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_地震层序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Th 3s Jb 1 Js 1 Jx 2 Jt 21 Jt 22 Jq 31 Jq 32
界面识别与旋回识别结合
塘参1井(北500m)
(2)井震结合,相互约束
• 地震资料的优势在于对界面的识别和横向分辨率高, 特别是能够在三维空间上反映地层结构和构造古地貌 背景。不足是纵向分辨率低、对旋回的识别能力不 强,跨越复杂构造带两侧对比困难,不能确定地层的 时代。 • 测录井资料的优势在于对旋回的识别和纵向分辨率 高,能确定地层的时代,不足是在没有岩心条件下对 界面的识别能力较弱,横向分辨率低,三维空间概念 相对弱。
实际工作中通常分两步进行标定: 第一步粗标定,若有VSP资料首先利用VSP资料 的时深对进行checkshot校正。然后进行标志层手 动标定,标志层一般选取区域存在在煤层或灰岩 段,它们在测井和地震上均存在明显的响应特征。 本阶段一般利用地震统计子波(或Ricker子 波)计算合成地震记录。
创建Ricker子波
澳大利亚吉普斯兰碳酸盐台地的层序地层特征
⑥ ⑤ ④ ③ ① ②
垂直于碳酸盐台地边缘的剖面,
松辽盆地西部坡折带层序及体系域界面的识别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扇体地震反射特征
99EW5
J2S3
K8726
克81 SN10 (投 影)
SN9
402
802
1122
E T(0)
超覆点 超覆点
J2S5 J2S4 K
• 三级层序:与盆地规模的基准面旋回相对应,表现为 超覆不整合面,沉积旋回。不同二级层序中的三级层 序在层序结构,沉积体系配置特征上有显著区别。 (沿用Vail术语) • 四级层序:与基准面旋回的特定阶段相对应,相当于 体系域,以首次水进面和最大水进面为界,表现为特 定的地层叠置模式特征,通常体系域与准层序组对 应,但有时一个体系域也可能包含多个准层序组,在 低位域多为如此。 (基本沿用Vail术语) • 五级层序:即准层序,以沉积作用转换面(突变面) 为界,在一个准层序中,沉积作用是连续和渐变的, 反映了一个以水进面为界的地质单元。 (基本沿用 Vail术语)
HZ13-1-1X HZ14-2-1
SN4
LF13-3-1 HZ23-2-1
LF13-1-1 LF14-2-1 LF1
XJ24-4-1X
HZ23-1-1
NWSE3
XJ23-1-2X XJ23-1-3BX
XJ24-3-1AX HZ19-2-1 HZ19-3-1 XJ24-1-1X HZ19-1-1A XJ30-2-2X XJ30-2-1X XJ30-1-1X HZ25-2-1X
各级层序与群组段的大致对应关系
• (1)构造层序往往跨系、群 • (2)层序组一般相当于组或群 • (3)三级层序一般相当于段,甚至于亚段 • (4)准层序组或体系域大致相当亚段或更 小。 • (5)准层序大致相当于小层
2.5.2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 (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 • (2)井震结合,相互约束 • (3)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 (4)由粗到细,逐步逼近
HZ35-1-1
EW5
XJ36-2-1X
HZ34-1-1
EW6
EW4 PY4-7-1
XJ36-1-1
井位 二维地震工区边界 三维地震工区边界 盆地构造单元边界线 层序划分主干连井剖面 层序划分辅助连井剖面
①地震解释要按规则测网进行,测网密度一般可在5km左右。过井 测线全部要加密解释。 ②钻井要按不同方位拉连井剖面,以反映沉积作用的方向性。 ③在井特别密时下选择适当数量的井作为井震结合基干井。
2.0
2.5
三角洲 剥蚀点
3.0
J1S2
剥蚀点
T
湿地扇
J1S1
3.5
准噶尔盆地西北缘各层序界面及层序内部扇体地震反射特征
2.5.4 桥式地层对比
地震数据本身只 是数据信号,在纵向 上也只是反映了地震 波的旅行时间,不具 有地质年代含义。如 何确定这些同相轴所 代表的地质年代和地 质意义? 钻测井资料提供 了直接的年代、岩性 信息,但井间对比也 往往会出现多解性。 二者之间如何联 系?——桥式对比
盆地构造演化的旋回性
裂谷盆地:构造沉降的幕式变化
拗陷期
第二裂陷幕
裂后 不整合 裂陷期
第一裂陷幕
盆地构造演 化的旋回性
推荐采用的层序级别及其特征
• 一级层序:巨层序,与大陆海泛旋回对应(沿用 Vail术语) • 二级层序:超层序,与大洋中脊扩张旋回对应(沿 用Vail术语) • 构造层序:与盆地旋回对应,表现为区际不整合 面,盆地演化完整旋回。(新增术语) • 层序组:与盆地演化的阶段相对应,表现为区域不 整合面,盆地演化的特定阶段(新增术语)
• 露头资料信息最为丰富,对界面和旋回都具有很好的 识别能力,遗憾的是出露有限,只能在有条件下充分 发挥其建立概念模型的作用。 • 不整合面和沉积旋回在地震、测录井和露头上均有相 应的响应,因此可以也必须进行综合划分对比。
利用VSP或合成地震记录进行桥式对比,确定地震界面与地质界面是否一致, 如不一致则进行相应修改:直到二者吻合程度达到允许误差范围之内,一般 应在20-30M以下。 地震、测井的桥梁--VSP测井
? ? ? ?
(1)VSP测井
奥 奥 陶

志 志 留

东河 东河
生 屑 屑

双 双 峰 峰
石 炭 C2 石炭C2
石 炭 C1 石炭C1
*****井零偏VSP 桥 式 标 定
走廊叠加
上 行 波 剖 面
三维剖面
桥 式 标 定 局 部 放 大
SP RES
双峰灰岩
3803
上泥岩段 生屑灰岩 下泥岩段 东河上角粒岩
(1)界面为纲,旋回为体
• 不同级别的不整合,划分出不同级别的层序 • 不同级别的成因旋回(构造旋回、气候旋回、海 (湖)平面旋回)形成不同级别的沉积旋回,构成 不同级别层序的实体 • 层序划分必须是界面与旋回的结合,地震识别界面 强,但也要考虑旋回,钻井识别旋回能力强,但也 要重视界面
界面识别
④进行网络闭合检查,使全区的探井都能实现准确的对比;
(4)由粗到细,逐步逼近
(1)首先识别区域不整合面和 最大海泛面(标志层), (2)全区井震结合标志层闭合 后再识别对比三级层序界面 (3)最后识别体系域界面 几十米
XJ30-1-1X
GR DT GR
HZ32-2-1
DT源自文库
SB4
SB4
几米
地震初步识别出不整合面,标定 到井上后,在几十米范围内精确 确定钻井分层,在有岩心的情况 下,进一步精确到0.几米之内。
4045
东河底砾岩
4290
志留底部砂岩
H(m)
奥陶顶
测井
VSP上行波
走廊叠加
三维剖面
(2)合成地震记录 合成地震记录是联系测井与地震的桥梁
合成地震记录 = 子波 * 反射系数
子波 反射系数 合成记录
地层的岩性直接决定了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地层 间的岩性差异(波阻抗差 异)影响着地震波能量的 大小。钻、测井资料是实 际地层直接或间接的电测 响应。两者既然是实际地 层的两种属性,因此,两 者必然存在某种联系。
海平面变化曲线
王鸿祯,史晓颖 (1998)主要强调根据不同级别天文旋回来划分对 比地层,可分为六级旋回。
实际上具有 旋回特征的 地质作用有 很多种,它 们的持续时 间不同,影 响的范围不 同,在地层 中形成的响 应的程度也 不同。
存在的问题
• (1)过于强调具有全球一致性的海平面升降旋回或天文旋回对 层序的控制作用,其一、二级层序太大,在油气勘探中缺乏实际 意义。而在油气勘探中迫切需要比三级层序更大的层序单元,来 刻画不同演化阶段地层特征的差异性。 • (2)忽略了横向影响范围相对较小的地区性构造作用即盆地形 成演化过程的控制作用,而这种作用对地层产物控制更加直接更 加强烈,由此划分的地层单元对盆地分析和油气勘探有更好的指 导作用,因此,应从盆地演化的旋回性和阶段性出发厘定层序的 级别。
区域削截面
• (2)三级层序界面——上超、顶超、不平行整一、视削截, 局部削截; • (3)体系域界面——下超、顶超、整一强反射;
顶超
下超
上超
中国南海被动大陆边缘
② ①
③ ④ ⑤ ⑥
中国南海新生代被动大陆边缘的一条垂直于陡坡走向的地震剖面。由于 该剖面位于陆棚边缘附近,从而海岸边缘的不整合面特征无法利用。但根据 陆棚边缘处的特征,仍至少可解释出六个层序。
HZ21-1-1 HZ21-1-2 HZ27-1-1 HZ26-3-1 HZ26-2-1A
HZ22-1-1
EW2
XJ30-5-1
HZ27-3-1 HZ29-1-1


EW3
XJ36-3-1X
HZ25-3-1X HZ26-1-1 HZ33-2-2 HZ25-1-1X HZ32-3-1 HZ32-2-1 HZ26-1-2 HZ32-5-1 HZ33-1-1 HZ33-1-2 HZ33-2-1 HZ32-4-1 HZ33-3-1 HZ32-1-1
创建Ricker子波 地震资料频谱分析
子波频率应于地震实际频率相符; 子波相位一般选0相位; 子波波长大概在100ms左右;
校正前
校正后
第一步粗标定:
应用checkshot校正
标志层地震对比
Sb6界面界面之下为一 厚层砂岩,内有薄层 低密度、低声波时差 灰岩夹层。在地震上 形成强振幅连续性好 的地震同相轴 (07_SB6界面下的强 地震轴),在对比时 把该层作为对比的标 志层进行对比。
地震资料地质解释
第5课
课件编著人:王英民、黄捍东
2009年4月11日
2
地震层序分析
• 2.1 地震反射波的基本特征 • 2.2 地震反射界面的追踪对比方法 • 2.3 地质界面的类型和特征 • 2.4 地震反射界面的类型、成因及区分 • 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2.5 地震层序划分对比
• 2.5.1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和特征 • 2.5.2 井震结合的层序综合划分对比方法 • 2.5.3 不同级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地震识别 • 2.5.4 合成地震记录标定 • 2.5.5 地震层序的年代地层意义
厘米
2.5.3 不同级别层序地层单元界面的地震识别
• (1)构造层序界面——区域削截面
区域削截面
区域削截面 模糊带
海底
T40 T60
TG 岩浆岩——深变质岩基底识别:无反射区的顶界 中生界沉积岩、火山岩基底的识别:基本原则是认为TG是一个重大的构造运动界面,根据界面上下地 层倾角的差异、地震反射连续性的差异、构造样式的差异进行区分,在构造高部位的处理原则:认为 断陷期沉积是逐渐扩大、超覆的,高部位在难以确定时优先作为陵水组。 模糊带处基底的解释,按地质趋势。 T60是一个重大的区域性削蚀不整合面,因此当出现”三叉口”现象时,应当优先考虑保证削蚀现象。
地震层位标定的流程
理论上用声波时差曲线和密度曲线得到 反射系数,提取合适的子波。用子波与反射 系数求得的合成地震记录便可以很好的约束 地震剖面,测井与地震剖面建立良好的对应 关系。 在实际的地震层位标定过程中,由于收 集到的测井曲线上部地层层段资料的缺失、 上部地层平均层速度未知等原因,应用上述 一般流程进行标定时,存在一定的困难。
(3)网络闭合,交叉检验
LF1-1-1
研究区位置和实际资料分布图
SN6 NWSE7
0
10
20
30
40 Km
SN3 NWSE6
HZ08-1-1 HZ9-2-1
HZ10-1-1
SN5
HZ10-3-1 HZ18-1-1 LF13-2-1
SN2 NWSE4 EW1
XJ17-3-1X HZ13-2-1
NWSE5
2.5.1 层序地层单元的分级、特征 和综合划分对比原则
(1)不同级别沉积旋回的形成及其控制因素 Vail(1977,1988)的层序地层学理论主要强调 根据全球海平面升降旋回划分对比地层,认为可以识 别出五个级别的沉积旋回以及相应的层序单元。
1988年,Vail根据层序边界在地 震剖面上的反射终止现象建立了 地层层序的基本标志
旋回识别
1)在地震剖面上识别各种层序界面 和体系域界面; 2)在钻井上识别各种层 序界面和体系域界面;
塘1 参 井
-0 S 2 2 P 0 R D 深 岩 层 2 G 1 0 40 A 1 0 度 性 位 0 R 5 0 C 5
Kt 1g
80 0 80 5 90 0 90 5 10 00 15 00 10 10 15 10 10 20 15 20 10 30 15 30 10 40 15 40 10 50 15 50 10 60 15 60 10 70 15 70 10 80 15 80 10 90 15 90 20 00 25 00 20 10 25 10 20 20 25 20 20 30 25 30 20 40 25 40 20 5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