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学基础--8泌尿系统疾病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原发性肾小球肾炎
2.继发性肾小球病变
3.遗传性肾小球肾炎
一 、病因及发病机制 大部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及继发性肾小球肾炎由免疫
机制引起。
内源性抗原 肾小球性抗原(肾小球基膜抗原、系膜细胞的细胞膜抗原等) 非肾小球性抗原(核抗原、免疫球蛋白等) 外源性抗原 生物性抗原(病源微生物)
非生物性抗原(药物、异种血清等)
白质、细胞或细胞碎片凝聚形成的管型。肾间
质出血、水肿,少量炎细胞浸润。肾小球发生
玻璃样变或硬化时,肾小管可萎缩、消失,间
质可纤维化。
肾小管内发生蛋白变性
肾小管间质可纤维化
三、临床表现
肾小球肾炎引起不同的临床表现和体征,包括
尿量的改变(少尿、无尿、多尿或夜尿)、尿
性状的改变(血尿、蛋白尿和管型尿)、水肿
临床表现:急性肾炎综合征
为临床最常见类型,儿童多见
病因: 病原微生物的感染 最常见的病原体为A族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中的致肾炎菌株(12、4、1型等) 肾炎通常在感染1-4周后发生
正常肾小球
增生肾小球
2.基膜增厚和系膜基质增多
基膜增厚或内皮下、上皮下、基膜内免疫复合 物沉积。增厚的基底膜理化性状改变、通透性 增高--血管袢或血管球硬化。 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基质增多—严重时致肾小 球硬化
基底膜增厚
3.炎性渗出和坏死
急性肾炎时,肾小球内可有中性粒细胞等炎细
胞和纤维素渗出,毛细血管壁可发生纤维素样
病理学基础
主讲人:吕晓龙 信阳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
泌尿系统疾病
泌尿系统的解剖生理
肾 输尿管
膀胱
尿道
肾单位
是由肾小球及其相 连的肾小管组成。
肾小球
由血管球和肾球囊构成。
血细胞
大分子物质 肾小囊腔 小分子物质 血管腔
血管球毛细血管腔的血液滤入肾小囊腔形成原尿
滤过膜 --屏障作用(机械屏障、电荷屏障) 1.内皮细胞 2.基底膜(胶原、层粘连蛋白、硫酸肝素) 3.脏层上皮细胞/足细胞
明显水肿 低蛋白血症 高脂血症和脂尿 4.无症状性血尿或蛋白尿
持续或复发性肉眼或镜下血尿,或轻度蛋白尿,
或两者兼有。
5.慢性肾炎综合征
见于各型肾炎终末阶段,主要表现为多尿、夜尿、
低比重尿、高血压、贫血、氮质血症和尿毒症。
氮质血症:肾小球病变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引起 血尿素氮和血浆肌酐水平增高,此类生化改变称为 氮质血症。 尿毒症:发生于急性或慢性肾功能衰竭晚期,除氮 质血症外,还有一系列自体中毒的症状和体征。
正常滤过膜对水、小分子溶质有高通透 性,白蛋白等几乎完全不能通过
有孔内皮 基膜
裂孔膜
滤过屏障模式图
注意
肾的各组成部分之间联系密切,损伤时常 相互影响
肾小球不能再生,肾小管再生能力很强 肾的代偿储备能力很大,注意早期可
能出现的症状非常重要
肾小球肾炎
概念
是一组以肾小球损害为主的变态反应性
疾病。
分类
抗肾小球基膜肾炎示意图
(2)Heymann肾炎:
Heymann抗原存在于肾小管上皮细胞的刷状缘
及足突细胞外表面。
Heymann抗原与受体相关蛋白构成抗原复合物--抗
体与之结合--形成上皮下沉积物。
免疫荧光:沿基膜弥漫颗粒状Ig或补体沉积。
电镜:基膜与足细胞间小块状电子致密物。
Heymann肾炎示意图
抗原抗体复合物是引起肾小球损伤的 主要原因。
其他如补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细胞免疫、
补体激活等免疫机制也可引起肾炎发生。
1. 循环免疫复合物形成
抗体与非肾小球性可溶性抗原结合,形成
免疫复合物,沉积在肾小球内,常与补体结
合引起肾小球损害,属III型超敏反应。
电镜下呈高电子密度致密物,可定位于系膜区、 内皮下、上皮下; 免疫荧光显示沉积物内的Ig或补体,呈颗粒性荧 光。
四、肾小球肾炎的病理类型
•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快速进行性(新月体性)肾小球肾炎 • 膜性肾小球肾炎(膜性肾病) • 轻微病变性肾小球肾炎(脂性肾病) • 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 • 膜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系膜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 IgA肾病 • 慢性肾小球肾炎
肾小球疾病病理诊断中,应注意病变的分布
2. 原位免疫复合物性肾炎
抗体与肾小球内固有的抗原成分或经血 液循环植入肾小球内的抗原反应,导致 原位免疫复合物形成,引起肾炎。
基底膜沉积物
抗原
抗体
原位免疫沉积
(1)抗肾小球基膜肾炎:
由抗体与基膜本身抗原成分反应引起。
免疫荧光:抗体沿基膜沉积,形成连续线
性荧光。
感染或其他因素使基膜结构改变或病原微生 物与基膜成分具有共同抗原性引起交叉反应。
弥漫性肾炎指病变累及全部或大多数肾小球
(50%)以上。
局灶性肾炎指病变累及部分(50%以下)肾小球。 球性病变累及整个肾小球的全部或大部分毛细 血管袢。 节段性病变累及肾小球的部分毛细血管袢(不 超过肾小球切面的50%)。
㈠ 急性弥漫性增生性肾小球肾炎 病变特点: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和系膜细胞增生 病变性质:急性增生性炎症,又称为毛细血管内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或感染后性肾小球 肾炎 发病特点:起病急,病程短,预后好
坏死,并可伴血栓形成。
中性粒细胞渗出
4.玻璃样变和硬化
肾小球玻变指HE染色显示均质的嗜酸性物质堆 积。玻璃样变导致肾小球固有细胞减少甚至消 失,毛细血管袢塌陷,管腔闭塞,胶原纤维增 加,肾球囊脏、壁层愈合,形成节段性或整个 肾小球硬化。
透明样变或硬化
5.肾小管和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质的改变
肾小管上皮细胞可发生变性。管腔内出现由蛋
和高血压。
类型:5种
1.急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常表现为明显的血尿、轻至中度蛋白尿,
常有水肿和高血压。严重者出现氮质血症。
2. 快速进行性肾炎综合征
起病急,进展快,出现水肿、血尿、蛋白尿改
变后,迅速发生少尿或无尿,伴氮质血症,并 发展为急性肾功能衰竭。
3. 肾病综合征
大量蛋白尿
(每天尿中蛋白含量达到或超过3.5g)
3.抗肾小球细胞抗体
引起的细胞损伤在无免疫复合物沉积的肾炎中
可能起主要内容。
抗体与肾小球细胞抗原成分反应,通过
抗体依赖的细胞毒反应机制诱发病变。
如抗系膜细胞抗原的抗体--系膜溶解,系膜细
胞增生;
抗内皮细胞抗原的抗体--内皮细胞损伤。
二、基本病理变化 1.肾小球细胞增多
增生性肾小球肾炎时,肾小球系膜细胞、内皮 细胞和上皮细胞增生,伴中性粒细胞、单核巨 噬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肾小球体积增大,细 胞数目增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