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大革命10年,我国组织、人事部门成为“重灾 区”。党的组织原则、干部路线乃至整个国家的干 部管理工作都遭到破坏,并陷入极度混乱之中。
第三阶段:(1977-1992年)
1。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干部人事制度得到恢复与发 展。
1979年,中央组织部发布了《关于实行干部考核的意见》 ;
五、征辟制
征辟,是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 制度,就是征召名望显赫的人士出来做官,主要有 皇帝征聘和府、州郡辟除两方面,皇帝征召称“征 ”,官府征召称“辟”,前者多为名望高、品学兼 优的社会名流,被征召者多为以要职,称为“征君 “。辟除制在汉武帝以前就已推行,直到隋朝被废 。中央行政长官如三公、地方官如州牧、郡守等官 员,可自行征聘僚属,任以官职。东汉时直接征聘 名望之士担任中央高级官员。
5 提高了政府管理效率
四、察举制
弊端: 这一制度带有举士和举官不分,选举和考课
不分,选举与教育分离,没有选官的专职官 员,先选后考等特点,给各级官吏在察举和 征辟中徇私舞弊留下很多缝隙,所以到了东 汉末年,竟然出现了“举秀才,不知书;举 孝廉,父别居;寒素洁白浊如泥,高第良将 怯如鸡“的怪现象。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六、九品中正制
品评办法
设立中正官,负责对一地区人物进行品评.州
郡中正只能由本地人充当,且多由现任中央官员兼 任。
中正的职权主要是评议人物,其标准有三:家世、 道德、才能。品共分为九等,即上上、上中、上下 、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
中正评议结果上交司徒府复核批准,然后送吏部作 为选官的根据。
✓ 在实行“禅让”制度之前,即在“三皇时代”(公 元前2607年-公元前2338年),实行的是“父死子 继、兄终弟及”的“血统继位制”,国家最高领导 人在本姓家族中产生。
一、禅让制
一、禅让制
关于禅让制的质疑 尧、舜、禹之间的“禅让”故事,可能是中华文明
中最温情脉脉、最令人神往的政治童话。早在在战 国时期就有人对“禅让”一说提出了怀疑。 《荀子·正论》记载了荀子的疑问:“夫曰尧舜禅让 ,是虚言也,是浅者之传,陋者之说也。” 《韩非子·说疑》记载韩非的言论道:“舜逼尧,禹 逼舜,汤放桀,武王伐纣,此四王者,人臣弑其君 者也。” 司马贞引《竹书纪年》在其著作《史记正义》中说 :“尧德衰,为舜所囚。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 父子不得相见也。”
三、军功爵制
根据军功来封官进爵,兴起于春秋战国时期。春秋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之间战争频繁,为了富国强兵, 各国纷纷改革,废除周朝实行的“世卿世禄”制度。
魏国变法最早,提出“食有劳而禄有功” 。 秦是推行军功爵制最彻底的国家,秦的军功爵制最
典型,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也最大。其一,“有军功 者,各以率受上爵”。其二,“宗室非有军功论,不 得为属籍”。 在变法运动的推动下,赵、燕、韩、齐等国也实行 了新的任官制度。
禄勋的属官 。光禄勋掌管宫廷宿卫及侍从之事,属 官有光禄大夫、大中大夫、谏大夫、谒者等。
四、察举制代表人物
西晋李密。前太守臣逵,察臣 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西汉辞赋家东方朔
四、察举制
1 个人的社会背景、家庭出身不再是选士任官的唯一依据
主要 优点
2 有利于招徕各类人才 3 相比军功制,有利于中央集权 4 初期“质量”较高
一、禅让制
禅让制的变异 8年,西汉的孺子婴禅让给新朝的王莽 220年,东汉献帝刘协禅让给曹魏文帝曹丕 420年,东晋恭帝司马德文禅让给南朝宋武帝刘裕 618年,隋恭帝杨侑禅让给唐高祖李渊 这些所谓的禅让,都是朝中权臣胁迫皇帝退位,而
由于继承者是当政者的臣子,为避免“不忠”的骂 名,便打着禅让的旗号,以取得正统性。因此,以 禅让而灭亡某一朝代,史书中也多表述为“篡”( 如“王莽篡汉”),而若以武力直接推翻某一朝代 ,则用“灭”(如“元灭宋”),以表明某种价值 判断。
代表人物:司马相如
六、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又称九品官人法,是魏晋南北 朝时期重要的选官制度,是魏文帝曹丕为了 拉拢士族而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意见,于黄 初元年 (220年)由命其制定的制度。此制至 西晋渐趋完备,南北朝时又有所变化。它上 承两汉察举制,下启隋唐之科举,在中国古 代政治制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乃中 国封建社会三大选官制度之一,这其间约存 在了四百年之久。
官员的任用标准开始从宗族关系向功劳成绩转变。 打击了奴隶主旧贵族势力,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的成长
、壮大 。
四、察举制
由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并推荐给 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最早确立 时间是汉武帝元光元年(公元前134年) 。
察举科目(分岁科和特科): 孝廉:一般入朝为郎官,郡举,人数最多 茂才:多起用为县令 ,州举,人数不多 察廉:多为低级官员,被举后,按原职升补 光禄四行:质朴、敦厚、逊让、有行 ,被举者为光
六、九品中正制
九品中正制建立之初,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 ,其选拔标准家世、品德、才能并重;同时九品中 正制的推行也剥夺了州郡长官自辟僚属的权力,将 官吏的任免权收归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的权力。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选拔标准开始发生变化,仅 仅重视门第出身。这就使得九品中正制失去了选拔 人才的意义。首先,选拔人才的中正官多由二品官 吏担任,而被选拔的人才也多出自二品以上的大族 ,同时他们也往往出任高级官吏。久而久之,官吏 的选拔权就被世家大族所垄断,形成了“上品无寒 门,下品无士族”的门阀制度,九品中正制成为世 族地主操纵政权的工具。

在邓小平的倡导下,我国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得以大力推进 ,在改革开放之初到20世纪九十年代的二十多年里,我 国干部管理制度改革取得成就主要表现为:
(1)确立并贯彻干部队伍“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 业化”的方针;
(2)废除了领导职务终身制;
(3)下放干部管理权限;
(4)按照公平、平等竞争、择优录用原则选拔干部;
2。我国的干部管理制度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弊端也日 益暴露,需要进行改革创新。
据有关资料统计,在1982年国务院51个部委中,正 副部长平均9.5个,最多的达到20来人,正副部长平 均年龄达到65.9岁,在57位部长中有28位年龄在 70岁以上,有36位达到65岁以上。部级干部大专文 化以上的只占37%
如战时党政军融为一体的领导体制,建国后逐步确定 党政军干部分开设立的单独管理体制。
(2)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对干部的实际需要,重新 制定一系列干部管理制度和政策,并逐步形成由组织部门 统一管理、人事部门具体协助执行的干部人事管理体制。
如1949年11月成立的政务院人事局,直属政务院领导, 主要负责办理政务院直属政府工作人员的审核、调配、工 资、福利、培训等事项。
1954年9月,根据《国务院组织法》,撤销中央人事部 ,成立国务院人事局,属国务院领导。
由此,政府干部工作成为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事部门协助组织部门做好管理干部的工作,各级党的组 织部门对政府人事部门加以支持、指导。形成了我国干部 人事管理体制的基本格局。
第二阶段:(1966年至1976年)
1980年经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颁发了《国务院关于老干 部离职休养的规定》;
1982年,中共中央作出了《关于建立老干部离休制度的决 定》,同年劳动人事部颁布了《吸收录用干部的若干规定 》
1986年,中共中央发出了《关于严格按照党的原则选拔任 用干部的通知》等
这些规定,进一步推动了干部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完善。
七、科举制度
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 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 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 科举制从隋朝大业元年 (605年)开始实行, 到清朝光绪三十一年 (1905年)举行最后 一科进士考试为止,经 历了1300年。
七、科举制度
状元代表:文天祥、王维、郭子仪 进士代表:张居正、三苏、王阳明、于谦、范 仲淹、王安石 同进士出身:曾国藩
二、世袭制
据统计中国历史上十岁以下的娃娃皇帝多达30余位。年龄最 小为东汉殇帝,生下仅100多天就做了皇帝;东汉冲帝和东 晋穆帝2岁做皇帝;北魏孝文帝和清宣统帝3岁做皇帝;清光 绪4岁做皇帝;5岁者有东晋成帝、北魏孝明帝、南宋恭帝; 6岁者有清同治和顺治帝;7岁有元宁帝;8岁有西汉昭帝、 东汉质帝、清康熙帝;9岁有西汉平帝、明英宗帝。
二、世袭制
“世袭制”就是古代君王下台后,将皇帝的九五之 尊转给自己的儿子。是我国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爵 位世代相传的制度。由夏启建立,贯穿中国奴隶社 会和封建社会始终。世袭制取代禅让制,标志着部 落分散统治结束和奴隶制国家的诞生。
二、世袭制
西周实行王位世袭制,此制度是 与宗法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周王 为天下的大宗,其嫡长子为宗子 ,是王位继承者,称世子;庶子 为小宗,周王封其为诸侯,或留 在中央为卿、大夫。诸侯、卿大 夫或士,各为本支的大宗,其嫡 长子为职禄继承者;庶子为小宗 ,再分封。此小宗又为本支的大 宗。如此推演无穷。
讨论:科举制度有何利弊?
利:开放考试,吸收了不少寒士进入政权,有益于扩大和巩 固封建统治的政治基础,改变了封建社会前期豪门士族把持 朝政的局面;广大庶族地主通过科举入仕做官,给封建政权 注入了生机与活力;选拔官吏从此有了文化知识水平的客观 依据,有利于形成高素质的文官队伍;读书一考试—做官三 者联系,把权、位与学识结合起来,营造了中华民族尊师重 教的传统和刻苦勤奋读书的氛围;促进了文学的繁荣,如唐 以诗赋取士,促进了唐诗繁荣。 弊:明清实行八股取士,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八股取士 所带来的脱离实际的学风,对学术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为消 极的影响;清末科举制度严重阻碍了科学文化的发展,是导 致近代中国自然科学落后的重要原因之一;科举制度不利于 知识创新,更不利于创新人才的培养;科举制度产生腐败。
1950年11月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人事部,负责综合管理 全国政府机关的人事工作。
还制定了《中央人民政府任免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办法》等 法规、制度。
(3)随着政治经济形势的发展,党中央决定逐步建立中 央及各级党委的分级管理干部的体制,确立各自管理的范 围是下两级机构中担任主要领导职务的干部。
2 挫折倒退阶段(1966年5月—1976年10月)
3 法制化建设阶段(1976年10月—1993年8月)
1。第一阶段:(1949年至1965年)
这一时期我国在干部管理制度方面主要做了三方面工 作。
(1)总结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积累的有关党 政军干部管理工作的经验教训,继承适用的方法和原 则,摒弃过时的干部管理办法。德才兼备、又红又专 等干部标准建立起来。
三、军功爵制
军功爵制的重要意义
造成了战国时“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的 时代特点 。在战国时期活跃于政治舞台上的著名将、 相,大多不是出身于旧贵族,而是出身于微贱者。如著 名军事家孙膑是刑徒,吴起是游仕;名将白起、赵奢是 田部吏;名相蔺相如是宦者舍人,李斯是郡小吏。其他 如苏秦、张仪等,不是鄙人,就是贫人,从而开了秦汉 以后的“布衣将相之局”。
第三讲 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发展
主要内容
中国古代 官员制度
中国现代 公务员制

第一节 中国古代官员制度概况
一、禅让制 二、世袭制 三、军功爵制 四、察举制 五、征辟制 六、九品中正制 七、科举制度
一、禅让制
✓ “禅让”(shàn ràng)制度,“禅”意为“在祖宗 面前大力推荐”,“让”指“让出帝位”。它是中 国上古“五帝时代”(公元前2337年 -公元前2110 年)产生国家领导人的制度。这是一种“非血统继 承制” 。尧舜禹“禅让”的历史传说,反映了上古 中国的民主制度。
第二节 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
(一)中国现代公务员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根本动力 干部人事制度改革是直接原因 对外开放提供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三、我国公务员制度的历史沿革
(一)新中国的干部人事制度建设的三个阶段:
创立和发展阶段(1949年10月—1966年”文化大革 1 命”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