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10-18T11:23:06.327Z 来源:《少年智力开发报》2011年第52期供稿作者:刘爱平[导读]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
刘爱平柳林县穆村中学
思维的发散性,表现在思维过程中,不受一定解题模式的束缚,从问题个性中探求共性,寻求变异,多角度、多层次去猜想、延伸、开拓,是一种不定势的思维方式。发散思维具有多变性、开放性的特点,是创造性思维的核心。那么我们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呢?
一、激发求知欲,训练思维的积极性。
思维的惰性是影响发散思维的障碍,而思维的积极性是思维惰性的克星。所以培养思维的积极性是培养发散思维极其重要的基础。在教学中,教师要十分注意激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和对知识的渴求,使他们能带着一种高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
为了培养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发散性,我经常利用“思维拓展”游戏激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思维的亢奋度。如我在班会课上让学生“吃牛”。游戏规则为:1、只要牛身上的东西都可以吃(如牛毛、牛骨头等);2、别人吃过的就不能再吃;3、全班学生人人参与,按座次轮流,每人至少两次。开始的时候,学生们只想到常吃的东西,随着游戏进行的越长,学生们的思维越活,思路越广。(如想到吃细胞、肠绒毛等。)通过这些游戏打开了学生的思维,在不知不觉中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二、在课堂上提倡一题多解,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我在讲授下面这个证明题时,如下图,直线a,b被直线c所截,且∠1+∠2=180°,求证:a∥b 我要求学生用所学过的知识用多种方法证明此题
方法一:∵∠1+∠2=180°(已知)∠1=∠3(对顶角相等)
∴∠2+∠3=180°(等量代换)∴a∥b(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方法二:∵∠1+∠2=180°(已知)∠1+∠4=180°(1平角=180°)∴∠2=∠4(等量代换)∴a∥b(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方法三:
∵∠1+∠2=180°(已知)∠1+∠5=180°(1平角=180°)
∴∠2=∠5(等量代换)∴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这样,经常通过一题多证和一题多变,拓展了思维空间,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发散性思维,对初学几何者来说,有利于培养他们学习几何的浓厚兴趣和创新精神。
三、抓住课堂中的“突发”情况,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叶澜教授指出:“课堂就是向未知方向挺进的旅程,随时都有可能发生意外的通道和美丽的图景,而不是一切都必须遵循固定线路而没有激情的行程。”因此我们要对课堂上发生的“意外”倍加珍惜,课堂也常常因这种“意外”而更加精彩。
有一次我在上有理数的加减法时,出了一些计算题,其中有一道题是,这是一道异分母的分数加减法,通常的做法是先通分,再计算。当一位学生利用这种方法解完这道题时,“意外”发生了,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说:“老师,我可以不这样做,也能求出答案,并且更快更简便。”我说:“真的?(惊讶的样子)你说说你的好方法”。他说:“结果的分母是,分子是3-4=-1,即结果等于。我还可以把他推广,如,等等。只要分子为1,分母为两个连续整数就可以这样算。”我说:“这样算到底是怎样算?是不是真的可以推广?请大家算算。”这时同学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提起来了,大多数同学都在演草纸上演算起来,他们轻声讨论,不时的点点头。最后同学们不由自主的为这位同学的奇思妙想鼓掌、喝彩。并且得出了计算方法:分母乘分母得分母,后面的分子减前面分子得分子。我趁机说:“既然可以推广,我们能不能继续推广呢?如分母不是连续整数可以吗?分子不是1可以吗?等等。”此时的学生们积极性高涨,马上投入战斗,你一言,我一语,没用多长时间就得出:分母可以不是连续整数;分子可以不是1,但要相同,当然算法要变一下,如。我又问:“分子不相同真的不行吗?我们能不能也改一下算法试试?如计算 = ”学生们马上得出,并总结出算法:分母乘分母得分母,前分子乘后分母减后分子乘前分母得分子。我又问:“能不能把减法改为加法呢?算法又怎样改?”学生们马上得出减法可以改为加法,算法只要把“减”改为“加”就行。此时的学生们正为自己的发现而高兴。我也边鼓掌边说:“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那么你们能不能用字母把我们今天发现的这种好方法表示出来呢?”学生们通过讨论、总结得出: .
本来这是一堂有理数加减法的练习课(初一的课),却因一个学生的一个问题把课带入了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法则的推导(初二的课),看似偏离了主题,但却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比直接去上异分母的分式的加减法的效果要好的多,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也得到了很好的培养。
“教学就是即兴创造”。现在的课堂,学生往往不顺着教师的思路走,甚至出现与教师预设的价值取向迥然不同的想法。教师应该因势利导挖掘这些“意外”的价值,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要多进行发散性思维的训练,要努力创设和谐的、开放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就一定能促进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