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之问 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门具体的科学技术一旦提升到哲学高度,就有利于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研究,这不仅有利于学科之间的交流,而且有利于学科的继承与创新。
钱学森的科学技术体系,是一个“大科学技术”的体系。关于科学技术的分类,不同的学术观点,可能有多种方案。但是,钱学森的“大科学技术”体系及其分类,包含着一个重要的教育原理:只有在继承的基础上才可能创新。科学技术体系的结构及分类,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变化的。但是,变化中的不变性,就表现出规律性。进化原理是:继承与创新原理。
继承与创新原理可以简要表述为:生命的进化依靠“遗传与变异”,社会的进步依靠“继承与改革”。社会文明进化的基本过程,都是在继承基础上的创新。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没有创新也就没有真正的继承。继承中有创新,创新中有继承。要领会前人的创新,自己才可能有创新。
钱老在论文中写道:“不久前见到查有梁同志写的一篇论21世纪教育的文章,讲到教育观念必须转变,教育体制灵活多元,教育模式综合互补,都很好。”钱老的鼓励对我的促进很大,20年来,我在上述三方面,发表了一系列的论文和专著,这一研究工作还在持续进行。
重读钱老的论文,根据钱老的科学思想,我试图提升到原理上来认识。钱老离开了我们,但是,钱老的思想永存,精神永存,风范永存!
“钱学森之问”的启示
傅国亮(《人民教育》杂志总编
钱学森先生20年前在《教育研究》上发表的文章《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表现了炽烈的爱国情怀和对中国教育的深切关注,今天读来仍深受启发。联系到“钱学森之问”,作为探讨,我的理解是,“钱学森之问”至少有三层意思,或者说,“钱学森之问”不是一问,至少是三问。
一问是“关于杰出人才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一问源于钱学森自青年时代以来追求并为之奋斗一生的“强国”理想,他深知中国要强大、中华民族要振兴,必须有一大批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杰出人才作为领军人物,否则,中国的大国崛起只会流于空想。中国历史上“落后必然挨打”的惨痛教训还不让国人痛心疾首吗?因此,“关于杰出人才之问”是关系国家和民族命运之问。
二问是“关于教育质量之问”。当前,中国教育站在新的历史起点,其主要特征是:由数量发展为主转变为质量发展为主,教育质量的提升成为当前和今后教育发展的中心任务。“钱学森之问”之所以引起热议,就是因为它以尖锐的方式提出了与教育发展方向相一致的问题。
三问是“关于教师水平之问”。实际上,教师水平或素质是教育质量的题中应有之义。教师水平如何,决定了教育质量如何,也决定了杰出人才培养的状况如何。研读钱学森《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的基本观点,从基础教育来说,我认为,当前至少要廓清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教育工作的主题是什么?
要办出钱学森追问的理想的教育,根本的一条是要牢牢地把握教育工作的主题办教育,不可动摇或偏离。
中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是上个世纪末中国教育面对21世纪挑战所作的战略选择,它既是新的教育理想,又是新的教育模式。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根本转变,它决定了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重大方向。实施素质教育,喊了十几年,不言自明吗?不,实际上时至今日仍有教育工作者包括一些局长、校长并不相信它,不相信素质教育有那么大的“威力”,不相信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大面积、大幅度提高教育质量,不相信只有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大批优秀人才、创新人才和杰出人才。这就是需要特别强调教育工作主题的原因。
我认为,必须始终清楚三条:中国教育发展的目标,是实现教育现代化;中国教育的理想,是追求教育公平;中国教育工作的主题,是实施素质教育。这三条是回应“钱学森之问”的根本前提。
第二,教育政策的重点是什么?
中国教育正发生着历史性的转折,教育政策
的重点相应地转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这是办出高质量的基础教育的政策保障。
要关注教师的精神成长。教师的成长有技术层面、道德层面、精神层面。以往,我们更多地关注了教师的技术层面,却很少关注教师的精神世界。一定要尽早意识到这个“空白”,在教师教育中关注教师的精神追求,引导教师包括教育局长、校长树立教育理想,只有具有教育理想的局长、校长、教师,才能办出理想的教育。引导教师确立人生信仰,则更是教师教育的“大智慧”。
要关注教师的专业见解。教师的专业成长也可分三个层面: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见解。掌握了专业知识要点的教师,可以培养出高分的学生;具备了专业能力的教师,可以培养出聪明的学生;只有悟到专业见解的教师,才可以培养出智慧的学生。智慧的学生则是未来杰出人才的苗子。
要努力造就一批教育家。温家宝总理多次明确指示:要造就一批杰出的教育家。这是教师教育的历史性课题和使命。我们面临着产生教育家的历史机遇,一个创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
派的现代化教育的伟大历史变革已经来临,它同时孕育着创造教育奇迹和诗篇的教育家。
第三,“内涵发展”的路径是什么?
当前基础教育从整体上进入了更加注重内涵发展的新阶段,亦即提升教育质量的新阶段。我认为,中国基础教育在初步实现均衡发展之后,下一步发展的路径应是
“特色发展、文化育人”。这是一个发展方向。“特色发展、文化育人”的依据之一,来源于对中国教育未来发展的哲学共识。目前我国教育的一个重要问题是教育的选择性太少,教育模式单一,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生都只能接受同一个教育标准和内容,不利于所有学生的成长。我认为,创建和实现多样化、个性化、有特色的教育,是新的教育哲学理念,是未来中国教育发展的指向,即要让教育更多地
适合不同学生的需求,让每一个学生可选择适合自己发展的教育,实现实质上的而不是形式上的教育公平。当每一个学生可以自由地实现个性化发展的时候,钱学森期待的培养出“杰出人才”的学校(教育就到来了!
链接
钱学森《要为21世纪社会主义中国设计我们的教育事业》(《教育研究》1989年第7期一文主
要观点:
★在21世纪,综合国力的竞争,最关键并有决定作用的,是公民的教育文化水平。水平高的
占优势;水平低的处劣势,甚至有被开除“球籍”的危险。这就是智力战。★20世纪末,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约4%,应该可以做到;到2021年,我国教育经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约8.4%,也是可行的。
★进行教学方法的革新,小学就可以引入抽象思维的教育;把现代信息技术引入教学中来;电
子计算机教育还要开拓发展;把人工智能的专家系统用到人才培训上。
★教育改革发展,最根本的是教育观念的革新。
★科学技术体系是发展变化的,因此,高校学科专业设置不能僵化、分隔。
★21世纪的中国公民,应该受全方位的教育。目标是博的基础上的专和专的引导下的博,博与专要互相配合。
★教育事业是一个庞大的事业,要动员全社会参与。
[责任编辑:高宝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