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概念的学与教(1212)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都强调了本节课的重点:在学生会用逆运算 关系解方程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用等式的性质 解方程
给三位老师的建议:
邱慧梅老师:
1.在“提出问题”部分简练一些,“问题”可 以生成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2.进一步勾连“操作表征”到“符号表征”之 间的关系,使天平起到支撑学生理解“等量关 系”的作用,在解方程中进一步强化方程的概 念,概念的理解不是一蹴而就的
夏素娟老师:
1.学具的操作适时适当,上课伊始是否有必要 花费9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边操作学具边列出各 种类型的方程,使得后面处理3x=9过于仓促, 本堂课学具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理解用等式的性 质解方程
2.活动整合,提问语言不要过于抽象和纠缠, 如可以在让学生操作学具理解用等式性质解方 程的过程中感受到最终就是把字母项剩在了方 程左边,把数字项移到了右边,然后做运算, 不要一直追问“到底减谁”?
方程的本质:描述现实世界中的等量关系
解方程的基本原则:利用等式的性质
Biblioteka Baidu
关于“解方程”
解简易方程——既“简单” 又 “难”
(第一课时)
结果一目了然 怎样用“代
数思维”来 思考
1.为什么要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2.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与中学对接了什么? 3.学生思维的难点体现在哪儿?
解方程的重要计算形式——移项
2.关于教学目标:三年级的学生,对“规律”的理解 要求到什么程度,是感知、理解、应用,并在这一过 程中巩固概念、积累经验,还是用标准的语言描述出 这一规律并要追问背后的“为什么”,“边重合的次 数多”其实是因为外边线会更短,也就是周长更短
对两位老师的建议:
方芳老师:
1.在操作中抓住课堂资源让学生对“周长”概念 再确认,如有学生对摆成一长条的长方形周长的 计算是16x1=16(分米);对摆成4行3列的橡皮 切面周长的计算脱口而出是3x4,可以追问学生, 我们要求的周长指的是哪儿?描一描,看看这样 求的是周长吗?
表象表征:在儿童头脑中依据实物的表象而 进行内在的思维活动
符号表征:直接对抽象的符号进行思维操作
莱什(Lesh)关于表征转化过程的框架
方程抽象的本质——难 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难
寻找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学具、活动
天平:平衡——等量 有经验、可操作
三位老师的共同点:
1.都在力图凸显方程的本质,如邱慧梅老师在 示范书写时,都是在写完两边相等的量之后, 再写“=”,以突出强调两边的量相等才能写 “=”;夏素娟老师和赵岩老师通过让学生操作 学具不断地寻找等量关系;
移项:把一个项(可以是数字或字母)从方程 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时必须改变项的符号。 移项的法则是从等式的性质推导出来的,在解 方程的过程中,逐渐让学生进一步理解方程的 本质:字母可以参与四则运算,解方程就是把 字母项移到方程的左边,把数字项移到方程的 右边,然后进行四则运算。
算数思维:
1.等号和算术等式运算的单方向性 2.答案总在右边 3.数值的,且是一个确定的具体数值
数学概念的学与教
刘琳娜
北京教育学院初教系
“问题解决”离不开核心概念 “数学技能”学习的背后依然是对“概念”的
理解 角的度量
小数除法
数学概念是数学理论体系的基础,正确理 解与掌握这些概念尤其是一些核心概念是 中小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基础。
据不完全统计,在小学阶段学生要掌握的 数学概念有500多个,学生在学习数学概念 时的路径是什么?概念教学是一课时的事 儿吗?学习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怎样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概念?
2.让学生经历“完整”的问题解决过程,一直围 绕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究,不要将这一过程割裂 (先呈现可能摆错的情况、再分别汇报摆出的不 同图形的周长,再思考怎么最短)
3.给学生提供的橡皮底面是正方形吗?
韩丽老师:
1. 第一层次处理对“周长”概念的巩固时非常好, 让学生描画出周长,但实际上应该强调描画的是 “边线”,强调周长其实是“边线”的长度;
赵岩老师:
1.由于前面铺垫较好,学生没有出现用逆运算 关系解方程,没必要必须呈现这种解法;
2.学具的提供更有层次些,上课之初已经用天 平进行了演示,解决x+3=9时也又回到天平解 决了问题,在解决3x=18时,就可以脱离天平、 借助表象和推理来理解,说不清楚时再适时地 提供学具做支撑。
长正方形周长解决问题
设计一堂课要追问的基本问题
本内容的数学实质是什么? 学生的“困难点”是什么?
学生的学习方式与途径有哪些? 如何恰当选择学具、设计有价值的学
习活动?
关于“方程”
在“方程”的教学活动中必须把握两条:列方 程和解方程,无论是列方程还是解方程,都有 其基本原则,在教学活动中应当让学生感悟这 些基本原则,从而感悟方程的本质,感悟如何 通过数学的形式表述现实生活中的数量关系。
代数思维
1.等号表示左右两边的等价性。
2.答案不一定总在右边
3.右边的项不一定由一个数构成
给孩子带来的挑战: 1.字母跟数字同等地位参与运算 2.字母也可以在方程的右边 3.等式的另一个性质:等式两边交换,等式不变
学生学习的方式与途径是什么?
布鲁纳多元表征理论
动作表征:借助于实物或具体物的实际操弄 过程来达成
1.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 2.对“周长”概念的再确认(是数 “线段”还是数“格子”) 3.在操作中感知和发现规律,为感 知“周长”和“面积”的关系积累 活动经验 4.运用规律解决生活实际问题
两位老师都力图培养学生有序思考、在操作(圈、摆、 画)中感知和发现规律的思维方式
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1.学生在解决保鲜膜问题时的困难是什么?是从生活 问题转化成“数学问题” :能否把一个保鲜膜或橡皮 的底面看成刚才一个个的小方格;怎样把立体图形的 “底面”与 长正方形这一“平面”对应起来。
2.寻找规律的过程“放慢”:
第一次摆出长方形、正方形,还有不规则的图形, 是想让孩子发现边重合的次数多,外边线也就是 周长就越短,因为有了不规则图形,可以再次让 学生确认“边线”,感知规律;
第二次操作活动是给出16个小正方形,拼成的长 正方形哪个周长最短,只呈现并求出了正方形的 周长,没有对这一结论验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