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课堂PPT)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6
▪ 5."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确定教育目标,选择 教育经验,组织教育经验,评价教育计划。
▪ 6.泰勒原理的贡献与局限:1)泰勒原理对目标的 强调,在世界各国课程领域发生了巨大影响,20世 纪五六十年代曾一度成为课程开发的唯一“科学” 模式(2)“泰勒原理”一直被作为基本框架,他 确定了课程开发与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范围。(3) 它综合了当时有影响的教育学流派和思想的各种 主张,囊括了课程开发的诸种重要因素,形成了 一个系统的模式,模式简洁明了、易于理解把握, 有人把《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称为“圣经”。 (2)泰勒原理的局限性在于:泰勒原理是课程开发 的一个非常理性的框架,它不可避免地带有那个 时代科学至上的印记。
.
5
二、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里程碑: 拉尔夫.泰勒的贡献
▪ 1.“泰勒原理”是前人研究升华的结果,它的实践 基础主要指‘八年研究’。其主旨在于改革课程 体制。在这八年的实验研究期间,为了使每一所 学校在课程开发时有章可循,泰勒提出了课程开 发的一般程序和原理,即反映在《课程与教学的 基本原理》一书中的‘泰勒原理’。
.
3
▪ 3、查特斯把课程开发的方法称为‘工作分析’。 课程开发的过程解析为七个步骤:⑴通过研究社 会背景中的人类生活,确定教育的主要目标;⑵ 把这些目标分析成各种理想与活动,然后再继续 把它们分析成教学工作单元的层次;⑶将分析成 教学工作单元的理想与活动按其重要性的程度排 列次序;⑷把对儿童有很大价值、对成人价值不 大的理想和活动提到较高的位置;⑸删除在校外 学得更好的理想与活动,然后确定在学校教育期 间能够完成的最重要的理想与活动;⑹收集处理 这些理想与活动的最佳实践措施;⑺根据儿童心 理特征安排这些理想与活动,以便用一种适当的 教顺序获得它们。
.
11
▪ 2.开发方法:‘课程审议’即指课程开发的主体彼此之间 对具体教育实践情景中的问题反复讨论权衡,以对这些问 题获得一致性的理解与解释,最终作出恰当的、一致性的 课程变革的决定及相应的策略。
▪ 2.‘泰勒原理’的基本内容:⑴学校应该试图达到 哪些教育目标?⑵提供什么教育经验最有可能达 到这些目标?⑶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⑷ 我们如何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以实现?
▪ 3.泰勒原理的实质(领会):‘技术兴趣’的追 求。它倾向于把课程开发过程变成一种普适性, 划一性的模式,课程开发过程的创造性不见了。
课程与教学论
宋玎
Hale Waihona Puke .1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历史发展
▪ 第一节 课程研究的历史发展 ▪ 一、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早期发展:博
比特与查特斯。 ▪ 1、课程研究领域诞生的标志:1918年美
国教育学者博比特出版的《课程》一书。 它的诞生深受当时美国发生的‘社会效率 运动’的影响。
.
2
▪ 2、博比特科学化课程开发理论的基本内容 (领会):⑴教育的本质。为成人生活做 准备,是促进儿童的活动与经验发展的过 程,教育即生产。⑵课程的本质。是儿童 及青年为准备完美的成人生活而从事的一 系列活动及由此取得的相应的经验。⑶课 程开发的方法——活动分析。过程: ①人 类经验的分析。②具体活动或工作的分析。 ③课程目标的获得。④课程目标的选择⑤ 教育计划的制定。
.
9
▪ 4.学科结构的基本含义:一是一门学科特定的一 般概念,一般原理所构成的体系,二是一门学科 特定的探究方法与探究态度。学科结构是两个基 本含义的统一。施瓦布和费尼克斯把第一中含义 称为"学科的实质结构"把第二种含义成为"学科的 句法结构"这样学科结构即"实质结构"和"句法结构 "的统一
▪ 5.布鲁纳认为学科结构的优点:(1)掌握学科结构 可以使得学科更容易理解;(2)有助于记忆;(3)是 通向适当的"训练迁移"的大道;(4)能够缩小"高级" 知识和"初级"知识之间的差距。
.
8
▪ 2.学术中心课程的基本特征(领会) ▪ 所谓“学术中心课程”是指以专门的学术领域为
核心开发的课程。它的特征有:学术性、专门性 和结构性 ▪ 3.学术中心课程的历史地位(领会) ▪ (1)学术中心课程以学科结构为核心构筑现代课程 体系,使纷繁复杂的知识信息得以简化、统整和 完善,创造了现代化课程的一个范例。 ▪ (2)学术中心课程把课程开发的基点落在专门化的 学术领域,它不仅尊重了学术逻辑,而且还积极 吸收了杜威进步主义教育所倡导的发展人的解决 问题能力和探究精神,这样学术中心课程就确立 了“同时诚实地尊重学科本身的逻辑和儿童的心 理逻辑”的课程价值观,这就使学科课程发展到 新的阶段。
.
4
▪ 4、博比特与查特斯的贡献与局限(领会): 他们第一次把课程开发过程本身确立为一 个独立研究领域,并将该领域研究的科学 水平提升到时代所允许的程度。他们还提 出了课程开发过程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其 局域性表现在:把教育与课程视为准备成 人生活的过程,导致对儿童价值的忽视; 由于‘泰罗主义’充斥其中,导致该理论 的机械化。所以这种课程开发理论的科学 化水平仍是很低的。
.
7
三 学科结构运动与学术中心课程
▪ 1.学科结构运动的产生背景
▪ 由于前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 卫星,使得美国朝野上下感到了一种危机。 随后,美国颁布《国防教育法》,并且拨 巨资推行全国范围的课程改革,于是“新 课程”纷纷出现,此前出现的“新课程” 也得到进一步加强。特别是在1959年的伍 兹霍尔会议以及布鲁纳在会议上作了《教 育过程》报告之后,“学科结构运动”在 美国全国范围内蓬勃展开。
.
10
四、实践性课程开发理论:施瓦布的 贡献。
▪ 1.‘实践性课程’:四要素间持续的相互作用。基 本内容:施瓦布认为,课程是由教师、学生、教 材、环境四个要素构成,它们间的持续相互作用 构成了它的基本内涵。教师与学生是课程的主体 和创造者,其中学生是‘实践性课程’的中心。 教材是课程的有机构成部分,是由课程政策文件、 课本和其他教学资料所构成的。课程环境是由除 教师、学生、教材之外的物质的、心理的、社会 的、文化的因素构成,它直接参与课程相互作用 的系统中,是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