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生活化
“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教育理论的精髓。“生活教育”也就是说生活和教育是密不可分的,作为一种教育思想,对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教师应深入学习,用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来指导小学作文教学实践:把丰富的校园生活、多彩的假日活动、温馨的家庭生活等引进作文课堂;让学生走进生活,参与实践;学生有了对生活素材的丰厚积累后,让学生自由表达,做到形式多样化,取材生活化,语言儿童化、个性化。要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就要从兴趣入手,使之达到作文“乐”的境界,让作文与生活紧密结合,让作文成为学生传情达意的工具,让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需要。下面谈几点自己的看法:
一、学会观察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初级阶段。小学生每看到新鲜事物,都会“刨根问底”,这就潜在了观察的契机。因此,引导学生观察事物,掌握观察方法,提高观察能力是培养作文兴趣的入门手段。
1、学会观察方法。叶圣陶先生说:“生活如泉涌,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昼夜不息。”要提高学生观察生活的能力,老师就要教给学生观察事物的方法。观察的一般方法是要有一定的顺序,还要抓住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从而进行深入的观察,逐步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并多引导学生参与各种体验活动,让他们体验大自然的美丽与纯真,让他们体验人际间的真情与关怀,体验劳动的艰辛与快乐,体验合作和交往的重要性,体验一个个成功后的幸福、失败后的悔恨沮丧等等。可让学生经常观察自己身边的一些人物、动植物等,并以写日记的形式写下来,坚持下去,必定会“言之有物”。比如,让学生连续观察妈妈的工作、劳动和生活一个星期,甚至更
长时间,并及时记录下来。材料积累起来了,要表现妈妈的某一方面的特点,学生会水到渠成地写好一篇作文《我的妈妈》。
2、设置情境,集中观察描述。在平时的教学中,教者要善于将生活引入作文课堂,创设生活氛围,丰富作文教学的内容,激发学生写作欲望,增强作文教学的活力。因此,要根据写作训练的需要为学生设置一定情境。如课上就安排一次打扫教室劳动,让学生带着写作的要求去观察。之后,学生把观察到的具体情节很顺畅地就描述出来了——有分工:抬水的、擦玻璃的、清洁窗台的、搬凳子的、倒垃圾的、摆放桌凳的;有顺序:先洒水,再扫地面,先打扫上边,再清扫地面,最后整理桌凳等等。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又完成了一次习作,提高了写作的兴趣。
二、满足学生表现欲是培养学生作文兴趣的重要手段。小学生的自尊心很强,有着强烈的表现欲,小学生喜欢教师,家长和同学们重视自己,注意自己。老师如果在作文教学过程中,能创造各种条件,激发小学生的作文兴趣,千方百计满足小学生的表现欲,让小学生能享受自己作文成功的快乐。
1、参与作文评改
对作文批改,我采取开放式的评价体系,让学生全程参与评价,让其在评价过程中反思提高,品尝成功的快乐。
生活作文由于取材于小学生最容易感知的生活题材,写的都是他们最熟悉的人、事、各种活动和各种感悟,因而他们自己最有发言权。老师要学会“放手”,让全体同学人人参与到作文评改活动之中去。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读评改、“拜师”(指请教好学生)读评改等形式。教师对学生们的批改要浏览、指导、裁定。这样,“欣赏和被欣赏的愉悦轻松,使之充盈整个作文评改过程”,不但调动了小学生参与的热情,而且激发了其进取心。这种评
改方法符合小学生心理,有利于增添其自信心和愉悦感,从而促使作文良性循环。
2、办好“习作家园”
利用黑板报、墙报、班报、班级期刊等,开辟“习作沙龙”,将本班学生中写得较好的文章,优美的词语、句子、片段,精彩的开头、耐人寻味的结尾、新颖的选材、与众不同的写法、恰当的修辞方法登到黑板报、墙报、班报上去,供大家阅读、欣赏、学习。再把一月以来的优秀作文选出来,发表到《班级期刊》(打印文本附有插图)上。让这些写得成功的同学亲自担任编辑,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学生的成功心理、表现欲,使他们进入到自己作文“乐”的境界。
3、强化课堂训练。
学生有了生活,并不等于他们在每次作文训练中,都会获取和选择贴切、典型的材料,有时还会感到无从下手。其中主要原因是学生缺乏认识生活和语文表达的能力。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我通过强化教学训练过程,引导学生对所经历的生活深化认识、强化感受。
首先是重视作文前的准备工作,再课上强化训练。如在写春天的习作前,开展寻找春天的活动:喜欢旅游的学生去踏青,喜欢画画的学生去写生,喜欢诗文的学生收集描写春的古诗和名篇,喜欢歌曲的同学搜集有关“春天”的歌曲(提醒抄下歌词)。他们有了直接感受以后,接着结合“走进春天”的语文活动课,让学生们诵春诗、话春景、品春趣、赏春曲,促进生活体验的内化。然后在活泼欢快的歌曲中进行写作,真是“其乐融融”。
其次学生写好作文后,做好课堂评价。在课上选择部分优秀作文、精彩片段,让学生当堂朗读,要注意给好、中、差三类学生提供均等的机会,哪
怕就是上去朗读一句,给学生本人的影响也是不同凡响的。因为这是肯定的、很体面的评价,使学生享受到了成功的喜悦,也就增加了对作文的喜爱。
三、教师转变观念,让生活作文成为小学生沟通表达的本能需要。
怕写作文是当今小学生的通病。首先小学生生活实践的积累少,其次小学生做作文都是被动的,每次练笔几乎都是教师“指定”题目,学生“应付”而作,学生很自然地就产生了“怕作文”的心态。因而,教师应努力转变“角色”,转变观念,转换命题策略,要从改革传统作文全命题方式入手,探索“半命题”“开放性命题”“呈现内容自主命题”、以及观察周围的人事物景,而“自选题材、自拟题目”等多种命题策略,努力在命题上为学生提供一个贴近他们能说真话的空间,努力使学生愿将书面作文写成为其喜、怒、哀、乐的一个倾诉载体。
如我结合作文教学,创设了一次谈话情境:“同学们,假如我是你外地的一个朋友,初次到曲阳来,要到北岳庙或者雕刻城去参观。我想请你做向导,告诉我应该怎么走,沿途要经过哪些地方,这些地方有什么明显的特征等,请大家先想一想,然后写在纸上交给老师。大家一定要交待清楚,否则,你就怠慢客人了哦。”
这样“似是无意,却是有意”的引导,就达到了义务教材第五册第七单元的习作目标,即要求学生“学习运用方位词进行有顺序的介绍和说明”的教学要求。但却丝毫不给学生留“写作文”的痕迹,只是让小学生从现实生活中感到是出于某种表达的“需要”,于是就主动积极寻求表达的言语,产生强烈的写作的需求,在乐于动笔,自由表达中逐步获得写作的方法。
四、转移练笔重心,让生活作文成为小学生社会实践的行动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