地东北部。

东北与榆次区相连,东南与榆社县交界,西南与祁县毗邻,西北与清徐县接壤。

北距省会太原49公里。

太谷县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太谷“白燕遗址”考古发掘,证实早在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在太谷乌马河畔繁衍生息。

太谷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优越的自然条件养育了勤劳智慧的太谷人,我们勤劳的祖祖辈辈创造了丰富的文明成果,特别是明清时期走到鼎盛,成为晋商的主要发祥地之一。

据1930年重修的《太谷县志》记载,明清晋商鼎盛时期,太谷商帮纵横欧亚大陆,“东北至燕奉蒙俄,西达秦陇,南抵吴越川楚,俨然操全省金融之牛耳”。

民国年间大学者卫聚贤在《山西票号史》序言中写道:“山西金融之中心,确系太谷,其一县之势力可抵榆次、祁县、介休等数县,故独为一标”。

太谷的兴盛与晋商的兴盛时分不开的。

正是由于大批的晋商在太谷安家落户,经商,才造就了今天多样的太谷文化。

在太谷,比较著名的就是太谷旧城建筑,太谷秧歌和形意拳。

(一)、太谷旧城建筑:
县城所在地,原为白塔村。

民间有“先有白塔村,后有太谷城”
之说。

北周武帝建德六年始迁于此,之后筑土为城,周围5公里,高6米,四周掘护城池。

明正德九年(1514年),太谷城墙增高到8.3米,以砖砌门,上建重楼,城墙四角建角楼。

明万历四年(1576年),太谷古城改砌砖城。

城基垒石1.67米,自基至碟砌砖,基宽14米,
高12.5米,东、北、南为瓮城,西门为重门,瓮城上各建楼3间,角楼重加修饰,周围建警铺56座,以砖砌碟道,里侧加回垣。

清代,古城虽时有修缮,但其规模与建筑基本还是明代样子。

直到1930年,太谷城墙、瓮城完好,西、南、北护城河依旧。

太谷古城的第二大特点是街巷整齐,宅院讲究。

“太谷城是真有名,鼓楼盖在街心”,鼓楼作为太谷古城有标致性建筑,雄距古城中心,不仅蕴含有传统审美观念的思想,而且客观上对古城建筑规划起着定位的作用。

太谷旧城共有四街八井七十二巷。

而以鼓楼为中心,辐射东、南、西三条大街。

楼北为旧县衙,北大街与西大街中段相交。

在此基础上,多数街巷横平竖直,把全城住宅划分为若干方块。

使得整座古城建筑规范齐整,进退有节。

太谷旧城的建筑,商号约占三分之一,集中于东西南北四大街;民宅约占三分之二,集中于城内四隅。

太谷古城住宅特色明显,普通人家的宅院大多为“三三制”,即正房、厢房、下房各为三间的四合院。

而一些大户人家或临街铺面则是正房5间,厢房里七外五或里五外三的两进院、三进院。

但正房多呈一面坡,俗称梯儿房。

外观青砖石砌,上窗一律内启。

这些四合院既有防火的作用,又有聚水聚财的寓意。

都属明清北方典型的宅院。

许多北京的游人说太谷的四合院,楼高墙厚,而北京的四合院低矮、窄小。

究其原因是明清太谷为山西最富有的地区之一,老百姓兜里有了钱,山高皇帝远,又怕土匪盗贼,所以起房盖屋便不惜钱财,而北京地处天子脚下,那些王公大臣即便有钱,也讳于皇家规制,不敢造次,只能依例行事。

说起历史上的“金太谷”,还有一点闻名遐迩,那就是太谷的园林建筑。

清代晋商几百年的经济繁荣,促成了文化的发达,也形成了太谷独特的民居和园林风格。

太谷的园林其特点主要是:静穆、庄重、古朴、大方。

它没有北京皇家园林的富丽,也没有江南园林的秀丽,更没有广东园林的轻盈,可在黄土塬上,建起古朴的亭台楼阁,点缀着北国的花草树木,加上小巧的假山,点滴的流水,别有一番情趣。

太谷的园林根据其风格可分为:庭园、宅园;别墅山庄;公署花园;寺庙园林;公共园林;风景名胜区等六类。

太谷地处北方,无霜期仅150多天,加以四合院面积窄小,并多以方砖铺地。

所以,一般庭院中多砌筑花栏墙,上置盆栽花木,如夹竹桃、花石榴、腊梅、海棠、菊花等,个别大户或大商店还培植一些名贵的桂花、铁树等。

此外,庭院中还常在花墙前置大鱼缸一二个,有的专为养鱼,有的仅为储水浇花,还有的则在缸内栽植荷花或睡莲。

太谷城内福寿巷5号康宅,宅院已建有百余年,布局严谨,尚保存清式旧貌,是太谷有代表性的庭院之一。

宅门位于四合院东南角,门设木质垂花门楼,迎门南轩东山墙设影壁,影壁下设须弥座上斜贴“磨砖对缝”的方砖,极为美观。

院心有一花坛,中植枸杞一丛,据说已生长一百余年,树高丈许,荫庇大半个院落。

九月初,满树繁花,郁郁葱葱,使满院生趣盎然。

此外,过去,太谷的四合院除主人居住的正院外,根据家庭的富裕程度,还建有偏院、后院、小园或车马院、厨房院、磨坊院、长工院等等。

为了显示主人的修养或营造温馨舒适的人文环境,主人把偏院、小园的门多筑成各种造型,并在其门楣上
题写匾额,少数人家就是盖厕所也不忘在小门上方题一寓意含蓄的款额。

如城内北砖道巷布秉全先生老式四合院的厕所上书“活泼地”三字,看了不觉让人捧腹一笑。

晋商的崛起,造就了一大批豪商大贾,在太谷城乡衣锦还乡的富人们,起房盖屋不仅考虑到了光宗耀祖,防贼防盗,彰显儒雅;而且把苏、杭一带,以及全国各地的造园思想、技术带回老家,筑起了一座座兼具南北风格,又有独特魅力的花园、别墅。

如城内的孟家、武家、赵家、孙家,城外阳邑里美庄郭家、要家花园,阳邑村杜家花园;小白乡上庄村王家花园,东里村乔家花园;白燕村张家花园;以及南席村武家花园,任村贾家花园;沟子村员家花园和范村的东西花园,这些花园从几亩到几十亩地不等,风格透视着北方的粗犷与大气,又偶或有苏杭园林的灵巧与秀丽。

这些私人宅园中,直到上世纪80年代,太谷城南武家花园尚是中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而如今只有城内孔祥熙宅园基本保留了下来。

与此同时,为了避暑或避乱,这些大户还在太谷山区建有避暑山庄,如北汪曹家的青龙寨;孙家的大涧寨;员家的四棱寨;以及不知其详的如意庄、延寿庄、赤伍庄等。

这些山庄都建在山峁上,内造重院,外围高墙,当大暑之日,户主领着妻妾童婢乘着大轿、小轿进庄,小住一二个月后回城。

如今这些山庄别墅大多已成废墟,有的也只剩下残垣断壁,地处太谷南山范家岭的青龙寨,也叫迁善庄,规模虽不算最大,但庄建在山峁上,依势建墙,墙将整个山峁全部包住,外墙高三丈到五丈,墙底厚五尺,呈梯形垒起顶宽三尺,石墙上以大砖加砌垛口,远观俨然一座石城堡,墙下石
壁仞立,可谓“固若金汤”。

(二)、太谷秧歌:
太谷秧歌是晋中盆地,以太谷为轴心,辐射周边10余县的乡土小戏,是民间自编自演的小曲、杂说、歌舞、戏曲的综合体艺术。

它以农村生活故事、民间习俗、传闻软事等为题材,以优美的曲调和表演形式,真实地反映人民生活。

太谷一带的民歌演变而成的一种山西地方戏曲剧种。

后流行于祁县、太原、孝义、介休、寿阳等地,深受晋中农村人民群众的喜爱。

明朝中期,太谷一带农民在田间劳动时传唱“小曲曲”,同时也配合元宵节闹红火表演,这是秧歌从民歌发展为歌舞结合的最初级形式。

清朝初期,安徽凤阳花鼓流传到晋中,一些节目与当地秧歌结合逐渐发展为踩街秧歌。

当时表演没有弦乐,只是以轻敲鼓边、轻击锣镲来掌握节奏,内容多是第三人称数说见闻典故。

迄至嘉庆年间,晋中商业蓬勃兴起,文化也随之传播交流,促使秧歌向戏曲化发展。

道光初年,太谷县出现了群众性的乐班,除正月十五举办踩街秧歌外,还登门进行演出,并逐步向邻近县份发展。

光绪十五年以后,秧歌开始登上戏台表演,有的以村组班,有的数村联合组班,农闲时外出活动。

光绪二十二年,秧歌艺人成立了“德盛社”,以半职业性质的班社和戏曲化的表演形式出卖台口,明码标价至附近各县流动演出。

光绪末年,秧歌与晋剧相互影响,取长补短,联合成立“风搅雪”班社,既演晋剧也演秧歌,进一步推动了秧歌发展,正式出现了“太谷秧歌”名称。

民国十五年前后,太谷的秧歌艺人根据当地真人真事编写出《打
冻璃》、《劝戒烟》、《送樱桃》等一批反映农村生活的秧歌戏。

这些剧目和曲调流传至今。

新中国成立以后,榆次专署文教局组建“秧歌研改社”,一边演出一边研究改革,整理改编许多传统秧歌剧目,移植排演了《挑女婿》、《送嫁妆》等现代戏,秧歌得以推陈出新,开始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

1955年,榆次县成立了专业秧歌剧团,改革音乐唱腔,变一剧一曲为一剧数曲,增加弦乐伴奏,丰富打击乐器;改编《偷南瓜》、《当板箱》等传统剧目,移植演出《朝阳沟》、《李双双》等现代戏;培养出王效端(艺名“香蛮旦”)、王振基(艺名“蛤蟆丑”)为首的第一代演员;此时的秧歌在发展过程中起了质的变化,剧种日臻完善。

如今太谷秧歌也被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形意拳:
形意拳是中国三大著名内家拳拳种之一(形意、太极、八卦),位列中国四大名拳。

但是,形意拳的风格却是硬打硬进,几如电闪雷鸣,在内家拳中独树一帜。

形意拳发源于山西太谷,山西形拳讲究功力,形松意紧,外形不拘一格,打法变幻多端的风格特点。

在形意十二形中,重点突出所取动物的进攻技巧,不求形象但求意真的练法,五行中讲究金、木、水、火、土的内涵。

形意拳具有以下特点:①简洁朴实,其动作大多直来直往,一屈一伸,节奏鲜明,朴实无华,富于自然之美。

②动作严密紧凑,"出手如钢锉,落手如钩竿”,“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

发拳时,拧裹钻翻,与身法、步法紧密相合,周身上下好象拧绳
一样,毫不松懈。

③沉着稳健,身正,步稳,“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要求宽胸实腹,气沉丹田,刚而不僵,柔而不软,劲力舒展沉实。

④快速完整,形意拳要求“六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足合。

动作强调上法上身,手脚齐到,一发即至,一寸为先。

拳谚有“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之说。

形意拳讲究“三节”、“八要”。

三节是:“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

从全身讲,头与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上肢以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下肢则分为胯、膝、足三节。

做到三节的要求,就能保证周身完整一体,内外合一。

八要是:顶(头要上顶,掌要前顶,舌尖上顶)、扣(肩要扣,手背足背要扣,牙齿要扣)、圆(胸要圆、背要圆、虎口要圆)、敏(心要敏,眼要敏,手要敏)、抱(丹田抱,心意抱,两肋抱)、垂(肩下垂,肘下垂,气下垂)、曲(臂要曲,腿要曲,腕要曲)、挺(颈要挺,脊要挺,膝要挺)。

这样,就可保证身体各部姿势正确舒展。

形意拳包含着丰富的技击理论和技术、战术内容,强调敢打必胜、勇往直前的战斗意识。

拳谚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

在战术思想上,主张快速突然,以我为主,交手时先发制人,“乘其无备而攻之,出其不意而击之”,“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

在攻防技术上,提倡近打快攻,抢占有利位置,“眼要毒,心要奸,脚踏中门裆里钻”,“进即闪,闪即进,不必远求”。

形意拳主张头、肩、肘、手、胯、膝、脚七法并用,处处可发,“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
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并且要求虚实结合,知己知人,相机而行,不可拘使成法,做到“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方算上乘功夫。

形意拳的技击理论有6项原则,即工(巧妙)、顺(自然)、勇(果断)、疾(快速、突然)、狠(不容情)、真(使敌难于逃脱),称为"六方之妙"。

这6项原则对培养攻防意识,训练技击技术具有指导作用。

除此之外,太谷还有很多名产特产:龟龄集、定坤丹、壶瓶枣、长山药、太谷果、太谷饼等。

太谷人吃得讲究在全市有名,各种面食吃法层出不穷,根据不同季节时令,不同人体特征而制定的相关食谱、餐具,乃至请客和就餐规矩都颇有讲究,其中“太谷饼”尤以其制作精细、老少皆宜而成为太谷饮食文化中的精品。

太谷的中医药文化同样源远流长,山西中药厂的前身广誉远药业,创立时间比同仁堂还早100多年,拥有的“安宫丸”和“定坤丹”秘方,就是孙家后人孙传夔任清朝监察御史时,从太医院抄出的宫廷处方。

通过此次实践,我深深的被我的家乡震撼了。

原来,我的家乡这样的与众不同!我要自豪的告诉我的同学,我的校友,告诉每一个人,我的家乡是这样的美好!欢迎大家来我的家乡----太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