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x-201x学年高中语文第三单元论说古文3.11新人教版必修3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散文题材广泛,内容深刻,形式多样,语言质朴,气势雄壮,是其所倡 导的“古文”的集大成者,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苏轼评价他“文 起八代之衰”。
[背景回放厅]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 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 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 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 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 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 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 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资料文件夹] (一)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 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 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 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 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 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 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 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 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他在被贬官的路上,马过秦岭时留 下一首名诗,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 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 骨瘴江边。”此诗是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子的。其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 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他出使的潮州瘴江。被贬官到潮 州的韩愈,不仅没有葬骨于粤东的瘴江,说起来似乎是个神话,他在此为官的 时日,这儿的江河易色,竟然统统改为韩姓,这不能不令我们产生强烈的精神 震撼。
晨读案—心灵 点灯
[学海金指针]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 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经典国学堂] 先贤语录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古文今译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 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遵循仁义之路而 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知行启迪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至于那一点儿到底是 什么,他在这里没有说。不过,我们在《滕文公上》里曾听他说过人之所以为 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可见, 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教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有没有精神方面的东西。
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方面。所以,孟 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 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说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 是标榜“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自然是“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 不是要完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而 是认为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从一般事物的道 理和人类的常情出发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不顾人之常情。
预习案—聚沙 成塔
[作者档案馆]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 黎”,曾官至吏部侍郎等职,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他不顾流俗非议,宣传从师之道,对当时和 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有教”, 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
[美文阅览室] 千年一叹读韩愈
中国民俗谚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 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冠广东大 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 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 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统统被后人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 水易名为韩江。
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 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 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他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中官吏史上的一个奇人,又是人 文星空中的一轮皓月!(有改动)
赏析: 韩愈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人们历来关注的是他的“古文运动”和 诗歌成就。这篇文章则是从他的从政、施政理念出发来歌颂和赞美他。文章开 始写韩愈对后人的影响,中间简述他的施政措施及其成就,结尾部分抒发敬仰 之情。一代伟人韩愈,千年之后仍令人赞叹。
第11课 师 说
他是一位忠臣,他曾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 民伤财,荒废朝政,而触怒龙颜,从京城长安贬到广东潮州。他是 一位廉吏,他曾面对江中祸害百姓的鳄鱼,声色俱厉,义正词严, 作《鳄鱼文》,从此鳄鱼不再出没,百姓安居乐业。他更是一代“文圣”,他曾 首倡古文运动,倡散文,反骈文,后人称他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就是被苏轼 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师说》,感受 大师的风范。
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 姓深受其苦,生性执着的韩愈,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 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 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他还以大刀阔斧之气势,一 扫沉积于粤东的“纳良为奴”的千古陋习,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一个仕途 败落的文人,能不顾自我伤痛而把黎民之痛苦放于其上,并拿出全部精力为其 解疼者,华夏大地唯韩文公一人也!
[背景回放厅] 自从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士族便合法地垄断了政治大权和经济 大权,形成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上层士族的子弟,生来就是统治者,无 论品德智能高低,凭着高贵的门第,靠特权当官。因此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 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了韩愈所处的中唐时代,这种风 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 人师的人,还对别人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韩愈当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 就是在全国性的学府中担任一门课的教授。他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恶劣风 气深恶痛绝。《师说》就是韩愈借送李蟠之文来抨击那些“耻学于师”的上层“士 大夫之族”,大力宣传从师学习的必要性和正确途径的文章。
[资料文件夹] (一)古文运动
六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以四字、六字为句,上下句相对,又叫“骈四 俪六”),这种文体不重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导致文学创作中 艳丽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为此,韩愈提倡恢复 古文的传统,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逐渐形成了 风气,所以后来就有了“古文运动”这个名称。古文运动,实际是以复古为名 的文风改革运动。韩愈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载道”“文道结合”的观点。主 张学习先秦、两汉“言之有物”“言贵创新”的优秀散文,坚决摒弃只讲形式、 不重内容、华而不实的文风。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个唐代的文人,在贬官后的失意之时,居然使江河易姓,不仅在中国历 史上绝无仅有,其本身还是一首千古绝唱。他在被贬官的路上,马过秦岭时留 下一首名诗,诗曰:“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 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 骨瘴江边。”此诗是写给前来为他送行的侄子的。其字里行间,除了透骨的悲凉 之外,还咏叹地预言,他的一把老骨将埋葬于他出使的潮州瘴江。被贬官到潮 州的韩愈,不仅没有葬骨于粤东的瘴江,说起来似乎是个神话,他在此为官的 时日,这儿的江河易色,竟然统统改为韩姓,这不能不令我们产生强烈的精神 震撼。
晨读案—心灵 点灯
[学海金指针] 1.掌握“传、师、从”等多义实词的意义和用法;积累“也、则、于、乎、 所以”等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2.正确认识文中有关“尊师”与“重道”的观点。 3.认识教师的作用,从师的意义,以及能者为师的道理。
[经典国学堂] 先贤语录 孟子曰:“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 古文今译 孟子说:“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它,君 子却保存它。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遵循仁义之路而 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 知行启迪 孟子说,人与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至于那一点儿到底是 什么,他在这里没有说。不过,我们在《滕文公上》里曾听他说过人之所以为 人,吃饱了,穿暖了,住得安逸了,如果没有教养,那就和禽兽差不多。可见, 在孟子看来,人和禽兽的差别就在于有没有教养,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有没有精神方面的东西。
既然如此,高尚的人当然就应该发展人与动物相区别的一方面。所以,孟 子说:“庶民去之,君子存之。”一般人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只有品质高尚的 人才注意保存和发展这一点。比如说有的人认为“人生在世,吃穿二字”,那就 是标榜“饱食、暖衣、逸居而无教”,自然是“近于禽兽”了。当然,孟子也并 不是要完全否定“饱食、暖衣、逸居”,要求人们不食人间烟火,苦行禁欲。而 是认为应该像舜帝那样,“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从一般事物的道 理和人类的常情出发行仁义之道,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不顾人之常情。
预习案—聚沙 成塔
[作者档案馆]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祖籍昌黎(今辽宁义县),世称“韩昌 黎”,曾官至吏部侍郎等职,又称“韩吏部”,谥号“文”, 又称“韩文公”。他不顾流俗非议,宣传从师之道,对当时和 后世都产生了巨大影响。著有《昌黎先生集》等。
从各方面的情况来看,孟子的主张,应该是“饱食、暖衣、逸居而有教”, 既不排除人之常情,又强调教育的重要性。物质生存与精神追求都不可废弃。
[美文阅览室] 千年一叹读韩愈
中国民俗谚语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在深,有泉则秀。这儿的山 上无仙,江中亦无流泉戏水,但是地处潮州境内的韩山、韩江,却名冠广东大 地,成为大海之滨一道奇异的人文风景。只因唐代文人韩愈被贬官离开长安后, 曾在这儿当了不足一年时间的地方小官。他似乎比“仙”和“泉”更具有震撼 和感召力量,使原本为他姓的山和水,统统被后人改为韩姓:山易名为韩山, 水易名为韩江。
天下浪漫文人,多如天上繁星;天下无文采而缚于理性牢笼中者,更是不 计其数;但将高度理性和超人文采集于一身者,可谓寥寥无几,而韩愈两者兼 备,犹如平地上的高山。他堪称中华民族历史中官吏史上的一个奇人,又是人 文星空中的一轮皓月!(有改动)
赏析: 韩愈在中国文坛的地位,人们历来关注的是他的“古文运动”和 诗歌成就。这篇文章则是从他的从政、施政理念出发来歌颂和赞美他。文章开 始写韩愈对后人的影响,中间简述他的施政措施及其成就,结尾部分抒发敬仰 之情。一代伟人韩愈,千年之后仍令人赞叹。
第11课 师 说
他是一位忠臣,他曾因写了一篇奏章劝皇帝不要迎佛骨,以免劳 民伤财,荒废朝政,而触怒龙颜,从京城长安贬到广东潮州。他是 一位廉吏,他曾面对江中祸害百姓的鳄鱼,声色俱厉,义正词严, 作《鳄鱼文》,从此鳄鱼不再出没,百姓安居乐业。他更是一代“文圣”,他曾 首倡古文运动,倡散文,反骈文,后人称他为古文运动的领袖。他就是被苏轼 誉为“文起八代之衰”的韩愈。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师说》,感受 大师的风范。
韩愈初到潮州上任之日,正是潮汕江河鳄鱼成灾之时,当时此地的黎民百 姓深受其苦,生性执着的韩愈,不仅将为害一方的鳄鱼驱之于海,让潮州百姓 从“江神”的精神奴役中解放出来,还以驱鳄为兴修水利机遇,打开引水浇灌 之门,给封闭的沿江大地,带来五谷丰登的年华。他还以大刀阔斧之气势,一 扫沉积于粤东的“纳良为奴”的千古陋习,完成他解放奴隶的壮举。一个仕途 败落的文人,能不顾自我伤痛而把黎民之痛苦放于其上,并拿出全部精力为其 解疼者,华夏大地唯韩文公一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