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原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及其功能分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6期2009年12月
商洛学院学报
Journal of Shangluo University
Vo1.23No.6Dec.2009
收稿日期:2009-11-12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07BSS011)作者简介:毕
敏(1986-),女,宁夏固原人,西南大学民族学院硕士研究生
固原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及其功能分析
毕敏,冀开运
(西南大学民族学院,重庆北碚400715)
摘要:拱北(Qubbah)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称谓,在中国内地主要指苏非学派的传教士、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陵墓的建筑。

固原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原本是蒙元时期“西来上人”修真与传教的地方,后来归葬于此。

重点对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和发展进行了追溯,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功能予以分析,即纪念的功能、宗教传播功能、促进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进程和推动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关键词:南古寺拱北;历史渊源;现状;功能分析中图分类号:K281/2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033(2009)06-0054-05
拱北(阿拉伯语音译)是中国伊斯兰教先贤
陵墓建筑的称谓,原意为拱形建筑物或圆拱形墓亭。

拱北既是除清真寺以外回族教众传教、管理教坊、行教及举行重大宗教活动的中心,也是纪念先贤的拜谒之地。

可以说,它既是中国伊斯兰教本土化的物化象征,又是回族民族认同的物化
外在形式。

迄今为止学术界对拱北的研究已有不少成果,特别是在上世纪60年代初,由原建工部
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及历史研究室组织了以刘致平教授为首的科研组,系统地开展了伊斯兰教建筑的调查研究,1985年《中国伊斯兰教建
筑》①一书问世,本书介绍65座著名的伊斯兰教主要建筑。

此外,路秉杰、张广林等学者编写了
《中国伊斯兰教建筑》②
一书,比较详尽地介绍了伊斯兰教建筑的基本形制,并对伊斯兰教在传入中国以来与本土文化结合所表现于建筑风格上的影响予以说明。

这两部著作都对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及拱北建筑做了不同程度的阐述,前者还提到了固原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但是,只是对其做了一些外形上的图文并茂的描述,对二十里铺拱北的历史渊源并没有做太多的深入研究。

2007年8月,笔者利用在固原市宗教局实习的机会,到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考察,通过同拱北阿訇的访谈及资料的收集对其进行了较为
深入的了解,现将二十里铺拱北的历史渊源予以
简要阐述,并运用人类学的相关理论对其功能予以说明。

一、固原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简介
拱北(Qubbah)是对中国伊斯兰教先贤陵墓建筑称谓,阿拉伯语音译,同时又巧妙地融进了意译,原意为拱形建筑物或圆拱形墓亭。

中亚、波斯及中国新疆地区称“麻札”(Mazar),意为“先贤陵墓”、“圣徒陵墓”。

原为流行于阿拉伯、波斯及中亚地区的伊斯兰教建筑形式,后专指苏菲派在其谢赫、圣裔、先贤坟墓上建造的圆拱形建筑物,供人瞻仰拜谒,称为“拱北”。

在中国内地主要指苏菲学派的传教士、各门宦的始祖、道祖、先贤等陵墓的建筑。

早在元代以前,来华的伊斯兰教传教士的墓庐多为圆拱形建筑,具有阿拉伯建筑风格[1]。

二十里铺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区向南十公里,是六盘山山谷地带。

二十里铺有一座拱北清真寺,寺院与公路隔河相望。

河床已经干涸,宽阔的桥梁直接通向了后半坡的南古寺拱北。

整个拱北建筑顺山势而建,集伊斯兰教建筑风格与中国传统古典建筑为一体。

固原二十里铺拱北是当地噶得忍耶门宦的代表性建筑[2]。

所谓“门宦”是清代对苏非教团的意译;这一词语并不具有多么深奥的词源学意
义,可能由“门阀”、“宦门”两词的第一个字合并而成。

“‘门宦’最初是由清朝统治阶层的人物加于当时出现的中国伊斯兰教的‘新派’的;但中国伊斯兰教的苏非教团并不以此自称。

”[3]“门宦”这一词语始见于光绪二十三年三月河州知州杨增新的《呈请裁革回教门宦》的呈文中。

他写道:“甘肃之回教门宦,隐然以封建制度也。

”[4]由此可见,
“清朝统治者称苏非教团为‘门宦’,盖因其‘封建’也。

”[3]301现在学术界所谓中国伊斯兰教的门宦制度,是指发展的比较充分、比较典型的苏非教团的组织管理方式。

“门宦制,缘其‘封建’而言,也就是教主制。

”[3]302
据噶得忍耶门宦③二十里铺拱北(该地又称为五原山)内部资料记载,拱北的主人是今伊朗德黑兰人④,来本地五原山传教和修真。

相传“西来上人”自己说:西域诸国遭大难,独步东土五原山[5]2。

噶得忍耶固原、海原、彭阳的教众在宗教信仰文化上与以儒释道的汉文化融合程度较深[6],这使得二十里铺拱北是当地唯一的汉族群众信仰祭祀的伊斯兰宗教场所,每逢“西来上人”的纪日时,汉族、蒙古族同胞也会同当地的穆斯林一起来此顶礼朝拜。

二、固原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及发展
63岁的马进成阿訇是伊犁人,对固原的伊斯兰文化以及回回民族形成之初的情况很了解。

据马进成阿訇的讲述,该寺的传教者是“西来上人”。

约公元1218年,元太祖成吉思汗三次征伐西亚诸国,大部分被征服,惟有伊朗德黑兰迪里教团能征善战,元太祖久攻不下。

他想好良策,单枪匹马登门拜访,议和为贵,恭请“上人”来中原,以助一臂之力。

“上人”说:
“一则西方兵荒大难是真主的定然;二则你既然请我,我听天由命;三则中原有我传教了钦的缘分,保你圆(元)满成功。

兵卒将士随你先回中原,我处理后事定到。

”[5]3于是教团将士随元太祖一同来到西北六盘山一带定居,在三边军事要地成立探马赤军,在开城设立安西王府,所有兵卒编入,上马则能战,下马则耕耘。

这位“上人”随后云游六盘开城,定居开城安西王府北十里许的五原山崖古窑洞,并在当地选址,建寺传教,先后劝化探马赤军内的蒙、汉民族信仰伊斯兰教,是伊斯兰教在当时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元太祖通过与“上人”在军事和民族文化上的交流合作,使用随军同来的英才,如天文、地
理、军事方面的技术人才得到了朝廷的重用,对东西文化、经济、技术的交流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民族融合得以加强。

“上人”同成吉思汗一起策划军机,一统天下的战争顺利结束。

可以说,“上人”对元代的统一起到了不可磨灭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

为此,忽必烈灭西夏后,发放巨款在五原山下修建寺院、礼拜殿、香房、浴室、灶房、客房等,完工后命名为“南古寺”,并特为“上人”的居所亲书“文官下骄,武官下马”。

至此及以后,“西来上人”在当地开始了正式的传教过程,在陕西、甘肃、宁夏一带周边汉、蒙民族中影响很大,归信伊斯兰教者众多。

元末明初时,“西来上人”已至耄耋之年,童颜鹤发。

明廷派遣大将常遇春、沐英常来此寺拜访“上人”,领兵法,论宗教,此时“上人”就发表了元灭明胜的预言。

他说:“《古兰经》明文规定‘顺主、顺圣、顺扶’执掌朝纲者,凡事都是真主的定然。

”因此,他常在聚众场所向群众宣讲,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和民族文化的交流做了大量贡献,至今当地还流传着“上人”传统的教导和习惯。

“西来上人”先后曾出游过祖国的名山、大川,在各地宣扬伊斯兰教。

据传说,在大将常遇春、沐英的举荐下,“上人”在京都受到明太祖接见,论国事、论宗教,他口述的“百字赞”得到了明太祖的御题,原文如下:“乾坤初始,天籍注名,传教大圣,降生西域。

接受天经,三十部册,普化众生,亿兆君师,万圣领袖,协助天运,保庇国民,五时祁佑,默祝太平,存心真主,加志穷民,拯救患难。

洞彻幽冥,超拨灵魂。

脱离罪孽,仁伏天下,道贯古今,降邪皈一,教民清真,穆罕默德,至贵圣人。

”[7]112这一“百字赞”在全国广泛流传,至今全国各清真寺都有原文字意。

据传说,明国公徐达元帅在一次西征战斗中被敌人包围,陷入了无人、无马、无粮草的困境中。

元帅忧郁无策,甲盔未解,凭几而卧,梦见一白须老者云游帅府,曰:
“元帅勿忧,明早我送粮草来解此重围。

”元帅惊醒,发现原是一梦,即命守门兵卒:
“明早来人求见,以礼相迎,请进帅府。

”次日清晨,果然有一白须老者手提铜水壶,背一篓油饼,领一童子,背一束草,来营门声称送粮草。

门军报知元帅,元帅迎请到帅府。

老者告诉他“此蒌油饼、壶水并草足够饮用”,并将突围良策告与元帅知晓。

元帅感激不尽,忙问老者住处。

老者回答“家住
第6期55
毕敏,冀开运:固原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及其功能分析
固原五原山古寺”,后便突然化为乌有。

元帅恍然大悟,征西凯旋归来后特为五原师祖亲书匾额一幅,上书:
“真道至今尤存,清名终古长流。


“西来上人”传教元、明两朝,于明成化二年⑤归真,归真后安寝于寺院北台上,其徒黄须教长在此墓址修建六角八卦亭⑥,此时起称为“拱北”,每年前来上坟、干尔买力⑦的人络绎不绝。

此外,每逢祭日时,汉、蒙民族同胞也来顶礼朝拜。

拱北历经沧桑变迁,修复十余次。

传说明嘉靖五年,驻守三边的总制提都扬一清上山打猎途经此寺,有部下提醒他,说过此寺要“文官下轿,武官下马”。

扬一清说“我才不信”,回头望之,突然头侧不能转回,急忙命部下向寺内教长讨教良策。

教长告诉他,“可以悔罪,任凭自己心中诺言。

”扬一清得知,便向“上人”许愿:
“我将特为该寺修石桥一周,并三十六而上的石条台阶,立旗杆一对⑧。

”脖子马上恢复了正常。

扬一清为南古寺修建旗台,此事在当地成为了民间佳话,至今仍然流传着。

至清朝康熙年间(约1673年),广西柳州提都马雄回固原马家庄子,途经五原山南古寺拱北,亲见一老者头戴六角帽身穿绿袍,手提铜汤瓶,时而在墓侧诵经,时而在墓侧礼拜。

回到家乡后马雄得知,吴三桂兵变时该拱北被毁,他即刻觉悟,立即捐白银1000两对拱北予以修复。

到了清代中后期,清政府的军事化统治使得西北各族人民承受着强大的政治压力,又饱受着沉重的经济负担;加之其残暴统治,导致西北社会矛盾与民族矛盾日益尖锐,回汉民族矛盾尤其突出[8]。

白寿彝先生在《中国回教小史》中提到,“同治光绪年间,西北又发生重大事变;被害的区域自陕西而甘肃、自甘肃而蔓延到天山南的回部。

在陕西,因为地方官处置回汉纠纷,不能公正,常常有回汉械斗的事情,回汉间的关系常常缺欠圆满。

”[9]在这种情况下,陕、甘提都雷正绾于光绪二十五年拨款维修寺院,并立《南古寺先贤墓碑》,至今完好无损。

雷正绾的做法使当时的民族矛盾稍有缓和,对地方民族团结的稳定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围绕二十里铺拱北的创建与沿革,民间流传着许多具有浓厚神秘主义色彩的故事,大多讲述先前在这里修行过的名士的功德隐显和助道。

这些传说,虽然不能排除神秘、怪诞的色彩,但也充分体现了二十里铺拱北在当地回汉人民的情感和心理感悟中的地位。

可以说,它已经被上升成为了一种祥和、消灾、安定、团结的载体。

长期以来,回汉人民共同对其予以维护、支助修建,而不同的程度的交流、不同方式的信仰、焚香祈祷,也早就已经约定俗成。

三、固原南古寺拱北的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年“文革”期间,五原山南古寺拱北遭到了比较严重的破坏。

在一些信教者和仁人志士的协助下,一些重要的文物得到了保护。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政府拨款支持该寺修复。

在当地人民群众的共同努力下,五原山南古寺拱北得以重现古老建筑风貌。

现在,经过修复后的拱北建筑坐落在高出清水河八十米的五原山台上,面洛水,傍五原,气势雄伟而不失古朴。

毁于“文革”期间的一对铁旗杆也被予以恢复,高三丈六尺五寸,间距二丈四尺,上各附一对大小不同的铜方斗,上凸刻有“五原二十里铺拱北”;碑坊三门前有庞公狮子一对。

拱北最里面为噶德忍耶门宦先贤墓庐,以及六角八卦亭、东西小八卦亭,与前连接三转五间卷棚构成一体;后靠有大照碑,左右连接东西小照碑。

此外,寺内有新旧不同历史时代的碑刻12块,反映着不同年代的历史和文化。

明清以来历代官员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府官员所送的百余块不同时期的匾额陈列于寺内。

四、对固原南古寺拱北的功能分析
固原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的特色在于,它是当地唯一的汉族群众信仰祭祀的伊斯兰宗教场所,汉族、蒙古族同胞会同当地的穆斯林一起在上人的祭日或主麻日来此顶礼朝拜。

南古寺拱北的发展对当地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主要从其功能中体现出来。

(一)纪念功能
固原二十里铺拱北的创建者是伊朗人,是在成吉思汗的邀请下至此传播伊斯兰教的。

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每年来拱北祭祀、顶礼膜拜的不仅有回族,还有蒙古或汉族群众。

他们不一定都是伊斯兰教的信奉者,但是来到此处都有着相同的目的——
—不仅仅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西来上人”的崇敬,更重要的,是为了表达自己对曾经在这里存在过的显赫一时的安西王府的纪念。

(二)宗教传播功能
固原二十里铺拱北作为当地唯一的部分蒙、汉族群众进行祭祀朝拜的伊斯兰宗教场所,自其产生开始就对当地伊斯兰教的传播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十里铺拱北的前身系开城安西王府北十
2009年12月
商洛学院学报56
里许的五原山,是“西来上人”居住并传经讲道的地方。

在这里,“上人”劝化当时当地的蒙古及汉人信奉伊斯兰教,并以此种形式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

直至今天,许多回族以外的其他民族同胞来此进行祭祀和膜拜,使得拱北的宗教传播功能仍然得以发挥。

(三)促进伊斯兰教的本土化进程
伊斯兰教传入中国后,要在中国进一步发展,就必须对自身进行改造和变通,这就面临着同中国传统文化相整合的问题。

如果用人类学的理论对伊斯兰教的中国本土化进行分析,可以说是文化涵化⑨的必然结果。

在伊斯兰教文化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持续接触中,势必会发生相应的文化涵化现象。

身为伊朗人的固原二十里铺拱北的创建者,“上人”从一开始传播伊斯兰教的时候就很注意将伊斯兰教同当地的文化进行融合,以减少伊斯兰教在传播的过程中所受到的阻碍。

而从拱北本身的外形来看,也是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与阿拉伯建筑风格的结合。

这一文化的融合过程,实际上也是伊斯兰教本土化进程的体现;至明代伊斯兰门宦制度在当地的发展,伊斯兰教的本土化完全显现出来。

(四)推动民族团结,增强民族凝聚力
民族意识产生了民族凝聚力,各民族间的认同与交融是中华民族形成的内在动因;而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文化共享以及中国传统文化的吸引与凝聚,是中华民族意识产生的历史根源。

蒙元时期伊斯兰教的本土化是伊斯兰教本土化的一部分,同时也是正在形成中的回回族学习、接受中国传统文化的过程。

他们以汉语为共同语言,积极学习儒家文化,在日常生活中接受传统教育,取汉姓汉名,参加科举考试等等。

正是这种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共享,营造出正在形成中的少数族对中华民族的归属感。

“总而言之,蒙元时期伊斯兰教的中国化是伊斯兰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在‘存异’的前提下,力求达到‘求同’的一种尝试。

‘存异’是民族彰显个性区别与他族的特色;‘求同’是中华民族凝聚力的源泉,是个民族团结为一体的基础,也是各民族见密切往来、和谐共处的动力。

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异’与‘同’能和谐相处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局面形成的历史根源,也是蒙元时期伊斯兰教中国化的历史贡献和显示作用。

”[5]2从这个意义来讲,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是当地唯一的部分蒙、汉族群众
敬仰祭祀的伊斯兰教的宗教场所,也是了解当地回族宗教信仰及民族风情的“窗口”,有着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历史内涵;同时也体现了回汉及其他民族人民以“存异”为前提,对“求同”的追求——
—即和睦相处、共同发展的向往以及保持这种祥和团结氛围的强烈愿望。

五、结语
拱北的修建是西北门宦的主要宗教特征,是西北回族重要的建筑文化遗存,在西北回族建筑的历史发展中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同其他地区的拱北一样,固原二十里铺拱北最基本的功能是满足信众宗教仪式的需要,同时由于设计者的精细设计,获得了更深一层意义上的文化美感,从各方面均凝聚了回族人民的民族意识、宗教信仰和心理素质,也反映了伊斯兰教建筑艺术方面同中国传统建筑风格的融合。

比如,拱北本身坐落在由磨砖对缝而砌的高台上,顶上有斗栱⑩、飞檐等物,这充分反映了伊斯兰教建筑风格在当时的本土化。

随着时间的发展,二十里铺拱北必将在其他功能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注释:
①该书初稿完成于1965年,后经中国建筑历史研究所邱玉兰等有关人员集体进行整理,并征得作者同意,于1985年由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

②上海三联书店,2005年1月。

③一般来讲,中国伊斯兰教有虎非耶、噶得忍耶、哲赫忍耶、库布忍耶四大门宦,其中噶得忍耶系阿拉伯语Gadriyah的音译,意为“大能者”,教派属逊尼派,教法属哈乃斐学派,12世纪为伊朗人艾布杜·卡迪尔·吉拉尼所创,盛行于巴格达。

④教内称“西来上人”,下简称“上人”。

⑤公元1466年7月12日。

⑥即二十里铺噶得忍耶门宦先贤墓庐。

⑦是阿拉伯语(al-amal)的音译,真正的意思是“工作”。

如果在该词的后面加上-assalih这么一个起修饰作用的形容词,它才被限指“善行”。

“尔买力”涵盖人一生的全部行为,无论其善恶。

因而,伊斯兰教不仅把洗大、小净、朝拜真主、施济贫人等称做(好)“尔买力”;把偷盗、行奸、赌博、喝酒、吸毒等称做(坏)“尔买力”;也可把洗脸、刷牙、穿衣戴帽、待人接物等生活中的日常行为称为"尔买力"。

真主说:“你们干‘尔买力’吧!真主及使者和众信士都将看见你们的‘尔买力’,你们将被送到全知幽明的主那里去,而他要将你们的‘尔迈力’告诉你们。

”见马坚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年1月出版的《古兰经》第38页。

⑧石条台阶即旗杆台,旗杆高3.65丈。

第6期57
毕敏,冀开运:固原南古寺拱北的历史渊源及其功能分析
(责任编辑:李继高)
⑨涵化(Acculturation )是文化变迁理论中是一个重要概念。

它是指由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不同文化体系间持续接触、影响而造成的一方或双方发生的大规模文化变异。

所谓文化变异也称文化变迁,简单地说,就是指或由于民族社会内部的发展,或由于不同民族间的接触而引起的一个民族文化系统,从内容到结构、模式、风格的变化。

见林耀华主编、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9月出版的
《民族学通论》第397页。

⑩所谓“斗栱”,是中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

在立柱与横梁的交接处,从柱顶上加的一层层叠探出弓型的承重结构叫做“栱”,在栱与栱之间垫加的方型木块叫做“斗”,合称“斗栱”。

始建于正元年间(公元1341-1368)的上海松江寺,其后殿用砖砌,呈半圆拱卷顶,重檐十字脊,俗称“无梁殿”,在后窑殿建筑上结合中国传统建筑艺术风格。

参考文献:
[1]张宗奇.伊斯兰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整合[M].东方出
版社,2006:106.
[2]阿布·尤素甫·马通.中国伊斯兰教派与门宦制度[M].宁
夏人民出版社,2000:270.
[3]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研究所伊斯兰教研究室.伊斯兰文
化面面观[M].齐鲁书社,1991.
[4]慕寿祺.甘宁青史略:正编卷25[M].兰州古籍书店,1990.[5]固原二十里铺南古寺拱北简介[G].复印本.宁夏回族自
治区固原噶得忍耶二十里铺拱北内部资料,2007.[6]徐兴亚.西海固史[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2:266.[7]固原县志[G].复印本.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民族宗教
事务局内部资料,1984.
[8]邱树森.中国回族史:下册[M].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593.[9]白寿彝.中国回回小史:下册[M].宁夏人民出版社,2000.[10]刘艳霞.伊斯兰教在蒙元时代的中国化[D].中国优秀硕
士学位论文数据库,2006:51.
[11]马汉雄.固原伊斯兰简史[G].宁夏回族自治区固原市民
族宗教事务局内部资料,2000:220.
Historic Origin and Function Analysis
for Nangusi Qubbah in Guyuan
BI Min,JI Kai-yun
(College of Nationality of Southwest China University,Beibei,Chongqing 400715)
Abstract:Qubbah is a kind of form of address for China-Islam predecessors'mausoleum,where in China it is the tomb building for the preachers,the first ancestors or elder generations of Sufi.Nangusi Qubbah in Guyuan Ershi Lipu is a preaching and recuperating place of a great man called "a super man from the west"by the local people.He was buried here after his death.The thesis focuses on the historic origin and the development,making an introduction about them.On the base of that,the paper analyses the function of the building,such as the function of commemorating and religion spreading.Besides,Ershi Lipu Qubbah promotes the process of the localization of China-Islam,as well as encouraging unity and strengthening the cohesive forces of the whole nation.
Key words:Nangusi Qubbah;historic origin;the present situation;function analysis
(上接第8页)
2009年12月
商洛学院学报58
The Reducibility of Boolean Functions
YE Zai-liang
(Institute of Mathematics and Information Science,Shandong Institute of Business and Technology,Yantai,Shandong 264005)
Abstract:The reducibility of Boolean functions is defined,some properties of the reducibility of Boolean functions is given.The relation of the reducibility of Boolean functions and its annihilator and its algebraic immunity is discussed,according to it,a sufficient condition of the decision of the irreducible Boolean function is given.
Key words :Boolean function;reducible;irreducible;annihilator;algebraic immunity。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