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现代汉语歧义产生的根源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现代汉语歧义产生的根源

本文从结构和认知两个方面对歧义的根源进行了粗浅的分析,从语言结构上来说,歧义根源于语言符号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事物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和语言的线条性;从认知角度来说,歧义根源于人类认知的有限性和主观性以及人类认知过程和交际过程的特点。

标签:汉语歧义根源

一、结构分析

结构主义创始人索绪尔认为,语言的形式和意义正如一张纸的正反面那样是难以截然分开的。从这一观点出发,歧义的根源可以从形式和意义两方面来加以说明。从意义方面说,歧义的根源是语言符号的有限性和主客观事物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从语言的表现形式方面说,歧义的根源是语言的线条性。

从结构上对歧义产生的根源进行分析也就是从语言的内部入手来探索歧义的根源,我们有以下几种认识:

(一)歧义的根源之一:语言符号和语言表达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事物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

语言是有限的。从语言符号的数量来说,它是有限的,各种语言都只能包括有限的音素和有限的词语;从语言表达的形式和手段来说,它也是有限的;从语言作为交际工具的属性来说,它同样要求是有限的,因为作为一种工具来说,它总要具有容易掌握的特点,如果它是无限复杂的,人们又如何掌握它呢?所以说,语言是有限的。而客观世界的事物和意义却是无限的和复杂多样的。要用这有限的符号和手段来表达客观世界具有无限多样性的事物和意义,就必然要导致一个结果,那就是语言有限的符号和手段或者说是形式的多义性,具体说就是语言为了表达无限多样性的客观世界,就一定会存在大量的同音词和多义词,还有大量的同义句式和多义句式。而多义是歧义的基础,是潜在的歧义。所以说语言符号和形式的有限性与客观世界事物和意义的无限性之间的矛盾是歧义产生的根源之一。

(二)歧义的根源之二:语言的线条性

“语言符号在运用中表现出现实空间线条性和抽象空间层次性的对立统一。语言符号的线条性主要是指语言符号只能在时间的线条上一个单位接着一个单位依次出现。”[1]

语言的线性排列特点使语言表达在理论上必然产生多义。客观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因而语言所要表现的东西也是复杂多样的。这种复杂多样性的表现就是各种事物与事物,意义与意义,事物与意义的联系不是单一的,而是多向的;也不是总是处于同一个平面上,而是处于多个平面上并互有交叉。而语言却只能以线条性

的方式出现,即语言在人们的口中只能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地说出来,在人们的手中只能一个字接着一个字地写出来。如“咬死了猎人的狗”这一歧义短语,从表面上看是由7个汉字构成的线条性排列,在口语中人们也只能逐一把这7个字读出来。语言的线条性特点致使语言所表现的关系只能以处于同一个平面和单一化的形式出现在人们的面前,而客观世界的复杂多样性只能隐藏在这表面的线条性之下。这种由语言的线条性特点所决定的表面的单一性和隐藏着的多样性之间的矛盾也是歧义产生的根源之一。

(三)汉语和其他语言相比较所表现出来的特点使得汉语在表达上更容易出现歧义

根据陆俭明的《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2005),汉语和英语、俄语、日语等相比较,在语法上有如下的特点:第一,缺乏形态标志和形态变化,具体表现是汉语词类无形态标志和汉语中的名词、动词、形容词进入句子无形态变化。第二,只要语境允许,句法成分,包括重要的虚词,可以省略。第三,在汉语里,词类与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对应关系。第四,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而没有任何形式标志。[2]我们认为,汉语的这些特点都使得汉语在表达上更容易出现歧义。

首先,汉语词类无形态标志及其与句法成分的一对多的关系,是汉语中存在大量句法层面歧义的原因。

汉语词类的无形态标志,词类进入句子后无形态变化和词类的多功能性使得汉语的一个词在具体的句子中可以以同一个面目出现而代表几种不同的“身份”,同一个词语序列可能包含着几个不同的结构层次和结构关系,而这正是汉语句法层面歧义的主要类型。

其次,汉语的同一种语法关系可以隐含较大的语义容量和复杂的语义关系,也是汉语中存在大量语义层面歧义的原因。

“凡是由实词与实词组成的句法结构里,总是同时并存着两种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语法结构关系是指诸如主语和谓语的关系、述语与宾语的关系、定语与中心语的关系等等。语义结构关系是指实词与实词之间的语义联系,诸如施事与动作的关系、动作与受事的关系、事物与性质的关系等等。”[3]并且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这种语法结构关系和语义结构关系的矛盾就是汉语中出现大量语义层面歧义的原因。

再者,汉语句法成分可省略的特点也是汉语中存在大量语用歧义的原因。

英语的主语、谓语、宾语都是不可省略的,而汉语不同,只要语境允许,这些成分都是可以省略的。这一特点形成了汉语中大量的由省略所造成的歧义现象。

二、认知分析

认知语言学认为只有从认知的角度才能对语言现象做出最概括合理的解释。从认知上分析歧义产生的根源,我们有以下几种粗浅的认识:

(一)歧义的根源之一:人类认知的有限性

歧义的产生从心理上说是由于人的认识能力的不足所导致的。虽然说人类的理解能力有无限发展的可能,但对于每一个具体的人来说,理解能力则都是有限的。人的理解能力的有限性源自于人的认知范围的局部性。每个人都不是全知全能的,在无限广阔的宇宙中,一个人只能认识宇宙中的一个“微粒”。人的有限的理解能力面对着无限的宇宙世界,会存在着太多的不理解,而歧义就是这太多的不理解中的一员。所以我们说只要人的理解能力不是万能的和人的认知能力不是全方位的,歧义就一定会存在。

(二)歧义的根源之二:人类认知的主观性

认知语言学强调人的经验和认知能力在语义形成中的作用,认为语言的意义与认知有着密切的关系。人的经验不仅来自于人与大自然之间的相互作用,还与他所处的社会环境密切相关,人类认知的这种主观性决定了不同的人面对同一个句子会有各自不同的关注重点和视角,产生“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现象,从而对一个句子产生不同的理解。这也是歧义产生的一个深层原因。

(三)人类认知过程的特点决定了歧义产生的必然性

认知语言学认为,隐喻和转喻是人类基本的认知方式和形成概念的基本手段。当人类面对一个新的事物或新现象需要表达时,不是无限制地制造新的词语去和新出现的事物或现象一一对应,而是运用隐喻或转喻作为认知工具去认识新事物或新现象。人类运用隐喻或转喻来认识新事物或新现象的过程是由“源域”到“目标域”的投射过程,投射的基本方式是由已知领域到未知领域,由具体领域到抽象领域的投射。

这种投射的具体表现是人们常用已经存在的概念去隐喻或转喻刚刚出现的新事物或新现象,这就使已有的概念在原来意义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些义项,为歧义的产生提供了条件。如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的出现,人们用旧有的概念“菜单”“桌面”“窗口”等等词语来表达电脑屏幕上的一些新事物,“菜单”“桌面”“窗口”这些词语在原有词义的基础上就增加了新的义项,当这些词语再在一定语境中出现时,出现歧义的可能性就会增加,如“他的桌面太乱了”“这菜单太简单了”“跳出了窗口”等。

(四)人类言语交际的需要决定了歧义产生的必然性

这一点主要是就那些积极的歧义现象来说的。人类社会离不开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言语交际所要传递的信息是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如果人们的言语交际都是单一的,那么如何来传达这些复杂多样、丰富多彩的信息呢?人们利用各种手段创造的积极的歧义现象就丰富了人们之间的言语交际,为人类所独有的语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