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古诗三首清明PPT教学课件
合集下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构图示
雨纷纷——欲断魂 问酒家——杏花村
愁闷
振作
授三
课年
教级
之
·
师语
《
当文
清
图下
明
网册
》
学习目标
壹 学会本课的生字。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流利、准确
地朗读三首古诗。
贰 背诵并默写古诗。 叁 理解诗句意思,想象诗中画面,体会诗中作者表达的
思想感情。
肆 了解传统节日清明的来历及其文化内涵。
作者介绍
清明
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 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课文理解
2.细雨纷纷,路上的行人显得失魂落魄的,那么诗人看到这 样的场景,心情是怎样的? 清明时节,人们都去祭祖踏青,可在这亲情色彩浓郁的日子, 诗人却独身在外,又被纷纷而下的雨水淋湿了,无处躲避, 内心愁闷。
课文理解
3.诗人为什么要向牧童询问酒家呢? 因为作者独身在外,又被雨淋湿了,无处躲雨,心情愁闷, 于是想找个酒家,一来可以歇歇脚,二来可以饮点酒,驱驱 春寒,借酒驱散心中的烦闷。
作者介绍
杜牧(803-852),字牧之,号 樊川居士,汉族,京兆万年(今 陕西西安)人,唐代诗人。杜牧 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与 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 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 “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相关背景
清明节在仲春(农历二月)与暮春(农历三 月)之交,也就是每年的4月4日——6日之 间。清明本是是二十四节气中“春雨惊春清 谷天”的第五个节气,清明节则是中国传统 节日。在清明节期间,人们踏青出游、祭祖 扫墓、缅怀先人。
想到清明节本该和家人一起踏青扫墓,“我” 却独自在外被雨水淋湿,心情愈加愁闷。我向路 过的牧童询问何处可以饮酒避雨,牧童抬起手, 指了指杏花林后的村庄。
课文理解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说说你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 人欲断魂”这句诗中,品读出行人怎样的心情? 清明的时候,下起了纷纷的春雨,路上的行人心失魂落魄, 心情愁闷。
生字学习
生字学习
生字学习
生字学习
生字学习
生字学习
生字学习
多音字
xínɡ:(行人) 行
hánɡ:(行业)
词语理解
清明: 我国传统节日,有扫墓踏青等习俗。
课文理解
读了这首古诗,用自己的话理解一下诗文大意。
清明时节,天气多变。时而阳光明媚,时而 细雨霏霏,天地一片迷蒙的景象。来来往往的行 人都被雨水沾湿,神情落魄。
拓展延伸
清明节和寒食节
寒食节在清明前一天。古人从这一天起,三天 不生火做饭,所以叫寒食。后来,由于清明与 寒食的日子接近,而寒食是民间禁火扫墓的日 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而寒 食既成为清明的别称,也变成为清明时节的一 个习俗。
课堂小结
总结《清明》一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清明》描绘了一幅清明烟雨图,表达了诗人孤身在外的愁 苦和望见酒家想借酒浇愁的期望,进而重新振作起来的情感。
课文理解
4.你觉得最后两句诗中,哪个词用的最好?为什么? “遥”。牧童以行动代替语言,用比回答还要明确的手势, 指向了远处,让人仿佛看到了杏花林后面的小村庄,让愁闷 的诗人有了祈盼而变得振作起来。
拓展延伸
清明节和寒食节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二千五 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 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 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种豆”“植树 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