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儒林外史》看科举制度

摘要: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是作者吴敬梓根据当时清代的社会环境,且结合自己的人生际遇,创作的一部清代生活写实巨著。作者饱含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感,分别从士子的生活经历和士子命运着笔,通过他们对功名富贵不同态度以及所表现的各种丑恶嘴脸,对封建科举制度进行猛烈的抨击,从八股科举制度的里层进行剖析,揭露了其腐烂与霉变的本质。本文就将试着具体分析其折射出的清代科举制度以及作者透过这批判背后推崇的文人独立人格的追求。

关键词:儒林外史科举制度独立人格

吴敬梓生活的清代,政权稳固,文人醉心学业,于八股文之外百不经意。吴敬梓十分憎恨当时士子的热衷科举以及由此形成的社会风气,寄希望于落拓不得意的文士和自食其力的劳动人民。怀着这种心情,他写出了这部卓绝的讽刺小说《儒林外史》。闲斋老人的《儒林外史序》说:“其书以功名富贵为一篇之骨。有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有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傲人者;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终乃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1】这段话简明扼要地概括了小说的主题。此前三类人正好是当时深受科举戕害的士子代表,而最后那一类人才是吴敬梓追求的具有独立人格的文人形象。吴敬梓通过描写这些形形色色的社会人物,向我们展示出了真真实实的清代腐朽的科举制度,揭露了科举制度对

文人士子的毒害。

一、儒林群丑

(1)迂儒士子——以“二进”、匡超人为代表的“心艳功名富贵而媚人下人者”

周进和范进是《儒林外史》中作者笔下两个重要的代表人物,他们同受科举制度汁液的毒害,有着相同的辛酸科考经历和戏剧性的人生际遇。他们一生热衷于功名富贵,忍辱屈卑,中举前受尽了世人嬉戏与冷眼,表现的种种荒唐可笑的思想和行为,使我们读来觉得可笑又可怜,作者在对他们进行嘲讽的同时更多的是寄予了同情。像匡超人一样的知识分子是受科举毒害最为严重的一种,小说中通过匡超人的变质的描写,我们可以看出科举影响是何等的极端与恶劣。匡超人原本是一个老实、纯朴的农家孩子,善良、勤奋、又孝顺,为了生存每天起早贪黑地做点小本生来供养自己的父母亲。受马二先生的影响,把科举作为自己光宗耀祖荣身出路,一股脑地扎进了科考的队伍里面,考上秀才后,在潘三的教唆下,做起流氓恶棍的营生,替人代考,收人钱财。从一个纯朴善良的农家子弟,到毫无顾忌地吹牛扯皮,撒谎,继而停妻一娶再娶,还自谓才子风流殊荣,卖友求荣,忘恩负义,变成一个名副其实的衣冠禽兽,一步步地从自强不息到自甘堕落。对“功名富贵”强烈追求的动机,造就了变质之后的匡超人作者通过一连串人物活动,揭示了八股文、科举制度怎样使一些朴实的年轻人,逐渐堕落为主球名利富贵的庸人,甚至变成了忘恩负义的无赖。(2)贪官劣绅——以王蕙,严贡生为代表的“依仗功名富贵而骄人

傲人者”

作品还写了一群考取功名的读书人,他们出仕则为贪官污吏,居乡则为土豪劣绅。王蕙当了南昌太守,念念不忘的是“三年清知府,十万白花银”【2】;严贡生横行乡里,强圈别人的猪,讹诈船家,霸占二房产业,是个典型的劣绅。这一类人进一步暴露了科举制度的罪恶,同时也反映了政治的腐败。

(3)假名士——以娄三娄四公子为代表的“有假托无意功名富贵自以为高,被人看破耻笑者”

这类人物是一帮科举制度的派生物,或者科场失意,或者因为种种原因败入仕途,为了弥补自己内心深处的那份失落感,效法古人,充当名士,卖弄诗文。个个装腔作势,攀附权贵,彼此之间互相吹嘘,假装清高,自谓无意功名,淡漠富贵,骨子里却对功名富贵念念不忘,恋恋不舍。作品通过他们所谓的诗酒风流的生活和招摇撞骗的行径,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封建文士们的生活真实,指责了科举给社会带来的不良后果。

二、真名士——“辞却功名富贵,品地最上一层,为中流砥柱。”

这类人主要有作者心目中的真贤人物杜少卿、庄绍光、虞育德、迟衡山和江湖奇才王冕、季遇年、刑元等为代表,这些人是被作者肯定,热情歌颂的人物。比如杜少卿,他轻视功名富贵和科举制度,骂那些学里的秀才作奴才,骂那热衷功名的作匪类。他反对多妻,崇敬具有反抗性格的沈琼枝,体现了一定程度的个性解放的要求。此外如讲究文行出处而轻视举业的虞育德,庄绍光和迟衡山等也是作者所

肯定的人物。

吴敬梓以王冕作为“隐括全文”的“名流”,并以之作为自己理想的楷模和臧否人物的标准。王冕自幼死了父亲,与母亲相依为命,靠母亲替人家做些针线活来维持生计,他没钱读书,被雇在隔壁秦老家放牛。用积攒点心钱,买了几本旧书,放牛时,便坐在柳阴下看看。对于他来说,“天下那有个学不会的事”,无师便自通,他画荷花,“那荷花精神、颜色无一不像”。他不追求功名利禄,不善于广交朋友,终日里闭户在家读书,不到二十岁,就把天文、地理和经史上的大学问学得无一不精通。他性情高雅,如此不俗,是个有意思的人。“遇着花明柳媚的时节,把一乘牛车载了母亲,他便戴了高帽,穿了阔衣,执着鞭子,口里唱着歌曲,在乡村镇上以及湖边到处玩耍,惹得乡下孩子们三五成群跟着他笑,他也不放在意下。”何等的任情悠意、何等的随心所欲!当面对“灭门知县”的威逼利诱,王冕避而不见,宁可风餐露宿逃亡在外,也不肯向世俗低头。他处茅屋之远而怀天下苍生,一语却道出了八股取士的实质:“这法却定得不好!将来读书人即有一条荣身之路,把那文行出处都看得轻了。”【3】在作者看来,文士们只有像王冕那样讲求“文行出处”,才能免于“功名富贵”的牢笼,堪称“品地最上一层”。【4】

三、科举制度的得失以及文人出路思考

从隋唐兴起的科举制,打破了传统的中正九品制,给贫苦人民创造了一个新的出路,为社会流动提供了一个平台,让下层知识分子有机会改变自身社会地位,从而实现“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

科举考试内容独尊儒术,也扼杀了士子们的诸多才能。另外,一考定终生,导致部分学生想尽办法舞弊,只要能考上,真才实学,仁义道德,都可以丢到一边。【5】

《儒林外史》是吴敬梓怀着厌弃功名富贵、鄙薄八股取士的态度写下的一部描写古代士子精神面貌的讽刺之作。在《儒林外史》小说章节的第一回,就传来一声惊心动魄的呼喊“一代文人有厄”的主题。所以作品开头出现王冕,中间出现凤四老爹,结尾出现四大奇人,可谓作者的精心安排。他们全都是没有任何社会地位、游离于统治秩序之外的平头百姓,却都是有着独立人格和真性情的上品人物。作者已然把眼光转向了民间,是想在民间的一些人物身上寻求希望和寄托。民间的人可以选择做生意、习武,从事文艺创作,但都有自己的独立人格。吴敬梓放弃科举,潜心写作,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就是换一种活法。他跳脱出科举的桎梏,努力追求自己的独立人格,也希望通过他的作品《儒林外史》让更多的文人士子清醒过来,找寻自己的出路。

四、结语

吴敬梓本人,也是痛苦一生的儒士,他写《儒林外史》实是“哀人写哀事,悲人写悲剧,痛人写痛事,惺惺惜惺惺”。作为十八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命运写真的《儒林外史》,是一部真实表达吴敬梓对现实无情的批判,对僵化的科举制度和士阶层的扭曲的灵魂的怀疑和否定。【6】在科举制的笼罩下,独立人格化为乌有,文人的曾有的所谓“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人格魅力和人性追求早已成为绝响。其实不管古代人还是现代人都生活在各种体制的约束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