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在统计学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马克思主义社会科学方法论

在统计学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

马克思主义研究方法是统计研究方法的指导方法,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统计学提供了认识事物和分析事物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使统计科学的认识论和方法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而不是为各种唯心意识和阶级偏见所左右。认真学习和领会马克思关于统计理论和方法的启示,对于促进本专业的学习、提高统计研究的科学水平有重要的意义。辩证唯物主义思想中存在决定意识,质与量辩证统一、对立统一、看待事物要用运动发展的观点等,对统计学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本文重点谈谈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在统计学学术研究中的价值和运用。

一、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即矛盾分析方法为基本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辩证法科学地界定了矛盾的概念:一切事物的内部都包含着两个方面,这两个方面既对立又统一,我们把它称之为矛盾。其中,对立是指矛盾双方互相排斥、互相斗争、相互区别;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联系,它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性质包括:普遍性,即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客观性,是指矛盾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在研究中,我们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承认事物的对立统一关系,这是正确对待问题的前提,是我们进行一切研究的基础。

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其内在矛盾也是多方面的,且具有不同的性质。有的具有阶级性,有的则不具阶级性,有的属于人民内部矛盾,有的则属于敌我矛盾,而且它们又常常是交织在一起的。所以,既承认矛盾分析法,并正确地运用它,才能使我们从社会经济复杂多样的现象中揭示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来,才能保证统计学的真正科学性。

统计研究的任务就是从调查得到的大量的、表面的、现象的事实材料中,逐步分析出事物的本质和内在联系,但是事物的现象和本质常常是不一致而又有其内在关系的,如果现象材料把握得不准确,就必然影响事物本质的揭示。

在分析研究阶段,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有矛盾,但每个事物的具体矛盾却又各不相同,我们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对症下药”、“因材施教”、“因地制宜”等成语,都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就是要具体分析事物的特点,并根据事物的特点去做事。如果违背了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方法,满足于形式主义的“一刀切”、“一风吹”,结果矛盾不仅不能得到解决,反而会更加复杂,更加难以研究清楚社会科学问题。

比如经济统计研究中,金融领域的数据和实体经济的数据特点不同,金融数据多是时间序列数据,有较强的波动性,而实体经济数据比较稳健,因此需要用不同的统计模型去拟合,如果用混合到一起用同一个模型,则模型拟合效果较差,无法真实反映经济情况。

二、存在决定意识

人的认识不论表现形式多么抽象和复杂,归根到底来自并反映客观对象。统计活动所得到的各种认识结果,包括数据、图表、模型、研究报告等等,并非从事统计活动的人们头脑中本身固有的,而是对客观存在的社会经济现象的具体数量表现用统计方法去加以反映,并通过人脑进行加工所得到的。因此,统计认识必须从社会经济的客观实际出发,所搜集的资料必须真实、准确,坚决杜绝各种形式的弄虚作假。否则,统计不但不能发挥其认识武器的作用,还将导致错误的认识结果,贻误各项工作。

另一方面,我们也应看到,统计活动又不是被动、消极的,它是立足于社会经济实践活动需要基础上的能动的、积极的、创造性的认识活动。它会通过指导实践,反作用于客观存在,改造客观世界。

三、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纵观人类统计认识活动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正是人类社会经济实践和国家管理实践活动的需要,促使统计产生,并推动其向广度和深度发展,促进其水平提高;统计认识正确与否应由社会经济实践来检验;统计认识活动的最终目的在于为社会经济实践服务,指导社会经济实践,即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因此,统计活动应以为社会经济实践服务为根本出发点,不断根据社会经济实践的变化,改进、完善、发展自己。例如在统计调查活动中,要根据实际情况设计切合实际的调查方案,进行预调查,根据调查中出现的问题调整调查方案,以便更好地获取实践资料。

四、质与量的辩证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的质和量是密切联系的、是辩证统一的。质是一定量的质,量是一定质的量,统计要对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方面进行研究,必须和一定的质结合起来。首先,统计学把认识事物的数量方面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目的在于阐明现象的数量多少,现象之间的数量关系。由量变到质变的数量界限等,通过对数量特征和数量关系的了解,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性。具体地讲,统计中的量,应是具有一定质的规定性的量,而不是抽象的量,与数学中的纯数量不同。例如“1+ 1= ?”这个题目,当作为数学题目时,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而在统计认识活动中,就要弄清各个“1”所代表的是什么具体事物,因为不同性质的事物是不能相加的。其次在认识事物的量的特征之后就要揭示事物的量变规律,这是统计认识中的更高阶段。一定时空条件下事物的数量特征是事物量变过程的具体表现,是事物量变规律作用的结果,对其加以反映是认识事物量变规律的前提条件;而事物的量变规律则是事物之间、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以及事物发展变动诸环节之间在数量上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即事物发展变动规律在数量上的具体表现,是对事物数量特征认识在更高层次上的延伸和深化,这样,辩证唯物主义所揭示的量变规律就具有了重要的指导作用。

统计认识活动是通过对社会经济现象数量方面的认识来实现为实践服务的目的的,但统计活动决不是脱离具体的社会经济现象本身,进行抽象的数量研究。因此,也决不能脱离对社会经济现象质的认识。即在统计活动中,须将质与量、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辩证地统一起来。如果脱离对事物质的认识,纯粹去研究社会经济现象的数量特征,只能是一种数字游戏,不可能认清事物的本质和规律,难以对实践进行准确、具体、深入的指导。

例如统计中的常用模型回归模型。曾有人拿GDP数据和某个人的身高做回归,GDP逐年增长,而人从出生后到发育停止前身高也是不断增长,如果把这两者在这段时间的数据用统计方法分析,会发现这两者之间的关系是显著的。可我们显然不能说,此人的身高导致了中国经济发展,或者中国的经济发展导致了此人的身高增加。回归指的是被解释变量的变化是由解释变量的改变引起的。但是假如两个变量之间其实没有什么关系,只不过恰巧趋势相同,那么有可能用他俩做回归的时候也能够得到一个拟合度相当好的方程。这个其实是个虚假回归,没有实际意义。如果我们拿到两组数据后就直接进行量化分析,而不进行质的认识,很容易造成伪回归,得出虚构的规律,无法指导实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