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重点整理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理

题型:名词解释(5个,1个4分)、简答(5个,1个8分)、论述(1个)、案例分析(1个)

第二章

一、地貌格局: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与在垂直方向上的高低起伏。

二、我国地貌格局的基本特征:

(1)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

(2)地壳活动相对稳定,是在相当长的地史阶段相对稳定的地块。

(3)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

(4)具有明显差异的东西两大区域格局。以纵贯南北的贺兰山-六盘山-横断山一线为界:东部地貌多为呈北东或北北东想排列;西部地貌多呈北西或东西向排列。

三、地势的基本特征:地势较高,高差显著,地表起伏大;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

四、地势的地理意义:

(1)我国著名的江河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陆的联系。

(2)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下降的地段,河流下切,坡大流急,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

(3)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自南向北推进,与河流流向平行,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的特点,具有丰、枯水期。我国季风气候的特征:一是冬夏盛行风向的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降水集中于夏季;三是雨热同季,有利于农牧业生产,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影响围。

五、中国地貌类型: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和平原

六、季风气候: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或气压带风带随季节移动而引起的大围地区的盛行风随季节而改变的现象。

影响我国夏季风有三个源地:

第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区;

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在中南半岛一带越过赤道,经南海北上,影响中国的华南、华中地区;

第三支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主要影响我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

七、我国水热结构特征:地处中低纬度,温带、亚热带围广;受冬半年寒潮活动影响,年平均气温较同纬偏低;年气温较差大,四季分明;冬寒冷、夏暖热。

降水量的空间格局受地形影响显著;降水量由东南向西北减少;降水季节分配不均,降水变率大。

八、青藏高原隆起对季风气候的影响:

(1)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a.对西风的分支作用

b.对冬夏季风的分支作用

(2)青藏高原的屏障作用:

a.北部蒙古一带很少受到南来的暖气流的影响,有利于冷空气的堆积,形成强大的蒙古高气压,盛行下沉气流,加剧了蒙古高原的干旱。

b.南侧印度地区,由于高原阻挡了冬季风的南下,所以比同纬度地区温度高而气压低,温度的年较差小。

c.东侧为气流的相对静止区,气流扰动少,风力弱,多小涡旋,少有发展。

d.西侧阻挡了从西来的西风带气压系统,有的在高原西侧滞留、减弱,甚至消亡。

(3)青藏高原的热力作用:

a.冬季:高原的冷源作用。高原上形成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外辐散,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的冬季风环流。

b.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九、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1)东部季风区的形成和发展与青藏高原的隆升相对应

(2)加强西北地区的干旱化趋向

(3)青藏高原北侧和东北侧干旱荒漠的形成

(4)青藏高原区寒旱化

青藏高原的抬升使中国气候分异为三大区域: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十、水热组合:亚热带和温带的光、热、水条件优越。

由于中国夏季风来自低纬度的太平洋和印度洋,空气暖热并含有丰富的水汽,表现为高温多雨;冬季风来自中、高纬度,气流寒冷干燥,因此中国绝大部分地区降水都集中在高温的夏半年。

第三章

第一节中国人口的基本特征

一、中国人口总量特征

1、人口数量大

2、人口数量波动上升

3、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二、中国人口的结构特征

(一)人口自然构成

1、性别结构不均衡

2、年龄结构进入成年型

(二)人口社会构成

1、人口自然增长率明显下降

2、人口文化素质逐渐提高且地域发展不均衡

(三)人口就业与地域构成

1、从业人口增长快,人口产业结构变化显著

2、城镇人口比例快速增长

三、中国人口分布与迁移特征

(一)不均衡的人口分布

(二)活跃的人口迁移与流动

1、历史时期的人口迁徙

2、现代的人口迁移

以特大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为引力中心,形成增长导向的大量迁移流。

以某些地广人稀的省份为中心,形成资源导向的小量迁移流。

全国三大主要人口迁移圈:

圈、华东圈、华北-东北圈

第二节中国人口密度

一、中国人口密度的时空格局

(一)海陆格局

距海越远人口密度越小:距海越远人口越稀疏,递减迅速。

(二)海拔格局

平原地区人口稠密山区与高原人口稀少:随着海拔的升高,人口密度降低;中国近70%的人口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下的区域。

(三)经纬格局

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寒冷干燥地区人口少

(四)变化的影响因素

人口密度增加与耕地分布、城镇发展直接相关

二、胡焕庸人口线及其地理意义

胡焕庸先生于1935年绘制我国第一人口密度分布图,提出中国人口分布有一条明显的东西分界线,大致相当于的爱辉(现)与腾冲之间的连线,称为“爱辉—腾冲线”,后人称其为“人口分界线”或“胡焕庸人口线”。

(一)胡焕庸人口线的提出

分为四段:爱辉——霍林河段、霍林河——段、——段、——腾冲段

(二)胡焕庸人口线的变化

古代变化

⏹均呈现西北人少、东南人多之分异。

⏹东北地区人烟稀少,人口分界线呈东西走向。

⏹西南部,与胡线一致;北方,南北分异并与胡线相交;长城沿线,有“胡线”方向

的雏形。

现代变化

1、以胡焕庸人口线为界的中国人口密度东南部稠密、西北部稀疏的宏观格局稳定存在。

2、西部人口稀疏区空间围动态变化不大,而东部人口相对稠密区有明显的空间扩展,即人口高密度区在增加。

(三)胡焕庸人口线的意义(好多啊~~(>_<)~~看他老人家的屁屁踢吧)

(四)“胡线”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胡线”以东人地关系

1、设施农业的比例在70%以上,大部分地区都使用化肥,多为水浇地。

2、技术与劳动力资源在工业化过程中所占比例增多,工业化与城市化互为条件,得到同步发展。

3、在某些地区,第三产业的比例已超过第二产业。

4、环境污染与自然灾害灾情与年俱增。

核心——“协调经济发展与环境安全”即“工业化/城市化与环境安全相协调”的模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