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11月第6期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学报
Journal of Beijing People 's Police College N ov .,2006
N o .6
收稿日期:2006-04-19作者简介:苏根福(1959-),男,北京人,北京人民警察学院道路交通管理专业副教授。
美国高速公路建设与管理给我们的启示
苏根福
(北京人民警察学院,北京 102202)
摘 要:美国在高速公路建设和管理方面有一些成功经验,如高速公路的编号系统、多人专用通道、不
停车收费系统和潮汐式交通解决方案,以及美国警察单一职能、公路联网控制系统、以罚代教的方式、填写行车记录以及提供免费服务等管理方式。这些经验值得我们借鉴。
关键词:高速公路;建设;管理;启示中图分类号:D6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127(2006)06-0055-04 人们常说“美国是一个建立在汽车车轮上的国家”,而汽车行驶所必须依赖的高速公路,在美国十分发达。笔者在美国学习考察一个月,认为美国在高速公路的建设与管理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绩效考评制度。实行绩效考评,能够解决巡逻民警干与不干一个样、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的问题,在巡逻系统营造高效尽责、争先创优的良好氛围,推动各项工作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公安业务和队伍建设不断迈向正规化。一是将对巡逻民警的考评延伸到对整个最小作战单元的考评,即不仅仅在某个自行车巡组、步巡组或某个巡逻民警中进行考评,还要在机动车巡组、自行车巡组和步巡组之间进行综合考评,把整个单元责任范围的发案、破案、抓获犯罪嫌疑人、抓获预谋作案分子、破获责任范围以外的案件等折合为分值进行考评。二是明确绩效考评指标,细化绩效考评内容,制定绩效考评程序。考评工作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责权与绩效相对应的原则,激励为主与奖罚分明的原则,规范管理与逐级考评的原则。三是把综合考评结果作为评先评优、提拔任用的条件,强化考评结果的应用效果,从而促进巡逻工作效率的提高。
四、完善指挥调度机制,确保整体联动协同作战,是提高最小巡逻作战单元战斗力的保障
完善指挥调度机制,建立起高效顺畅的指挥调度体系,是最小巡逻作战单元之间、最小巡逻作战单元与其他职能部门最小作战单元之间密切配合的重要保障。指挥调度系统要真正掌握辖区治安状况、辖区地理环境,熟悉辖区内各最小作战单元的位置以及防控区域,实现对各个最小单元的精确
指导、精确指挥。一要形成各种突发事件、案件以及专项行动等活动的处置方案及预案,对不同的警情、不同的事件采取相应的指挥方案;二要使指挥调度系统成为联系“四张网”的中枢,使各系统形成合力;三要将指挥调度延伸到每一个最小作战单元,延伸至每一名民警,使指挥调度系统成为最小作战单元之间协同作战、整体联动的牵引力。
最小巡逻作战单元虽然是一个单独的战斗实体,但每个单元之间并非彼此独立,而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各个最小作战单元之间的有效衔接与密切配合。各个最小巡逻作战单元之间要打破地域、时空的界限,改变各自为战的状况,树立起整体作战的观念,加强合作,整体联动。最小巡逻作战单元与其他职能部门的最小作战单元的协调配合,是巡逻网与其他三张网之间配合的基础,是“四张网”衔接的基点,也是建立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的纽带。因此,最小巡逻作战单元的主体必须与社区、治安、内保等职能部门的最小作战单元加强合作,相互之间不推诿、不拖拉,这样才能促进整体效能的发挥。
责任编辑:胡欣坤
How to Enhance the Efficiency of Elementary Patrol Units
WANG Zheng -ying
(Beijing Public Security Bureau ,100051Beijing ,China )
A bstract :T o enhance t he ef ficiency of element ary patro l unit s ,there are four point s w e must f ollow :
1)to st rengt hen the w orking quality of individual police of ficer i n pat rol ;2)to employ po lice fo rce in ac -cordance wi th t he analy sis of po lici ng regular dat a ;3)to st ress the management and est imatio n ;4)t o im -prove t he comm and sy stem i n order t o coordinat e dif ferent po li ce unit s .
Key words :net w ork of pat rolling cont rol ;element ary pat rol uni t ;eff iciency
一、高速公路的建设
(一)科学的编号,超前的意识
美国的高速公路出现在20世纪初,当时美国正处于经济大萧条时期,罗斯福总统为了扩大国内的基础设施建设,通过修建高速公路以及在高速公路两侧植树等方法来增加就业,完成了全国高速公路骨架的建设,为后来国家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应当说,这是一个高瞻远瞩的英明之举。1921年,美国出台了联邦政府高速公路法,1925年全美实行了统一的公路编号制度。美国的高速公路最高级别为州际高速公路,标识时在编号前面加上字母“I”。编号分为两类,东西方向的高速公路,一律用两位的偶数表示,南北方向的则用两位的奇数表示。如I-80,表示80号州际高速公路,东西向(东海岸的纽约州纽约市———西海岸加利福尼亚州的旧金山);I-95,则表示95号州际高速公路,南北向(由缅因州沿东海岸直到佛罗里达州)。从骨干分支出来的州际高速公路则为三位数,后两位是骨干路的编号。如I-495,则表示495号高速公路是从95号中分支出来的。
美国的高速公路也是经过了先分别命名后统一编号的过程。1913年,卡尔·费舍尔发起组织了林肯高速路基金会,决定修建连接美国东西海岸的直通道路,并将这一道路命名为林肯高速路。这条道路从纽约的时代广场出发,向西横跨12个州,直达圣弗朗西斯科。后来随着高速公路的不断建设,随着全美高速公路的统一编号,林肯高速路分别成为30、40、50号高速公路的一部分。这种编号方式方向分明,易识易记。
我国的高速公路目前还没有形成全国的网络,国家干线(国道)也采用了编号的方式,以“1”字打头的国道,101-112,代表首都的射线,但是没有表示出方向;“2”字开头的国道,201-228代表南北纵线(非经北京);“3”字开头的国道,301-330代表东西横线(非经北京)。
美国的干线高速公路建成后,平坦笔直的高速公路容易使人产生视觉疲劳。于是各州又开始兴建一些花园式的高速公路(一般称为Park-w ay),和主干道的高速公路最大的不同是增加了平缓的弯道,美化了环境,驾车行驶宛若穿行在花园中。
美国在高速公路建设上,具有较强的超前意识。加里福尼亚州的海湾大桥,横跨圣弗朗西斯科海湾,是出入旧金山的咽喉要道,修建于上世纪30年代,分为上下两层,每层5车道,单向行驶。这座桥经历了七八十年的风雨洗礼,途经的车流由原来的稀稀疏疏变成了熙熙攘攘,但仍然可以适应今天的需求。而我国的有些道路交通的建设则缺少这种超前意识,十几二十年中经历了平交路口———转盘———立交桥———立交桥改建等多重步骤,每一次重复建设都是一种投入的浪费。
(二)设置多人专用通道
美国的高速公路经常设有一条多人专用通道,类似于我们的公交专用道,在高峰时间内,只有乘坐了3人以上的车辆,才可以在这条道路上行驶。其目的很明确,就是鼓励多人共乘一辆车,减少拥堵和污染。
这种方式适合我国的国情,值得我们借鉴。我们可以在高速路上开辟这样的多人专用通道。北京上下班的高峰时段,经常出现公交车道比较畅通、其他车道比较拥堵的现象。我们可以按照多人优先通过的原则,允许乘坐了3人以上的车辆占用公交车道,避免公交车道的道路资源浪费。
(三)建设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
高速公路建设需要耗费巨额资金,一般都是采用贷款修建、收费还贷的方式来运作,这一点几乎是国际惯例。但是由于高速公路车速快、通行能力高的特点,使得收费处无论建得多宽(也不可能无限宽),也常常出现排队等待交费的现象,甚至形成了拥堵。为了防止出现这一现象,美国很多州采用增加燃油费而不单收高速费的方式,还有的州采用不停车收费系统来解决这一问题。在收费站设置专门的无障碍通道,分别安装感应器和摄像头,经常通过高速路的车辆要在车前方的挡风玻璃内侧(一般在后视镜的上端),安装电子收费卡(E-Z pass),车辆通过专用车道时,被感应器自动感应并记录下来,实现不停车收费。车主会每月收到一张账单,按单交费即可。如果没有安装电子收费卡的车辆从不停车收费系统专用通道闯过,将被拍摄下来,受到高额处罚。
北京市的高速公路不停车收费系统(ET C)正在规划建设中,拟选择车流量大、拥堵严重、经常性用户多的八达岭高速路做试点,完成示范工程,随后逐步推广。预计到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前,可以在全市10条高速公路26个主要收费站建立66条ET C通道,初步实现全市范围内ET C系统的应用。
(四)解决潮汐式交通问题
由于美国人大多是工作在中心市区,而生活居住在周边的小城镇,所以潮汐式交通特点非常明显。为了充分利用道路资源,很多地方采用了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